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甫

2024-07-05 来源:意榕旅游网


杜甫

一、导语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个被影片时刻关注着的EOD小组成员,他们都不是普通美国兵,凯瑟琳·毕格罗说:“首先,这些人都是军队里的志愿兵,因为天赋异禀,所以才有资格加入到EOD这个特种精英小组。里面的成员都拥有着极高的智商,同时他们也愿意承担这种纯粹高压下的工作

老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同爱情一样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否则唐代也不会出这么多边塞诗歌和有才华的边塞诗人。同样战争的残酷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化,相反是愈演愈烈。

在1240年前,唐朝发生也一件山崩地裂的大事件—— 生:(寻思)就是——‘安史之乱’! 师:对。无一例外,对于战争,或因战争引发的社会动乱,许多思索者都表现出共同的道德倾向与文化认同——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甚至,战争越残酷剧烈,则其人文情怀与文化关注就越强烈。”师:如果说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场人类灾难与浩劫,对我们来说多少有些陌生感的话,那么,通过一人,通过他的感受,可以使我们感受得更深刻而深沉些。他,就是我们要说的杜甫。 (幻灯:杜甫像)

二、温故知新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忧国忧民的主旋律。特别是“忠”“爱”精

神,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杜甫的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杜甫展示苦难的同时歌颂生活于苦难中的人们相濡以沫的深情,以呼唤人们的良知和启沃人们的良心。 ◆早年的志向:“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十载长安的屈辱和辛酸,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梁启超赞美“情圣”杜甫。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作品,读一读,去具体地感受作品所给予我们的。

三、赏析

1、自由读,并时或交流

师:好。我现在想听听大家给我读一读《登高》。

生:(读)

师:读得还算流畅,但本诗不能读得过平了。

2、(听范读)

生:(读)

师:好。这一次读得很不错的。我们深入进了杜甫的世界,感受了他的悲怆和沉郁。有关本诗的阅读,请大家看屏幕—— (幻灯)

师:我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种是先辈的读法。

师:大家再体会读读,然后背诵。

生:(读,并背诵)

3、背景

师: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登高》。

4、探究

师:我们先看开首两句。这两句写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

生:风、猿、渚、鸟。

生:风、天、啸猿、渚、沙、飞鸟。

师:你的概括就全面多了。是写了六件富有代表性的景物。他们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生:风急射眼,风中含悲。

生:“猿啸哀”点出了悲哀和凄凉。杜甫另一首诗歌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你们想象一下,杜甫笔下的飞鸟又是一种什么处境中的鸟?

师:“鸟飞回”怎么理解?

生:在风中盘旋飞舞。

师:很好。为什么要盘旋飞舞?

生:内心很急。

师:你这个“急”字用得好。

生:我觉得有杜诗里的另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意思。

师:可能是一句比较恬静的境界吧?

生:我以为是一个无边的孤独者的形象。

师:好。确实,理解到这一层不容易啊。其实这风中的一切皆“急”,一切皆“悲”,一切皆“孤独”。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意在强化诗人心中的意向。

老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师:鹰击长空 活力和朝气

鸟鸣山更幽 悠闲自在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四句。

生:我看到有人将这两句压缩为“落叶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师:你觉得压缩好不好?

生:压缩后句子有些逼仄,好像有那么点古典的意味。

师:你的语言感受力是不错的。压缩后抒情的意味淡了,给人想象的空间小了。

生:我的理解,“无边”境界就阔大多了,“不尽”无始无终。

生:其实压缩也有道理的。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里面已经暗含了“不尽”的意思了。

生:虽然在意思上可以压缩,在情味却不能压缩。压缩前那种摇荡情性的味道是很浓厚的。

师:品词玩味的功夫就在这里。说得不错。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这两句写得境界苍凉而雄浑、沉郁而悲壮

师:我们再来看第五六句。这两句重写什么?

生:好像是写很深的悲哀。

师:不错。试问有多少重悲哀?

(生思索)

生:秋天是悲哀的。

生:他乡作客是可悲的,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

生:经常作客更可悲,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

生: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况且,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

师:你是联系了下句来理解的,是不是?

生:是的。

师:我们可以小结一下有多少重悲哀了。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生:老师,你说“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诗中哪里体现这一点?

师:问得好。有哪位同学来帮这个忙?

生:我觉得还要回到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感觉这里面有一种不依人的东西在。

师:有怎样一种不依人的东西在?

生:伤秋,里面都隐含着文人失意的意思。

师:“悲秋”实际上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一个说不完的主题。都含着文人失意的内容,究其原因,都在于古人有一种建功立业的抱负在。《左传》里有“三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我们这里要探讨一下,杜甫的建功立业的问题。

师:我们还是回到颔联来。哪位说说?

生:秋天,往往暗示着人生的秋天的意思。“无边落木萧萧下”,诗人是孤独的,有着无边的孤独。秋天的到来,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诗人是无奈的。而秋的到来是如此的猛烈,不能不撞击着诗人的脆弱的心灵。

师:你的理解很精微。那么,“不尽长江滚滚来”该作何理解?

生:我觉得刚才╳╳同学所说的“撞击”一词用得好。我想,江水如时间,在诗人看来也是无法阻挡的,也是无奈的。我还觉得这里,长江如历史,滚滚而来,在逼问诗人。面对历史,我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我究竟做了什么?不能不让诗人在内心里审问。

老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

呢?

生: “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诗人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师:确实,在自然面前,尤其是伟大的自然面前,诗人是悲怆的,无奈的,渺小的,可悲的。所以诗人不能不审问自己,所以这九重悲哀就显得格外的沉重了。应该说,诗人是问心无愧的,却又是无奈的,功业在哪里呢?而眼下连自身都不保了,何论其余呢?所以,我们看末联,“艰难苦恨”,应该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了。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生: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是自己艰难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生:于是诗人想“借酒消愁”,可是,又因“潦倒新停浊酒杯”而只能与仰天长叹了!

师:那么,诗人形象你能够描画一下吗?

生:一个满头白法、满脸悲愁、身衰多病的老诗人。

生:颤颤地站在深秋的季节,他的眼里满是忧郁、深恨。

师:是啊。“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忘”?

师:说起这位老人,或者说他的诗句,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说的。 生:有传诵千古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句我最感动。 生:我知道杜甫还写了《三别》、《三吏》、《兵车行》等等名篇…… 师:还有,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那么,杜甫所写的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倾向? 生:对苦难的关注和感受。师:很好。是的,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的。时时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啊。现在我们看屏幕—— (幻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