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京派: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中国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
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作家还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
容、郑敏、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向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5、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施蛰存和戴望舒是代表。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6、汉园三诗人:《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
称,1936)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7、新秧歌剧:作为对《讲话》所确立的工农兵方向的积极回应,陕北根据地掀起了群众
性的、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代表性作品有《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又名《牛永贵受伤》,周而复、苏一平)、《小放牛》(尚之光、王世俊)等
8、左联: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鲁迅、冯雪峰、夏衍、
冯乃超、田汉、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左联”创办了《萌芽》、《文学月报》等文艺刊物,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
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9、东北流亡者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
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萧军、
萧红、舒群、端木蕻良,作品: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10、《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是中
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11、《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作者:老舍.作品以
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题:
一、老舍小说艺术成就:
(1)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连载于《小说月报》。 (2)其他作品:《猫城记》、《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3)作品类型:
①以写实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 ②以传统说话、民间疆场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4)创作特色:
①浓郁的京味儿。老舍总是以北京作为小说的背景,描绘古都北京的大杂院、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各种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北京的自然景观在他笔下充满了诗意美。同时,还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进行描绘。
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丰富多彩,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诸如车夫、艺人、暗娼、教员、土匪等等,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老舍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同时也在这些市民人物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秉性。如在《四世同堂》中,一方面从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的角度发掘北平市民阶层的某些共同思想弱点。另一方面又从特定的时代精神出发,表现北平人民在国破家亡危机时所作的不同形式的反抗。
④小说问题的创新。老舍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小说文体,有长篇、中篇、短篇,有写实小说、抒情小说、讽刺小说,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还有意识流小说等等。
⑤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老舍小说的语言带有“打哈哈”的性质,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以笑代愤的发泄,还有自我解嘲,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背景口语,俗白、凝练、纯净、生动而又风趣幽默。
二、曹禺《雷雨》人物性格分析 蘩漪
1、雷雨式的性格——欲望被压抑后的自毁式抗争 2、反抗背后的自私观念——非个性解放意识
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并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
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搏斗。
三、沈从文《边城》思想艺术特征:P215-217
投注主体情绪的人物塑造 蕴含文化品格的景色描绘 淳朴民俗民姓的重彩渲染 语言简朴自然含蓄
四、矛盾《子夜》吴荪甫人物性格分析:
“两面性”的吴荪甫
1、失败的强者——生不逢时
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王子 果敢、刚毅的性格,铁腕的管理手段、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
吴荪甫具有民族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见识广博、过人的胆略、智谋手腕和心机。果断干练。敢于收购和联合弱小企业,并与代表帝国主义买办势力的赵伯绦斗法。 2、软弱性与封建性
政治经济上的软弱;对待工人、农民的残酷;对待家人的冷漠封建
具有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的一面,又存在着悲壮的一面。在搏斗中显示了他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残酷镇压、分化工人队伍,表明其阶级本质上的虚弱和反动。在他身上既表现了民族意识,又体现了资本家的阶级属性,二者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式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
五、骆驼祥子人物分析
祥子——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结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来算去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进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虎妞那样搭进了一条命还得不到个好名声,人死了也没人同情,看来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人好
刘四爷——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不知道在哪儿封建的思想
使他忘记了亲情,当他醒悟过来是已为时过晚,相信当祥子将他赶下车,一个人久久的立在那儿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孤独,真正感到了自己除了钱以外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女儿的坟也不能看上一眼亲情是可贵的,希望我们不要在失去它以后才懂得珍惜,那时我们也只能像刘四爷那样久久矗立在原地,默默迎风流泪了
曹先生——一个平凡的教书人,爱好传统美术,因为信奉社会主义,所以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由于当局说他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逃到上海去避了避风头又回到了北平后来又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一个极普通的人,只是由于待人宽和、民主,而被认为是“圣人”,其实仅凭这一点也应该、值得被祥子感激雷锋、焦裕录都是平凡的人,他们做的也是平凡事,但是他们为别人带来了帮助,因此他们被宏扬,被标榜事实就是这样,也许只是一句鼓励一句劝慰,就会让别人感动一生,所以请不要吝惜那些举手之劳去帮助别人
高妈——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乐意帮助别人,经历了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开导祥子,是一个祥子很佩服的人她保留了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善良、质朴,生活教会了她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生路,做事也仔细有心眼,是适应了旧社会的为数不多的劳动人民(百度)
六、艾青诗歌艺术特色
(一)艾青诗歌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艾青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新诗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他同时也广泛接受了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遂宁、波特莱尔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艾青注意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艾青诗中的意象,是他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的一种契合,由此而触发了一种诗情画意。他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再现,所摄取的物象品种多,表现的范围广,象征的东西丰富。艾青的诗因为意象捕捉得准确、恰当,虽然也一泻无余地表露感情,却因为意象本身的象征性与联想作用,而颇能引人思索与回味。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
(三)艾青的诗虽然不拘形式,但却十分重视技巧,讲究艺术性。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北方》中,用刻绘的方法来描写风和地,在《乞丐》中, 用白描的方法来表现饥饿者的神态。在语言的运用上,不仅注意修辞,而且也讲究色彩。
在表达上,要求有饱满强烈的感情和丰富飞腾的想象,因而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可使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所谓意象,就是能寄托出某点感觉的事物、景色,是经过了主观再创造的形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由此可见,诗的形象化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描写,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感受。 七、分析曹禺《雷雨》的结构特点
1、《雷雨》的回溯式结构 。“锁闭式”结构又称“回溯式”结构,其特点是:出场人物少,地点集中,剧情展示的时间短,从戏剧冲突临近高潮的地方开始,前面的事件作为回叙成分融合到剧情当中,将“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结合起来,基本符合“三一律”要求。此类剧作的长处在于集中紧凑,容易取得戏剧性效果。
《雷雨》是戏剧中“锁闭式”结构的杰出范例 ,它时间集中,全部故事发生在24小时内 ,地点 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登场人物经过极严格的选择,一共八个人 在危机中开头,以现在的情节为主,把过去的事情用回顾的方式——回溯式——渐渐透露出
来,推动情节迅速向高潮发展,情节集中紧凑。 网状结构,“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紧密结合,用前者不断推动后者的急剧发展,从而把戏剧的机组忠言冲突交织到一起。多条线索交错并进,冲突得以聚散分合,错落有致。
问答:
一、赵树理 小说艺术成就
①“问题小说”。小说抓住了当时现实斗争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如何识别地主,发现真正的基本群众,如何支持农民的民主改革要求,如何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等。 ②民族化。对中国传统的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在小说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写法,抛弃了传统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 ③在人物塑造上,赵树理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现人物的性格。
④在小说语言方面,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词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
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暴风骤雨》比较分析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我国现代文坛反映农村土地改革的两部长篇小说。它们在创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在刻画人物手法上,前者以“静”的表现见长,后者以“动”的描写取胜;
在矛盾处理和形象塑造上,前者表现出强烈的真实性,后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在艺术手法上,《暴》要优于《桑》,而在形象的典型性和矛盾的处理上,《桑》又要高于《暴》。
诗歌鉴赏:
戴望舒《雨巷》:
1、朦胧感伤的情调
2、象征派的形势、古典派的内容 3、格律诗倾向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穆旦《赞美》
全诗共分四节,恰如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涌动着激情。
诗人开篇就为我们构筑了丰富的意象群:山峦、河流、草原、村庄、鸡鸣、狗吠、荒凉的土地、干燥的风、东流的水、忧郁的森林。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诗人发出这样的心声:“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祝祷。它是全诗的情感主线。
第二节,作者把笔墨集中于一个农夫身上,农民代表着人民的大多数。他们辛勤地耕耘在土地上,艰难地维持着生计。诗中一系列反义词突显了他们的生活境遇。如:他是“孩子”,又是“父亲”,这代人的生活负担十分沉重。在时光永不停歇的流动和现实处境无所改变的强烈对比中,中国农民的苦难深重和他们的坚忍精神被高度浓缩,以一个受难者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画卷中。诗人对于人民的付出充满了敬佩和同情,同时对于战争的不公和以“名词”利用“大众的爱”的可能性保持着警惕。这就是穆旦的深刻之处。诗人在这里第二次使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诗行,情感更加凝重,它昭示出中华民族的不屈,以及华夏儿女由苦难走向抗争的伟大历程。
诗人在第三节中把镜头推向农夫背后,将描写范围扩展到家园。在那里有倚门凝望的母亲,有忍饥挨饿的孩子,有黑暗的茅屋,有屡遭蹂躏的土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舍弃了自己的小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面对他们,作者惟有用拥抱表达自己最诚挚的安慰。然而有些伤痛和苦难是无法安慰的。面对死亡的威胁,一切安慰都会显得轻飘。所以,诗人禁不住痛哭了。
诗的第四节就像交响乐的最后乐章,它回复了主题,总托了全诗。三个“一样的”表明我们耻辱的历史是那样的漫长。中华民族饱经摧残,备受欺凌,人民忍辱负重,生活步履维艰。“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但是中华民族却是坚实而富有生命力的。作者从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潜在的巨大力量,由此,发出了反复的咏叹:“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的诗风深沉凝重。有人把他的艺术风格比喻为一条深沉的河。穆旦的《赞美》被称为“带血的歌”。“本来无节制的悲痛往往沦为感伤,有损雄健之风,但穆旦没有这样,他在每个诗段结束处都有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宏大呼声压住了诗篇的阵脚,使它显得悲中有壮,沉痛中有力量”。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艾青早期的感情基调的诗。他的那种赤诚炽烈、深沉执着的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使他不能不以一种急切忧虑的心绪,冷竣而真实的笔触,把当时的社会气氛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从开头到全诗中反复咏叹的两句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所给予人的感受,只能是感官上的触觉。重要的是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切地感到了寒冷的封锁,使他不能不爆发出这强烈的呐喊。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关注于北方的“中国的农夫”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上,关注于南方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和“年老的母亲”的坎坷命运上。这一切,正是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他总是怀着十分忧郁的眼光来注视着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命运,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一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构思上,这首诗表现着艾青的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他虽然在此之前并未到过我国的北方,然而他笔下那“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马车的中国农夫的形象却令人感到亲切而熟悉。 在诗人的想象中展开的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那“蓬发垢面的少妇”,那“年老的母亲”,还有那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垦植者”,他们都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这首诗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气氛,它所描绘的那些悲惨景象,正是作者在现实中历感受和体验到的今他悲痛、令他忧虑的
事情。以艺术的手段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正表明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应当说,这充满悲愤力量的诗句,有力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了感情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鼓舞!
填空:(作家作品)
矛盾《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虹》《野蔷薇》《大泽乡》《豹子头林
冲》《石碣》《林家铺子》(1932)和“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秋收》(1933)、《残冬》(1933)。) 《子夜》、《腐蚀》
巴金《灭亡》(1929)、《死去的太阳》(1931)、《家》(1933),《爱情三部曲》(包括《雾》(1931)、
《雨》(1933)、《电》(1935))、《春》(1938)、《秋》(1940)、《火》的第一部(1940)和第二部(1942)还有《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寒夜》(1947)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好人家》《天魔舞》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沙汀《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李季《卜掌村演义》、《老阴阳怒打虫郎爷》《菊花石》《生活之歌》、《玉门诗钞》
《杨高传》(诗由《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三部组成)
萧红《生死场》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孤独的生
活》,长篇组诗《砂粒》
徐訏《鬼恋》、《吉卜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长篇小说。《风萧萧》 孙犁《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 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