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现代作家与小城—萧红与呼兰小城

2020-09-26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现代作家与小城

——萧红与呼兰小城 摘要:萧红,一个来自呼兰小城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在这个东北的呼兰小城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尽管之后,她走出小城,追求自己的人生。但是,小城对她一生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这从她回忆故乡的《呼兰河传》就可以看出。

关键词:呼兰小城人的生活 呼兰小城中的家 地方文化精神 从松花江那丰满的母体上,分流出来许多较为纤细的支流。一条名叫呼兰河的小河旁边,坐落着一座名叫呼兰的小县城。萧红就是在这个典型的东北小村镇上,度过她寂寞的童年。

萧红,一直被世人称为“悲情女作家”。寂寞的童年,封建家庭的逼迫,现实生活的压迫,三段感情。她一生去过许多城市。但是,她人生的起点始终都是在这里——呼兰小城。

一、 萧红与呼兰小城人的生活

钱穆先生认为,“各地方文化精神之不同,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这一观点在呼兰小城就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本世纪初,呼兰小城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由于位于远离发生辛亥革命的武昌,所以当南方已经掀起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小城的居民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呼兰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

的大平原。呼兰小城孤独地伫立在这样一片广阔的大平原,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接受新的事物,久久地处于自己狭小的世界。呼兰小城市是孤独的,呼兰小城人也同样是孤独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呼兰小城居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落后和保守。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这对萧红来说是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但在呼兰小城居民精神上的盛举。这些都蕴涵了这个小城的生命。身居其中,也许你会感受到那份只属于它的气息。那也许是,呼兰小城居民对单调生活的一种偶然释放。希望借助这些,可以释放这单调生活的无奈。但这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保守和落后。

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人口不多。这也促使呼兰小城里信息的流传的迅速,同时也是使得流言蜚语的快速传播。

《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来到老胡家后,大家都去看她,评论她,说她需要好好管教,观看小团圆媳妇给她“治病”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流言蜚语的快速传播。同时,这小城里流言蜚语的快速传播一定程度也导致小团圆媳妇青春的生命在这个小城里画上句号的。但是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悲惨结局的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呼兰小城人的封建思想。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讲述过一个关于东二道上的大泥坑的触目惊心的故事。那是呼兰小城里东二道的大泥坑,经常淹死马、猪、小孩子,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于灾难。

萧红是这样描写呼兰小城居民对这大泥坑的恐惧的:“来往过路

的人,一走到这里就想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的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迎战。”那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泥坑子,但是在小城人的眼里却是那么恐怖,那么的深不可测。其实,他们大可把这个大泥坑子给填了。但是,呼兰小城的居民并没有去做这件极易办到的事情。他们宁可站在这个大泥坑旁边说长道短,当冷漠地看客;把淹死的猪、马以及别人家的小孩,当做娱乐生活的材料,却谁也不想去改变现状。这显然可以看出呼兰小城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得令人发寒,他们愚昧得令人惊讶。

在《呼兰河传》中,她曾这样描写那里的人:“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饭了,穿暖了。但也不吃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一辈子也没有。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呼兰小城的生活似乎让他们都变得愚昧而且麻木了。

冯歪嘴子与王大姐的不符合封建传统的结合,引来了呼兰小城人的流言蜚语。两人为了幸福,做出了超越封建传统的勇敢举措。但是,流言蜚语的压力还是硬硬地破坏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呼兰小城人除了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之外,只会把放河灯、跳大神之类的封建迷信活动当成精神生活。他们并不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生活与改变自己的命运,带着盲目保守的劣根性,反而对本阶层中那些勇敢地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抱着莫名其妙的敌意,他们会用最无聊

的流言蜚语中伤别人,破坏别人的幸福。他们这种辛苦麻木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刺激萧红渴求解放、渴求自由。这显然对萧红之后追求幸福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呼兰河传》是已近中年的萧红,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十分怀念自己的童年和故乡时创作的。萧红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生活方式单调、保守和落后的呼兰小城。在这里,萧红清楚地看到了呼兰小城人的封建保守和落后,并为之深思。这显然为她往后对封建思想的反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萧红与呼兰小城中的家

《呼兰河传》中,萧红描写了呼兰小城里那个她度过童年的家。在这个家里,她并没有过温暖人心的母爱和父爱。她的父亲对她总是十分冷漠,她的生母对她也总是恶言恶色。她的祖母也并不像别人的祖母那样慈祥。当她3岁时,她喜欢用小手指在窗纸上捅个小洞。她祖母看到她这样,就拿一根打针站在窗外,专门等着刺她的小手。

这种没有抚爱、没有温暖的不正常的感情生活,深深地刺伤了她的幼小心灵。这也许就形成了她比别的女性更加细腻、更加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缺乏爱和温暖的寂寞童年,使得她害怕寂寞。这对她之后的的三段感情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

萧红最深刻的苦难也无关爱情,对一个女人来说,最惨痛的经历莫过于失去自己的孩子,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候,她怀着负心人的骨肉,生下来,养不起,送给了别人。和端木在一起的时候,她怀着萧军的孩子,养得起,却没生下来。枕边人与腹中胎儿的割裂感,血肉分离

的剥离感,在萧红的灵魂中蚀出一个骇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这个女人,怎么会有甜蜜的笑容。

在呼兰小城的那个家里,只有她那个慈祥的老祖父给予她丝丝的温暖。萧红曾这样说过“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恨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那个属于萧红和老祖父的那个大花园,里面有着萧红与爷爷的点点滴滴。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花园。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园子里的太阳子是特别大的,天空也是特别高的。那个大花园似乎和外面烦躁的世界隔绝了。这纯粹是一个小朋友和爷爷的乐园。

在这个小女孩的心灵里,也只有她和祖父两人共享的后园才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堂。这个小女孩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后园里自由地、忘情地玩耍。这个后园使他忘记了父母和祖母的冷淡、古怪、寡情,她的小小心儿,在这个宽广的大自然的世界里,和老祖父的怜爱的眼光里,多少得到了慰藉。这个自家的后园,就是这位小城女作家,在童年时代逃避冷酷的家庭,寻求心灵的安慰,陶冶自己的性情的小天堂。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影响力远比遗传的力量容易了解。因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精神气质等的形成关键阶段是他的青少年时期。幼年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等的形成经历,终将影响人的一生。

萧红就是在这样的小城和家里生活度过自己的童年。生活,往往会在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面前,呈现出两个世界:一个是充满了光明、美丽、真实、善良的理想境界;而另外一个是显露着冷酷、虚伪、

嫉恨、恶毒的现实世界。她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了家人之间的冷酷,亲友之间的虚伪,以及那些没有文化、浑浑噩噩的男女们,对于他人幸福的嫉恨,对于散布流言的热衷等精神畸形的怪现象。对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过早地感受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精神弊病,过早地品尝生活中酝酿的杯杯苦酒,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在她那颗生来就很敏感的童稚的心灵上,刻下了忧郁的、感伤的印记;然而,对于一个未来的女作家来说,正是她在童年时代的这种经历和感受,才愈发激励了她追求理想境界的热情。她更不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没有文化、愚昧闲塞的小城里终其一生,她向往着另外一个光明美丽的理想境界,她要走到那个新的天地中去,追求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熊家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呼兰河传》,萧红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3.《我的婶婶萧红》,曹革成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 4.《悲情女作家萧红》,肖凤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5.《萧红的情与爱》,丁言昭编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