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古之文章——《岳阳楼记》
姓名:刘海
系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0130236
2014年2月9日
古之文章——《岳阳楼记》
去年的秋天,伴着瑟瑟秋风,踏着疲惫但激动的步伐,我进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所大学。当时的具体何感已经忘却,只记得心中那一段悸动,心想着终于踏进神圣的大学殿堂。后来,慢慢的被大学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熏陶,渐渐地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被接受着做人的道理,才知道大学,已经是社会了。
大学的初期生活,枯燥而没有目标。看着课表上淅淅沥沥般的课程,只感觉在高中时代看的跟宝贝似的课余时间在这里变得“一文不值”了。心中不知为什么夹带着失落与兴奋的奇怪感受。读书的日子就是这样吗?我心里想着不应该是这样的。所谓读书读书,不读书怎可以?就这样给自己找到一个动力的理由。
在学校气势恢宏的图书馆被浩如烟海的藏书所震撼而拜读了许多名人名家的经典著作。特别是文章,因为只有文章我才能多少看懂一小点儿,其他的仅限于似懂非懂之间吧。毕竟自己肚子有多少墨水和脑海中有多少智慧还是清楚的,不可妄想看一两遍就会有收获。
谈到文章,可说是伴随自己整个读书生涯。从真正开始学习的小学,直到现今的大学,都可见文章。教育家们用文章的方式向我们传递文学的知识,老师们用文章来启迪我们的智慧,而我们,由看文章来畅游浩瀚的书海文山。现在犹记得那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的气势恢宏,大气磅礴。记得当初念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很长,接着便是满嘴的优美与文采,以及深深的佩服。那时的我,很单纯,单纯的仅仅只想着多读几遍,多体会下何为文采,何为文章。
《岳阳楼记》或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只是初中学习、背诵的文章。但至少我觉得这篇文章在《百家经典选读》中对我感触最深,最重。因为是我以前认真读过的,我记得它,仅此而已。
整篇文章细细读来都能品味范仲淹知识的沉淀,但第五段是我觉得写得最美最有韵味的。通读全篇可知第五段属全篇的重心,以“嗟夫”起笔,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在一个侧面向我们隐晦显露作者被贬的无奈与凄惘之情。之后又在列举了悲与喜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境之后,文笔笔调突然之间有平缓淡然转而激扬,洒脱彻底的道出了超乎这悲喜之间的一种更高的意味,令人心绪随之跌宕起伏。简单地说,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显示出范老观岳阳楼而动真情,由岳阳楼的重建新生联想到自己的被贬遭遇,可叹啊。不过所谓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至少以我个人20年的见地而言,的却是这样的。环顾古今,名人志士长江过鲫,虽然这样不太恰当,不过古代的仁人志士,
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定的意志,可以不管外界条件的如何的变化动摇,自始至终都能坚持自己的本心,直到终老。在这段之中也可体会出一份范仲淹的决心。即,无论自己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那份内心之中早早深深种下的忧国忧民之心不会根断,“进亦忧,退亦忧”。虽然这似乎有悖于常理,在我们后世看来有一丝的不可思议。不过范老也在后面的文中就此拟出了一问一答,回答了心中的疑问。借古圣而立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一曲终而显文雅,点明全篇主旨。最后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当做结语,可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引人深思。
古之文章,《岳阳楼记》可算得上是一篇曲终人未退的佳篇。有时候我很一种激动,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灿烂而激动。一个读音,包含几个几十个汉字;几个汉字,几个词语就可以组中无数篇文章,佩服之心油然而上,情不自抑。作为一名中国文明的继承者,能够生活在这样书香飘洒、文采飞扬的国度中,不能说感到多么的荣耀和骄傲,因为单纯的这两个字眼,难以表达。知一点而名全篇,不可言喻的中华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