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8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及解析

2021-11-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08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1~2题.

1.(3分)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2.(3分)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M公司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始在我国天津经济开发区兴建生产厂.目前天津已成为M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则(如图),使在华供应商由1995年的130多加发展到2001年的700多家.完成3~5题

3.(3分)与北京相比,天津成为M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首选地的优势条件是( ) A.海运方便 B.市场潜力大

C.研发力量强

D.生产成本低

4.(3分)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选址天津的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市场

C.接近研发中心 D.接近国际航空港

5.(3分)天津下列企业中,最有可能成为M公司第Ⅳ类供应商的是( ) A.化工厂

B.食品厂

C.电子元件厂

D.家具厂

表中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6~7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第1页(共20页)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30.3 26.7 22.2 18.0 14.4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110.0 21.1 17.3 13.6 8.3

6.(3分)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7.(3分)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C.更高的收入

B.更多的休闲时间

D.更优的自然环境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据此完成8~9题. 降雨量 (mm) 33 14 19

弱 很强 强

111 29 28

0.1 0.5 0.3

155 327 113

41.3 39.4 1.2

153 71 51

4.7 0.8 0.4

154 212 52

18 25 0.6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径流

泥沙量

坡耕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荒草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量(L) (kg)

8.(3分)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草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有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9.(3分)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第2页(共20页)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中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

10~12

题.

10.(3分)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11.(3分)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12.(3分)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图中a为纬线,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完成13~14题.

13.(3分)若Q地5时30分日出,a的纬度为15°,这时的月份可能是( ) A.12月 B.2月 C.6月 D.10月

14.(3分)若P地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这一季节( ) A.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B.美国大平原麦翻金浪

第3页(共20页)

C.潘帕斯草原绿野千里 D.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图中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5~16

题.

15.(3分)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分布

16.(3分)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图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完成17~18题.

17.(3分)推测P地属于( ) A.草原区

B.森林区

C.都市区

D.农耕区

第4页(共20页)

18.(3分)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美国 B.法国 C.澳大利亚 D.巴西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表3所示.完成19~20题.

5月﹣10月

平均温℃

甲地 乙地

27 27

降水(mm)

1650 890

11月﹣次年4月 平均温℃ 25 26

降水(mm)

22 77

19.(3分)两地的纬度约在( ) A.15°S~20°S之间 C.25°S~30°S之间

B.15°N~20°N之间 D.25°N~30°N之间

20.(3分)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二、必考题(共有3道小题,共30分)

21.(10分)如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完成下列要求.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22.(10分)兰州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白兰瓜的不利影响,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是白兰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如图).说明砂砾层对白兰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第5页(共20页)

23.(10分)如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

10

亿

点.

三、选考题(考生选择一题作答,如果都选,则按第一题计分) 24.(10分)【选修1 宇宙与地球】

最近,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颗140年前形成的超新星,这是迄今为止在银河系发现的最年轻的超新星.完成下列要求.

(1)这颗超新星的质量 (大、小)于太阳.

(2)简述超新星在恒星演化过程中处于的阶段及前身和归宿的名称.

25.(10分)【选修3 旅游地理】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飚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客源地 广东 上海 浙江 江苏 山东

游客比例 19.03% 13.81% 10.82% 8.96% 8.21%

客源地 北京 江西 湖南 福建 其他

游客比例 6.72% 5.22% 4.10% 2.99% 20.14%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

第6页(共20页)

为住宿地?

26.(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如图).完成下列要求.

第7页(共20页)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27.(10分)【选修6 环境保护】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及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生存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1)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简述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第8页(共20页)

2008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

【考点】4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排放过多所造成的.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人为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解答】解: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人为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造成气候变暖。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而在工业中利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的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钢铁行业影响最大。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此题难度不大. 2.(3分)

【考点】4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排放过多所造成的.

【解答】解: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排放多造成气候变暖,所以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就是减少碳的排放,因此这个市场是碳市场。 故选:B。

第9页(共20页)

【点评】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此题难度不大. 3.(3分)

【考点】8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跨国公司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解答】解:M公司属于跨国公司,公司经营的产业进行转移最根本目的在于以降低生产成本为手段,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天津与北京比,地价、劳动力工资价格较低,而天津拥有M公司经营所需要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优势成为天津的比较优势,吸引了M公司在天津落户安家。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结合天津和北京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即可。 4.(3分)

【考点】64: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分析】跨国公司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解答】解:M公司的产业运营需要大量的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协作,M公司的转移,实际上是该公司原料、元配件销售市场的转移,为了减少交通运输费用,增加销售收益,与M公司进行生产协作的企业选择了随M公司这一销售市场的转移而转移。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布局的因素,结合第二类供应商的布局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5.(3分)

【考点】64: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分析】跨国公司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解答】解:根据图可以看出M公司的产品,如手机、GPS接收机等属于电子电器产品,电子元件制造企业是M公司的元配件供应源(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联系,根据M公司的产品即可得出供应商的厂名. 6.(3分)

第10页(共20页)

【考点】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解答】解: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迁出国中国、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是发达国家,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迁移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也就是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故正确;

B、迁入国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都是属于北半球,所以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不对,故不符合题意;

C、迁出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属于东半球,迁入国美国、加拿大属于西半球,所以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故不符合题意; D、从表格中迁出国属于沿海国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当前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学生根据表格中的国家类型判读人口迁移方向,属于简单题. 7.(3分)

【考点】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气候、资源、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解答】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迁出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是发达国家,人口迁移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也就是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当前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学生根据题中表格数据和身边例子可以理解、掌握,属于简单题. 8.(3分)

【考点】92: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第11页(共20页)

【解答】解:根据图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混交林地的泥沙量最小,坡耕地的最大。 故选: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不论哪种降雨强度都是混交林地的泥沙量最小,坡耕地的最大,读图即可完成,比较简单. 9.(3分)

【考点】92: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解答】解:根据表格中数据,油松幼林地是人工林,混交林和荒草地是自然恢复植被,可以判断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①对; 开垦坡地可导致当地生态恶化,②错; 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③对;

表中没有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的数据,④错。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材料能力,关键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10.(3分)

【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分析,图一反映了NPP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即温度升高,NPP减小;图二反映了NPP与降水量变化也呈负相关,即降水量增多,NPP减小.对照NPP与温度、降水量关系曲线的变化幅度,NPP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下降幅度大,说明NPP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NPP与降水量的关系曲线变化幅度小,说明NPP对降水量的变化不敏感.

【解答】解:A、NPP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中,②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故正确;

B、图一反映了NPP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即温度升高,NPP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C、三类森林的NPP与降水量的关系曲线变化幅度都小,说明NPP对降水量的变化都不敏感,故不符合题意;

D、三类森林的NPP与降水量的关系曲线变化幅度都小,说明NPP对降水量的变化都不敏感,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第12页(共20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简单,主要是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 11.(3分)

【考点】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分析】有材料可知,图中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横坐标为温度降水量变化,纵坐标为NPP值的大小.由课本知识可知,海拔越低,水热条件越好.故根据此点得出答案.

【解答】解:该图中横坐标为温度降水量变化,纵坐标为NPP值的大小。海拔越低,水热条件越好,森林的NPP越高;从图中看出,①、②、③的NPP依次降低,说明其所处海拔依次升高。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森林中水汽、温度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理解即可. 12.(3分)

【考点】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分析】受陆地面积大小的影响,针叶林只出现在北半球,而针阔混交林也只出现在北半球.因为此林种为过渡型,所以一般出现在中温带和寒温带的过渡地带,以及中温带内海拔较高的地方.故掌握选项中几个省份的大致温度带即可.

【解答】解:针阔叶混交林只出现在北半球,因为此林种为过渡型,所以一般出现在中温带和寒温带的过渡地带,以及中温带内海拔较高的地方。而河南省和安徽省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界的地方,而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地区,故都不存在针阔混交林,而吉林属于中温带地区。故该山可能位于吉林省。 故选:B。

【点评】理解记忆针阔混交林分布的特征,难度较小. 13.(3分)

【考点】1J: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km,那么它们相差7个纬度左右.假设a的纬度是15°,当a为北纬15°,则q地纬度为12°N左右.若a为15°S,则Q地为18°S左右.当地日出是5:30,说明当地昼长13小时,而当地纬度只有北纬12度和南纬18度左右两种可能;如果纬度是北纬,则时间为12月,如果纬度是南纬,则时间是6月.昼长夜短,说明是当地的夏半年,题目中所给的只有6月和12月,北半球的夏半年只有选择6月,南半球只有

第13页(共20页)

选择12月.

【解答】解:假设Q点在北半球,由800千米推知Q点在北纬10到11之间,又知Q地5时30分日出,这对我来说简直不合逻辑,因为在6月22号那天北京昼长时间才15个小时,而现在Q地有13个小时的昼长,根据公式推算北回归线6月22号那天的昼长为13多点,所以我们可以排除北半球的可能了:假设Q地在南半球,由800千米推知Q点在南纬19到20之间,又知Q地5时30分日出,推算出的昼长为13小时,刚好符合第一个假设中根据公式推算北回归线6月22号那天的昼长为13点多,只不过现在是南半球的夏半年。 故选:A。

【点评】该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地理现象的判断,难度中等. 14.(3分)

【考点】1J: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是春季,美国大平原麦翻金浪是秋季,尼罗河进入丰水期是夏季.

【解答】解:P地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此时是冬季,南半球夏季,潘帕斯草原绿野千里。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地理现象的判断,难度不大. 15.(3分)

【考点】AD:GIS的基本功能.

【分析】该题涉及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物空间分析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 【解答】解:该专题提供的图层主要是地形、土壤、土地利用、水系、居民点等,由此推理是研究耕地的分类和评价。 故选:A。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的是GIS的实际应用,通过空间数据(图层)的处理、分析得到相关结论. 16.(3分)

【考点】AD:GIS的基本功能.

第14页(共20页)

【分析】叠加分析是GIS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是指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通过对两个数据进行的一系列集合运算,产生新数据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数据可以是图层对应的数据集,也可以是地物对象.叠加分析的叠置分析的目标是分析在空间位置上有一定关联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属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层数据的叠置分析,不仅仅产生了新的空间关系,还可以产生新的属性特征关系,能够发现多层数据间的相互差异、联系和变化等特征.

【解答】解:垃圾深埋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并且会对某些地表功能区的布局产生影响,故需要区域规划和水文地质图层信息。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的图层信息,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 17.(3分)

【考点】81:区域的含义.

【分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也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解答】解:根据图中土壤解冻时间的分布规律:周围晚,而中间早,影响土壤解冻的直接因素是气温,故反映了该区域内的气温周围低,中间高。判断为城市。 故选:C。

【点评】不同区域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学会利用区域特征判断区域. 18.(3分)

【考点】81:区域的含义.

【分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也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解答】解:土壤解冻的温度一般是0°C,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直到3、4月气温才能达到逐渐高于0°C,故判断本区域位于高纬。题中四国中美国纬度最高,所以图示区域可能位于美国。 故选:A。

【点评】不同区域存在区域差异,本题关键是根据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判断大致位置. 19.(3分)

【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15页(共20页)

【分析】本题考查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由材料可知,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且两地的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属于热带地区;根据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是温带,极圈以内是寒带;表中5月﹣10月平均温高于11月﹣次年4月的平均温,说明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解答】解:根据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是温带,极圈以内是寒带;由材料可知,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且两地的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属于热带地区;表中5月﹣10月平均温高于11月﹣次年4月的平均温,说明该地区位于北半球;综合上述,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符合上述的北半球热带地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及热带的范围,属于基础题,比较简单. 20.(3分)

【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低压带和盛行西风带地区降水多,高压带和信风带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暖流经过地区降水多,寒流经过地区降水少. 【解答】解:通过材料可知,该地区纬度位置相同,终年高温,属于热带地区,故大气环流相同;两地仅相距500米,但甲地降水远远多于乙地地区,很显然甲地处于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乙地处于山地背风坡,处于雨影区。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属于基础题,理解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即可. 二、必考题(共有3道小题,共30分) 21.【考点】48: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分析】(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处于供水区A和输入区乙地之间,为保障供水质量保护水源,需保护水质.

(2)若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则需从开源节流方面去分析.

【解答】解:(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处于供水区A和输入区乙地之间,为保障供水质量保护水源,需保护水质,产业发展需禁止进行对有水污染的生产活动,关停现有的水污染较严重的生产活动.

(2)若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则需从开源节流方

第16页(共20页)

面去分析.开源: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收集雨水等.节流: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水的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严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能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的污染.

(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 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内容.注意总结相近的知识,活用知识套用和知识迁移.

22.【考点】6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材料告诉增铺砂砾层使白兰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说明改善了土壤环境,从土壤的结构和增大温差方面分析

【解答】解:砂砾层在土壤的表面,因此可以减少太阳直接照射土壤,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本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其特点,而砂砾层更加剧了温差,因此砂砾层使得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快.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砂砾层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故答案为:

砂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快.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砂砾层的特点来分析对土壤和气候的影响,因此学生一定要认真审题,在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难度较小. 23.【考点】72: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分析】本题以高速公路的选线为背景,考查了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对选线方案进行利弊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由题干材料可看出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少,结合图可知两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方案①优点应从线路短入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高,生态环境脆弱(沙丘、半荒漠广布)等方面入手.方案②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入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总之,该类题目要充分利用资料信息,层次分明地进行对比.

第17页(共20页)

故答案为:

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

缺点:理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 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

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选考题(考生选择一题作答,如果都选,则按第一题计分) 24.

【考点】B2: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分析】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解答】解:根据现在的认识,超新星爆发事件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对于大质量的恒星,如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8﹣20倍的恒星,由于质量的巨大,在它们演化的后期,星核和星壳彻底分离的时候,往往要伴随着一次超级规模的大爆炸. 故答案为:(1)大;

(2)处于山巨星向致密星演化的阶段;前身为超巨星;归宿为黑洞或中子星. 【点评】考查对宇宙的演化,探索宇宙,宇宙中的星系等考点的理解. 25.

【考点】K4: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分析】(1)根据表格中信息(客源地和游客比例)判断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2)旅游资源的区位评价: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中心城市的关系,环境承载量,服务设施等方面.

【解答】解:(1)黄山市的国内客源中广东、上海、浙江三省市居前三,游客比例超过10%.江苏、山东、北京、江西游客比例在5%以上.可知来黄山的游客主要是经济发达省份及黄山的临近省份.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的原因是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位于屯溪区,交通通达性好;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故答案为:(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市区);(其次是)邻近(周围)地区(省

第18页(共20页)

市区).

(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位于屯溪区)(交通通达性强):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和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的理由,解题的关键是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6.

【考点】S4: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分析】我国洪涝灾害是多发灾害之一,经常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考查本知识点,有利于让学生了解这一灾害的形成原因、防御措施,为生产、生活服务.

【解答】解:(1)形成洪水灾害的原因由两个因素决定,即气候和地形.而形成本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应主要从气候方面考虑.

(2)减小洪涝灾害,只要降低河流的水位就行,而蓄洪区分洪、水利枢纽工程、入海新河道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季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地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需要了解洪水的成因及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需要强化对洪涝治理措施的记忆. 27.

【考点】H3: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H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洋污染源及分布,以及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需要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污染源主要有石油运输污染轮船排放的污水和陆地工业废弃物.

(2)国际公海死亡地带主要分布于轮船航行的沿线和渔场集中的地区对于防治措施则以国

第19页(共20页)

际海域法律法规的约束为主加强国际合作禁止向国际公海倾倒工业废弃物.

故答案为:(l)油轮石油泄漏:远洋运输、捕捞等排出的生活污水;某些公司倾倒的工业废弃物.

(2)公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远洋航线沿线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渔场),防治措施: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抽轮泄漏.控制向国际公海海域排放各类废弃物

【点评】本题以海洋污染为背景考查海洋污染源及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第20页(共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