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如丹》说课稿
怀安中学 王振兴 二〇〇九年九月
《枫叶如丹》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作品,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红红的枫叶,显示着它生命力的长久;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经历了寒冷的考验,枫叶才变红了,成熟了,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枫叶)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从结构上来说,文章前后呼应,十分严谨。开头部分由远到近,由浅及深,‚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枫叶的有关回忆;结尾两段议论、抒情,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题旨。
联想丰富、虚实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由春联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联想到成熟、收获,由枫树联想到‚一位凄苦的老人‛,由澳大利亚的红叶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南京栖霞山的红叶,由此及彼,此伏彼起,由实及虚,虚实相生,为我们编织与展现了一个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涵着生命哲理的艺术境界。全文将描写景物与抒发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
文章语言生动,叙议结合。第一部分边叙边议;第二部分以叙为主,先叙后议。能很好地抓住景物和事件的特点,恰当地揭示了景与
事中蕴涵的哲理。另外,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得文章语言整齐之中又有多样变化,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字、词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散文这种体裁,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这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自然界及人世的热爱,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此,可能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老师及时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提问题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六、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对枫叶有个全面的认识。]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进一步让学生对枫叶有所了解,为学习文章作铺垫。]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后面学习文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对课文有个初步的认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
(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师配乐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个季节及原因,可以让学生对自然、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同时以便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一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
的理解和认识。]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句话哲理性非常强,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个初步的认识。]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一个整体的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
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深化文章主题。]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感受散文的语言美,从而积累语言。]
(五) 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 真正的成熟
八、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