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绿》练习

2020-07-01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一、课文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绿”,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后用很多笔墨写梅雨瀑,写梅雨瀑时又写了山、岩、天、草等景物,这样写游离主题了么?为什么?

2、文章中除了写梅雨潭的绿,还写到了其他地方的绿,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3、作者在文章首尾两次提到“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的“不禁”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本文重点刻画了梅雨潭的绿所表现出来的美,表现梅雨潭绿的神韵,从全文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拓展 1、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请你“反复地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之处。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

1

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梅雨潭的绿“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为什么作者又说“但你却看不透她”? 3、文中“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这两句话表达语气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舍不得”?

4、作者为梅雨潭的绿起了一个新名字“女儿绿”,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字的?

5、文章中运用了很多叠词,请举例说说这些叠词的表达作用。

6、作者写梅雨潭的绿时,人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7、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

②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

③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

④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

⑤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

三、比较阅读

(一)朱自清称他笔下的“绿”为“女儿绿”,陆蠡称他笔下的“绿”为“绿友”、“绿囚”,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两位作家对“绿”的认识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2

(二)下面几段文字都是描写“绿”的,请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它们各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1、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绿》)

2、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画山绣水》)

3、山间的曲径幽路全青苔染绿,„„它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至依附在树干上。 (《阿里山纪行》) 4、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济南的冬天》) 5、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夏》)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朱自清和陆蠡都对绿充满了浓烈的情感,请比较《绿》中的选段和《囚绿记》选段中划线句,说说两位作者对待绿的方式和情感有什么区别。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陆蠡《囚绿记》) (四)阅读《绿》和《囚绿记》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甲)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写于1924年)

(乙)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3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陆蠡,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 1、下面对两段文字中有关“绿”的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梅雨潭水“绿”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B.乙文借对常春藤之“绿”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希望、快乐的追求。 C.甲乙两文都直接倾吐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都想从“绿”中汲取精神力量。 D.甲文与乙文不同的是,甲文通过写“绿”表现一种刚健美,而乙文表现的是忧郁美。 2、作者是如何通过想像来突出梅雨潭之绿的“奇异”之处的?(可直接用原文)

3、乙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对绿的喜爱?请简要概括。

4、甲文和乙文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举例分析说明。

5、茅盾以“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来评价小说《百合花》,曾卓以“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来评价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请你也当一回小小评论家,选择甲文或乙文,也以“„„的„„”的句式写一句评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评语 理由

4

参考答案

一、课文探究

1、描写周围环境交代了梅雨潭绿的成因,又衬托了梅雨瀑的美,而梅雨瀑的美又衬托了梅雨潭的绿。

2、作者写到了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杭州虎跑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这些和梅雨潭的绿进行比较,衬托了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特点,表明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 3、作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因为梅雨潭的绿绿得醉人,绿得奇异,这不仅和具体的天气时节有关,更主要和作者到仙岩时的明朗愉快的心情有关。 4、“不禁”是“忍不住”的意思,作者对绿的情感越来越强烈,已经和绿融为一体,结尾时再次表达对梅雨潭的绿的深深的赞美喜爱之情。

5、课文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他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拓展

1、运用一连串比喻,从静态、动态、亮度、质地、色彩、触觉、视觉等角度进行铺陈描绘,再现了梅雨潭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点,突出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美。

2、前一句是说梅雨潭的绿色彩温润,质地纯净;后一句是说梅雨潭的绿是奇异的绿,有着无可比拟的美丽和吸引力。

3、第一句是陈述语气,第二句是反问语气,语气更加强烈,强调了作者的“舍不得”。因为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充满了喜爱和爱恋之情,所以“舍不得”。

4、作者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仿照玉石“祖母绿”创造出新名字,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清纯、鲜活、灵动、柔美的特点。 5、如“纷纷”“点点”的水花,写出了轻柔的情态。又如“油油”“滑滑”“清清”的绿意,都给人娇嫩、透明的质感。

6、作者一开始称“绿”为她,后来改为“你”。一开始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描绘梅雨潭的绿,情感相对收敛,随着作者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梅雨潭的绿,情感越来越强烈,情不自禁地改变了人称。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7、①“镶”字描绘出瀑布处在山中的情态,准确形象,赋予瀑布立体感和动态美。②“踞”字和“浮”字突出了梅雨亭险峻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之感,使梅雨亭具有了动态感。③“招引”紧扣“闪闪的绿”,用拟人手法写出梅雨潭似乎用闪闪的绿光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表现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又反衬出“我”赏绿的急切心情。④这一系列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我”探求梅雨潭的绿的小心又急切的样子,表现“我”在努力追寻梅雨潭的绿。⑤“裁”字生动地写出了绿的质地如丝绸般光滑,表现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比较阅读

(一)朱自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认为梅雨潭的绿是奇异的、醉人的,他对绿极其疼爱、痴迷、神往。陆蠡认为绿十分固执,始终向着阳光不屈服于黑暗。他对绿的情感由自私的爱走向无私的爱,常春藤绿的精神感动了他,最终从囚绿到释绿,并向绿致以诚意的祝福。 (二)

1、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梅雨潭绿的形态和色彩特征。 2、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漓水碧绿清澈、醉人的特点。

3、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青苔的绿,以及和地表紧密结合的特点。

4、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孕育着无限生机和春意。 5、运用比喻和比较手法,表现了草木从春季到夏季疏密程度和色彩的变化。 (三)陆蠡“囚绿”是对绿的摧残,对生命的遏制,“恼怒”“魔念”写出作者对常春藤追求光明自由的不屈精神没有真正理解,但尽管“囚绿”是自私的行为,还是表明他对绿确实爱得很深。朱自清文中“舍不得”“怎舍得”“拍”“抚摩”等词语表现出对绿的善待之意和热烈的爱。 (四) 1、D

2、以“绿”为裙,轻盈的舞女能临风飘举。以绿为眼,善歌的盲妹,能“明眸善睐”。

5

3、①靠近小圆窗,与绿对语;②长时间静坐窗前留恋这片绿色;③天天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听雨声,看舞姿。 4、相同:都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甲文:“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乙文:“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不同点;甲文用类比手法,突出梅雨潭绿的不明不暗,不淡不浓。乙文用刻画场面抒情,突出我对绿的喜爱。如作者与绿对语,写得深情款款。(1)靠近小圆窗,与绿对语;(2)长时间静坐窗前留恋这片绿色;(3)天天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听雨声,看舞姿。

5、如:评乙文,评语:优美清丽的语言。

理由:如“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一句中用一系列常用的动词“看”、“攀”、“看”等。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