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代《命运的讽刺——十五个生活片段》之反讽艺术
2024-08-16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5卷第8期 2013年8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1.5 No.8 Aug.2013 论哈代《命运的讽刺——十五个 生活片段》之反讽艺术 刘爱兰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广州511370) 摘要:托马斯・哈代在其诗集《命运的讽刺》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技巧,揭示了生活的表面现象与实际生活本质之间 的强烈反差。对于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来说,反讽不仅是一种写作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的手段。哈代借用 借用反讽揭露了人类生存的现实,批判了人类虚弱的灵魂,讽刺了人类虚伪的本质,使读者正视自己的内心,引起警醒,从 而达到“社会向善”的目的。 关键词:哈代;命运的讽刺;反讽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8—0147—03 《命运的讽刺——十五个生活片段》(Satires of Circum- 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布鲁克斯1988:75)。归根 stance——In Fitfeen Glimpses)是哈代的第四本诗集《命运 的讽刺:抒情诗与遐想》(Satires of Circumstance,Lyrics and Reveries)中的一组诗,包括十五首叙事型短诗。这些诗歌 都是从平凡生活中提取的细节与片段,似乎是作者信手拈 来的一组讽刺性喜剧,其中诗人巧妙利用反讽技巧讽刺了 结底,反讽最显著的特征是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 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 反讽通常分为三类:词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境反讽。 在《命运的讽刺——十五个生活片段》组诗中,哈代主要运 用了情境反讽,它是指事态的发展同读者预料相反而导致 的一种嘲弄,主要存在于叙事结构文本中。和与词语反讽 相比,情境反讽追求整体性效果,突出文本的主题,揭露事 实的真相。 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诸多弱点。“哈代十分注意透过事物 的表面探索深刻的现实。他绝不满足于照搬生活的表面, 而要‘深入事物的内部…(颜学军2006:162)。这本诗集 最初发表于1911年,当时哈代7l岁,正值冷静、睿智的年 龄。处于老年的哈代站在生活中的一个新高度,用轻松幽 默的反讽手法揭示了人类的弱点,用高度的智慧和素养表 在文学创作中,反讽可以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既能 展现创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又能暗示作品中蕴涵 着更深刻的思想。从表面看,人类期待和谐美满的生活, 现人的自私和愚昧。诗人通过揭露他人的自私使读者面 对自己的内心,这具有引导人性价值的作用。“哈代把自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真诚、诚实、守信,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 此,现实生活中不乏欺骗、虚伪与背叛。在这本组诗的第 一己描述为‘社会向善论者’(meliorist),即相信世界会变得 更好,只要人们愿意尝试”(Merryn Williams 2005:74)。 首《邀客用茶》(At Tea)中,哈代描写了一个看似幸福舒 And the visiting hay is all abloom, 适的家庭,但是幸福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忠: 来访的女子春光满面, And says there was never SO sweet a room. 一Satire I“At Tea”(反讽诗1《邀客用茶》) 反讽(irony),又称反语,源于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 中的一个角色eironia,意为“佯装无知者”,后来演变为一 种修辞手法,揭示表层语言与深层意义之间的差异。在l9 说是从未见过如此甜美的房间。 And the happy young housewife does not know 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反讽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 一年轻幸福的妻子哪里知道 That the woman beside her was first his choice, 种文学创作原则。在20世纪,新批评对反讽作了进一步 的阐述。在布鲁克斯眼中,“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 收稿日期:2013—05—25 旁边那女人才是他的首选, 作者简介:刘爱兰(1977一),女,湖南攸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研究。 147 I’ill the fates ordained it could not be SO…. 直到女神们把命运宣判… Betraying nothing in look or voice 客人躬身端坐微笑品茶, The guest sits smiling and sips her tea, 言谈举止端庄自然, And he throws her a stray glance yearningly. 他那眼神却是邪乎又饥馋。 (笔者译)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美满的家庭,水壶在悠闲地唱 歌(The kettle descants in a cosy drone),房间里温馨舒适, 可是“幸福”的妻子哪里看到自己的丈夫正深情地注视来 访的女子,即丈夫的初恋情人。在这个看似甜蜜的家中, 丈夫深爱的是别人,不是自己的妻子,这足多么大的一个 讽刺啊!真实情况与读者期待的恰好相反,作者通过反讽 揭示了表象与真相的巨大反差。哈代透过生活的表面,揭 示出真实感情与表面婚姻的差距,是对现代社会中爱情与 婚姻的一种探索。“反讽的思维方式具有泛人类化的色 彩,把反讽的光芒指向了人类的普遍性缺点,这其中不仅 包括作者自己,也包括被反讽者,更包括我们每一个阅读 者”(龚敏律2011:56)。我们在观看别人的同时不禁审视 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否有勇气追求真实的感情,或者 也像诗歌中描述的那样只是维持表面体面的婚姻? 二Satire 1I“In Church”(反讽诗2《在教 堂》) 《在教堂》(In Church)中的反讽更加辛辣,哈代通过对 比表象与真相,不动声色地讽刺了教堂牧师的伪装1 “And now,to God。the Father”,he ends, “让我们赞扬上帝!”他结束了布道, And his voice thrills up to the topmost tiles: 激动的声音在屋顶缭绕: Every listener chokes as he bows and bends, 人人屏息无声,看他打躬哈腰, And emotion pervades the crowded aisles. 激情充满了整个教堂。 (朱炯强1998:638) 牧师在讲道时表现得十分虔诚,他的话真诚而富有感 染力,听众“人人屏息无声”,对上帝和牧师充满了敬畏和 仰慕。但是具有讽刺意意味的是回到更衣室后,崇拜他的 一个门徒无意间透过一扇门看到: Sees her idol stand with satisfied smile 这偶像在穿衣镜前,得意洋洋, And re——enact at the vestry——glass 眉开眼笑,在自我端详, Each pulpit gesture in deft dumb—show 像演哑剧,这讲道时的神情, Th-at had moved the congregation so. 打动了多少善男信女的心灵! (朱炯强1998:638) 148 牧师讲道时的神情并不是敬仰上帝的真情流露,而是 无数次排演的结果,所谓的虔诚只是“像演哑剧”那样表演 出来的。作者揭穿了门后面的秘密,真相令人惊讶、令人 失望,没有人知道每一扇门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哈代 再次通过描述表面现象和背后真相的矛盾,揭露了牧师的 虚假和听众的盲目信服。 这首短诗通过反讽也暗示了作者对基督教的态度。 哈代二十多岁就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他逐渐摈弃了 基督教信仰,摈弃了有关上帝、拯救人世以及来生等思想, 认为人类依靠上帝来拯救灵魂、来摆脱苦难是完全不可能 的”(吴笛2009:109)。他始终相信,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才 能改善自我的生存状况。 在这首诗中,哈代并没有直接批判宗教的虚无或者斥 责牧师的虚伪,也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简单地写下 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细节,用看似简单的反讽手法让 读者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作者采取了一种置身事外的 远距离观望态度,摆出一种客观冷静的姿态,让反讽对象 自身展现其虚伪,任由读者充当评判主体。在这位关注人 类生存的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笔下,反讽早已超越了修辞 层面,而是一种认知社会的方法和人生态度。正如赵毅衡 先生(2011:8)所说:“反讽是思想复杂的标志,是对任何简 单化的嘲弄,对于发出者和解释者都是如此。” 三Satire VII“Outside of the Widow”(反讽诗 7《在窗外》) 同样,另外一首诗歌《在窗外》(Outside the Window) 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假装温文尔雅以博取婚姻,可是最 后被对象看穿。诗歌开头叙述一个男子把手杖落在了主 人家里,他转过身走向他刚刚离开的房屋: To the house just left,whence a vixen voice 窗棂透出壁炉的火光, Comes out with the firelight through the pane, 也传来悍妇的叫嚷, And sees within that the girl of his choice 窗内是自己选中的姑娘, Stand rating her mother with eyes aglare 站着怒目呵斥自己的老娘, For something said while he was there. 只因他在场时,妈妈话语不得当。 (笔者译) 男子因此感叹“我的名贵瓷器竟是陶制的东西”(My precious porcelain proves it deft)最后悄然离去,手杖也不愿 取回了。男子透过窗户无意间看清了自己深爱的姑娘“名 贵瓷器”原来是这幅泼辣模样,完全是“陶制的东西”。这 位女子为了讨好对象,假装是一位温柔的淑女,可是一转 身却变成了凶悍的泼妇,讽刺意味十足。在实际生活中, 大部分人都戴着面具,掩盖着自己自私虚伪的本质。诗中 的男子无意问发现了女子的本来面目,而我们大多数人的 本来面目又何尝不会被别人发现呢? 四Satire 111“Outside ofthe Widow”(反讽诗 3《在她姑姑的墓旁》) 哈代是一位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家,他“并不主张用‘乐 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粉饰,而是主张 忠实地展现社会的本来面目,对社会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 弊端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吴笛2009:106)。哈 代用智慧的双眼看透了人性的弱点,《在她姑姑的墓旁》 (By Her Aunt’S Grave)讲述了一个姑娘背叛了对亲人的承 诺。诗人这样写道: ‘Sixpence a week’,says the rl to her lover, “每周六便士,”姑娘对情人言。 ‘Aunt used to bring me,for she could confide “过去姑妈给我钱, In me alone,she vowed.‘Twas to cover 只因我是她唯一挂念, The cost of her headstone when she died. 她叮嘱钱要用来把她墓碑修建, And that WaS a year ago last June: 到六月整整已一年, 1 e not yet fixed it.But I must soon.’ 墓碑还没修建,我得马上办。” ‘And where is the money now,my dear?’ “钱在何处,我的爱?” ‘O.snug in my purse...Aunt was 8o slow “钱在荷包里埋,姑妈攒钱真不快, In saving it—eighty weeks,or near.’… 八十来个星期方挣来。” ‘Lets spend it,’he hints.‘For she wont know. “花了吧”,他说,“姑妈已不在。 There ̄a dance to—night at the Load of Hay.’ 今晚干草堆舞厅跳开怀。” She passively nods.And they go that way. 她顺从地点点头,朝那方向把步迈。 (笔者译) 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只用三言两语,叙述了一位姑 娘受情人的唆使花掉了姑妈辛苦攒来用于立墓碑的钱。 从表面上看姑娘是受到情人的引诱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 是姑娘自己不重视对姑妈的承诺,“去年六月她过世,至今 已一年/我还没为她立碑”,姑妈已经去世一年了,墓碑还 没有立起来,为什么这么迟疑?是这位姑娘忘记了这件 事,太忙碌没有时间,还是根本不打算为姑妈立碑? 在这首看似简单的诗中,诗人运用了几组对比与反 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第一组:这位姑娘被姑妈当做 世上唯一值得信赖的人,结果情人只说了一句话,姑娘就 放弃了对姑妈的承诺。第二组:姑妈用A-t 个星期才辛辛 苦苦攒好的钱被姑娘和她的情人一瞬间就花掉了。第三 组:姑娘口中说“我还没为她立碑,得马上去办”,行动上却 听从情人的安排去了舞会,用反讽讽刺了她言行不一,是 个不值得信赖的人。第四组:这笔钱本来该用于给死者建 个墓碑,这是一件严肃的事,代表死者的尊严,可是这对情 侣却把这笔钱花在了吃喝玩乐上。诗人用这一组组辛辣 的对比性反讽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冷漠与背叛。“哈代认 为,对比是揭露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颜学军 2006:147—148)。 反讽是哈代喜欢使用的一种文学技巧,甚至两部诗集 的命名《时光的笑柄》(Time’s Laughingstocks)和《命运的 讽刺》都直接与讽刺相关,他在小说创作中也曾多次使用。 反讽通常意味着讽刺、嘲弄。,哈代利用反讽在这一组诗歌 中讽刺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这和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 有关。他认为“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充满了痛苦。既然痛苦 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学中表现痛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颜 学军2006:119)。对于哈代来说,在作品中真实地表现生 活是必要的,而实现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自私 和背叛。,诗人利用反讽强烈地讽刺了人性的虚弱,表明了 自己希望人类向善的立场。 五结语 哈代在传记中曾经说道:“作为一个向善论者,而不是 他们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我对世界的改善抱有信心”(Mi- chael Millgate 1982:327)。做为一名关注人类生存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述了现实的残 酷,用反讽技巧讽刺了人性的自私,令读者警醒。当一个 个阅读者看到诗歌中描述的不忠的丈夫、虚伪的牧师、假 装淑女的女子、自私冷漠的侄女,无疑是嗤之以鼻,正所谓 “旁观者清”。作者是借此警示读者:当我们在笑看他人的 同时,自己不要成了他人的笑柄。同时作者也利用反讽间 接地倡导了人性的忠诚、真实、守诺,希望更多人能具备这 些美好的品质,以达到“社会向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哈代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6. [2]Merryn Williams.A Preface to Hardy[M].Beijing:Bei— 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3]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C]//“新批评”文 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1. [5]朱炯强.哈代精选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 社,1998. [6]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赵毅衡.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1. [8]Michael Millgate.Thomas Hardy A Biography[M].Ox. of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9]Thomas Hardy.The Collected Poems of Thomas Hardy [M].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2006. (责任编校杨凤娥)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