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要药总结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 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 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 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8.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淤血证常用药。
49.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51. 番泻叶:用语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 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 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 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 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 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 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
60. 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 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62.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 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 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 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卫茅科)
67. 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 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 千年健:“颇宜于老人”,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
70. 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
71.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72. 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截要。
73.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 砂仁: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76.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 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 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
80. 萹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81.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 海金沙:诸淋疼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
83. 石韦:尤宜于血淋。
84. 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薯蓣科)
85.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86.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药。)
87.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88.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
命门火衰之要药。)
90. 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91. 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92.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93.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 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97. 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98.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99. 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 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101. 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102.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103.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尤宜小儿。忌与茶饮。
104. 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主驱蛔虫。
105. 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
106. 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
107. 鹤草芽:去绦虫新药。(蔷薇科)
108. 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能直接杀虫。
109.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111.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
113. 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荨麻科)
114.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115. 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 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
117. 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
118.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121. 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122. 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
124.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125.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 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127. 姜黄: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 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129. 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 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
131.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3.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134.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135. 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136.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善引火(血)下行。
137. 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豆科)
138. 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 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 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
141. 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 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43. 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 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 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癥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146. 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147.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148. 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149. 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
150. 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152. 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53. 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154. 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155. 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56. 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157. 天竺黄: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158. 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159. 桔梗:其性善上行。“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能载药上行。
160. 礞石:治惊痫之良药。攻消痰积、平肝镇惊。如《夺命散》。
161.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162. 百部:功专润肺止咳。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并能杀虫灭虱。
163. 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凡咳嗽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164. 马兜铃: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
165.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缓。清肺热降肺火,尤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
166.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峻。泻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
167. 白果: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敛肺化痰定喘,若配麻黄则“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
168. 洋金花:麻醉镇咳平喘药。对成人老人咳喘无痰、痰少而他要无效者用之。
169.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170.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171. 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172. 龙骨:重镇安神常用药。
173. 酸枣仁:养心安神要药。
174. 缬草:安神镇静,祛风解痉。
175. 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药。
176. 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
177. 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宜。
178.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胃气逆。亦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179. 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味辛,善疏肝经风热。
180. 生铁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
181. 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182.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
183. 珍珠:多用以治多种眼疾。
184. 钩藤:尤宜于肝阳化风者,尤宜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185. 天麻: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药性平和,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寒热皆可。)
186. 全蝎: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力不逊羚羊角。其性平和。
187. 蜈蚣:通达内外,搜风定搐之力强,与全蝎皆为息风要药。其性燥烈。
188. 僵蚕: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宜。
189. 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各种原因之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效。另可催生下胎。
190. 苏合香: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要药。
191. 冰片:凉开之品。
192. 石菖蒲: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
193.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194. 西洋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凉。气阴双补。气阴不足重症,火盛。
195. 党参:气血双补。
196. 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平。气阴不足轻症火不盛及小儿,宜用。
197.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 治气虚水肿要药。为“补药之长”。
198.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99.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200.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号称“国老”。
201. 大枣: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而“脏燥”之要药。
202. 沙棘:为藏医蒙医治咳喘痰多较常用药。
203. 饴糖: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另用于小儿发育五迟。
204. 鹿茸:助阳之力强而起效慢,用治慢性阳虚。治急性力不及附子。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205. 淫羊藿:亦称“仙灵脾”或弃杖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206. 巴戟天:对肾阳虚兼风湿者尤宜。
207.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续断亦是如此。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208.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
209. 菟丝子:亦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安胎。
210. 蛤蚧: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有固本培元之功。
211.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212. 冬虫夏草:有兴阳起萎之功,亦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尤宜劳嗽痰血者。
213. 海马:有引火归原,续接真气之功。治肾虚作喘。
214.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为活血行淤之要药。
215.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216.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
217. 白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18. 阿胶: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以治出血致血虚为佳。味甘质粘,为止血要药。
219.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220. 枸杞子:平补肾精肝血之品。
221. 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222. 浮小麦: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
223.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
224. 乌梅: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5. 罂粟壳: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226. 诃子: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治失音之要药。为藏药之“百药之王”,其位似甘草。
227. 石榴皮: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8. 赤石脂:治疗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
229.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230. 桑螵蛸: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231. 海螵蛸: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232. 莲子:治疗脾虚肾虚带下。
233. 芡实:治疗带下证之佳品。
234. 椿皮:止带之常用药物,尤宜于血热、崩漏、便血者。
235. 鸡冠花:治疗带下证之常用之品。
236. 常山:为治虐之要药。尤以间日虐、三日虐为佳。
237. 硫磺:治疗疥疮之要药。
238. 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常用药。
239. 蜂房:外科常用之品。
240. 升药:只供外用之外科常用药之一。
241. 硼砂: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多外用。
(完毕)
大家记得支持我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