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瞬间的感悟

2024-08-2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瞬间的感悟

● 丁卫华

语文课上,教学古诗《山行》,在大致了解了诗的意义以后,我便要求学生试着背下来。一时间,教室里书声四起,我站在讲台前满意地看着同学们。

突然发现学生周宇埋着头,手里拿着彩笔,不知在干什么,顿时,一股无名火窜起,“哼,让你背不 背,画什么?”正想点名批评,又一想,别破坏了学生背书的情绪,便耐着火悄悄地走向他的课桌。

也许是太专注投入了,居然连我站到他身边也未发觉。 “画什么呢?话中不无严厉。

他猝不及防地抬起头,“没 „„ 没画什么„„”眼睛里闪过一丝惊慌。 教师的第六感官告诉我一定有事。便追着问着:“拿出来看看!” 他稍稍犹豫了一下,拿出了桌肚里的纸。

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副水彩画,画面上呈现出蓝天、白云、弯弯的石头小路、高高的山岭、满山的红叶,远处的隐隐约约的农舍„„ 。原来他在全身心地写意他所感悟的画。

还未等我缓过神来,只听见耳边轻轻地:“老师,画得不好!” 这时,我看到的是一双期待的眼睛。

“不„„不,画得很好,真的,完全画出了诗的意境”,我感动而出自内心地肯定说。 他腼腆地甜甜一笑,准备悄悄地收起画。 “不„„还没画完呢,能画完吗?” “能!”埋着头,又一次专注地画起来。

短短的瞬间,却是深深的感慨,回到讲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暗自庆幸,没有因为简单粗暴而伤害孩子一颗敏感的心,而最初的瞬间,我确实生气过,愤怒过,好在教师的“冷静”没让我出错,不然,我将无法原谅自己。是的,孩子有什么错?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学习,为什么潜意识里总要去“控制”,总要去“规范”?一旦看到“不和谐”,看到他们不按老师的“要求 ”去做,心里总会那么不舒服,说到底,还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教师权威意识在作祟!新课程倡导平等共享的师生关系,真正做起来就那么难,从“不自觉”到“自觉”,需要教师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其实对于孩子,对于他们课堂上的表现,尤其需要我们用另一只眼去看。表面上看,这位同学不是在背书,而是在做自己的事——“画”,可这远远要比教师要他做的事 ——死记硬背,更加有趣,有价值。画,则用另一种方式倾诉着他在用心背,更主要的是,当他全身心投入画时,他内心弥漫着成功满足的喜悦,充盈着享受学习的幸福:我能行,能把“话”变成“画”,而这就是维持学习的原动力,若我当时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当头一棒”,这对

他将是多么残忍的事,说不定是“沉重打击”,这本不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唤醒,是期待。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的瞬间,因为这种课堂上的生成正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做的是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感受恰当地进入教学过程,所以当这位学生画完后,我不失时机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夸他会学习,以此提示其他学生,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这样可以背得更快,记得更牢。而当全班学生以惊奇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他甜甜地笑时,我也更明白了教师、教学、生命、生成的含义。

(丁卫华 东台市时堰镇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