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区域活动是具有幼儿特点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景化的游戏形式。本研究通过对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有效、活动中评价的有效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使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保教人员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建设,真正提高了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 有效 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区域活动是具有幼儿特点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针对农村园在区域活动开展方面的现状,我园结合实际于2009年向县教研室提出申报,尝试探索区域游戏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于此,我们充分认识到:区域游戏活动作为农村园的一块软肋,必须强大起来。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区域游戏活动独特的魅力及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选择的灵活性、交往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动性、情景的生动性,它不但充分给予幼儿童真童趣的自主选择权,而且鼓动了幼儿的创造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游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是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环境中,自主探索、发现、创造。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能够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感知觉能力,丰富情感以形成良好品质,达到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抓住幼儿喜爱的游戏进行有效性探索与实践研究,无论是教育思想、内容、目标、评价与策略都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体精神与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程本土化、科学化是课程实施所追求的理想愿望,也是检验课程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在区域游戏的实践与探索中,有很多幼儿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个性,无疑为我园今天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但其中有很多内容难以为我们所用。于是,探索适合农村园的区域游戏有效途径、策略便成了我们面临的挑战与困惑:如何让农村的家长配合区域游戏开展;如何提高农村园教师设计、组织、指导区域游戏的专业能力;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快乐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区域游戏活动(下面简称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
课题负责人:宋雅琴 成员:王伟红(执笔)、章丽丽、宋超、陈治丽、钱凌云、丁莉、丁正兰 本课题得到长兴县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县进修学院领导与专家,县各幼儿园同行的指导,一并表示感谢。
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以个别化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在动手实践中与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三三两两结对进行,可以个别化自主选择,可以小组互助。
2.有效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师幼共同创设的游戏环境中所进行的快乐游戏、自主学习;是教师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为前提,让幼儿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积极、主动进行探索发现,促进幼儿快乐游戏、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3.实践研究:是指立足于常态下区域游戏的组织与开展,以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个案分析、有效师幼互动的分析与反思,寻求区域游戏有效性开展的最佳途径。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理论探索 2.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3.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4.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评价研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内容、策略、途径、评价等探索实践,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形成园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课程园本化建设的进程。
2.研究开展区域活动有效性的途径、策略,促进幼儿快乐、健康、自主、和谐发展。 3.通过有效区域游戏理念、内容研究,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研究水平。
(四)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措施
(一)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理论探索 1、有效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
西方哲学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幼儿需要自主学习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要求尊重幼儿的自由,让幼儿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而杜威认为,活动形式是自由的,而活动是指确实对个体发展有价值的,这样的教育才有价值。
建构主义学说。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地努力活动和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丰富经验,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
人代替。学习是个体知识建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主动探索原则。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任何新颖、陌生、有趣、不协调、神秘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感受与体验是并驾齐驱的,在师幼共创的具有吸引力的外环境和和谐师幼关系的内环境中进行主动探索、自我建构知识体系。
学习迁移说。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科之间也都是密切联系的,这种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学习迁移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所形成的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等的影响。本研究所涉及的的正迁移。
2.有效区域活动的师生观、评价观
(1)儿童观:20世纪初的进步教育家、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夫人呼吁:“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以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表现出更好的、更和谐的个性。我们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在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有差别的因材施教,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之成为独立的人,成为能动的主体,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2)教师观: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合作者,即以平等的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相互学习,促进幼儿区域游戏有效性的达成;支持者,即根据幼儿的现状和班级的实际提供适宜的材料,进行赏识式的教育,支持幼儿个性化表现;引导者,即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所思所想,适时提供材料和心理支持,让每个幼儿都有自信和成就感,促进区域游戏最大的教育效应。
(3)评价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以欣赏的眼光客观评价每一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交往行为、操作习惯、作品呈现等多元化评价,促进每个幼儿主动、生动、和谐发展,还幼儿一个本真的童年时光。
(二)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1.探索区域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1)优化环境,寻觅材料搜集的有效途径
发挥家长资源优势搜集材料。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在主题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小班《车轮滚滚》主题开展中鼓励家长搜集各种玩具车、图片、废旧纸芯等充实主题区域活动内容;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开展过程中,通过宣传,发动家长制作各种民间小艺术品、老虎鞋、蓝印花布衣、羽毛扇等等一系列材料。
发挥幼儿自主权充实区域活动内容。幼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通过日常收集和采集、参观等活动中收集两个方面。如,在各班级设置了“百宝箱”,老师有目的的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摆放——纸盒类、易拉罐、饮料瓶等,帮助幼儿遇到困难时寻找替代物或制作物品,使幼儿的主题及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季节特征,鼓励幼儿在和老师、同伴、家长一起外出是收集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
理的自然材料:春天采集野花野草,夏天小溪捡石头,秋天捡稻草、松果、芦苇等,冬天收集各类坚果壳、糖纸等都成为百宝箱里的材料。
社会资源挖掘中再现本土特色。本土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对开展幼儿区域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 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公元503年—559年)是我们长兴县开发区下箬寺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目前开发区在修建陈霸先教育旅游景点,大班老师根据这一地方优势,开展了相应的区域活动;我园门前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是船只运输的要道,教师根据幼儿的观察组织了区域活动;我园地处城乡交界处,很多老百姓会养蚕、纺纱,教师结合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现状开展了区域活动。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生活的区域活动素材促进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师引领丰富活动材料。通过教师收集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给幼儿提供范本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成品材料大大鼓舞了幼儿的自信心、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大班“美丽的羽毛扇”区域中教师首先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羽毛扇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引导幼儿一起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羽毛扇并发动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羽毛进行创造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不断丰富,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促进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2) 明确方向,建构有效的评价机制
建立积极评价态度,保证区域活动有效进行。教师在评价中建立起来的积极态度,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如:教师说“你做的相框真漂亮,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做漂亮相框的经验吗?”、“你玩的很开心,满面笑容,可以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说给小朋友吗?”等。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同伴介绍或展示成功的经验。
构思有效评价内容,促进区域活动有效开展。教师捕捉活动过程中行为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困难,针对阶段目标和孩子的发展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讲评。如:从区域活动规则上进行评价“今天谁玩区域活动时动脑筋、声音轻轻?”;从区域活动的创意上进行评价:“你做出了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从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的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如:“为什么今天的游戏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如果想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
构建科学评价方式,鼓励区域活动的后续展开。围绕“谁最遵守规则?谁的作品最漂亮?”等内容进行自主评价。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3)平等互助,搭建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
师幼互动是快乐的、放松的、自由的,能够让老师在和幼儿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智慧的闪现中促进活动的组织能力、反思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专业水平。本研究中设计的师幼互助是指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效的介入指导。
区域活动中涉及常规方面问题时,教师需要介入指导。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百般呵护下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区域活动中会发生争执或者危险情况。如,有在区域活动中两个或几个孩子为了争抢一个玩具而产生矛盾,面对新玩具谁都想玩,谁都不肯让谁,有的孩子甚至会大大出手,这样就会导致区域活动不能顺利、有效开展,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在美工活动中经常会用到的剪刀、科常探索中会用到的火、小锔子、钉子以及一些较尖锐的东西等,类似这些操作上可能出现的危险动作,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周到,同时,给于密切的关注,准备随时的介入。
活动中涉及技能层面时,教师得适时把握。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是在操作体验中获得的,在自主探索、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交往能力、认知困惑和止步不前的状况,我们组织教师适时介入。如,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都会注入每个区域新的活动内容,因而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使其受到阻碍,这就形成了一个“结”,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幼儿经常会为了某些原因,求助老师的帮助,教师需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和指导者。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涉及技能技巧的介入是支持,而非干预性的,教师不用生硬的去抢孩子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时,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涉及幼儿活动情感体验内容时,教师必须介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期望也会成为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因素。如,幼儿在科探区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学会观察、等待的基础上,在幼儿探索性去即将消失时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推动了游戏的有效进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取得进步,特别是有孩子操作某个材料经过多次失败和尝试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及时地介入表扬他、鼓励他,给他以最大的支持,激发他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从而实现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良性循环。
2.探索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1)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目标引领法。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在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的基础上,投放的材料注重心中有目标,避免什么材料都可以用,像大锅饭“拿来主义”。 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非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材料投放必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如,结合《红彤彤的年》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体验过年的忙碌、热闹,参与新年的准备活动”目标,角色区“超市”里,为幼儿提供大量红色包装纸、纸卡和各种礼盒等,让幼儿通过在超市里的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
层次递进法。“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在材料投放时,考虑本年龄段、本班的实际进行层次、递进的投放材料。如,美工区“种子粘画”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提供了简笔画供幼儿照
着轮廓黏贴,提供纸和笔供能力较强的幼儿模仿示范画或者自己设计底画进行粘贴,满足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区域活动的开展。
本土资源法。区域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更能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其能力和个性,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如,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结合本土的人文资源,挖掘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这一人物„„;中班根据幼儿园门前的运输河道开展了„„,大班根据当地老百姓种桑养蚕的农业资源优势挖掘了„„。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幼儿对家乡的认识经验,也为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的聚会,对区域活动中游戏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丰富多样法。区域活动开展的有序、有效对材料数量和种类的要求也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数量的充足和材料的多样可选性,同时注意材料的更新和对幼儿生成内容的把握,以此来满足区域活动的需要。如,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提供了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了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大班“有趣的滚动”中提供了球体、圆柱体、方体物品、草席、毛巾、洗衣板、纸板、积木、等。幼儿在与丰富多样的材料互动中,很好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推动了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开展。
互动探究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互动探究,一是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探索区“沉与浮”的实验中为幼儿提供了纸、回形针、玻璃、橡皮泥、铁块、海绵、橡皮、木头等材料,幼儿在自己动手记录和同伴互助探索中,发现有的沉的东西可以让它浮起来,有的浮的东西可以让它沉下去,这引发了他们对沉与浮的兴趣;在益智区,教师提供了两个粗细一样的杯子和两个粗细不一样的杯子,幼儿在反复玩倒水的游戏中发现:一样多的水在粗细不同杯子里水位的高低不同;在不同形状大小的杯子里的水看似不一样多,倒进相同的两个杯子里却是一样多,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了解了液体容积守恒的概念。
(2)区域活动有效性评价策略方法
自主评价法。主要是从自己的角度对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成果进行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能够让幼儿客观的认识自己。如,教师在游戏交流时围绕“你觉得今天表现怎么样?”、“我的作品和他的比起来,谁更漂亮?”、“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等,让幼儿站在集体面前正确的评价自己,对后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有个推进作用。
辐射引领法。主要是发挥幼儿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让更多的幼儿以此为激励。如,区域活动评价教师抓住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闪光点、创新点、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围绕“今天谁玩区域活动时动脑筋、声音轻轻?”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最整齐?”“谁没把玩具搞乱?”“谁最注意安全?”等,以此来维持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常规教育,促进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
合作互助法。这是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让幼儿在互评中做出的评析。如,教师组织幼儿围绕“谁最遵守规则?谁的作品最漂亮?”进行评价,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
总结提炼法。着这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的个性
化表现和共性特征所作的全面点评,以此来推动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教师通过及时捕捉幼儿的行为表现,从区域活动的创意上进行评价,围绕“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为什么今天的游戏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如果想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
(3)区域活动中有效的介入指导策略方法
小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想象、创造水平较低,因此他们经常会放弃尝试玩一些挑战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事物、活动,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害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常常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等。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种比较切实的介入指导方法:
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通过游戏情景的创设,加以引导。如,“娃娃家”中萌萌将项链拆断了放进锅里当“饭”烧,她觉得珠子和饭一样都是一粒一粒的,于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次投放了一些颗粒状的物品,改进了以往的材料,使区域环境更加游戏化、情景化,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中促进区域游戏有效开展。
语言启发法,就是教师运用鼓励、设疑、反问等口吻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主题《车轮滚滚》区域活动中,一位车辆驾驶员质问“交警”“马路上怎么没有红绿灯?”,交警被质问的要放弃游戏,这时,教师以“交警队长”身份鼓励“交警”:“男子汉,怎么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呢,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的方法,想想,哪里会有红绿灯呢?快去我们的教室找找吧!可能会找到哦”,在“交警队长”的提示下,小“交警”很快就找到了以前用过的红绿灯,使游戏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一句看似简单的启发及时帮助幼儿解决了技能上的障碍,使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
榜样影响法,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如,一次活动中,教师发现一位幼儿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小朋友来找他玩他都不愿意,于是,老师先后模仿了“嘎嘎—”叫的鸭子和“哞哞—”叫的牛让孩子猜,班里活泼的孩子兴趣很高,一次带动了这位幼儿,鼓励他去学动物的声音,让其他的孩子猜,他果真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了。样法就是适合于这样还未进入活动状态的幼儿。一方面教师以行动代替说教,参与孩子的平行游戏,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为幼儿提供模仿学习的样本,促进幼儿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认知特征的同时,也培养幼儿初步创造能力,推动活动的有效进程。
中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中班的幼儿大多是自己玩,即使有几个同伴聚在一起也是各顾各的。
师幼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同伴互助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学习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如《红黄蓝绿》主题中,教师设计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和不同的图形形状,鼓励幼儿按照规律进行排序,天天第一次选择了这个内容,可是坐下没多久,就因为找不到排列的规律想停止活动,于是,教师适时介入到他的活动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教师若有所思地说:“这些颜色真漂亮啊,五彩缤纷的,我们让它们来开火车吧”
在老师和孩子共同操作活动中从简单到复杂,暗示了排序的方法,帮助天天提高了排序的能力。教师应能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帮助天天克服困难,以支持他继续进行探索学习,延续了区域活动的进程。
幼幼互动法,是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使他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幼儿的个性化优势在同伴中得以广泛迁移。如,生活区“学系鞋带”活动中,杰杰虽然很努力的看示意图,却总因为找不到洞洞而不能成功,而边上的莹莹已能够熟练地系鞋带了。教师鼓励杰杰再次仔细观察示意图中可绕线穿过的洞洞在什么地方,并观察边上莹莹的操作过程,听莹莹的操作方法讲解,杰杰通过努力终于掌握了系鞋带的方法。教师在活动中创设了交流、互动的环境,引导幼幼互动,在共同促进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能力。
问题情景法,是创设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幼儿的认知结构有关的情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如,语言区“彩色牛奶”活动中,教师根据集体活动的延伸,将各种颜色的蔬菜投放于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操作,并学说完整语句。操作环节对于琪琪来说已经很容易了,在白弄了两次就想撤离。教师以问题“你能将你的操作材料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出来讲给大家听吗?”启发他以演员的身份进行表演,她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认真积极地进行尝试,玩得很开心。教师抓住了时机,适时介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启发幼儿根据问题观察、思考,支持了琪琪的探索学习。
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强化情感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如,故事《蒲公英旅行记》表演中,原本商量好的角色,到了表演时间缺迟迟没能开展,教师经过了解,原来“兔子”的角色在剧中只出现了一次,没人愿意演,于是教师客串了一次“临时”演员,让活动顺利进行,在此情感感染下,兔子的角色反而成了最抢手的了。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都是幼儿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催化剂。
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我要上小学》主题中,教师给幼儿投放了各种尺(三角尺、卷尺、钢尺等)、记录表等材料,幼儿用记录表记录“尺”的秘密,经过几次观察后教师发现幼儿的行为表现只是停留在吃的外形特征像什么上面,三角形像鱼,直尺像高楼。于是,教师设问:“为什么尺会有这么多形状呢?它们的作用一样吗?”引起了幼儿的思考,一位幼儿记录了柜子和“91”,他想告诉我们:柜子的高度是91厘米。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尺的作用和用途,而是通过问题设疑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探索的兴趣,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加以应用。如在“我会造小船”活动中,要求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做一只小船,大部分幼儿选了塑料瓶、小木头等材料。
原来,关于沉浮实验以前做过,幼儿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木头、塑料等材料是会浮在水面上的,说明他们已经把经验迁移运用了,教师有意识的把知识面拓展开来,让幼儿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其他新的事物上来,推陈出新,鼓励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持久性。
(4)建立区域活动有效性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系统认识:循环系统,从幼儿自身出发,进行探究,获得经验,这些经验又重新燃起欲望再次探索
评价内容涉及:
表一:材料提供有效性 情 材料投放(3分) 幼儿兴趣(3分) 幼儿体验(2分) 感 等 技 第 能 好 1.材料投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 2.材料丰富、多样、安全,能够满足全体幼儿的活动需求。 3.材料能够引发全体幼儿持续的探究、学习愿望。 1.材料投放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 2. 材料丰富、多样、安全,能够满足大部分幼儿的活动需求。 3.材料能够引发大部分幼儿持续的探究、学习愿望。 1.材料投放没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出发。 2.材料不够丰富,基本不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3.材料不能持久操作只是维持一小段时间不能至始至终,是在老师提醒下操作。 1.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 2.活动中,幼儿的兴趣高,并能安静的完成一个任务。 1.体验到活动的成功,游戏的快乐。 2.活动中喜欢与同伴交流,相互帮助。 3.幼儿的主体地位明显。 能力获得(2分) 1.活动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强。 2.全体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 较 好 1.大部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 2.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高,并能安静的完成一个任务 1.体验到活动比较成功,游戏比较快乐。 2.活动中较喜欢与同伴交流,相互帮助。 3.幼儿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 1. 活动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2.大部分幼儿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 一 般 1.幼儿要经过教师的提醒或安排去选择一个区域。 2.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持续减弱,有些幼儿成游离状态。 1.体验到活动不是很成功,游戏不很快乐。 2.在活动中不愿意与同伴交流,不喜欢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你。 3.幼儿主体性发挥不够。 1. 活动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是很强。 2.幼儿的操作知识机械式重复,不能体现出能力的获得。 评价等级说明:评价总分10分,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好:8分—10分、较好:6分—8分、一般:4分—6分)
表二:教师介入指导有效性 当幼儿„„时 有求助需求时 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认知结”出现时 教师的介入(指导)实录 有效性分析 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 当险情即将出现时 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 „„ 评价说明:此评价表针对活动中的现状进行客观的记录,结合幼儿的兴趣、体验和能力获得进行评价,不做量化评分,制作等级评价,分为:好、较好和一般。
表三:活动中分享评价的有效性 情 幼儿兴趣(4分) 幼儿体验(3分) 感 等 技 第 能 好 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我选择、自主活动、自由探索。 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高,充分让全体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能力获得(3分) 较 好 一 般 充分发挥了幼儿自主评价能力。用自己的眼光发现到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幼儿自主评价能需要基本上能自我性比较高,大部分力有所发挥。用自选择、自主活动、幼儿体验了游戏的己的眼光能发现自由探索。 快乐。 同伴的优点与缺点,自我评价有所欠缺。 能在老师的提醒下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幼儿评价主体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性不是很高,不能位不够。需要教师需要自我选择、自很好地体验游戏的的引导,才能发现主活动、自由探索。 快乐。 到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
幼儿发展、材料提供、教师指导、 四、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研究,我园幼儿区域活动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幼儿和教师也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一)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今走进班级展现在眼前的是:所有的孩子都在自己喜欢的场所或个别、或小组地安静地、专注地游戏着。同伴间的协商多了、矛盾少了;欢笑声多了,吵闹声少了,幼儿显得更自由、自主、有序、愉快了,活动室里呈现出温馨、快乐的气氛。幼儿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自由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1.丰富的区域活动材料,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丰富的游戏材料不仅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获得了游戏体验,更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专注性。我们除了引导家长支持幼儿进行废旧材料制作教玩具以外,还提供各种具有农村园本土特色的玩具,如:将绳子、橡皮筋、钮扣、甩四角等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和幼儿互动游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游戏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的需要。同时,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也让孩子们更投入游戏中,使幼儿在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2.多方位的区域活动空间,满足了幼儿活动需要。由于我园空间较小,课题组成员经过集体实践与研究,将幼儿园的每一个空间(室内的墙面、地面、桌面、橱面等;室外的走廊、阳台等)都充分利用,使幼儿在宽敞的空间里自由愉快地活动。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对空间的需求,又避免了游戏间的互相干扰,幼儿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场地,从空间上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度、自主度,同时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高。
3.平等开放的区域活动规则,解决了幼儿活动中的问题。自主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和幼儿一起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幼儿能更加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和执行。如:当活动室里因为某个游戏而发生争执,老师组织幼儿讨论:怎样使每个游戏都能玩起来,又不影响同伴?经过讨论,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做一些规定游戏次序、猜拳决定输赢的规则,孩子们制定的规则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很快解决了争执的矛盾。接着又针对“区域中人太多怎么办、怎样才算是文明玩、怎样拿取、整理玩具更快更好”等问题制定了规则,游戏中每位幼儿都共同遵守规则,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活动规则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保证幼儿自由活动愉快、宽松、有序地进行。
(二)促进了保教人员的专业成长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上的变化带来行为上的转变,老师们从过去不知道如何开展区域活动,转变成现在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的提供者、环境的创设者、游戏的观察者、参与者和行为的支持者。如今,走进教室,笑声多了,师幼间的交流互动更多了,师幼关系更融洽了,教师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能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孩子们一起协商制定规则、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站在幼儿角度,“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2.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一次次的学习、实践、研讨、再实践,教师们的思维在碰撞,思想在交流、智慧在闪现,教学能力在提高,区域活动的组织能力在提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能力在提高,反思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科研能力在提高。
(三)促进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推进课程园本化的建设
1.填补了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空白。通过实践研究提高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整体水平,从以前的基本不开展到基本开展,从基本开展到有序开展,填补了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缺乏,运用本土资源进行组织教学的缺陷。同时,幼儿区域活动组织的经验为幼儿园其他活动环节的有效组织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2.完善了一日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大纲实施颁布的教材有的时候不适合幼儿园的实际,课题研究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进一步完善了课程实施,使之更适合本园的实际。
3. 推动了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集体教学活动中每位幼儿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别,对知识的达成度也存在着差异,而区域活动中创设“会说话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了快乐游戏、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这方面来说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能够支持、促进、帮助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状态下,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获得成功体验。
4.推进了课程园本化的建设。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与开展,为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提升了本土化资源的运用,推动了幼儿园整体保教质量的提升,凸显了幼儿园的办园特色,为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