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构架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情境创设
吴江市震泽中学初中部 陈晓茵
内容摘要: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情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当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情境,他是审美意向活动的产物”。这也就是说,课堂内的音乐情境,存在于音乐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和学生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也就没有音乐课中的情感教育和情境教育。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音乐的情境教学?本文试图从音乐场景的还原和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比对这两个途径进行。
关键词:音乐场景 音乐形象 音乐要素 还原 比对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在新课标所提倡的“加强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日益成为中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中的重要命题。
音乐欣赏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 相对肤浅。在当今通俗音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学生而言遥远且陌生,甚至怪异。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著名音乐家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着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展开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反面发展,这既符合一般心理反应过程,也有利于音乐欣赏教学。而期间第二步“展开想象联想”在这一心理反应过程中尤为重要,它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了欣赏者能否顺利得得到充分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理解认识。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展开丰富的、准确的联想,必然会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进而失去欣赏音乐的兴趣。如何有效地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构架起情景创设,本人认为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 通过多媒体手段,还原作品场景,为形象思维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形象思维是以直观现象或者表象为支持进行的思维。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思维中大量的是现象思维。文学家描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家描绘的逼真画面、音乐家塑造的动人场景都是现象思维的结果。艺术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较高级和复杂的形象思维形式。音乐家在创作作品时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创作心情的差异,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展现出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特定情感元素的特点。而中学生由于经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难以进入作品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从而难以感知音乐家创作时的心境,在情感上无法取得共鸣。通过多媒体手段,还原作品场景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直观的感受音乐所营造的场景可以突破学生的现有见识和知识,最大限度的创设学生的初步联想空间。
例如:以下表格是本人自己用Premiere软件根据网上西班牙斗牛比赛的视频根据《卡门序曲》的音乐制作的一段视频。在上《卡门序曲》的上半乐章一课中,介绍完《卡门》的故事情节后,分段欣赏是在同事的帮助观测下,以两个平行班做试点得出的结果。
欣赏段落 欣赏方法 A班 学生兴趣 答卷效果 在答卷中回答音乐感受时基本都能答出音乐所展示的场景范围是热烈、喧闹、欢快等 欣赏方法 B班 学生兴趣 1、目光集中并积极交流占50% 2、偶尔有不集中占32% 3、较长时间不集中占18% 1、目光集中并积极交流占42% 2、偶尔有不集中占34% 3、较长时间不集中占24% 1、目光集中并积极交流占60% 2、偶尔有不集中占24% 3、较长时间不集中占16% 答卷效果 有一半学生能说出音乐的欢快感受,很少能说出喧闹、热烈,个别同学说不出感受 基本不能说出音乐形象在交流这个细节,一半以上同学能说出音乐是欢快的情绪,少数同学说不出感受 A 段 斗牛场座无虚席人山人海的广阔远景场面+A段音响 1、目光集中并积极交流占94% 2、偶尔有不集中占6% 3、较长时间不集中无 A段音响 B 段 斗牛场的观众近景摇镜+B段音响 1、目光集中70%能说并积极交流出音乐形占90% 象在交流2、偶尔有不这个细节集中占10% 另外30%3、较长时间说出兴奋不集中无 等感受 B段音响 C 段 1、目光集中并积极交流斗牛士及占98% 随从从甬2、偶尔有不道出来绕集中占2%场的场景(1人) +C段音响 3、较长时间不集中无 基本都能感受出热烈、辉煌、整齐等音乐感受并C段音响 能以具体人物想象跟音乐形象比对 60%左右的学生能感受出热烈、整齐等音乐感受 由上表实验结果统计得出,在欣赏过程中辅以适当的视频场景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高。抽象的音乐形象得到最大幅度的具体化,使学生能以视频中展示的音乐场景为基础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主动地用音乐形象和视频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做关联比对,由此对这段音乐产生共鸣。
二、 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相互比对关联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音乐要素入手,抓住音乐作品的本质,挖掘音乐作品蕴涵的音乐美。通过音乐要素的感悟使学生认识美、享受美、创造美,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感悟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教师不但要精心地
营造相应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来感受音乐,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是哪些音乐要素起的作用。不能只给学生走马观花的聆听,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单依靠教师被动还原作品音乐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音乐要素的方法,学会利用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比对关联的方法,主动地创设音乐场景及氛围,进而理解作品、喜欢作品。
在带场景的欣赏音乐过后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与音乐场景的对比,要求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对音乐场景的细节加以深入联想,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艺术感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仍然是在《卡门序曲》的上半乐章中的B段,
通过力度分析,我们可以想象成一对母女在观众席上进行交流。而C段通过音乐力度、演奏方式,乐器音色等方面分析,我们可以想象成前半段是斗牛士单人英雄式的出场,绕场一周并向观众席潇洒地挥手致意,后半段是斗牛士的随从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场,举着旌旗,跟随在斗牛士身后,突出斗牛士的英雄气质跟领导气质的具体场景形象。
综上所述,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乐曲的音乐基本要素:曲调、曲式,节奏、力度、速度、和声、调式、织体、旋律等,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情境因素,把它运用到情境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恰当的情境创设可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