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
2022-03-09
来源:意榕旅游网
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2期 67 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 李树浪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关键词:侧身牛纹,商周青铜器,殷遗民 摘要:商周青铜器上的侧身牛纹有单首单身式和单首双身式两大类型。这种纹饰起源于殷商时期商朝统治区, 是商文化的产物之一,西周初年向西传入陕西关中并以此为中心向南传入长江中上游的汉中盆地、四川盆地、汉东 地区。彭县、汉中、随州、喀左出土的几件侧身牛纹晷皆来自同一产地——“关中青铜器铸造中心”。侧身牛纹传 播特点的根源是商周之际政治格局变化所引起的中原地区青铜文化中心的西移以及周初分封移民和“班赐宗彝”。 KEY WORDS:Motifs of cattle profile,Shang—Zhou bronzes,Yin remnants ABSTRACT:Iconographically,the motifs of cattle profile on Shang—Zhou bronz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he ttype of one head with one body,and the other type of one head with two bodies.Originated from the area controlled by Shang Dynasty,these motifs were then introduced into the Guanzhong Region in Shaanxi,and began to spread south to the upper and middle basins of he Yangtze Ritve ̄including the Hanzhong Basin,Sichuan Basin,and Handong Region. Thus,the author suggests hatt several/ei jars wih tcattle profile hatt were excavated from Pengxian,Hanzhong,Suizhou,and Kazuo were all produced in the Guanzhong Region.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that,after the end of he Shang Dynastty, the bronze culture center moved toward west wih tthe shit fof he polittical and economical center;the spread of cattle profile represented his signitifcant shit.Thus,thifs article argues that he treplacement of Shang Dynasty by Zhou Dynasty and Zhou’S bestowal activities should be viewed as he tmajor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he tspread of cattle profiles. 商周青铜器上常见以牛为元素的装饰,内 铜器外壁上以浮雕状牛首饰或兽首饰、扉棱等 为对称轴,左右相向对称分布,形成纹饰带, 纹饰带上下两侧通常以弦纹为界栏。根据表现 手法不同可以将其细分为两亚型。 Aa型:l件。平面阴刻,即用阴线勾勒出 容丰富、手法多样,其中有一种是取材于整头牛 侧身之正视图形,具有很强的写实感,本文将这 类牛纹饰称为“侧身牛纹 。侧身牛纹是商周 青铜器上一种颇具特色的纹饰,具有一定的研究 价值和意义,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此作系统的整理 牛的侧身形。标本:卢龙东闱各庄M1:3弓形 器牛纹(图一,1) ,该器以弓背中央的凸形 饰为对称轴,两侧饰相向对称的侧身牛纹各一 幅,构成为器身主题纹饰,牛首、躯干轮廓及 牛身纹路皆用单阴线勾勒。牛角、眼特大,与 牛首比例失调,其前、后肢均为直立状。大概 因为仅见一只牛角,原简报误认作犀牛纹。较 和研究,故笔者撰就此文,以供大家探讨。 类型与年代分析 一、(一)类型分析 我们搜集到目前所见装饰侧身牛纹的商周 青铜器共21件,其中出土器13件,传世器8 件(附表),根据侧身牛纹的布局特点和表现 手法将其划分为A、B二型。 之其它青铜器上的侧身牛纹,本例牛纹构形稍 显抽象走形。 Ab型:浅浮雕,即用浅浮雕形式表现出 A型:单首单身式(简称A型牛纹),仅 表现出牛从头部至尾部身体对切的一半。在青 牛的侧身形。Ab型牛纹青铜器较多,根据对称 轴每侧牛纹幅数的多少分为三式。 研究与探索 边J 分 }1.均'/J、 。 jIll } 形 /1 『r,j-分、/、J 浅浮雌J 【j^j、 I{a :1 . 个 j,『 弛、 I 厂n …纹 本f}{川 , 5 g : Ⅱ32负 14 鼋、 1 ~ 父 一、 j 纹( ‘、 0 6 5),牛 比例 较人, 州, 5 图 ¨11折 ’跪,』 帔 1O 《芍【t 学 f:II》J(2), :{.《锦l 》 t09l 5.《 ii1勒II》32 2《芬j l》1981‘} 6删198川割 》2013;t-i;.tIj 36 O.,-J ̄/l”《考 I》l981;1-6 J}jJ t97 f I:、 :,皑郝 K, I j线 勒儿fHi致 八1 __1 饰,。 个造)f I - :13什。每侧仪仃 仕 I ,卜Ii"I‘、 。标拳:竹瓦 I 纹十甘比 得 li 。 成1 IJI LH { 纹(降I‘,2) ,以兽 t均为浅浮 ,川 线勾勒出眼、 I 型:5 :。高浮 f IVl ‘; ‘ 藏1 辫肩膏l5 } 小:竹 街 形 乃刈你轴,牛 两十日向对称,』L两组 q幅。 扎、,卜蹄等,躯1 义川 线 5』E (1冬I一,(1) , f 【IlI作为器耳之一 分, t-frJ 火,:。 【}{1 十勿, 出鳞片纹币u 川l5』]线勾勒出F1、 、 孔 ,躯卜l:义川1 念。 卜 较 ,形似 纹。1-『『】稍粗,尖端 IIIt。't-J ̄较 ,形似 线 恸出鳞片纹和云纹。 ㈨{Jn,』目支弯l¨t I、‘跪, 仆芷 l: ,表现出驯H 吁躯不f|』J、 周。 } 的ij,『肢 ‘ 曲F跪、后 帔 、 , 现出驯服姿念。 ¨己,与身身 比例小 州。 商蒯侧身 i 纹没仃 的时代特 变化, . .除Aa,1 的前、后肢_}fl3为2、f 、i :状夕I、,t 余 为 肢弯曲下跪与后肢 i、 状,营 令人 II』 :2什。每侧 蚌聪( 幅。怀奉:作 尊 4091)口沿下,卜纹( 一,3), 以 H饰 对称轴,中/ 卡H 刈称,每边两 幅 ,IL、 I【八幅。牛卣‘、 } 均乃浅浮雌,川 j夕 .Ab I式干『1 Bb,I { 丈j ]=11 Lfj= } ’ 阿J线 恸…眼、弭等。 }:厢 ifj。 f 衷 …-'SJ ̄1)ll ̄.姿态。 I 扬,似犀牛 减1号尝和j又乍}】 01『 I 。 (二)年代分析 F前仲,前肢弯llti卜跪,后肢直 , 排除未 器肜 的传ftt;fI『fI『'口 所 域 t 。 本:随州叶 IJ义寸称,每边■幅, 的A 牛纹青铜器、 1 M1:3弓形器 , … · :1什。每侧乍丁 饰 对称轴,1一在 ,IL』 龙 尔hj J卜 家1l J M28:163撒腹 卜纹([冬1‘,4) ,以兽 t, 幅。牛苒 、瓤l 均 浅浮雕,以甭 纹{1『地,川阴线勾勒 个眼、抖孔及躯T上的 “ ”形纹和云纹。 l、‘跪,后肢直 :。 酋干肖前fI{{、上扬,前肢 据 仃/J\裆 、傅推断!c q-:ft ̄为股墟文化四期。A ,卜皱渊源或许 f , 安…股墟西北岗M1004 l i’人燎ff』[--f t t,』‘ ( 图 0008), 代为帔墟艾化 ,盹 1人J啭f『一个阴铸的侧身 }-TB符l ‘( 通 rtl 铸铭文 饰化纹,此 ·肜符l ,1), 能址 形状 j A.a型牛纹 相似。小过商 } 洲 舶_』、j 族徽铭文。这类构形为动物侧身形fI!J族徽 义 B :6件。单前舣身式(简称B型_卞纹), ·个 川t的牛 ,目 干则足?}LII 脊对切并向 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 是否对同类动物纹饰 的发展演变起到某种 作用还无法确定,姑 且存疑。A型牛纹青 制器大部分属 西周 期 从其形制、纹 饰及共存器物综合考 察,尚没有明确晚至 西周中期的,可以说 A型牛纹年代卜 限应 当是西周中期前段。 B型牛纹的单首 双身表现手法叮追溯 到商代早期 ,然其 本身出现的时间较 晚。目前所知最早的 B犁牛纹青铜器即前 述桩父乙壶,同铭之 7 8 器还有故宫博物院所 e I 藏一件青铜壶( 铭 图 12129),从形制、 纹饰和铭文字体来看 均属于商末周初。装 饰B型牛纹的五件 形制、纹饰或埋藏 9 《铭 》0008 2.《青个》13:70 ‘{_《城洋 铜器》216贞图 LpU 4.《文物》1977年12期图版贰2图■6.《随州叶家III凸阁iI.期曾国蕞地》l33页l矧 5.《青全》13:76 一l 版 7.《学古》198I.06,497贞图.:{ 8.《周 ——2002{I 度齐家制耿作坊和礼村遗址芍 发掘报 》彩版 71: l2.《随州叶家Jh 川 期曾闲蕞地》|l1页 单位方面互有关联, 其中竹瓦街二号窖藏 9.《考Il1》1989 1期图版 ~5 10.《 图》ll495 11.《,I 汉考l 》20l3",1-4期35 1号譬(图■,2)、汉台博临O1号营(图二, 公布,但据现有资料观察,该壤青铜 器群年 代不晚至西周中期。总之,B型牛纹年代上限 为殷墟文化四期,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初年。 3) 0、喀左山湾 窖藏牛纹辫(图二,4) , 形制、纹饰基本相同,风格简洁明快;竹瓦街 一号窖藏牛纹鞲(图二,5) ”l、随州叶家山 A型牛纹和B型牛纹流行时间段基本重合,前 者出现时间可能稍早于后者。 M11l:120魑(图二,6)” 形制、纹饰基本相同, 风格华丽繁缛。竹瓦街二号窖藏4号鞋(图二, 7) ,盖的形制、纹饰与同出1号譬的相似, 器身形制、纹饰又与竹瓦街一号窖藏牛纹兽的 二、分布地域与传播路线 根据有明确出土地点信息及出七地点信息 可推测的侧身牛纹青铜器资料,商周时期A型、 B型牛纹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地情7兄分别如(表 一相似。由此可见,5件B型牛纹青铜肄为同一时 期之物。关于彭县竹瓦街窖藏铜器年代,学界 已作了较充分的探讨 ,其中喾的年代当为西 周早期。随州叶家山M111出土资料尚未完全 )和(表二)所示: 70 研究与探索 从表一来看,商代晚期A型牛纹分布地域 从艺术史分析法来判断,装饰B型牛纹的 竹瓦街二号窖藏l号兽的年代要早于汉台博临 仅限于北方,使用频率极低。西周时期A型牛 纹传入南方广大地区,使用频率急剧增高,而且 南方地区所占比例高达81.1%。关于出土Aa型 01号晷和喀左山湾子窖藏牛纹晷。如此,B型 牛纹传播路线的起点似乎是四川盆地,然后北 牛纹弓形器的卢龙东闱各庄M1,简报作者指出 该墓距当地孤竹故城十里左右,墓主当即为殷 商时期孤竹国贵族。孤竹国原是商朝北境的一 个同姓诸侯国 ,深受商文化影响,目前所见 孤竹国青铜器大部分为商式器,闱各庄M1出土 上进入汉中盆地。从汉中盆地出发,一条线是 沿着汉水东下进入汉东地区,然后向东越过桐 柏山相继进入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然后一直 向北进入辽西;另一条线是继续北上进入关中, 再顺着渭河、黄河东下大约到达山东地区后再 向北转进入辽西。其实不然,前述竹瓦街二号 的三件青铜器概莫能外。上海博物馆所藏商代 晚期戎父己觯 ,铭文中有族徽和日名,根据“周 人不用日名说”【1 、 “周人不用族徽说”_1 ,可 知该器也是一件商人遗物。由此可以推测A型 窖藏l号孽等3件器物很难确定相对早晚关系, 不宜强行进行年代排序。装饰B型牛纹的柜父 乙壶(赛克勒Ⅱ32页Fig.24)有族徼、日名, 牛纹起源于商朝统治区,是商文化的产物之一。 根据其它A型牛纹青铜器年代、分布地区及器 故也属于商人器物。从侧身牛纹发展演变过程 来看,B型牛纹不过是商周铸铜工匠参考了已 物风格的内在联系可推断,大约在西周初年A 型牛纹向西传陕西入关中,然后辗转南下经过 汉中盆地,一条线是向南进入四川盆地,一条 线沿汉江东下进入汉东地区。A型牛纹传入淮河 有的单首双身龙纹等表现手法和A型牛纹的侧 身形态后设计出来的。归根结底,B型牛纹是 商文化的产物之一,很可能也起源于商文化区。 西周时期,陕西关中还没发现B型牛纹,不过 上游有可能是从汉东地区越过桐柏山传过去的, 也有可能是从原商朝统治区直接南下传入的。 表一A型牛纹分布表 笔者坚信该地区存在这种纹饰(理由见后文)。 实际上,B型牛纹向长江流域的传播路线与A 年代 商代晚期 地点 河北卢龙 器物数量 1 地域1 滦河下游 地域2 滦河流域 陕西扶风 山东 l l 陕西关中 黄河下游 黄河流域 河南信阳 西周早期 陕西汉中 四川彭县 湖北随州 l l 4 2 淮河上游 汉中盆地 四川盆地 汉东地区 淮河流域 长江中上游 湖北江陵 1 长江中游 注:作尊彝(《铭图》11410)传出山东;北子尊(《铭图》11495)可能来自湖北江陵一带。 表二B型牛纹分布表 年代 商代晚期 地点 ● 辽宁喀左 器物数量 ● 1 地域l _ 辽西地区 地域2 ● 大凌河流域 陕西汉中 [14 西周早期 四JII彭县 湖北随州 l 2 l 汉中盆地 四川I盆地 汉东地区 长江中上游 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 型牛纹的大致重合,至于传向辽西的那一线, 则可能是沿渭河、黄河东下到达山东后再向北 直达辽西的。 在侧身牛纹传播过程中,陕西关中可能起 到一个中心枢纽的作用,它先是吸收了商朝统 治区的侧身牛纹,然后将其传播到周边多个地 区。侧身牛纹南传过程中,汉中盆地或许一个 重要的中转站,它是进入四川I盆地和汉东地区 的必经之地,自然也是四川盆地与汉东地区青 铜文化直接交流的必经之地。汉台博临0l号晷 的发现再次证明汉中盆地在商周时期南北青铜 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三、使用者族属倾向 关于A型牛纹使用者族属,前文已指出卢 龙县东闸各庄Ml:3弓形器和戎父己觯是商人器 物,下面来分析西周时期A型牛纹青铜器的族 属情况。 簋(O2ZQ 1I A3M4:21) (图二,8)所 在墓葬出土青铜器有方鼎l鬲l簋1尊l卣1 爵2觯1【 1,其中带铭文者如下所示: 簋(02ZQⅡA3M4:21):伯作口(宝 ) 尊彝 卣(02ZQ II A3M4:20):伯作彝 上述簋、卣铭文中的“伯”应当是M4主人, 该墓出土青铜器虽不见族徽、日名,然墓底设 有腰坑,周围其他墓葬也多有腰坑,报告编撰 者认为M4所在墓区之腰坑墓葬皆为殷遗民墓 是有道理的,可见簋(O2ZQ 1I A3M4:21)的 器主是一位殷遗民。 信阳县{!=J币河港冉父丁壶(图二,9)的出土 单位不清楚是墓葬还是窖藏,共存的大部分青 铜器带有族徽和日名 ,无疑是一批殷遗民青 铜器群。冉父丁壶属于殷商以来的冉族之物, 此器年代约为成康时期,器主当然是殷遗民。 同理,传世戈壶( 铭图 11977)带有族徽铭 文“戈”,自然也是殷遗民之物。 尊( 铭图 11495)铭文为“北子作彝” 71 (图二,10)。北子氏与商周时期冉族关系密切, 兹举几例青铜器铭文如下: 卣( 集成》5165):盖——北子。冉。父辛。 器——父辛。冉。 觯( 集成 6476):北子作旅彝。 盘( 集成)>10084):北子宋作文父乙宝尊彝。 1961年湖北江陵万城发现一座西周中期古 墓,出土青铜器有鼎2觑2簋2爵3尊1晷2 卣1觯1觚2勺1凫首1等 ,其中跟北子氏 相关的青铜器如下所示: 鼎:北子。冉。 觑:北子。冉。 簋:寥作北子柞簋,用遗厥祖父日乙,其 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林法据此推论北子氏是商人冉族的一分支 】, 自然属于殷遗民。江陵古墓的发现表明西周时期 北子氏在湖北江陵一带长期生活,那么北子尊 ( 铭图 11495)最初也可能来自此地,并且可 以和狮河港冉父丁壶视为同一个大家族之物。 随州叶家山M28:163盘(图二,11)与 随州叶家山M28:166岙(图二,12)的器主 皆为曾侯谏 ,近来新出土资料表明曾侯谏先 祖是周初之南宫括,西周南宫氏和湖北曾侯一 系为姬姓,有传世文献和金文作证 ,可知A 型牛纹也为周族人所使用。 关于彭县竹瓦街两个窖藏9件晷的产地,孙 华认为没有四川地方特色,它们是周王朝铜器作 坊或在周王朝铜器工艺传统指导下制作的 , 笔者基本赞同。不过,长江中上游地区商周青 铜晷一向形体高大,装饰A型牛纹且形体较高 大的竹瓦街二号窖藏1号晷、2号晷、3号兽的 器主原本就应该是古蜀人,考虑到地域、文化 及器物风格上的联系,汉台博临ol号暑的器主 也可能是古蜀人,但这4件孽的形制、纹饰等 文化因素却基本来自中原地区。 粗略统计,A型牛纹青铜器的使用者,殷商 时期商人占100%;西周时期,殷遗民占26.7%, 古蜀人占26.7%,周人占11.1%,族属不明的占 35.5%。因此,我们认为A型牛纹是商文化传统 72 研究与探索 纹饰之一,西周殷遗民有使用该类纹饰的偏好, 也正是其坚持传统文化的表现。周人尽管也使用 A型牛纹,但其始终没有成为姬周文化的一项传 统,这从周人对其使用频率低、王畿地区少见即 可看出。B型牛纹.商时期其使用者似乎只有商 原周边的一些土著民族也吸纳了侧身牛纹,如西 南地区古蜀人也一度使用这种牛纹。 西周中期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礼制改革 , 商代传统的青铜酒器、装饰、族徽和日名等急 剧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周人自身风 人,西周时期其使用者族属需要仔细推敲。随州 叶家山M111:120罄的器主很可能是所出墓葬 主人曾侯 ,自然是姬姓周人所使用的器物: 竹瓦街二号窖藏1号晷、汉台博临01号晷器主 是古蜀人,前文已作分析:竹瓦街一号窖藏牛 纹罄、喀左山湾子窖藏牛纹罄尺寸相对较小, 很可能不是古蜀人铸造使用的,前者与同一窖 藏的覃父癸觯等可能因某种原因落入古蜀人手 中。目前虽尚未发现明确属于殷遗民铸造使用 的B型牛纹青铜器,但从B型牛纹的文化属性 和源流动向推测这类青铜器应当存在。 四、侧身纹牛纹兴衰和传播的历史背景 (一)兴衰历史背景 侧身牛纹兴起于商末,西周初期迅速发展, 西周中期却又突然消亡,如何解释这一历史现 象?从商代青铜纹饰发展史来看,其主题纹饰 始终是兽面纹、夔龙纹、鸟纹,其余如虎纹、 象纹、牛纹、鱼纹等因为各种原因受到限制或 者排挤:其次,青铜器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会兴 起不同的装饰风格,侧身牛纹是一种晚起的装 饰风尚,自然不如兽面纹等多见;再者,晚起 的侧身牛纹在还未得到充分时商朝为周所灭, 它在商代流行时间短促。因此,侧身牛纹在商 代比较罕见是不难理解的。 商朝灭亡后,大量的殷遗民在很大程度上 仍然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侧身牛纹作为商文化 传统之一继续得到坚持甚至有所发扬。西周早期, 青铜文化较为落后的周人吸收了大量的商文化因 素,所以周人也一度使用侧身牛纹,不过仍然以 兽面纹、夔龙纹、鸟纹为主,侧身牛纹同样受到 排斥,这可从周文化核心区周人铸造的青铜器上 极少装饰侧身牛纹看出。由于文化交流关系,中 格的青铜器。侧身牛纹作为商文化的一种传统 在这场改革中自然也在清除之列,故到了西周 中期侧身牛纹近乎绝迹。 (二)传播历史背景 从有出土地信息的西周时期侧身牛纹青铜 器来看,它们基本分布于辽西、四川盆地、汉 东地区、淮河流域等古中原的广大周边地区, 而且其中五件侧身牛纹晷在风格上联系甚为紧 密,形制、纹饰往往惊人地相似。以前有学者 提出了“边地半月形文化带”的概念_2 ,但并 不能很好地解释西周早期侧身牛纹传播所反映 的青铜文化流动。我们认为侧身牛纹传播特点 的根源是商周之际政治格局急剧变化所引起的 中原地区青铜文化格局的改变。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青铜文化中心是河南安 阳殷墟,周武王灭商和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这个 中心的位置有所移动,我们认为它西移至陕西关 中,再具体一点可能是周原地区。正是中原地区 青铜文化中心的西移,才使侧身牛纹从商朝统治 区传入陕西关中,进而南下传入长江流域。 五件侧身牛纹晷极有可能都自于同一个青 铜器铸造中心——陕西关中,我们姑且命名为 “关中青铜器铸造中心”。为什么这个中心在 陕西关中而不在其他地区 首先,关中是几代 周人苦心经营和灭商的根据地,周人传统政治 中心就在这里。其次,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及铸 铜工匠都是国家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任何 一个中央王朝必定力求掌控之。周人灭商后, 铸铜技术较低的周人更不会放弃原商朝优质的 “工匠资源”,前者理所当然地会将后者迁往 他们最容易掌控的地区,这个地区非陕西关中 莫属,这跟商朝青铜器铸造中心设在商王都附 近是一个道理。经常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调查。 周原地区发现了多处铸铜作坊遗址 ,有学者 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 将该地区的铸铜业分为“商系”和“周系 “, 前者当然是原商朝铸铜工匠迁入后形成的,这 是周王朝获取并使用原商朝铸铜工匠资源的有 力证据。洛阳是西周东都所在,该地区也发现 了西周时期大型铸铜作坊遗址 ,不过此地毕 竟没有出土侧身牛纹青铜器或侧身牛纹陶范, 关于该地区铸铜业的地位,本文姑且不论。 西周早期分封的各诸侯国似乎不太可能立 即建立起如同“关中青铜器铸造中心 那样完整、 发达的铸铜工业体系,在考古发掘中很少发现西 周早期诸侯国铸铜作坊遗址就能说明此问题。辽 宁、湖北、四川等地在空间上相隔甚远,很难想 象各地工匠会在同一时期内铸造出风格一致的 青铜器,用“关中青铜器铸造中心”来解释这 几件侧身牛纹尝的产出地比较合理。不仅如此, 其它很多存在着相距较远但形制、纹饰极为相 似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现象用此理论也能得到比 较圆通的解释,当然这需要另作专题研究。 “关 中青铜器铸造中心”在西周时期拥有完整、发 达铸铜工业体系,不排除周边地区诸侯国派遣工 匠前往该中心学习和交流,返回后铸造出风格一 致的器物的可能。不过,笔者倾向于这些形制、 纹饰几乎一致的青铜器是在“关中青铜器铸造中 心”直接生产的。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不影 响“关中青铜器铸造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陕西关中至今未发现B型牛纹,从“关中 青铜器铸造中心”角度来看,该地区应该存在 这类纹饰,而且考古出土资料也隐约透露出某 些迹象。如1966年岐山贺家村西壕一座西周早 期墓葬 出土巷(失盖)的形制和纹饰与彭县 竹瓦街窖藏等地出土的蟠龙盖孽相似,宝鸡趋 国墓地 、宝鸡石鼓山墓地 等也出土了大 量富含特色的牛纹青铜器。 “关中青铜器铸造中心 产出的同一批侧 身牛纹青铜器之所以会到流传到周边各地,其 主因跟周初的分封移民和“班赐宗彝”有关, 传世文献有相关记载: 左传·定公四年 日:“昔武王克商, 成王定之……分鲁公以大路、大旃,夏后氏之 73 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 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 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 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 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精筏、旃旌、大吕,殷 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绮氏、樊氏、饥氏、 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 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 以会王之东菀……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 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史记·周本纪 日: “武王……封诸侯, 班赐宗彝,作 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 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 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 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周初分封移民造成殷遗民大规模迁徙,其 去向一般来说有主要有三种:(1)迂往陕西关 中和河南洛阳;(2)迁往多个诸侯国:(3)仍 在原居住地 。这三种去向区分并不绝对,应 当互有交叉。商朝灭亡后部分殷遗民仍继续铸 造青铜器,他们随着迁徙变化会把西周时期新 铸的青铜器带往各处,如喀左山湾子村窖藏牛 纹晷、彭县竹瓦街一号窖藏牛纹孽可能属于这 种情况。 周初分封诸侯,赐予土地、人口、财物等, 其中通常会有青铜礼器。上举 史记·周本 纪 中的“宗彝”应当是周武王伐商时缴获的 青铜礼器,周成王、康王分封诸侯时所班赐的 “宗彝”自不当限于原先缴获的殷商之物,很 可能也有王室新铸造的青铜器,如随州叶家山 M111:120晷可能是周王室赐予曾侯的灭商以后 铸造的青铜器。当然,我们不排除诸侯国向“关 中青铜器铸造中心”定制青铜器的可能,如竹 瓦街二号窖藏l号晷、2号晷、3号鲁以及汉台 博o1号县有可能是古蜀人向“关中青铜器铸造 中心”定制的。随州叶家山M11l:120晷即便 74 不是王室赐予,那么它和同墓地出土之曾侯谏 盂(M28:166)、曾侯谏盘(M28:163)也可 能是曾侯在“关中青铜器铸造中心”定制的。 附记:拙稿寄出后大约半年才有幸拜读到张 天恩先生《商周之际青铜制造重心徙移的观察》 一文(载入陈光祖主编《金玉交辉——商周考古、 艺术与文化论文集》,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2013年),本文关于商周之际中原地区青 铜文化格局改变的论述,大致不出张天恩先生所 论范畴,读者自可参看。 [1]若无特别注明,本文中出现的“牛纹”、“侧身牛纹”等 均指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 [2]唐云明.河北境内几处商代文化遗存记略[C]//考古学集 刊(第2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四川省博物馆,彭县文化馆.四川I彭县西周窖藏铜器[J]. 考古,1981(6).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 M28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3(4). [5]同[3]. [6]同[2]. [7]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c]∥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8.马承源先生称这种手法为 “整体展开法”,那么采用此法展示兽面纹的青铜器在 商代早期已经存在,如青全1:34、青全1:35、青全1: 36等。 [8]赵丛苍主编.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l5—216. [9]喀左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 喀左县山湾子出土殷周青铜器[J].文物,1977(12). [1O]王家祜.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J].文物,1961(11). [11]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3:112—146. [12]同[3]. [13]孙华.彭县竹瓦街铜器再分析——埋藏性质、年代、原 因及其文化背景[C]//高崇文,安田喜宪.长江流域青铜 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按:关于其他诸家 意见可从该文检索而得,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14]汉台博物馆征集之汉台博临O1牛纹莹,承蒙陕西省文物 局王宏先生查询并转告此器来源,据传乃是从四Jl『地区某 一墓葬所盗出。不过,四川地区迄今尚未发现西周时期的 青铜容器墓,则该彗亦或别有所出,不能排除原本出自汉 中地区的可能,不管怎样其应出自长江上游地区。 [15]李学勤.试论孤竹[C]//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 研究与探索 文物出版社,1990:54—59. [16]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纹饰[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2l1. [17]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J].历史研究,1993(5). [18]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J].考古,1995(9). [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原——20O2年度齐家制块作坊和 礼村遗址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O]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县文管会.河南信阳县狮河港出 土西周早期铜器群[J].考古,1989(1). [21]a.王毓彤.江陵发现西周青铜器[J].文物,1963(2).b.李 健.湖北江陵万城出土西周青铜器[J].考古,1963(4). [22]林法.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C]//古文字研究(第 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同[4]. [24]黄凤春,胡刚.再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二论叶 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J].江汉考古,2014(5). [25]同[13]. [26]同[11]. [27]曹玮.从青铜器的演化试论西周前后期之交的礼制变化 [C]//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8]童思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 带[c]∥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 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9]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c] 长光直.中 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按:张光直先生认 为夏商周的主要政治资本是青铜资源,其实铸铜工匠的作 用也不能忽视。 [30]a.周原考古队.2003年秋周原遗址(IV B2区与ⅣB3区) 的发掘[c]∥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b.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 址[J].考古,2004(1).C.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周原 遗址庄李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2008(12).d.魏兴 兴,李亚龙.陕西扶风齐镇发现西周炼炉[J].考古与文 物,2007(1).e.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扶风云塘、齐镇 建筑基址2002年度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3). f.同[18]. [31]雷兴山,种建荣.周原地区商周时期铸铜业刍论[c]∥ 商周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2O11. [3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 的发掘[J].考古,1983(5). [33]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J].文物,1972(6). [34]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趋国墓地[Mj.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8. [35]石鼓山考古队.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发掘简报[J]. 文物,2013(2). [36]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二版)[M].北京:三联书店, 2O】2: 】26一】43. (责任编辑李自智) 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 7 附表商周侧身牛纹青铜器表 出土地点 1972河北 器名 时代 纹饰组合 铭文 共存铜器 文献 弓形器 殷四 卢龙东阐 Aa型牛纹 无 鼎1簋1 《考古学集刊》2:45.46 各庄M1 1986年河 壶 西早 南信阳狮 河港墓葬7 提梁:夔龙纹、兽首 颈:牛首饰、Ab I牛纹 腹:单目四叶纹 圈足:双身龙纹 冉。 父丁。 簋3壶2觚1 尊2角2 方彝盖1觥盖1 觯1勺1 考古》1989.01:10.19 西早 2002年陕 簋 后段 西扶风齐 家村M4 口沿:AbⅡ牛纹 腹:兽首錾 伯作口 (宝?) 尊彝。 方鼎1鬲1 簋1尊1 卣1爵2觯1 《周原——2002年度齐家制 块作坊和礼村遗址考古发掘 报告》465—468页 盖面:蟠龙形捉首 颈:弦纹 牛纹晷 西早 1959年四川 肩:夔蜗纹、Bb型牛纹 无 大圆唇1 小圆暑4 文物》1961.1 1:28—31 彭县竹瓦街 腹:兽面纹、牛首錾 一尊1觯2 戈8戟1 矛1钺2锛1 号窖藏 圈足:夔龙纹 雷纹衬地 盖钮:蟠龙形捉首、兽面纹 1980年四川 盖面:Ab I牛纹、兽鼻扉棱 1号齄 西早 彭县竹瓦街 颈部:弦纹 无 大圆晷3 《考古》1981.06:496—555 二号窖藏 肩:牛首纹、Bb型牛纹 腹:牛首錾 圈足:弦纹 盖:乌纹、兽面纹 小圆营1 戈1O戟2钺3 2号罄 西早 同上 器:象首纹、盘龙纹、夔蜗纹 圈足:Ab I牛纹 无 同上 同上 盖钮:鸟纹 盖面:盘身夔纹 3号轻 西早 同上 肩:象首耳、盘蛇纹 腹:夔蜗纹 圈足:Ab I牛纹 无 同上 同上 盖钮:兽面纹 盖面:Ab I牛纹、牛鼻扉棱 颈:弦纹 4号晕 西早 同上 肩:兽首錾、夔蜗纹 腹:兽面纹 无 同上 同上 圈足:夔龙纹 以雷纹衬地 76 研究与探索 续附表 盖面:Ab I牛纹、牛鼻纹 汉中市 颈:弦纹 基 西早 汉台区征集 肩:Bb型牛纹、牛首纹 圈足:弦纹 无 无 城洋青铜器》215—216页 方鼎i鬲1 1974年辽宁 颈:弦纹 晷 西早 喀左县山湾 肩:Bb型牛纹、牛首纹 子村窖藏 圈足:弦纹 觑3盂1尊1 无 卣l圆鲁2 方晷l簋10 盘状器1 “文物》1977.12:23—33 2013年湖北 腹部:AbⅢ牛纹、兽首纹 盘 西早 随州叶家山 圈足:蝉纹 曾侯谏作 方鼎3圆鼎2 江汉考古》20 1 3 04:3—57 后段 M28 雷纹衬地 盖钮:兔形钮 宝彝。 分裆鼎2簋4 鬲l瓶1匕1 2013年湖北 盖面:牛角兽面纹、夔龙纹 岙 西早 随州叶家山 颈:Ab I牛纹 后段 M28 尊1卣2壶1 曾侯谏作 爵2觯1觚l 铜棒1晷1岙1 盘1铜锭2 同上 腹:牛角兽面纹、夔龙纹、牛首 宝彝。 錾 流:圆雕爬龙、云纹 雷纹衬地 盖面:蟠龙形捉首 兵器若干等 颈部:弦纹 2013年湖北 肩部:兽首蓥、夔蜗纹、Bb型牛纹、 晷 西早 随州叶家山 牛首饰 无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 墓地 132—135页 M1ll 腹部:兽面纹、牛首錾 圈足:夔龙纹 雷纹衬地 盖面:Ab II牛纹 簋 西早 传世 口沿:AbⅡ牛纹、兽首饰 圈足:Ab II牛纹 颈:Ab I牛纹、牛首饰 作宝尊 彝。 铭图》04091 尊 西早 传出山东 腹:单目四叶纹 作尊彝。 铭图》11410 圈足:双身龙纹 盖钮:盘蛇纹 盖面:单目四叶纹、Ab I牛纹 盖边:单首双身龙纹 卣 西早 传世 口沿:Ab I牛纹 腹:单目四叶纹 圈足:单首双身龙纹 尊 西早 传世 腹:Ab I牛纹、雷纹 北子作 铭图》11495 无 故宫青铜器》87页61号 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 77 续附表 盖面:Ab I牛纹、鸟纹 彝。 壶 西早 传世 颈:夔龙纹 腹:兽面纹 圈足:长尾鸟纹 “铭图》l1977 戈。 颈:Ab I牛纹、牛首饰 尊 西早 传世 腹:单目四叶纹 《劫掠》701页A425 圈足:单首双身龙纹 觯 殷四 传世 Ab I牛纹(其它不详) 盖:Ba型牛纹 无 戎。父己。 商周青铜器青铜纹饰》21 1页 亚 商末 传世 周初 颈:兽面纹、龙纹 腹:Ba型牛纹 亚。柜。父 乙 赛克勒Ⅱ32页Fig 24 (注:“西早”指西周早期;“殷四”指殷墟文化四期) 简称书目: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十八册),中华书局,1989- 1994年。 劫掠——《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 出版社,1962年。 铭图——《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十五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赛克勒II——weStern Zhou ritua1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Jessica Rawson, 青全——《中国青铜器全集》(十六卷),文物出版社,1993年1998年。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本刊编辑部可邮购以下书刊 (价格均为人民币元,免邮资) 考古与文物》精装合订本l98o~20l 1年, 每册150元。 最新出版: 古文字论集 (二)每册20元 古文字论集 (三)每册3o元 考古与文物》2002年先秦考古专号, 每册50元 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专号, 每册5O元 考古与文物》2004年先秦考古专号, 每册50元 考古与文物 部分单行本,每本15元,现有 1990年1——6期 1991年1、4——6期 1992年1——6期 1993年1、3、4、6期 1994年2、4、5、期 1995年2——6期 1996年——2014年4期 考古与文物》2004年汉唐考古专号, 每册5O元 史前研究》1986、1987年精装合订本 每册80元。 考古与文物 2007年先秦考古专号, 每册50元 1990——1991年辑刊 每册20元 考古与文物100期总目录索引 每本lo元 考古与文物 2007年汉唐考古专号, 每册5O元 中国考古学论集 每本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