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自然:
人在实践中把自然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审美对象,具体说,就是把自然实物具体化、人格化、心灵化。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本质力量: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想、需要、能力、智慧的总和。
对象化: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得到了肯定和展现。
两种尺度:
种的尺度:某一种动物的本能和它的技能必须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生存并繁衍下来。
内在尺度:人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需要、理想、愿望、要求等,并进一步化为一种蓝图,如果说“种的尺度”是要求符合外部的客观规律性,“内在尺度”则指人的内在目的、愿望和理想等。
美的规律:
符合“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
巴黎手稿的主要内容:
1、实践美学观点
2、美的本质
3、审美能力的需要
4、审美需要或态度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为什么说马克思实践美学的观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1、人类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人类的实践(物质、精神),使人类远离动物界,同时也是通过实践使人始终与自然保持密切关系。
2、自然在人类的实践中被人化,从而成为了审美对象,人类通过实践,也能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逐渐成为审美主体。
3、由于实践主体和对象在实践中构成一种审美关系,由此美和美感才同时产生。
4、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研究美学,首先避开了历史上主观论和客观论的争论,其次他回答了历史上所有美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1、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这里,先天条件和后天训练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审美需要是那些具有诗性智慧的人用美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建构自己,使自己从异己的自然和残缺不全的现实中超脱和解放出来。
3、审美能力在美感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制约和影响了审美活动的进程和实际效果,强调了人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4、审美需要对审美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既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
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文艺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基础是最终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条件是:物质条件、技术成就、交通、文化交流、社会分工、教育水平、历史传统以及政治、宗教等各种因素。
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这种观察方法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实现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关系:
1、“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3、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总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社会环境包括时代、历史、民族、阶级等。
4、人物的性格一经形成,通过人物的行动改造着环境。
5、文艺作品表现人物性格必须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之中。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理论:逻辑性、客观性、科学性
宗教:幻想性、主观性、虚幻性
艺术: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
实践:科学性、实践性、规律性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它以特殊的方式把握世界,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生产的特殊性、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价值的特殊性之上。
文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有时候是不成比例的,即有时候是不平衡的。
不平衡现象分析:
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比较:希腊、中国
不同国家同一时期的比较:十九世纪的俄国与欧美各国
不平衡现象的原因:
1、 文艺除了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上层建筑各个部分的影响。
2、 社会分工对文艺发展的两重性影响。
3、 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性对文艺的影响。
总体上说,艺术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艺术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成比例。
希腊神话艺术具有永久魅力:
原因:1、古希腊艺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现实,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史学价值。
2、古希腊艺术表现了人类在儿童时期的天真和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真诚的探索。
3、古希腊艺术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使之成为后世学习和模仿的范本。
怎样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1、 艺术符合历史和生活的基本真实。
2、 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历史真实,要感情与现实相结合。
结合马恩观点讨论悲剧的审美价值:
1、马克思说:“济金根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
2、恩格斯说:“贵族的国民革命只有同城市和农民结成联盟,特被同后者结成联盟才能实现。悲剧的
因素正在于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贵族的政策必然是无足轻重的,当贵族想取得国民运动的领导权的时候,国民大众即农民,就起来反对他们的领导,于是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垮台”。“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3、悲剧的根源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具有必然性。
4、悲剧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尖锐的冲突,其结局是前者遭到了挫折甚至毁灭。
5、悲剧是让人们从悲哀中振奋起来,在崇高的精神力量感召下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的革命中。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莎士比亚化:
马克思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化是对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形象化表述,它的含义是:
1、 严格的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2、 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生活,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情节的生动性、性格的个性化、语言的生动性等。
席勒式:
在席勒的部分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的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倾向。
在拉萨尔的《济金根》中,席勒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
2、 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3、 “席勒式”对于拉萨尔的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这样势必味同嚼蜡,令人厌倦,失去艺术的感染力。
恶劣的个性化:
当时德国艺术创作中十分流行的拙劣的细节描写法,即对那些偶然性人物的既空洞又非本质的特征不厌其烦的描写,将这些所谓的个性极端化。
恩格斯典型理论的意义:
1、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典型问题上,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
A、 把典型理论当作衡量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标准。
B、 全盘否定文艺创作的典型创作原则。
C、 对恩格斯典型理论的误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阶级化 b、类型化 c、恶劣的个性化
艺术的倾向性和真实性:
1、 恩格斯指出艺术创作当然应有倾向性,同时也应具有真实性,但是“我认为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2、 恩格斯虽然反对德国当时流行的“倾向文学”,但他不反对文学具有倾向性,他要求将倾向性与真实性有机结合起来。
3、 恩格斯说:“对于艺术作品来说,作者的倾向性越隐藏则越好。”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1、 其作品反映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农民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
特点: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托尔斯泰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这个宗法式的农民阶级的意愿。
2、 其作品表现了农民革命的力量和弱点。
力量:表达了对沙皇统治的反抗和愤怒,也表现了农民的情绪和要求;表达了农民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生活的政治理想。
弱点:对新生活的理想并不清楚;对实现理想的手段并不明了。
文艺的大众化:
1、要求作家自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满足文化需求。
2、热情讴歌人民大众反封建、反侵略、反迷信的革命斗争,无情暴露反共、反人民、反科学的黑暗势
力。
3、要推动人民大众创造先进文明。
普及与提高:
我们的文艺既然是为工农兵,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向工农兵提高,普及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
1、 普及是基础,没有普及文艺不可能繁荣。
2、 提高是目的,是普及基础上的正确发展。没有提高,文艺不可能为大众服务。
所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批判的继承: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文艺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它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艺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然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艺为谁服务:
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第一是为工人,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革命军队,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的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
文艺怎么能坚持双百方针: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并将之作为繁荣文学艺术、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完整的指导方针。
在文学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
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
什么叫二为方向: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
2、文艺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3、以“二为方向”代替过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4、“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5、坚持“双百方针”。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7、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和遵循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