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课程思考题
一.填空
1. 农药的科学使用原则是 __安全__ 、 __高效_ 、 __经济__。
2. 农药的毒性分 _高毒__ 、 __中等毒__ 、 __低毒_。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急性经皮的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__〈200 mg/kg __ 、__200-1000 mg/kg __、 _ 〉1000mg/kg__时,其毒性分别为高毒、中等毒和低毒。
3. 农药的施用方法有 _喷雾法_ 、 _喷粉法_ 、 _土壤施药法_ 、 _浇泼法_ 、 __拌种法_ 、 _种苗浸渍法_ 、 _毒饵法_、 _ 薰蒸法_。
4. 在农药的标签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分别标志颜色为_ 红色_ 、_黑色_、 __绿色_。
5. 杀虫剂田间防治试验中多是在处理后调查 虫口密度 ,以存活的个体数或种群增加及减少百分率或数量等指标来统计防效。
6. 一个完整的农药制剂名称包括三部份,即: 有效成分含量 、 有效成分通用名称 和 剂型名称 。
7. 农药的主要剂型有__乳油_,__可湿性粉剂__,__颗粒剂__, __悬浮剂__和__水分散粒剂__等。
8. 混剂的毒力测定时,若共毒系数接近100 表示 相加 作用,明显大于100 表示 增效 作用,若共毒系数小于100,则为 拮抗 作用。
9. 评价农药的热贮稳定性,常常利用温度与时间一次函数关系和反应速度理论公式进行预测,农药在温度为 54±2 ℃条件下,贮存二周即相当常温两年的结果。
10. 水悬浮剂大多是以固体粒径为 3 -5μm 的固体农药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加入合适的 润湿剂 、 分散助悬剂 、 增粘剂 、 防冻剂 和 水 等组分,经砂磨机湿法磨制而成。
11.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的倍数来确定,也可以用区分剂量(即敏感品系的LD99值)方法来测定昆虫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数在__5_倍(卫生害虫在__5~10__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__10%一20%__以上,一般说昆虫已产生抗药性。 12. 农药的“三致”指:_致畸毒性_、_致突变毒性__和__致癌性_。
1
13. 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的途径是很复杂的,概括起来:①_氧化_,②__还原__,③__水解__,④__缩合,脱氯化氢__,⑤__脱羧,异构化__等途径。 14. 评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的内容很多,通常从_微生物数量__、_微生物呼吸量__、_生物量(主要是生物循环中的碳和氮量)_、_氨化作用_、硝化作用、固氮作用及酶的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15. 农药对鱼类的毒性:低毒类对鲤鱼48h的TLm大于__10__mg/L,中毒类为__10-1__mg/L,高毒类小于____1____mg/L。
16. 动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有:_昆虫激素__、昆虫产生的忌避剂__、节肢动物毒素等。
17. 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四种途径:_经验筛选___、__类推合成__、__天然产物模型__和_生物合理设计_。
18. 杀虫活性初筛方法有_饲料混毒法__、_叶片浸叶饲虫法_和微量筛选法。 19. 杀菌活性初筛方法:_离体试验__,抑制率≥__95__%可进入复筛 ; __盆栽试验__,防效≥___65__%可进入复筛。
20. 农药毒性试验分别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_急性毒性试验__;第二阶段:_亚急性毒性试验_;第三阶段:_亚慢性毒性试验_;第四阶段:_慢性毒性试验_。 21. 随着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现象日趋严重,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双翅目、鳞翅日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最多,农业害虫抗药性虫种数超过卫生害虫,重要农业害虫如蚜虫、 棉铃虫 、 小菜蛾 、 菜青虫 、马铃薯甲虫及螨类的抗药性尤为严重。
22. 按我国农药分类与剂型编码标准,请分别写出悬浮剂、种衣剂、乳油、微乳剂、水可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的缩写为:_SC__、_FS__、__EC__、__ME__、_WDG__、_WP__、__GR_。
23. 水分散粒剂造粒主要有以下四种:__喷雾造粒__、__转盘造粒__、__挤压造粒_和高强度混合造粒,在国际市场销售的水分散粒剂, 多数都用__转盘造粒__生产。
24. 水分散粒剂是在__可湿性粉剂 (WP)__和____悬浮剂 (SC)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是由__活性成分___、湿润剂、分散剂、__隔离剂_、__崩解剂__、稳定剂、粘结剂等助剂及载体等要素组成。
25. 制造悬浮剂的主要设备是湿法粉碎机,其中有__球磨机___、__胶体机和___砂磨机__。
2
26. 悬浮剂外观为__可流动的粘稠状均匀悬浮液__,要求粘度为_0.2 -1_Pa.S ,一般要求粒径大小范围是__0.5-5___μm,平均粒径小于____3____μm,有效悬浮率应大于___90___%。
27. 悬浮剂热贮试验方法是:将样品封安瓿瓶中,在__54±1__℃ 恒温箱内贮存___2___周后,分析有效成分含量,其分解率小于__5__%。
28. pH 值是影响制剂化学和物理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偏酸或偏碱都对产品性能不利,一般要求pH 值为__6-9__,将产品用蒸馏水稀释2 倍后用试纸或_酸度计_测定。
29. 干悬浮剂的制作过程主要有_调制分散__和__干燥__两个过程。
30. 1983年美国 FMC公司研制成功__呋喃丹__种衣剂, 在世界各地应用于玉米、棉花、豌豆、首宿和大麦等多种作物上。 三、名词解释 1. 农药
1997年5月中国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将农药定义为: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 毒力
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的控制条件下,用精密的测试方法及采用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进行测定。 3. 毒性
毒性主要指某种药剂对高等动物,特别是对人畜的毒害作用,且主要指毒害性质和程度。农药对人、畜的毒性一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4. 选择性
农药的选择性要求农药不仅对高等动物或被保护植物安全,对害物有较好的毒杀效果,而且还要对天敌及有益生物安全。
3
5. 制剂
绝大多数原药经过加工后方可使用,原药不经加工而直接施用的品种很少。原药经过加工的产品称农药制剂。农药制剂的名称应包括3部分内容①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的百分含量,②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③剂型名称。如40%乐果乳油、3%呋喃丹颗粒剂。 6. 剂型
农药制剂所表现出的物理形态称剂型,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可湿性粉剂等。 7. 稳定剂
稳定剂指具有延缓和阻止农药极其加工制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能自发劣化趋势的各类助剂总称。稳定剂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保持和增强产品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能的助剂,包括防结晶、抗絮凝、沉降、抗结快及悬浮助剂等,称物理稳定剂;二是化学稳定剂,包括防分解、抗氧化、防紫外线辐照剂等,它们主要是保持和增强产品化学性能,特别是防止和减缓有效成分的分解。如1,2—丁二醇、异丙基磷酸酯等。 8. 致死中量
致死中量(LD50):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使供试生物半数死亡的药剂的剂量。表示单位为mg(药剂)/Kg(体重)或μg(药剂)/g(体重)。 9. 相对防效
采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对处理区和对照区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的防治效果。 10. 抑制中浓度
指对供试生物体发生50%效果的药剂剂量或浓度。主要针对杀菌剂和除草剂而言,也可用于某些特异性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11. 悬浮乳剂
悬浮乳剂是由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原药和一种油状液体原药及各种助剂在水介质中分散、均化而形成的高悬浮乳状体系。 12. 种衣剂
4
种衣剂是指在干燥或润湿状态的植物种子外,用含有秸结剂的农药或肥料等组合物所包覆,使之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的保护层,将此过程称之为种子包衣,而把包在种子外的原组合物称之谓种衣剂。
13. 昆虫的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14. 交互抗性
交互抗性为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15.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16.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如2.5%鱼藤酮乳油,15%井冈霉素水溶粉剂等。
17. 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是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的发展潜力,可以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农药品种。
18. 类推合成
类推合成也称衍生合成或周围合成,即从已开发的新农药或确定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出发,谋求开发同一系列衍生物新品种,或者以该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变,期望获得新的二次先导化合物,从而开发出化学结构不同于原化合物的新品种。
19. 生物筛选
5
生物筛选的定义:采取一定的可重复的方法和步骤,用一定剂量的候选化合物处理供试生物材料,根据供试生物材料的反应并经过特定的统计分析后,选出有效化合物供进一步商品化开发,或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20. 生物合理设计
生物合理设计就是以靶标生物体生命过程中某个关键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作为研究模型,人为地设计合成干扰此作用机制的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然后进行结构优化开发。 四、简答题
1. 简述农药的发展史
农药发展应用的三个阶段:天然产物应用阶段(第一代农药):从人类应用天然产品防病虫到19世纪40年代,主要石灰、硫磺、铜汞、烟草、鱼藤等; 2) 3)
人工合成高效化合物应用阶段(第二代农药1940-1980):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沙蚕毒、拟除虫菊酯等;
作用特异和与环境友好阶段(第三代农药1980-现在):高活性、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环境友好,主要有吡虫啉、锐劲特、氟酰胺等。 2. 什么叫农药?可以将农药分成哪几类?
1997年5月中国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将农药定义为: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
a) 杀虫剂: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熏蒸剂;拒食剂;引诱剂;不育剂;生长调节剂;
b) 杀菌剂:保护剂;治疗剂 ;铲除剂 c) 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
按防治对象分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杀线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软体动物剂。
按成分结构分类: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有机合成农药。 3. 毒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6
i.急性毒性: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经误食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在
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
ii.亚急性毒性: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中毒症状的表现往往需要
一定的时间 , 但最后表现往往与急性中毒类似 , 有时也可引起局部病理变化。
iii.慢性毒性:有的农药虽然急性毒性不高 , 但性质较稳定 , 使用后不易分解
消失 , 污染了环境及食物。少量长期被人、畜摄食后 , 在体内积累 , 引起内脏机能受损 , 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
4. 简述农药混用中物理和化学变化 i.农药混用中的化学变化
1. 在有机合成农药中,对碱性敏感的属绝大多数,尤其是含酯结构的药剂,如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这类药剂易被水解,更容易被碱分解。有机合成农药的有效成分一般为中性,但由于原药中往往混杂一些酸性物质,致使呈微酸性或酸性。一般情况下,微酸性与微酸性、中性与中性、微酸性与中性的农药可以混用,而酸性或中性农药则不宜与碱性农药混用。
2. 化学农药对酸性的敏感性虽不象对碱性敏感性那样突出,但也有些药剂在酸性条件下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药害。纯度不高的敌百虫、久效磷、杀虫脒水剂、磷胺水剂等因久经贮存可提高酸性,则不宜与对酸性敏感的多菌灵、萎锈灵、福美双系列的多种杀菌剂以及代森锌等混用。
ii.物理变化
a) 乳油间混用一般不会出现物理性状变坏,而乳油与可湿性粉剂等混用往往会出现破乳现象,悬浮粒子凝聚而降低悬浮率,尤其是乳油与含有Ca2+、Mg2+农药混用,破乳现象明显。
iii.实际上农药混用后的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是很复杂的,有些反应还不能预
测,因此,农药混用前必须进行药效及药害测定,必要时还要做毒性试验。
5. 写出两种药剂混用的共毒系数计算公式
A的LD50×B的LD50
共毒系数(CTC)= ×100 M的LD50×(PA×B的LD50+PB×A的LD50)
7
6. 简述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 i.着重发展高浓度固体剂型 ii.混用与混剂迅猛发展 iii.控制缓释剂受到高度重视
7. 简述新农药制剂的研究程序
a) 调查研究:了解原药的基本性质,这是农药制剂化顺利进行的基础 i.基本物性:外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蒸气压、闪点、爆炸性、相对
密度或密度、粘度、吸潮性、pH值等。
ii.溶解性能:在有机溶剂、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及分配系数(正辛烷/水)。 iii.稳定性能:对热、湿度、光照、碱和酸的稳定性;在水、有机溶剂、填料辅
助剂、包装材料和土壤中的稳定性及吸附性。
iv.生物特性:作用方式(触杀、胃毒、熏蒸、内吸传导、渗透等)和作用点;防
治对象、适用作物范围、使用时间、剂量、方法、药害和抗性等;急性口服和经皮毒性及刺激性等 农药使用时的外界气象、土壤水质环境和条件,了解对农药剂型和性能的具体要求
vi.深入了解防治对象的生活习性、为害过程、为害时的生育阶段、生理生化特
点和薄弱环节,同时了解保护对象生态生育特点及施药时的气象、土壤、耕作制度等环境条件,选取充分发挥药效的最好方式和过程,为设计合理的剂型和配方提供依据 b) 剂型及配方设计和样品制作
a) 为达到习性和为害药途径和选择剂型必须首先针对病虫草鼠害的生活特点及薄弱环节,选准物化性能、作用机制与给物特性相对应的农药品种和加工剂型
b) 属于毒性低或保护性的农药,较好的剂型是乳油、超低雾剂等,但常因原药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局限而粉剂、悬浮剂、干悬浮剂、粉剂、可溶性粉剂等
c) 毛细管传导作用或具熏蒸作用的农药,或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的非内吸性农药,均可制成粒剂
d) 具有一定蒸气压的农药或在受热条件下可挥发或升华的原药可制成熏蒸性制剂或烟雾剂
e) 高熔点的固体原药易粉碎,易制成高浓度的母粉、可湿性粉剂和烟剂等,而液体或低熔点固体原药易加工成乳油、油剂和微胶囊剂等f) 根据原药本身的有效剂量和每亩可以均匀周到施用的最低用量,确定制剂有效含量,进而对有关的溶剂、载体、填料、表面活性剂、
8
稳定剂、特殊添加剂等助剂品种和用量、成型方法等进行系统比较 g) 通过主要性能的测试,选出l0个以内的代表性样品进行室内生物试验,确定1~3个最优配方
h) 用原料易得、方法易行的制作工艺提出10公斤左右的样品进行小区田间试验
i) 考察药效(速效、残效、防治谱等)、安全(适用作物和周边作物的药害和毒性)为主,对原料、设备、能源、包装等成本因素未作周密细致计算
j) 研制混剂一般用可湿性粉剂或乳油制成不同配比的混剂和同剂量的各单剂作对照,进行毒力(或药效)、药害和毒性试验,选出综合效果优良的混剂配比、总浓度和使用量提供多点试验样品,确定工业化配方
a) 根据药效、药害、毒性等生物试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再结合原料、设备、能源、包装等工业化条件,对新制剂进行综合性评价,改进和调整配方。通过室内试验观察若无异常,便可提出50公斤到一吨的符合工业化实际的样品进行多点扩大试验,肯定其实用化、商品化价值
d) 若制剂的初步配方和应用效果具有专利性(新颖、先进)可提早申请专利 e) 实用化研究和登记注册
a) 稳定性、适应性考察:通过高低温贮存和常温存放试验后对制剂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在实用条件下物理性能的适应性进行考察,使之达到规定的要求,并确定产品质量标准和测试方法,同时对原料规格、包装材质和形式设计作合理选择,包装标签上应包含有农药检定部门规定的内容。
b) 选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求取最佳工艺条件,制定安全操作、“三废”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措施,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设计,并测算生产成本和经济效果。
c) 为登记注册提供数据:在大面积试验基础上提出药剂应用范围、作物对象;混用适否,混合后的增效倍数,对比试验;使用浓度、用量、次数、适期及配制法等施药方法;贮存和使用中对人畜作物的安全事项、残效期、收获适期、动物试验的急性毒性(口服、经皮、呼吸道)数据;产品质量标准及分析测试方法,产品理化性能和稳定性数据等。
8. 急性毒性的口服毒性分级标准
a) 衡量或表示农药急性毒性的程度常用致死中量作为指标,即以小白鼠或大
9
白鼠作为供试动物,测出杀死群体中50%个体所需的剂量(mg/Kg体重),凡LD50值大者,说明农药品种毒性低,以此区分各种农药毒性的高低。 b) 按口服LD50的量,将农药的毒性区分为:
剧毒 <1mg/Kg 高毒 1—50mg/Kg 中毒 50—500mg/Kg 低毒 >500mg/Kg
9. 简述悬浮剂(水悬剂)的特点
a) 悬浮剂大多是以固体粒径3 -5μm 的固体农药粒径为分散相加工时将水溶性较低而熔点较高(一般>60C )的固体农药,加入合适的润湿剂、分散助悬剂、增粘剂、防冻剂和水等组分,经砂磨机湿法磨制而成 b) 悬浮剂由于被分散的原药粒度范围小,分布均匀,因此使用时覆盖面积大,周到、均匀,附着力强,耐雨水冲刷。药效一般与同剂量的乳油相近而残效较长,拌种时比乳油安全,较同剂量的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 c) 生产使用安全,成本低,易于推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三废”,生产、贮运安全、方便。
d) 但是部分悬浮剂粘度偏大、流动性差、贮藏中分层决,沉降物结块沉降于容器底部,物理性能易变化;由于部分农药在水中易分解,在含水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影响产品质量。
10. 混用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1) 2) 3)
相加作用:即农药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毒力等于混用农药各单剂单独使用时毒力之和;
增效作用:即农药混用时对有害生物的毒力大于各单剂单用时毒力的总和; 拮抗作用:即农药混用时对有害生物的毒力低于各单剂单用时毒力的总和。
11、简述悬浮剂优点与缺点
1) 悬浮剂由于被分散的原药粒度范围小,分布均匀,因此悬浮率和稳定度高,
不受水温、水质影响,使用时覆盖面积大,周到、均匀,附着力强,耐雨水冲刷。因此,药效一般与同剂量的乳油相近而残效较长,拌种时比乳油安全,较同剂量的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
2) 悬浮剂生产使用安全,成本低,易于推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三废”,生产、
贮运安全、方便。
10
3) 目前国内的多数悬浮剂粘度偏大、流动性差、贮藏中分层决,沉降物结块沉
降于容器底部,物理性能易变化。
4) 部分农药在水中易分解,在含水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影响产品质量。
12、种子包衣的主要目的
1) 主要用杀虫剂或杀菌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稀土元素、生物制剂及它们的混合物等生物活 性物质包覆种子 , 以消除有害生物、提供营养、促进生长发育、打破休眠期。
2) 主要用保水剂、高分子半透膜、供氧剂等化学物质包覆种子, 以调节种子周围的水分、氧气和温度等小环 境 , 间接对种子的生理过程发生重要影响。其中供氧剂提供的氧也是促进生长发育的生物活性物质 , 如过氧化钙种衣粉包覆备播稻种衣剂。
3) 用填充剂等惰性物质包裹种子 , 以调整种子形状、大小, 利于机械播种 , 提高操作效率。
13、分别写出WDG干法和湿法加工工艺
1) 湿法:将农药、助剂、辅助剂等 , 以水为介质 , 在砂磨机中研细 , 制成悬
浮 , 然后进行造粒 , 其方法有喷雾干燥造粒、流动床干燥造粒、冷冻干燥造粒等。
2) 干法:将农药、助剂、辅助剂等一起用气流粉碎或超细粉碎 , 制成可湿性粉
剂 , 然后进行造料 , 其方法有转盘造粒、挤压造粒、高速混合造粒、流动床造粒和压缩造粒等。
14、害虫抗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
1) 总体原则:抗性治理必须在害虫综合治理原则的指导下,加强农业防治(如耕作、栽培等措施)、生物防治(如用生物农药及应用和保护天敌)、物理防治(如灯光、性引诱剂)及遗传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方法与化学防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学农药使用应科学合理,尽可能减少其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以降低药剂对害虫的选择压力,延缓抗性,减少环境污染及破坏生态平衡。 2) 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化学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就是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包括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时间、次数等,这是害虫抗性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方式。
3) 农药混用:农药混用是害虫抗性治理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措施。使用具有不同作用机制(最好是不同抗性机制)和明显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不仅能起到增
11
强药效,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及兼治几种病、虫、草等作用,还能延缓抗性的发展。
4) 农药的限制使用:针对害虫容易产生抗性的一种或一类药剂或具有潜在抗性风险的药剂品种,根据其抗性水平、防治利弊的综合评价,采取限制该药剂使用时间和次数,甚至采取暂时停止使用的措施,这是害虫抗性治理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增效剂的使用:增效剂三苯基磷酸酯(TPP) 和丙炔醚类增效剂对西维因的增效作用。
15、病原物抗药性治理要点
1) 了解农药的作用机制和病原物产生抗药性机制;
2) 药剂推广应用之前,早期评估目标生物产生抗药性的潜在危险; 3) 建立每一防治对象的敏感性基线和监测方法; 4) 建立药剂、寄主和寄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参数; 5) 实施药剂应用期间的抗药性监测。
16、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范畴 1) 农药进入田间后的环境行为
a) 渗透、质流、扩散、逸失等移动行为; b) 蓄积、富集等吸收行为; c) 代谢、消解等演变行为;
d) 循环、解吸、轭合与结合、矿化和聚合等; 2) 对非靶标生物的环境毒性
a) 水生动物、植物类、野生动物、飞禽类、寄牛性与捕食性天敌类 (有益
昆虫与蜘蛛)、蛙类、蚯蚓类以及有益的土壤微生物类等。
17、农药残留毒性的控制策略 1) 农药的合理使用; 2) 农药的安全使用;
3) 进行受污作物(或产品)的去污处理; 4) 采用避毒措施;
5)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18、研究开发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途径
1) 之一:充分利用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开发天然产物农药新品种。即在确定
12
药效后,对产生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物质的生物进行良种选育、大量繁殖、提取有效成分、制剂加工等直接的工业化商品开发,形成天然产物农药品种,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 2) 之二:有效成分及其类似化合物的半合成改造; 3) 之三:作为创制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模型。
五、问答题
1. 什么叫农药?可以将农药分成哪几类(按作用方式、防治对象、成分结构分)? 1)
1997年5月中国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将农药定义为: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
按作用方式分类:
a) 杀虫剂: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熏蒸剂;拒食剂;引诱剂;不育剂;
生长调节剂;
b) 杀菌剂:保护剂;治疗剂 ;铲除剂 c) 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 3) 4)
2. 农药对农作物有哪些影响?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有什么影响? 1)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药对农作物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刺激植物生长发育或影响生理代谢,起到有利的影响。例如,呋喃丹对水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水稻幼苗发育快;苯并咪唑类可使小麦蛋白质提高。有些农药可影响生理过程,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利于同化物的积累,从而表现增产。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对农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抑制或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
2) 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
a) 增加覆盖面积;
b) 增强药剂颗粒在处理表面的附着力; c) 改变颗粒运动性能:布朗运动和飘翔效应;
d) 提高药剂颗粒的表面能:溶解、气化、化学反应和吸合能力; e) 提高悬浮剂的悬浮率及乳液的稳定性。
按防治对象分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杀线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软体动物剂。
按成分结构分类: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有机合成农药。
13
3.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它的种类有哪些?在农药加工中表面活性剂有哪些用途? 1)
表面活性剂又称界面活性剂,它是指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和液—液界面张力并具有一定结构、亲水亲油特性和特殊吸附性能的物质。是农药助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表面活性剂分类:
a)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疏水性阴离子和亲水性阳离子形成的盐,如碱金
属皀类、硫酸化脂肪酸、磺酸盐
b)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季铵盐、吡啶盐型
c)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酯类和醚类,聚氧乙基脂肪酸酯、烷基聚氧乙基
醚、烷基芳基聚氧乙基醚(农乳600、700或BP类)
d)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基团,碱性基为胺基或季铵基,酸基主要
为羟基、磺酸基及磷酸基
e) 天然物表面活性剂:皀素植物(茶枯、皂荚、肥皂果)、亚硫酸纸浆废液、
动物废料水解产物
f) 混合型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 3)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加工中的用途:
根据其HLB值不同可以作为:W/O乳化剂:3-6;湿展剂:7-9; O/W乳化剂:8-18;增溶剂:15-18。
4. 开发新制剂、新剂型的途径有哪些? 1) 2) 3) 4) 5) 6)
5. 何种类型的农药原药可以加工为干悬浮剂?为什么? 1)
干悬浮剂是由原药、纸浆废液、棉籽饼等植物油柏或动物毛皮水解下脚料及某些无机盐等工农业副产物为原料配制而成的,是我国首创的一种农药新剂型。 2)
凡低熔点、低蒸气压, 有良好热稳定性, 适于喷雾使用的疏水性杀虫、杀菌更换农药新品种或复配;
添加新的辅助剂 :粉剂中加入防漂移剂(甘油或磷酸酯环氧乙烷化物、磷酸盐等) 、乳油中加入泡沫发生剂; 升级改良老剂型; 开发新剂型;
模拟其它学科的加工形式; 结合使用技术发展新剂型。
14
和除草剂(含植物生长调节剂 )农药, 均可配制成干悬浮剂。特别对一些难于粉碎、易水解、难溶解、不便加工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乳油的农药品种, 选用干悬浮剂剂型,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3)
原因:干悬浮剂的生产工艺是通过机械研磨或加热搅拌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分散至接近胶体范围的微粒,接着被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分散剂包围,形成微粒间彼此隔离的相对稳定的均匀体系,再将此物干燥去水、冷却固化或加入水溶性固体基质,最后成粉、粒或片状的干悬浮剂。
a) 生产过程采用较高的温度,要求原药热稳定性较好,且蒸气压较低; b) 较低的熔点有利于原药在较少耗能的情况下易实现基质分散; c) 由于该剂型状态为固态,对易水解原药特别有利。
6、请说明抗性与自然耐药性的区别与联系
1)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 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的结果; 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
抗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
关;
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昆虫抗药性还必须与昆虫自然耐药性和选择性严格区分开来;
2)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
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只有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而引起昆虫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这
样才可以说这种昆虫对该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产生药效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药的质量问题、施药技术和环境条
件、害虫的虫态、龄期、生理状态等。
7、影响大田种群对杀虫剂抗性的选择作用三因子是什么?
1) 遗传学因子: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数目、显性程度,外显率、表现度及抗性等位基因相互作用,过去曾用过的其他药剂的选择作用,抗性基因组与适合度因子的整合范围。
2) 生物学因子:生物学方面包括每年世代、每代繁殖子数、单配性/多配性、孤雌生殖。如行为方面包括隔离、活动性及迁飞、单食性/多食性、偶然生
15
存及庇护地,一般说来,生活史短,每年世代数多,群体大,接触药剂的机会就多,产生抗性的可能性就大。例如蚜虫、螨类、家蝇、蚊虫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抗性的形成与昆虫的迁飞及扩散习性有关。无迁飞性的昆虫,因有自然生殖隔离,抗性的群体易于形成。但在小面积内形成的抗性棉蚜,由于受到外来敏感群体的迁入,抗性的形成就比较慢。种的不同,产生抗性品系的速度也不同。
3) 操作因子:化学方面包括农药的化学性质,与以前曾用过药剂的关系,持效的持久性及剂型;应用方面包括用药阈值、选择阀值、用药所选的生命阶段、用药方式,限制空间的选择用药及交替用药等。
8、新农药研究开发程序 1) 化学化工过程;
a) 小试研究(基础研究); b) 概念设计 (技术经济); c) 中间试验(过程研究); d) 基础设计(工业规模); e) 中试鉴定及设计审查; 2) 生物活性与药效; 3) 全面评价; 4) 安全评价;
a) 卫生毒理学评价; b) 环境安全评价; 5) 专利保护和登记管理。
9、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
1) 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
2) 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包括各类(种)药剂,混剂及增效剂之间的搭配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某一种药剂。特别注重选择无交互抗性的药剂间进行交替轮换使用和混用。
3) 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4) 实行综合防治,即综合应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遗传的及化学的各项措施,尽可能降低种群中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个体的比率及其适合度(即繁殖率和生存率等)。
16
5) 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包括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害虫(包括次要害虫)的再猖撅。
10、合理用药的措施有哪些? 1) 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2) 在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以化学保护代替化学治疗,避免以土壤或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叶面病害,降低选择压力; 3) 避免在较大范围内使用同种或同类药剂(防止产生交互抗性);
4) 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或交替使用,但应避免两种高度危险性的药剂混用或轮用,防止多重抗药性发生;
5) 在抗性发生严重的地区回收药剂,停止用药;
6) 加强对杀菌剂生产、混配、销售的管理,防止盲目生产、乱混乱配、乱售乱用。
11、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具有的特点
1) 大多数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比较安全; 2) 防治谱较窄,甚至有明显的选择性;
3) 对环境的压力较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
4) 大多数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作用缓慢,在遇到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迅速蔓延时往往不能及时控制危害。
12、举例说明具有杀虫作用的植物毒素及开发出相应的产品
1) 除虫菊素:以除虫菊素为先导化合物,人工合成开发出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几十个高效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2) 烟碱:以烟碱为先导化合物,人工合成开发的吡虫啉(imidacoprid)、吡虫清(acetamiprid)等氯代烟碱类杀虫剂,不仅高效,而且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 3) 鱼藤酮;
4) 以假木贼碱、藜芦碱、茴蒿素、异羊角扭甙、苦参碱、川楝素等植物毒素为有效成分的植物杀虫剂已在我国获得农药临时登记;
5) 其他植物毒素及其类似化合物:如胡椒酰胺类化合物、尼鱼丁及其类似物、四氢呋喃脂肪酸类化合物、谷氨酸类似物、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三噻吩及炔类化合物。
13、国内外农药研究热点
17
1) 杂环和立体异构化合物合成:吡虫啉、啶虫脒;
2) 在农药分子中引入新元素:氮、磷、硫、氯、氟、硅、锡;
3) 新的神经传递物质受体激活剂及拮抗剂: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章鱼胺、谷氨酸等;
4) 干扰昆虫表皮形成的农药开发:苯甲酰脲类几丁质抑制剂; 5) 酶抑制剂;
6) 激素干扰剂研究:脑激素、脱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7) 光合作用抑制剂和光敏活性化合物:白化、电子传递和能量传递抑制; 8) 利用代谢过程开发新农药:高毒农药衍生化; 9) 生物源农药的研究开发:现代生物技术。
14、农药标签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 农药名称(以醒目大字表示)、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通用名称、剂型。 2) 农药登记号、产品标准号、生产许可证号。 3) 净重(g,kg)或净容量(ml,l)。
4) 生产厂(公司)、地址、电话、电挂、邮编等。
5) 农药类别(按用途分)标志条: 除草剂 —— 绿色;杀虫剂 —— 红色;杀菌剂 —— 黑色;杀鼠剂 —— 兰色;生长调节剂 —— 深黄色
6) 使用说明:①按登记作物及防治对象简述使用时间、用药量和施药方法;②限用范围;③与其它农药或物质混用禁忌。
7) 毒性标志及注意事项:①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并按规定画出标志;②中毒症状及急救措施;③安全警句;④安全间隔期;⑤贮存的特殊要求; ⑥生产日期及批号。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