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应急对策

2021-04-24 来源:意榕旅游网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应急对策

分析在化疗药物静脉给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外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针对2例丝裂霉素药物外渗采取简便有效的护理应急对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尽早发现药物外渗并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避免或减轻化疗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损伤的关键措施。

标签:药物外渗;原因;预防;应急对策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在全世界多个地区跃进死因的首位1;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常采用手术、放射、药物及免疫方法等进行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抗肿瘤药物通过静脉给药是治疗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使化疗药物渗透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化脓、可经久不愈而致肢体功能受限,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护士应掌握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应急对策,是确保医疗安全,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1 临床资料

我院普外科患者多为甲亢、甲状腺包块、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急性肠梗阻、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胰腺炎、乳腺癌、胃癌、十二指肠幽门梗阻、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腹外疝、痔疮、下肢静脉曲张等多种需手术治疗的常见病。由于我院未设立肿瘤专科,有些乳腺癌、胃癌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后,术后需要化疗的患者常自己选择到我院普外科进行化疗,2000年~2007年共发生3起丝裂霉素外渗,其中1例未及时处理,导致静脉穿刺部位,即左肘窝正中静脉周围组织坏死,换药数月不愈,经清创行肱二头肌肌腱及皮瓣移植术后才得以愈合;2例于发现药物外渗时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未发生组织坏死及其他不良损伤,取得满意疗效。

2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1 护士缺乏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毒副反应的相关知识化疗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对患者的打击是完全可以预防避免的。所以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化疗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化疗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相关毒性的处理,仔细查阅药物说明书,甄别哪些化疗药外渗对局部组织产生腐蚀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大类(发泡剂、刺激剂、非毒性剂) 发泡剂:能导致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或糜烂的药物,如表柔比星、多柔比星(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碱、氮芥等。刺激剂:仅导致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和疼痛,不会引起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或糜烂的药物,如紫杉醇、5-氟尿嘧啶等。非毒性剂:不易导致药物外

渗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及坏死的药物,如甲氨喋呤等。

2.3 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前是否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 护士在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前,应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建立好静脉通道,继续静脉输入试验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注意观察输液是否通畅、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询问患者对静脉穿刺部位是否有逐渐加重的疼痛感,如无异常方可遵医嘱输入化疗药物。

2.4 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不当 应避免在关节处、注射部位不易固定处进行静脉穿刺,选择以上部位静脉给药,由于肢体活动频繁、不易固定很容易牵拉静脉穿刺针造成穿刺针移位刺穿静脉或穿刺针滑出血管外发生药物外渗;静脉穿刺也要避免在静脉血管硬化部位及在同一静脉部位反复穿刺,因静脉损伤或血管硬化导致血管的脆性度高、管腔变窄血流不畅均极易发生药物外渗。

2.5 护士静脉穿刺的水平 护士如何选择血管及选择和患者血管粗细相配的静脉留置针型号、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是直接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因此,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首先要对患者的周围静脉血管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对有些静脉穿刺比较困难的患者,如体质偏胖、老年人、长期输液的患者等,需要静脉穿刺技术精湛的护士来完成,以免造成患者的痛苦。

2.6人为造成的静脉压力升高 患者穿戴紧身衣物及医务人员在静脉穿刺部位的肢体上进行测量血压等操作,均可造成静脉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受阻,增加药物外渗的危险。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化疗前,要先检查患者的穿戴是否松緊适宜,如不符合要求应耐心的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要求患者更换宽松的衣物。医务人员在为患者量血压时,一定要避免在静脉穿刺部位的肢体上进行测量。

2.7 患者的体位是否舒适 大部分患者进行化疗的静脉液体输入量在2000ml~2500ml。护士要加强巡视,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变换体位,主动协助患者翻身,以免患者自行翻身不慎造成药物外渗。

2.8 护患缺乏有效的沟通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化疗前,一定要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向患者及家属、陪护讲明化疗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产生的毒性作用、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发生外渗时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认识到化疗药物外渗发生后将导致的严重后果,使患者及家属积极自觉地配合治疗。

2.9 静脉穿刺针的固定是否牢固持久 静脉穿刺成功后,对静脉穿刺针进行牢固的固定,是保证持续静脉输液顺利完成的有效措施,穿刺针的固定要求舒适、美观、持久,敷帖与皮肤粘合妥贴,进行静脉注射等技术操作时不易牵动静脉穿刺针,且易于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周围组织渗出肿胀、静脉穿刺针处有无回血等情况。护士要采取正确有序的步骤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的固定,首先要保持静脉穿刺处的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再将透明敷贴的中心对准静脉穿刺的部位后捏牢导管周边透明敷料进行塑形,再以静脉穿刺点为中心依次向周围按压整片透明敷料,使透明敷料与皮肤无张力的牢固粘合,然后边去除边框边按压敷料,用第一条胶带贴于透明敷料与皮肤交界处,第二条胶带交叉固定导管,第三条胶带(记录胶带)加强固定,第四条胶带将输液导管用高举平台法固定于适当的皮肤位置,

记录胶带上记录操作者的姓名和操作时间。根据静脉穿刺的部位,必要时再用夹板妥善固定。

2.10 穿刺部位观察不到位 对化疗患者,尤其在秋冬季,输入的液体温度低,患者为了保暖,穿的多盖的多,加之患者输液时间过长时,患者需要经常变换体位,造成针头刺穿血管或被拉出血管引起药物外渗,特别是老年患者对疼痛、肿胀不敏感,更加需要护士及时主动地发现药物外渗。因此,护士应每隔1h巡视患者1次,仔细查看静脉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输液是否通畅,认真并做好护理记录。交接班时不但要对患者的病情、药物的治疗情况进行交接班,还要到床头核查静脉穿刺部位局部组织有无异常、输液是否通畅,以便及早发现药物外渗情况同时及时明确责任人。2.11 对乳腺癌根治术+患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上腔静脉压迫症、肢体水肿的患者,不应选择在患肢行静脉穿刺进行化疗。

2.12 在静脉注射发疱性化疗药物前,应先抽回血检查穿刺针在血管内的位置是否正常,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ml以5ml/min的速度进行推注,边静脉推注边观察静脉穿刺处的周围组织有无异常隆起或出现硬结,同时询问患者对静脉推注的感觉。如无异常,方可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2.13 静脉输完化疗药物后,需用50ml左右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输液管道和穿刺针头后再拔管。

2.14 药物外渗后处理不及时 少数护士未掌握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药物外渗发生后,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不清楚,当时未做及时处理,而错过了最佳补救时机,造成药物外渗周围组织坏死。

2.15加强护生的监管与培训 应选择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有耐心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带教老师对护生必须进行医疗安全教育,针对本专科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不允许学生单独执行护理操作,并严格实行双签名。

3 护理应急对策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医务人员对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度重视,极少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我院普外科2000年~2007年共发生3起丝裂霉素外渗,1例为护生单独进行静脉推注丝裂霉素发生药物外渗未报告未处理,2例发生丝裂霉素外渗时,护士及时进行了如下程序的护理应急对策。

3.1怀疑或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拔针,暂停输液。

3.2迅速用20ml的注射器配置好0.5%利多卡因注射液(2%利多卡因5ml+0.9%氯化钠15ml),接7号直接注射针头在化疗药物外渗部位周围组织做皮下局部封闭。

3.3 做好药物外渗周围组织局部封闭后,用3层无菌纱布覆盖在药物外渗部位,再将盛有冰块的治疗碗用保鲜袋封闭好后,治疗碗口朝上平放在药物外渗部

位最上面的无菌纱布上,连续冰敷3h后,即可撤除。局部组织冷敷可以降低药物外渗部位局部组织细胞的代谢,减少其需氧量,提高药物外渗部位局部组织的耐受力,从而减轻药物外渗部位局部组织的损害。

3.4 选择另一肢体的合适静脉重新穿刺,将未输完的药物输入到患者体内,以保证化疗效果。

3.5 做好交班记录,记录药物外渗的药物名称,发现药物外渗的时间,估算药物外渗的量,所采取的护理应急措施,患者的主诉及药物外渗部位局部体征的变化。

4 临床疗效观察

2例丝裂霉素外渗的患者,通过以上的护理应急对策,药物外渗部位红肿、疼痛24h后明显减轻,均未出现组织坏死。

5 结论

通过对3例丝裂霉素外渗的原因分析,1例未处理、2例采取相应的护理应急对策后所产生的后果,我们深刻体会到药物外渗预防是关键,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药物外渗,是避免或减轻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发生严重损伤的重要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和应急能力、完善护患沟通制度是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完成、减少护患纠纷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兆耆,戴自英,陈灏珠,等.抗癌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85-24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