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学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精简版)

2020-01-30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小学素质教育指导思想

中小学素质教育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要求,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应试教育恰恰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 一、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物,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要把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角,而不能作为实现政绩的工具。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都要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为中心,为主体,一切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需要出发。 以人为本就是时时处处要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一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要体现更多的人性,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的建筑和设施要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目前的校园建筑和设备设施普遍缺少“人性”,诸如教室卫生条件差,学生桌凳整齐划一,校园狭小导致生均占有面积和活动面积少,教师的办公条件差,建筑设计对厕所、对饮用水的供应没有科学的考虑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现象,更是与“以人为本”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二是学校的各种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管理既要考虑规范性,更要考虑人文性,让管理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碍和束缚人发展的条条框框。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限制学生的活动空间;为了高升学率透支教师的身体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缺少人文关怀的。学校的人文关怀更为主要的是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只有做到了对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一视同仁,一个也不嫌弃,一个也不放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违背规律就不是科学的教育,更不是现代的教育,学生的发展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长期以来统治学校的应试教育思想就不是以人为本的,而是以知识为本的,是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学校教育中,还必须把教师的发展作为一项

重要的工作来抓。学校管理要创造各种条件,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只考虑学生发展,而忽略或不重视教师的发展,就不是全面的发展,也没有做到以教师为本。 二、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且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及心理等方面素质都要得到发展,而不只是功课获得高分。学生既要有良好的品格,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又要有强健的体魄,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灾难。基础教育应该做什么?就是要保证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基础教育要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夯实身心健康发展的发展,夯实做合格公民的基础。其核心是提升人的社会性、高尚性,让他们首先学会做人,培养一个大写的人的“共性”,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善良诚实品格,与人合作和敢于负责意识,热心服务和勇于奉献精神。当然全面发展不是指各方面的素质整齐划一地同步发展、均衡发展,而是指各方面的素质都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合格的发展和协调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人。 三、素质教育要求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许多重要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教育也同样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人的身体、能力、智慧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也需要科学地开发利用。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就是破坏和扼杀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每天十几节课,双休日节假日也不能休息,让学生精疲力竭,超负荷运转,表面上似乎学到了很多,实际上失去了更多、更重要、更根本的东西。透支了学生的潜力和潜能,冲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扼杀了他们健康成长发展的可持续性,泯灭了他们创新创造的能力,这对一个个体和一个民族来讲都是非常危险的。 日本《文艺春秋》2016年6月号刊登了一篇对我国一些小学的调查报告。说中国小皇帝的眼泪超乎想象,学校以成绩划分等级,甚至以成绩判断人品,一旦成绩落后就会被人讥笑为笨蛋;学生吵架,成绩好的学生会以“我的成绩比你好”来威胁对方;有的小学生每天做作业3小时,每10分钟母亲就来检查做的如何,学生活得很累。

60%的小学生感到有压力。在应试教育的行为之下,许多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最近一段时期,又连续出现学生杀害老师的事情。这些事情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所以,各项事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学校教育和人的发展也要认真领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用我们教育界的老前辈、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一句话就是:发展是硬道理,硬道理也得讲道理。 四、统筹兼顾,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也应该统筹兼顾,“执其两端而取其中”。比如: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与学科教学要统筹兼顾;智、德与体、美要统筹兼顾;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要统筹兼顾;学校硬件设备建设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学科考试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要统筹兼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统筹兼顾;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与教师的生活和发展也要统筹兼顾;等等。如果不能做到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句空话。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改变不科学的政绩观,而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我们目前难以改变教育的现实,但必须改变对教育的看法。不能因为现实难改变就观念也不改变。只有改变看法,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引导教育去体现科学发展观,去逐步削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战线的科学“政绩观”或“教绩观”应该是既要看学生的分数、升学率,更要看学生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看少数人发展,更要看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既要看学生今天发展,更要看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学生卷子上的“显绩”,更要看写不到卷子上的“潜绩”;既要看学生的主观努力,还要看学校的客观条件;既要看学生的发展状况,更要看教师的发展状况等等。 五、素质教育呼唤制度创新 要解决教育问题,最根本的是需要制度创新。必须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从学历为本的用人制度转变为能力为本的用人制度。各行业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用人标准,实行分层用人,依法用人,提高技能型人才工资待遇等。而这种制度改革又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的。在我们积极呼吁和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的同时,在我们自己的管理和能力范围内,我们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推进素质教育并卓有成效的好学校好典型。这些好典型是

本土的、原生的、原创的、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典型意义。这些典型已经告诉我们,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应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就要特别关注这些典型学校的经验,去研究、剖析这些学校是怎样改革和探索的。国外的好经验要研究借鉴。但抛开或不关注本土的这些典型,只是从外国、从书本上去构思中国教育的道路,我们可以描绘很美好的蓝图,却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可行的、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这些学校典型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位好校长,教育家式的校长。如果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好校长、名校长,甚至是教育家式的校长,由他们来办学校,来寻求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我们的教育就离素质教育不远了。温家宝总理反复讲要教育家办学,这是有深刻意义的。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的,教育应完全交给教育家办,政党的政策是求近效的,而教育是要求远效的。追求利润的企业家不能办教育,政党的政策如果是急功近利的也不能办好教育。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必须由真正热爱教育、愿为教育奉献一生,又懂得教育规律且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去办。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和各类明星,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开拓者、受益者。从社会自然平衡的角度来看,在这些率先出现的风向标之后,必然会出现无数优秀的教育家、学者、政治家。因为这些角色需要更长时间的磨炼,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所以我们毫不怀疑,以后会在中国出现充满人性光辉、标志着社会走向深刻、和谐的教育家、学者、政治家。我们殷切期盼着更多的名校长、教育名家、教育家从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岗位上,从广大的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中间,无可阻挡地冒出来、长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