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组讨论,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整治措施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位置及范围 2.水土流失的危害 状况 程度
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 的地区。 面积
水土流失的面积27万平方千米,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
11万平方千米。 危害 概述
既造成了当地
的恶化,也影响了区域 的发展。 表现
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 ,土壤养分 ,耕地质量 ,导致农业减产。
②对黄河的影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 ,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 ”。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了 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
位置的过渡性: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 比较脆弱; 过渡性
从____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____区向干旱区过渡
从森林向____过渡 从农业区向____过渡
土壤质地特殊: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 ,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 侵蚀;
气候:降水季节分配 ,多集中于 季,且多 雨;
自然灾害频繁: 、 、 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人为
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________,人地矛盾突出。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________、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破坏植被:________________、营造宫殿、伐林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破坏植
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
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 综合发展。
⑵要以 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2.具体原则(三结合):
________、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________、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治理与________相结合。 3.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兴修 (沟谷)、修筑 (缓坡)、平整 (塬面)等 农业技术措施
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生物措施
提高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 还 还 ,恢复
。有条件的地区大力
,实行乔、灌、草结合,增加土壤有机持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 能力,防止 对表层土的冲击。
3.模式: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 巩固练习: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题。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A.地势低平
B.地势坦荡
c.沟谷发育
D.波状起伏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 ②轮荒制度 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
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 ⑤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③④⑤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②破坏植被 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④黄土土质疏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题。 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D.荒漠化
3.下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属于农业技术方面的是 ( )
①打坝建库②培植草木③地膜覆盖 ④轮作套种⑤深耕改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4.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大力开发土地复垦工作 D.盲目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5.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重治理,轻开发 B.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唯一途径 c.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实行农林牧综合治理 D.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6.将下列字母代号填写在右图(黄土高原人地关系 恶性循环示意)中空白方框内。 A.扩大耕地开垦面积 B.农作物产量下降
c.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D.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