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言外之力与翻译

2020-01-20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1 9卷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1.19 No.2 2 01 0年2月 Journa1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 O 文章编号:1008—87 l7(2010)02.007l-03 言外之力与翻译 王 秀 军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台州317000) 摘要:言语理论是语用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言外之力是原作者的行文主旨所在。笔者首先结合语用学的言 语理论解析了言外之力的定义,然后分析了Sandor G.J.He ̄ey的--gtk&;# ̄译理论。笔者指出了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同时指出了汉译英应该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言外之力;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a statement,an offer,an explanation.or for sonic other 如今,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 communicative purpose.This is also generally known as the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已经确 。言语 illocutionary force of hte utterance.(George Yule,2000:48) 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J.Austin。于1955年在 言外之力中的“交际价值”很明显在提示我们,言 哈佛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论以言行事》(How to Do 外之力侧重于句子言内行为的意义为交际双方所理解。 Things with WoMs)时首先提出的,后由他的学生厄姆森 话语者希望自己我表达的意义为听话者我理解,并积极 (Umson)结合听课笔记整理,于1962年出版。根据 地行使言后行为。言外之力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来 Austin的理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 表明,在英语中,这些语言手段包括词序、重读、语调、 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1oeutionary act),言外 标点符号、语气等,当然也包括Austin曾提出过的行事 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y act)(何 动词。(何兆熊,2000:97)在一定的语境中,一个句子 兆熊,2000:92)。而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 所具有的言外之力取决于句子中所采取的“言外之力指 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情,达 示手段”(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ing devices),the 到各种日的,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威胁恫吓、问候 illoeutionary force indicating devices.or IFID,is all 致意、解雇下属、宣布开会等等(何兆熊,2000:93 o expression of that type shown in where there is a slot for a 而他的另一位学生Searle发展并完善了他的理论:言外 verb that explicitly names the illoeutionary act being 行为很显然具有言外之力。 performed.(Geo ̄e Yule,2000:49)这些手段包括使用 二、言外之力的定义 明确的行事动词,但更常用的则是词序、重读、语调、 言外之力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想要达到的目 语气、标点符号等。除此之外,语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的,侧重于所说的话在一定的语境中客观』 所具有的交 人们每说一句话都在实施一种言外行为,这句话所具有 际价值。(何兆熊,2000:103)而GeorgeYule也肯定了 的言外之力体现了说话人说话的意图。(何兆熊,2000: 语言中是具有言外之力的,而言外之力则是说话人所要 109) 达成的目的所在。 三、言外之力的翻译 The i[1ocutionary act is performed via the 从某种意义【二说,言外之力是普遍存在的,当我们 communicative fi}rce()f all utterance.We might utter to make 翻译时,言外之力的翻译也是我们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王秀军(1978一),男,台州椒江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及翻译 理论研究。 7l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翻译至少从某种意义 说是有缺憾的。说到言语理论的翻译,有必要提一下 Sandor G.J.Hervey(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在{(Speech Acts and IlloeutionaD'Function in Translation Methodolo ̄,》一文中(该文收录于Leo Hickey所编写《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他详细 地阐述r他的言外之力翻译理论。源语与目标语之间无 疑是有区别的,他们的语用学也有其独自的特点。Sandor G.J.Hervey在他的论文中,以德语、英语和匈牙利语为 例,着重分析了言外之力的三种主要指示手段:词汇成 分、声渊成分、后续焦点并从这三者和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出发,详细地阐述了言外之力的翻译译者在翻译的 准备过程中,必须要作好: 在研究原文阶段:译告要洞悉原文本的言外之力主 要指示手段。 (1)when translating from German。he sure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illoeutionary particles in the Source Text; (2)when translating from English,be sure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llocutionary function of intonation in the Source Text; (3)when translating from Hungarian,be sure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llocutionary function of sequential focus in the Source Text;(Sandor G.J.Hervey,2001:I8) 译酱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调整言外之力的主要指示 手段以取得最佳目标文本的语用特点。 (1)when translating illoeutionary functions into German,be sure to consider possible illocutionary particles that might be appropriate. (2)when translating iUoeutionaty particles into English,be sure to consider possible illocutionary features that might be appropriate. (3)when translating illoeutionary particles into English,be sure to consider possible uses of sequential focus that might be appropriate.(Sandor G.J.Hervey,2001:19) 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目标语相应的言外之力主要指 示手段。 (1)when translating into German,use illoeutionary particles; (2)when translating into English,use the illocutionary function of intonation; (3)when translating into Hungarian.use the illcoutionary ifmetion of sequential focus; (Sandor G.J.Hervey,2001:23) Sandor G.J.Hervey并用了许多翻译实例来佐证他 72 的观点。当然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意 义。在翻译的一个阶段,译者无疑应该关注目标语和源 语的语用特点,采用相应的言外之力主要指示手段,但 是这种做法似乎有点武断。任何一种语言的言外之力指 示手段都是丰富,绝非只有贫乏的指示手段。做宏观的 指导是适合的,如果落实到具体的翻译实践,显然足不 够的。他的观点是成体系的,从翻译的开始阶段,实践 阶段和完成阶段屉~个翻译的完整过程。还有他的观点 没有涉及中文,对我目的翻译实践指导作用相对有限。 笔者可以相应提出下述言外之力翻译观点(以E一 >C为例): 在研究英文原文阶段:译者要洞悉英语原文本的言 外之力主要指示手段。 译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调整言外之力的主要指示 手段以取得最佳中文文本的语用特点。 译者在翻译时,使用汉语相应的言外之力主要指示 手段。 这种观点从某种层面上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 这些观点在英译中实践过程中作用不大。所以有必要对 这些观点加以深化,加以发展。 四、E一>C言外之力的翻译策略 中英文显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跟 两国的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哲学主张“天 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所以中国文化求 全,求圆满,求对称平衡,重“心领神会…‘不言自明”, 重心理时空和时间顺序。反映在语言上,则重意合:无 主句及主语省略句多,主动语态用得多,连词用得少, 词句求平衡与对称。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 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 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语言上,则重形合,追求结构上的 严谨:非人称主语用得多,被动句用得多,主语一般不 能省略,连词、介词用得多等。(刘宁,2003:62)我们 姑且称之为中英文的言外之力主要指示手段:英语重形 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o所以中文更注 重意合,追求言简意赅,重视含蓄。 虽然有不同语言的阻隔,言外之力的表达还是可以 实现的。根据语言的统一性原则,不同的语言都能传达, 并传达了人类的意愿和精神。而精神是相通的,这也是 翻译的可行性。 另外,从宏观方面来说,Sandor G.J.Hervey的理论 同样适用,我们也要遵循三项宏观策略。 在研究英文原文阶段:译者要洞悉英语原文本的言 外之力主要指示手段。 译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调整言外之力的主要指示 手段以取得最佳中文文本的语用特点。 (Ostensive degree)。 译者在翻译时,使用汉语相应的言外之力主要指示 手段。 那么例子2的句子可以翻译成: 玛丽略带责备地说:这茶好冷啊。(大冷天) 玛丽赞许道:荼好凉爽啊。(大热天) 而文中“略带责备”和“赞许”无疑增加了原文的 明示程度。而这两个词也是原文的言外之力,译文作者 在译文中加以确认,肯定有助于读者的正确理解。这一 举措是十分必要的。 2.文外注释 而译者在实践方面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当译者在翻译言外之力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保存 原文的言外之力并能再现原文的刻意展现的语用含义, 那么译者最好可以采取直译其意的方法。 例1:While driving,they noticed particular homes that seemed isolated and free of activity.Over the next week, similar drives we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s of day.Finally,a house was chosen and their work began in earnest.Through 同样是例子2的翻译,我们就可以采取加脚注或是 文后加注方法告诉读者对话发生的场景。 Jason passes Mary a cup of tea. Mary:It is coo1.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several phone calls,they learned where the occupants worked.They studied the house,noting entrances and windows and anticipating the floor plan. Finally,they were ready to act.Phone calls made that morning confirmed that the occupants were at work. 大冷天,杰生递了玛丽一杯茶。 玛丽说:凉啊。 译者可以加脚注或是文后加注:这是大冷天。那么 开车时,他们注意那些看似孤立的特别的房子以利 于展开行动。下星期,在不同的时间重复驱车观察数次。 最后选中一间,行动开始。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和有意地 读者就能了解原作者的“责备的”言外之力。 Jason passes Mary a cup oftea. Mary:Itis coo1. 打电话,了解屋主的工作地点。研究房子时,重点关注 通道和窗户并制定缜密的室内计划。最后他们展开行动: 大冷天,杰生递了玛丽一杯茶 玛丽说:凉啊。 译者可以加脚注或是文后加注:这是大热天。那么 在早上打电话,确认房主已经上班了。 很显然,原文以诙谐的语调讲述了光天化日入室行 读者就能了解原作者的“赞扬的”言外之力。 五、结束语 窃的事,而译文只需直译全文,我们就能再现这种幽默。 如果“they”译为“窃贼”,那么这利t原作者刻意隐瞒而 成的幽默就会丧失殆尽。而原文的诙谐正是原作者的真 言外之力的翻译在语用学中的言语理论中占据了重 要的位置。往往言外之力正是原文表达的主旨所在,所 正目的,也是原作者的言外之力。翻译时译者大可不必 越俎代庖地告酥译文读者,那些人是窃贼。直译无疑是 最简单最有效的翻译策略。 以言外之力的翻译无疑是翻译的核心所在。而译者要根 据原文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言外之力翻译策略,因为 译者有义务传达原文的精神,还读者以原文的真实面貌。 所以在翻译原文的言外之力时,译者要以再现原文的言 外之力为宗旨。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Pragmatics【M】.2000(1)Oxfor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但是有时当我们直译原文时,会出现歧义,最终未 能表现原文的言外之力,那么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补救 措施。 例2:Jason passes Mary a cup oftea. Mary:It is coo1. 那么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翻译: 杰生递了玛丽一杯茶。 玛丽说:凉啊。 【2]Sandor G J.Hervey ed.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By Leo Hickey[M】.2001.cleved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1). 如果是大冷天,那么原文中玛丽显然是责备的含义; 如果是大热天,那么原文中玛丽 然是赞扬的含义。“凉” 就可以解释为“凉爽”和“冰凉”。而这两种解释都能成 立,与此同时原文的言外之力就会无法传达。耶么我们 可以采用以下的翻译策略。 1.文内注释 译者可以通过增添语句以增加语境的明示程度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0. 【4】刘宁.英汉语言比较对翻译练习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 学,2004,(23):62-63.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2(2):l7.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