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共4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的能力。 2.学生的____________是评价其阅读能力的基础,要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3.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____________,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__________性。
5.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7.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三部分组成。 A.教学规律 B.教材 C.课程目标 D.课程原则 8.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 )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C.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 10.对略读的评价重点在于( )
A.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B.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C.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力
D.从精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篇(段)。
A.80 B.70 C.60 D.50 三、案例分析题(7分)
12.【案例】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给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两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占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及自己的反思。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4.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五、论述题(8分)
15.《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对话式教学”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什么弊端?这种“对话”具有什么特点?
第二部分 语文专业知识(共60分)
一、基础知识题(每题1分,共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札记(zhá) 星宿(xiù) 蛊惑人心(gǔ) 苦心孤诣(yì) .... B.摘要(zhāi) 剖析(pāo) 清沁肺腑(qìn) 含英咀华(jǔ) .... C.洗涮(shuàn) 亵渎(xiâ) 颠沛流离(pâi) 应运而生(yīng) .... D.惩罚(cãng) 手拎(līng) 概不赊账(shē) 恬不知耻(t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贬低 金榜提名 恣意妄为 通货膨胀 B.肤浅 离经叛道 衣衫烂褛 仗义执言 C.舞弊 耳鬓厮磨 切中肯綮 蛛丝马迹 D.羞耻 裨官野史 方枘圆凿 苦心孤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
尤其_________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牙买加运动员鲍威尔在国际田联大奖赛意大利站上创造了9.74秒的新百米世界纪录,圈内人士对新世界纪录质疑,怀疑其服用兴奋剂的疑问不绝如缕。 .... B.大腕云集、娱乐名人竞相亮相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没有我们的鼎力相助,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也是不可能的,可没想到导演竟对我们如此冷漠。 ....
C.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
D.登上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人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
B.进入初中后,他一直始终参加书法班的学习。
C.这篇通讯报道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谋福利而鞠躬尽瘁。 D.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还很充沛,身体还很健壮。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二、阅读理解题(19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9分)
让儿子独立一回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就去大串联了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就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作者:凌鼎年,内容有删改)
7.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2分)
8.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2分)
9.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2分)
10.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3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与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 . (2)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3.【甲】文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4.【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平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3分)
三、综合运用题(10分)
15.下面是某学生日常表现记录摘抄。请根据这些内容,运用老师的口吻,为该同学写一段评价性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有利于促进该同学的发展,不超过60字。(3分)
(1)10月20日:在校运会上创造一百米和跳高两项校纪录。
(2)11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课迟到。下午课外活动报名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训练。
(3)12月3日:下午第二节生物课打瞌睡。下午第三节课,语文老师宣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演讲作品。
(4)1月3日:在高三一次模拟考试中作弊。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杭州的建筑工地每年有1000多个,如果把这些工地的围墙适当“美容”一下,它将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为进一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今后,杭州新开工的建筑工地的围墙都要进行美化。
现在不少城市的墙绘主要是广告,而杭州的墙绘则比较有江南特色,有些还融入了地域文化。有关部门要求杭州建筑工地的墙绘今后要消除盈利性广告,逐
步走向公益化,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內涵,体现出杭州的文化特质。
17.为上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一年春为首,勤下地种种 B.三农人是本,要给力帮帮 C.万般书最贵,爱开卷读读 D.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18.下面是一首写雨后捕鱼场面的诗,请依据语境,以云、鹰、水、鱼为描写对象在横线处补写两句诗,每句3个字,所给4个对象不能漏缺。(3分)
蒙蒙雨,淡淡风,杨柳依依草色青。 小溪满,水库平,银瀑落珠下桃峰。 __________,__________,都在青山倒影中。 新船下水如白鹭,女娃头巾一点红。 四、作文(25分)
19.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拟题目; (2)立意自定;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填空题 1.思考 评价 2.阅读积累 3.认读 拼读 4.“阶段目标” 阶段 5.工具性 人文性
6.探究性学习 二、选择题
7.B 8.C 9.B 10.A 11.C 三、案例分析题
12.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反思: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四、简答题
13.语文课程的理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4.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有: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 (5)依据学生特点。
(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五、论述题
15.《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而“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师生进行对话,应注意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要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性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第二部分 语文专业知识
一、基础知识题
1.A【解析】B.剖析(pōu)。C.应运而生(yìng)。D.惩罚(chãng),手拎(l....īn)。
2.C【解析】A.“提”应为“题”。B.“烂”应为“褴”。D.“裨”应为“稗”。 3.B【解析】①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排除C、D。②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画山水,③应该选用“擅长”。固选B项。
4.C【解析】A.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此处应用“不绝于耳”;B.鼎力相助:多用于求人帮助时的客气话;D.回肠荡气:形容乐曲、诗等婉转缠绵,感人至深。
5.D【解析】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就”改为“才”。B.重复累赘,删掉“始终”一词。C.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的事迹”。
6.B【解析】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意,⑥在③后,⑤紧跟①,依据后文的“也”表明①⑤应该在④的后面,③⑥在④之前,②最适
宜位于句首,故选B。 二、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
7.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8.妻子给儿子陪读为了儿子费尽心血,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在培养过程中,她溺爱儿子,包办了除读书以外的所有事情,导致儿子脱离社会,缺乏独立能力。她认为儿子花钱解决问题搞好关系能成大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9.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10.第一问答案:对“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子女)”这个问题的思考。第二问答案:(示例)小说中儿子的独立是花钱买来的假独立,反映了他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错误的处世观念。(第一问,答“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也可;第二问,要求观点鲜明,能结合儿子行为进行评价。)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11.(1)同“现”,显现。(2)方法。
12.(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1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
14.示例:不矛盾。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言之成理即可) 三、综合运用题
15.示例:你在竞技场上的英姿让人佩服,你的文采和口才令人倾倒,如果能更
守时、好学、诚信,会让你如虎添翼。老师相信你一定能严于律己! 16.示例:杭州建筑工地围墙要美化得有文化味。
17.D【解析】符合对联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居家当孝子,当官做公仆”的思想;兼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价值取向,意境美好。对对联,应从对仗、结构、平仄、意境相谐几方面来分析。A.“为”是对联上下句同一位置的雷同字,不可;且“种种”为仄声,不可。B.“常”为副词,“要”为动词,无法对应。C.“为”是动词,“最”是形容词,无法对应;“常”是副词,“爱”是动词,无法对应。 18.云中鱼水中鹰 四、作文 19.【例文】
蝶 变
谁不期盼破晓的绽放绚烂一季的辉光? 谁不渴求篱下的花艳夺魁满园的荣耀? 谁不梦寐蒹葭的双生双息羡煞湖光的潋滟?
谁不欣赏蝴蝶曼妙轻盈的舞姿、动人的旋律之下婉转的飞旋,又有谁彻悟了
蝶变的焦灼、等待,临近破茧时耐不住的狂躁,好似一跃而生出温柔一刀的牢笼,然而那守不住一季的庄重之蝶,在破茧期未到便提前赏览景致的顷刻,断翅的断翅,无触的无触,残缺的身体孕育了一年的包容却抵挡不住这一季的浮华。
我为残蝶感到万分的悲痛和莫大的伤情。它们佝偻着不健全的躯体爬行,想
饮草叶上的露水,微弱的渐黄的草叶已没有青绿的映象,残蝶没能感受到露珠的清凉,它不堪忍受这折枝的生命之重。蝶儿蝶儿,草叶尚且知道春末的最后一缕风将结束自己的童年,开始迈入青年前的这场成人礼,为何如此灵动的你却等不得片刻,扑闪出自己满世的妖娆,而换来今生莫大的悔恨。
你需要等,草叶需要等,嗷嗷待哺的雏鸟需要等,最伟大的英灵们需要等,
等待不是静静伫立,等待不是兀然独坐,而是为生命戴上一顶更美的花环,为人生披上一件更华美的羽衣。等待不是久久地凝望,等待也不是迟迟不归的痴傻,在等待中我们磨炼心智,锻造刚硬的围墙,保护自己娇弱的精神世界。等待不像温室里的花朵,在潮湿温暖的花房里自在悠游,永远走不出那比掌心高出一度的
温暖。这种娇怜之花的等待像是天上的群星,永远蜗居在银河系,在那里活得潇洒烂漫,而一旦陨落则是废石一样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昔的润泽。这样的空虚等待和那提前破茧的蝶儿如出一辙。
蝶儿何尝不悔过?想回到往昔的辛苦,尽管现在想来那往昔的辛苦是多么地
不足挂齿。若是回到那曾经的似水流年,我知道你是会坚守住那短短一季的犹豫。春去夏来之时,满园芬芳之时,阳光沐浴大地,雨水清洗草茎,乌云遮蔽艳阳,鸟儿做伴歌唱。而蝶儿将是满园最美的舞者,翩翩飞舞直到秋叶成堆,你默默坚守的灵魂仍不会枯萎!
春来草自青,等待那初春、仲春或是暮春的来临,让春点亮你彩色的人生,
拥有心底的期盼,怀抱着坚守的本真,我们都会有蝶变时绝美的容颜,惊诧整个世界的脸庞。
【名师点评】
本文出彩之处在于创新。全文体现出画面优美、语言动人、文学形象鲜明等
特点。
画面优美。作者围绕题目“蝶变”组织材料,主体对象形象美。“蝶变”在
中华民族的文化里,是个传统的审美意象。从“庄周梦蝶”到“蝴蝶梦”,再到《梁祝》中的“化蝶”,其文学意象丰富多彩。而在作者的笔下针对“春来草自青”,从一个角度诠释了它的含义,即一定要等待,耐心等待破茧期到来,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美好。
文学形象鲜明。作者在本文中描绘出“蝶变的焦灼”的心态与行为,其结果
“断翅”“残触”,因缺乏必要的等待,“换来今生莫大的悔恨”。说明只有怀抱着坚守的本真,我们才“会有蝶变时绝美的容颜,惊诧整个世界的脸庞”的道理。
语言优美动人。仅以文章开头为例,“谁不期盼破晓的绽放绚烂一季的辉光?
谁不渴求篱下的花艳夺魁满园的荣耀?谁不梦寐蒹葭的双生双息羡煞湖光的潋滟?”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的句群,既总领全文,提挈下文,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