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全册

2023-02-18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初中集体备课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教 师 张德超 王家明

1

备 课 要 求

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根据教研室要求,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为了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使集体备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特提出以下要求:

1、集体备课卡包括:备课要有学期(全册)备课----学科教学计划表、单元备课---单元集体备课卡、课时备课------课时集体备课。

2、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好教学设计文稿,严禁照搬照套,所有教案均需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二次修改(个性展示)。

3、撰写字体要求:课题用小四楷体,居中;正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设置为0。页面设置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为2厘米 。

4、单元备课具体要求:重点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进行研究,拿出统一的办法。

5、课时备课具体要求:每课备课要求备的是堂课。即要求分课时备,不能有二个或者三个课时连在一起备,每课时要有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过程。 (1)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题目。

(2)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层次性。

(3)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学会和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集合。

(4)教学难点:是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较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5)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其中包括主要知识的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重点体现“高效课堂六环节”流程和“课堂教学五步流程”。

(6)作业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开放性。 (7)板书设计:新授课必须要有完整的板书设计。

(8)每课一反思,要言之有物,有一定的深度,不泛泛而谈。

2

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学计划

课 程标准对本学期的目标要求 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课时分配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健康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目的要求: 1、熟练的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书中所出现的生字、词,力争做到能读、会写、会用;并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良好习惯。 2、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3、 能够根据实际对象与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4、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力求在写作时能够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上册有六个单元,共30课,其中第一单元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使学生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诉说对普通人,尢其是对弱者的关爱。第三、四单元是说明文,要求掌握说明的方法和顺序等。第五、六单元主要是文言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总之,说明文是本册的重点,应该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说明 文。 二、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教学进度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第一单元 8 一、二、三周 第二单元 8 四、五、六周 第三单元 9 七、八、九周 第四单元 9 十、十一、十二周 第五单元 8 十三、十四、十五周 第六单元 9 十六、十七、十八周 期末复习 6 十九周—— 3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学科 语文 年级组 八 成 员 《芦花荡》2课时;《蜡烛》1课时 ; 《就英法联军单元 《新闻两则》2课时;内容 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亲爱的爸爸妈妈》1课时;口语交际.课时 分配 综合性学习 1课时 单元 内容 总体 分 析 本单元五篇课文,以战争为主题组元,内容上兼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文体上以叙事性作品为主。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壮阔画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情景各异,又惊心动魂,一定能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单元 教学 目标 单元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1.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2.要结合记叙要素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1.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2.要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本单元所选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学情 分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多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教学方法建议 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多向历史老师请教。建议多看一些相关的题材影片。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新闻两则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4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扈秀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2)不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查阅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个性展示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导入 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下面我们就从这则新闻中进一步了解毛泽东。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 ....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自主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学习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 提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疑问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5

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⑪⑫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⑪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⑫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练习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达标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拓展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 提升 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22、相同点: 23、不同点: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芦花荡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扈秀娟 7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找历史老师了解抗日战争,或看一些抗日题材的影片。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最近,日本的舰艇在我国钓鱼岛海域无辜抓捕我们的船、人,直到现个性展示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导入 在,我方船长还被扣留。这种恶劣行径,我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今天的中国还能任人宰割吗?79年前的历史还能重演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就从孙犁的《芦花荡》中重温那段历史,„„ 1、给加点字注音。 疟( )子 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 飒飒( ) ......悠闲(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 《荷花淀》)。 自主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学习 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 提出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疑问 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8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1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练习 1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达标 14、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5、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19、 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 ____。 20、 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21、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拓展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 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提升 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自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节约资源已深入人心。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作业设计 做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蜡烛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扈秀娟 教 后 反 思 9

学习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4、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自主合作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导入 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ã( ) fú 晓( ) 揣在怀里( ) 颤巍..巍( ) 鞠躬( ) .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 A、闪耀 闪烁 B.闪耀 闪耀 C、闪烁 闪烁 D.闪自主烁 闪耀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学习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讴歌了 的深厚 提出感情。 疑问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探究 后归类)。 合作

10

1.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 点拨 明确: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解疑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 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练习 达标 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拓展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 提升 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

11

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3、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14、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15、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6、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7、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作业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课 题 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2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上网查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个性展示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导入 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英法联军的卑鄙行径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满腔愤怒,就连身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也是义愤填膺!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ïu( )缎 晨xī( ) 箱qiâ ( ) 瞥见( ) 赃物( ) 缀满( ) 2、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自主 学习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提出也不会是强盗。 疑问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13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4、本文作者雨果是19世纪 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 》和《 》。 默读课文1—4段: 5、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6、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7、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8、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9、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0、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11、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12、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13、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1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1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1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14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1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 1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19、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回答问题。 20、文中运用多个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请找出两个反语。 ① ② 2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 )。 练习 A、凯旋而归的丑态 B、狼狈为奸的丑态 达标 C、得意忘形的丑态 D、尴尬的丑态 22、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 A、揭露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认识。 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 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拓展提升 作业设计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15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学习目标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重点:理解文章中心。 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个性展示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导入 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瞭乱 不可明状 荒谬 憧憬 B、响彻云霄 头发班白 屏障 屹立 C、杀戮 荡然无存 赃物 荒谬 D、憧憬 月明风清 寒襟 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自主天气的恶劣。 学习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 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提出《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疑问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

16

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6、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7、“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8、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9、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10、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精读精练】 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回答问题。 11、 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12、 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13、. 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14、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答: 练习15、从这段文字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达标 1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B.她告诉我,近几年来,她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 C.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使他的批判往往独抒新见。 D.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17、 “只要老老实实扪心自问,我们都可以找到出现警报的地方”这句话放置在下面文段中,最合适的一处是( ) ①人生就是如此。②被小石子打中,如果不能及时醒悟,一味置之不理,就会被砖块打中。③如果仍然执迷不悟,就会被大石头狠狠击

17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中。 ④但我们还是会厚着脸皮说:“为什么老是我遭殃?” A.①②句间 B.②③句间 C.③④句间 D.④句后 家书 ①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 ②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③“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我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菊一字一顿念出,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④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⑤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大学念书很忙,没功夫写许多话。” ⑥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又喝一盅,瓶里的酒浅了些,延叔脸上也生动了些:“菊写,我说。” ⑦菊趴到桌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⑧“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九只猪仔。今年价好,涨到七块,有卖头。卖猪仔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⑨“上个月,那只老黑母鸡被隔壁仔崽打断了腿。我心痛了几天,找到村拓展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提升 ⑩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哥在学校要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⑾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对你哥说说。” ⑿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⒀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⒁“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归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式样还挺流行,城里都时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⒂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支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⒃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⒄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

18

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⒅信收到。钱就寄。 18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19、⒄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的心理是怎样的? 20、⒅段与前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21、延叔为什么要重写一封信? 22、小说中的大学生是怎样一个人?试作简要分析。 23、“我一切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一句话是否得体?为什么?如果不得体,请修改之。 按照题目要求,发挥想象,扩写一个片断作文。 ①想象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发生的这场杀戮的具体情景,如塞尔维亚人民的晚清抵抗、孩子们临死前的情景、纳粹的残忍凶暴,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 ②阅读课文这段文字,“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作业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香型课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 设计 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③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新扩展成300字左右的片断。 板 书 设 计

19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年级组 八 成 员 扈秀娟 学科 单元 内容 课时 分配 单 元 内 容 总 体 分 析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单 元 教 学 重 难 点 学情 分析 教学方法建议

语文 《阿长和〈山海经〉》2学时 《背影》2 学时 《台阶》1学时 《老王》2 学时 《信客》1 学时 《写作》2 学时 这个单元都是写普通人单元。七年级(下)已有一个杰出人物单元,它让学生已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这个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单元具体说:《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是一位保姆,鲁迅深情地抒发了对阿长的真挚的怀念和讴歌。《背影》通过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子之情。《台阶》叙述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老王》表现出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关注。《信客》写出两代信客的命运,赞美信客的高尚人格。 其中《台价》是小说,其他是散文。但它们都有是叙事文。 1、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掌握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会于描写中自然地抒发感情,应注意加强重点语段的研读,提高鉴赏能力。 4、阅读时注意从语言的感情色彩入手,揣摩、品味、掌握写作技巧,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1、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掌握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会于描写中自然地抒发感情,应注意加强重点语段的研读,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时注意从语言的感情色彩入手,揣摩、品味、掌握写作技巧,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是战争的单元,思想情感上十分沉重,学生感到太压抑,因此,本单元从情感上激昂些,它赞扬了人间的真爱,呼唤“让世界充满爱”,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受到熏陶和启示。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2.本单元内容以“爱”为主题,抒写“爱”的感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联系自身、现实的生活进行横向的对比,有利于整体把握作者的“爱”的感悟。 20

课 题 课 型 阿长与《山海经》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学习目标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1、 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重 难 点 2、 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导入 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集《 》,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掷( ) 震悚(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jiã( )问 pī( ) 雳 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绰( ) 灸( ) 拙( ) 帖( ) 既( ) 悼( ) 炙( ) 绌( ) 贴( ) 即( ) 4.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21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个性展示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摆成 、摊成 )一个“大”字, (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烘、烤)得那么热。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8.、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9、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0、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练习 达标 11、“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拓展提升 样看待他们?请用一段不超过300字的小短文写下来。 作业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 设计 神。 板书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22

课 题 课 型 背影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1、 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重 难 点 2、 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难点: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现实生活中,美丽的外貌,魔鬼的身材,往往会吸引人们的眼球;导入 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肥胖的、笨拙的、黑色的背影,却出人意料的在人们心中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探寻其中的奥妙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________ chïu__________躇 蹒跚_________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琐屑________ 颓唐___________ diàn_________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 ( )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用法的词语吗?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合作 探

个性展示 5.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6.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7.文章2、3、4、5自然段是不是太罗嗦了?能不能把它们写简略些?23

究 点拨 解疑 为什么? 8.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9.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10.“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字用得好,你能体会出来吗?试着体会这一句中的其他动词。 11.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1、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2.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2、3、4、5自然段是不是太罗嗦了?能不能把它们写简略些?为什么? 练习达标 4.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5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6.“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字用得好,你能体会出来吗?试着体会这一句中的其他动词。 7.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拓展提升 作业设计 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24

课 题 课 型 台阶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目标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重点:1、 重 难 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2、 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 难点:“台阶”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知“父亲”是一位关心、爱护儿子个性展示 导入 的博大精深的高大形象,那么,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 阶》,分析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ào) 烦燥(zào) 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 揩一把(kǎi) D.砌缝(qì) 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解释加点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 凳。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5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5、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6、“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哪里栽着几棵柳树,合作 柳树老是摇来晃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的 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探究 情?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 7、第21段中父亲放鞭炮的神情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露出尴尬的 点拨 笑”? 8、第26段中,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解疑 9、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10.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1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12、 有人对坐在新台阶上的父亲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练习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达标 13、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14、 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拓展提升 作业设计 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26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老王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学习目标 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重点:1、 重 难 点 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2、 体会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的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同学们,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是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物,领导,富个性展示 豪,明星等等,他们的出现往往招来羡慕和赞扬的目光,其实生活中绝导入 大多数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 ) 攥( )着 滞( )笨 伛( )偻 骷髅( )( ) 眼翳(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荒pì( ) 取dì( ) huánɡ( )恐 tā( )败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27

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 (2)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 6.老王像僵尸的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7.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 8.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9.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 12.解释下列词语 (1)镶嵌: (2)滞笨: (3)愧怍: 练习达标 13.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14.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15.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16.“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17.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拓展你会同情和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吗?你曾经这样做过吗?谈谈您的感受 提升 和经历。 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设计 的生存状况。 板 书 设 计

28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信客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重点:1、 重 难 点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 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个性展示 导入 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 )( ) 诘问( ) 伎俩( )( ) 嫉妒( huì( )气 噩耗( ) 猝然( ) bá( )涉 颠pâi(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29

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探究 点拨 合作 解疑 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10.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11.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练习12.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达标 13.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4.指出选文中画“_________”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拓展2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提升 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作业设计 1、 2、 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词。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单元复习课

一、复习目标:

30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 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 掌握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写人记叙文。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复习内容: (一)、重要字词: 1、《阿长与〈山海经〉》惊骇 震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2、《朱自清》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典质 颓唐 琐屑 3、《台阶》尴尬 凹凼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4、《老王》伛偻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5、《信客》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长途跋涉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克扣 (二)、作家作品: 作家 字(原名) 时间 籍贯 评价 著作 鲁迅 豫才(周树 人) 朱自清 杨绛 李森祥 余秋雨 (三)、课文思路

课文 内容 人物形象 主题 写作技法 《阿长与〈山海 经〉》 《背影》 《台阶》 《老王》 《信客》 (四)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

1、人物及主人公:⑪课文写了哪些人?⑫主人公是谁?⑬课文通过哪些事写人?

31

2、人物形象分析:⑪事件分析;(2)背景(环境)分析;(3)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4)侧面描写。

3、主题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或撰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五)、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难点问题

范例1作者对阿长怀有怎样的感情? 解答:

鲁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长妈妈深切的同情和真挚的怀念。 解题方法链接

这一类问题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许多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物是用到抑笔,也即欲扬先抑。从叙事的详略上也可以判断,作者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则就是一些议论抒情句,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末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不已。

范例2 《背影》中父亲对“我”是什么的感情?“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又是怎样的? 解答: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诘问( jiã ) 蹒跚( pán ) 尴尬( jiâ ) 伛偻( yǔ ) ....B.吊唁( yàn ) 烦躁( zào ) 愧怍( zuî ) 差使( chāi ) ....C.霹雳( pì ) 颓唐( tuí ) 磨难( nán ) 掳走( lǔ ) ....D.憎恶( â ) 擦拭( shì ) 滞笨( zhì ) 伎俩( jì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轻篾 幽怨 穷愁缭倒 祸不单行 B.摔跤 亏空 家庭锁屑 深不可测 C.惊异 疮疤 触目伤怀 微不足道 D.唏嘘 狼藉 大庭广众 举著提笔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B. 烦琐:烦恼而琐碎。 平易近人:非常平淡,容易接近。 C.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D.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念念不忘:老是思念,不能忘记。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 张开 摆开 压 烤 B. 伸开 摆成 挤 烤 C. 张开 摊成 挤 烘 D. 伸开 摊成 压 烘 5、用词造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B. 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C. 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32

D. 焦灼: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

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6、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6分)

奔丧( ) 震sǒng( ) 取缔( ) ..

交xiâ( ) 呵chì( ) 踌躇( ) .

7、默写:(6分) 1)《长歌行》中表达珍惜韶光,及早奋发进取的人生哲理的诗句 , 。 2)树树皆秋色, 。 3)《早寒江上有怀》中表达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 , 4) ,波撼岳阳城。 8、填空:《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 ,我们学过的文章还有 、 也选自于同一部。(3分)

9、在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4分)

黑发不知勤学早 不尽长江滚滚来 竹直心虚乃吾友 一城山色半城湖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面荷花三面柳 水性淡泊是我师 10、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6分)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 )

(2)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 ( )

二、阅读理解

(一)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东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1、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他爱子情深。 B.因为我太不聪明。 C.因为外人不可信。 D.因为他有点迂。 12、“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的原因是( )(2分) A. 认为父亲为小费斤斤计较,有碍脸面。B.父亲普通话不标准,给“我”丢脸。 C.要显示自己比父亲的语言水平高。 D.父亲笨嘴舌,辞不达意。

13、文段最后一句“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正确理解是( )(3分) A.我很聪明,知道托茶房是白托。 B.悔恨当时没有体会到父亲的深情。 C.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聪明。 D.为自己过去的聪明而自豪。

(二)

33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晴天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4、文中的“三哼经”也就是指 ,这是 说的,说明了人物

的特点。(3分)

1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分)

16、文中“我”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变化?(3分)

17、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所得到的书的模样。为什么说是作者“最为心爱的宝书”?(2分)

(三)父亲

窗外,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

我的心一颤,虽然知道父亲今天该送钱来,但想不到父亲这么一大早便来了。 ‚爸......‛我欲言却止,在出口的刹那,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 ‚车误了,本想赶在上课前来的。‛父亲边掏钱边愧疚地笑了笑,是那种沧桑的笑。知天命的人了,为了工作操劳,为了生活奔波,为了儿女们的前途牵肠挂肚,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纵横的山川。我忽然觉得鼻子酸酸的,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 ‚你又瘦了。‛怜爱从父亲的眼上眼神和声音里泛溢而出,‚得注意身体——现在上什么课?‛ ‚哦,数学。‛

‚数学!那,我走了,快上课去!‛

父亲说着便匆匆转身下楼梯,那微跛的左脚支着稍胖的身躯,颤颤地一级一级艰难而下。望着蹒跚的背影,我不知道是什么模糊了我的视线。

坐在教室里,心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是父亲拖着微跛的脚一颤一颤的蹒跚背影,和他脸上那记载了风霜的纵横交错的山川。

34

这节课,黑板上的xyz在眼前飘来荡去。

下课了,同学喊楼下有人找。我走出去,楼下站的赫然是父亲! 我飞奔而下。泪水滚烫着我的心。 ‚也没什么,‛父亲故作轻松地一笑,‚刚才看你脸色苍白,想再问问你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父亲,他就为了这句话而拖着微跛的脚在瑟瑟的秋风中站了一节课! 那一瞬间,我忽然发现,这沧桑的笑容,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18、“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是因为 (2分)

19、父亲在送钱给“我”的过程中所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但都表达出对“我”的关心。请举出一例,

并说说父亲关心“我”什么?(2分)

20、父亲为什么要“匆匆转身”离去?哪些词语写出了他行动的艰难?(3分)

21、作者在叙事中很注意渲染“我”的感情变化,并以此有力地烘托父亲对“我”的爱。请从文中摘出相

关语句填在横线上。(4分)

“我的心一颤”→ → →“泪水滚烫着我的心” 22、读了本文,请你试举一例谈谈生活中对父亲的感受。(2分)

三、写作

自拟题目,以“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要有自己的体察和感悟。(30分)

35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学科 单元 内容 课时 分配 单 元 内 容 总 体 分 析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单 元 教 学 重 难 点 学情 分析 教学方法建议 语文 年级组 八 成 员 扈秀娟 《中国石拱桥》 2课时 《苏州园林》 2课时 《故宫博物院》 1课时 《桥之美》 1课时 《说“屏》 1课时 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从文中摘出一些语句,让学生注意里面的加点词语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 1、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2、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知之甚少。 1、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2、要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方面分别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36

课 题 课 型 中国石拱桥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了解说明对象、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学习目标 特点。 2.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1. 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 难 点 2.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导入 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推崇( ) ②和谐( ) ③惟妙惟肖( )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 ) ②xiáo( )河 ③饮jiàn( ) ④ɡǒnɡ( )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_______,结构_______,强度_______。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______。(巧妙绝伦 匠心独运) 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_______(崇拜 推崇)这座桥。 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_______(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

37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个性展示

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5.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 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 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 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6、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7、①、②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8、第③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9、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10、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 11、读4~7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 1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1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1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15、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16、概括本文的中心: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7.用“‖”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标明层意。 练习达标 18.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揭示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 2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什么? 22.文中引用张嘉贞语是为了说明_。 38

拓展提升 作业设计 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桥之美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学习目标 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 难 点 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 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导入 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个性展示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39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ã tï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ã xiã)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 ) 俏( ) 峭( ) 削( ) (2)峻( ) 竣( ) 俊( ) 骏( ) (3)孤( ) 弧( ) 狐( ) 瓢( ) (4)魅( ) 魄( ) 魏( ) 魁( )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了合作 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点拨 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解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练习达标 10.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11.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3.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拓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作业设计

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41

板书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苏州园林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重 难 点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导入 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池沼( ) 嶙峋( ) 着眼( ) 琢磨( ) 丘壑( ) 镂空( ) 轩榭( ) 斟酌( ) 对称( ) 阑干(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 B.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

42

个性展示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C.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 D.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 )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 )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 )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 但是 只要 就 B.尽管 那么 只有 才 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D.如果 但是 只要 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 )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 )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 A.供给必需预告 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 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合作探究】 7、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8、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图画之类的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练习达标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

43

现在你面前。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结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 ”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不是吗? 10、结合上下文,用《苏州园林》中的一个短语填在文中横线上(2分) 1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2分) 12、文章是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2分)13、从语段中选出与“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相照应的句子。(2分) 14、文章末段有什么作用?(2分) 15、与课文《苏州园林》相比,两文有什么异同?(3分) 20.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拓展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提升 21.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作业设计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故宫博物院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44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学习目标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习方位词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重 难 点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 展示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导入 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自主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学习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提出疑问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 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合作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探究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点拨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解疑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45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 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46

(1)在( )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 ②庄严肃(穆) 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 ⑤举世(闻)名 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练习达标 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拓展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 提升 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作业设计 课后习题二 板书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课 题 课 型 说 屏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47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学习目标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重 难 点 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导入 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个性展示 创设情境法、导读法、点拨法 48

学生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49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 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3)“抱膝看屏山” 三、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 研读赏析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练习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达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0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拓展提升 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作业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 设计 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板书设 计 教 后 反 思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卡

八 学科 语文 年级组 成 员 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奇妙的克隆》2课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生物内容 课时 入侵者》1课时 ; 《落日的幻觉》1课时;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1课时;复习2课分配 时 单元 内容 总体 分析 单元 教学 目标 单 元 教学 重难 点 学情 分析 本单元五篇课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题组元,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为出发点。所选五篇课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最后一篇是小品文。 使学生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的基本写法,做到说明事理层次分明,并能运用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强说明的效果。 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了解事理性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做到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2、掌握逻辑顺序和常见的说明方法。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做到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2.体会运用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单元所选课文内容有四篇都是科普文章,也是事理说明文,其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还可以体验体验作者的逻辑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51

教学方法 建议 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默读、速读的能力。 课 题 课 型 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人 扈秀娟 参与者 扈秀娟 新授 使用时间 教 者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重点: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重 难 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点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52

题解: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导2.走近作者 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衰( )( )( )( )翘( )( )( )( ) 观( )( )( )( )落( )( )( )(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草木荣枯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形影不离 .... 自主学习 A.光荣 又 充满 形态 B.茂盛 又 充满 形体 提C.光荣 复习 载重 形状 出3、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 )。 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疑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得多。 问 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A.观测 灵验 观察 必需 B.观测 灵敏 观测 必要 C.观察 灵活 观望 必然 学生再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合体把握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作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究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8、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点(提示: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7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拨 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解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 疑 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3

(一)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9、学生齐读6~10段 10、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二)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练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习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达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标 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1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1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1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16、农谚举隅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丰富的物候知识 ①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②瓦片云,晒死人。 拓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展④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⑤麻雀屯食要落雪。 提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升 ⑦蚂蚁垒窝要落雨。 ⑧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静。 ⑨猪衔草,寒潮到。 ⑩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设计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相关的文章。 54

课 题 课 型 奇妙的克隆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1、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 难 点 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难点: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准备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制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1、题目解读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导入 2、走近作者:谭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

55

教 法 学 法 个性展示

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 相关链接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什么东西可以克隆? 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这难道不奇妙吗?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繁衍(yǎn) 胚胎(pēi)B.蟾蜍(chánchú) 鳞片(lín) .....C.两栖(xī) 相安无事(xiànɡ)D.囊虫(nánɡ) 孵化(fū)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 ) (2)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 (3)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4)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 )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⑪、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3、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4、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5、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找出来。 6、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合作 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 探究 点拨 ⑫、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解疑 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7、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8、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9、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10、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么好处? 11、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

56

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⑬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12、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14、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15、根据探究问题,梳理课文内容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练习达标 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6、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①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意在说明____________,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③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去掉“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7

32、.试给“化石”下定义。 拓展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提升 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册第二题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 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学习目标 2、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3、 论。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重 难 点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师生共读一些有关的文章,事先了解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1、题目解读 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

58

个性展示

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自主(1)遗骸: (2)追溯: 学习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提出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疑问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合作 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 探究 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点拨 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解疑 么答案?

59

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7、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练习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 达标 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 地核( ): 蜕变( ):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60

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拓展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 提升 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生物入侵者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自读积累,把握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2、掌握基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 难 点 重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 难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讨论法 上网查一些有关生物入侵的相关报道。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1、题目解读 一说到入侵,我们马上想到刀光剑影的战争,殊不知,生物界中也存在着 “战争”。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这场没有硝烟的导入 战争,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走近作者 梅涛,男,当代科普作家.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常

61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个性展示

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2年获浙江大学精密机械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国家“八六三”计划自动化领域特种机器人专业组成员、国家“八六三”计划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专题组成员 3、相关资料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劫掠(luâ) .C.栖息(qī)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藩篱(pān)B.监控(jiān)归咎(jiù) ...失衡(hãnɡ)D.厄运(â) 遵循(xún)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 2)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 ) 3)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3、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合作 4、本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探究 5、讨论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点拨 解疑 6、讨论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7、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8、探讨学习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62

练习达标 拓展提升 作业设计 做课后练习题一、二题。 9、四川被称为恐龙之乡的地方是 10、潍坊被称为恐龙之乡的地方是 11、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课 型 落日的幻觉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学习目标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重点: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重 难 点 分析阐述落日的幻觉的成因的说明方法及顺序。 难点: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求精神。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法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导入 个性展示 63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 ) 殷红( ) 坠落( ) 镶( ) ....绚丽( ) 衰减( ) 尘埃( ) 吟咏(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__________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_____________。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自主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_______________。 学习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提出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疑问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A、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6、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7、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8、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64

9、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10、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为什么火箭底部像喇叭 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为什么要做成喇叭形态的呢?还要从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谈起。 火简明发动机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是因为火箭发动机有着特殊的构造。 推力室是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分,一般由头部、燃烧室和喷管组成。其中头部和烧室的作用是使燃烧剂流经燃烧室和喷管的内套,冷却燃烧室练习达标 和喷管,再将燃烧剂由喷管和燃烧室外套流经喷嘴喷入燃烧室,并在同时由另一些喷嘴喷入氧化剂的作用下充分燃烧,将推进剂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在燃烧室内产生2200℃—3500℃的高温高压燃气;喷管的作用是将燃烧室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加速,由几十米/秒增加至几千米/秒,从而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燃气的动能,获得直接的反作用力,推动也就越大。 那么,火箭发动机是怎样获得这样高喷速的燃气流的呢?这是设计上的科学,就是把推力室的喷管部分在其结构上做成先收敛后扩散的喇叭形状,收敛段的上端同燃烧室的下端是平滑相连的。这一结构可使燃气流的速度因喷管横截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使气流从亚音速度到音速,直到加速至音速。所以,人们把这种喇叭形喷管叫超音速喷管。由于它是瑞典人拉瓦尔发明的,因此也称为“拉瓦尔喷管”。

65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拉瓦尔喷管的原理。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气流在燃烧室压力作用下,经过喷管向后运用,进入喷管的收缩段。在这一阶段,燃气运动遵循“流体在管中运动时,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而是恰恰相反,截面积越大,流速越快。在扩张段,燃气流的速度被进一步加速,为2—3千米/秒,相当于音速的7—8倍,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拉瓦尔喷管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流速增大器”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喷管也是这样喇叭形状的,因此说拉瓦尔喷管在武器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选自2002年7月有6日《中国国防报》)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 16、全文以 结构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一、二两段是 ,三、四、五段是 。 17、选文介绍的是我们所不常见的事物,你能读懂吗?试从一个角度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 18、春节期间放花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联系本文的介绍和你已有的知识,说说花炮能升空爆炸原理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么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或海水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弥

66

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生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群游动时所产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选自《语文报》) 19、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 20、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 21、“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 22、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23、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⑪、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⑫、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拓展⑬、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提升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24、 文章结尾提到的幻觉并没有给出产生幻觉的原因。你能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试着解释一下吗? 25、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

67

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26、趣味题 成语对对子。 (1)井然有序( )(2)固若金汤( )(3)雪中送炭( ) (4)流芳百世( )(5)精雕细刻( )(6)伶牙俐齿( ) 作业设计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yùn( )育 繁 yǎn( )脊zhuī( )追sù( )

归咎( )喷嚏 ( ) 连翘( ) 褶皱 ( ) ....2、成语改错(4分)

冲耳不闻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五彩斑斓 相安无事 消声匿迹 周而复始 风雪在途 在劫难逃 啸聚山林 无动于忠 视而不见 错误 正确 3、默写(5分)

①、树树皆秋色, 。

②、气蒸云梦泽, 。 ③、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少壮不努力, 。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 。 4、名著阅读(5分)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他的原名叫 。

祥子的职业是 ,他为了实现他能拥有自己的车子的愿望,苦苦奋斗了一生,表现了他 的性格。读完小说,我们深刻体会到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5.仿写句子,要求与上句的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相同。(2分)

68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修改下面的病句。(2分)

(1)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2)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改: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大自然的语言 (12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7.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1分)

8. 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1分)

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1分)

9.第2自然段对物候知识、物候学的 和 的介绍。(1分)

10.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2分)

11、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

12.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2分)

69

1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2分)

(二) 红树林(15分)

①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它们一片连着一片,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缭绕海岸,□□(diǎn zhuì)海滩。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 ②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它生长在淤泥深厚的热带、亚热带海滩上。涨潮时,群落的部分或大部分淹没于水中,仅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成了一片“海底森林”;落潮时,一棵棵红树带着海泥的芳馨,婀娜多姿地重现在滩涂上,又成了一片“海上森林”。 ③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红树采取“胎生”的繁殖方式,是一种“胎生植物”。当种子成熟时,先在树上萌芽,然后才离开母体,飘落于地,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来。倘若被海水冲走,在海上漂流两三个月也不会死,一旦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一至二年便繁衍成林。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

④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长势良好的红树林能为鸟类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成为鸟类的“天堂”。据有关部门调查,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就有鸟类 122种,以鹭鸟为主,最珍贵的鸟类也来此居住,如属全球性保护的卷羽鹈鹕,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白琶鹭、黑脸琶鹭、小青脚鹜等。每当秋冬季节,候鸟南迁,这儿便成了鸟类的乐园。清晨,百鸟比翼,啼声清脆,令人□□□□(xīn kuàng shãn yí)。落潮时,海风吹拂,海浪声里夹杂着红树林的涛声,树上雀鸟啁啾,树下鱼虾跳跃„„充满了一派生机。因此,红树林成了人们休闲赏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⑤红树林素来被人们誉为忠实的“海上卫士”。它深深地把根扎进海岸滩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些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并借助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固堤护岸。 ⑥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据测算,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把10级台风刮起的波浪化为平波。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⑦由于红树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因此世界上有红树林的国家都把它列为生态保护对象。我国也于1986年批准20个红树林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部分沿海滩涂的土壤和水域特征非常适合于红树林的生长,一些有识之士已提议将红树林作为旅游项目和环保项目来开发。例如,在马銮湾地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上,专家们就普遍认为马銮湾的护岸建设不一定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的传统做法,可以考虑用红树林来护岸,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美化城市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树林会成为海湾型城市的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注释:[啁啾zhōu jìu]形容鸟叫的声音。

阅读上文,回答问题。(15分)

14.根据语境和提供的注音,在文中空格内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diǎn zhuì) ______________ (xīn kuàng shãn yí) ___________

15.将第③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转换成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2分)

16.这篇说明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红树林的价值?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3分)

70

17.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2)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18、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2分)

19.有关专家提议在厦门建一个红树林生态公园。请你帮忙写一条旅游广告语,要注意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且语言要尽可能优美一些,最好能让游客过目不忘。字数不超过30个字。(2分)

(三)、文言文阅读 (共(11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你)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0.文中加点的词“其”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各指代什么。(2分) (1)其子随之而泣( ) (2)其母日( ) ... 21:写出“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2分) (1)曾子之妻之市( )( )。

(2)曾子欲捕彘杀之( ) (3)今子欺之( ) 22.写出“子”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3分)。 (1)曾子之妻之市( ) (2)今子欺之( ) (3)是教子欺也( )

23.“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 )(2分)

A.特意跟婴儿开开玩笑而已。 B.特地与婴儿看戏罢了。

C.三岁的小兽跟孩子戏耍而已。 D.只不过同孩子说着玩玩,开开玩笑罢了。 24.对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嘲讽曾子杀猪的迂腐不化,小题大做。

B.说明孩童时期正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不能用谎言教育子女。 c.说明父母教育子女要身教重于言教。一旦许诺就要说到做到。 D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第三部分 表达 ● 交流(40分)

人生总有很多遗憾,于是就有了很多梦想,梦想着有灰姑娘变成白天鹅,梦想着有一个温馨的家和慈爱的父母,梦想着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梦想着有一天站在水银灯下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梦想着成为和平大使让战争和灾祸远离人类„„因为有梦想,所以人类在不断奋斗。因为有梦想,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请以“梦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

71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孕 衍 椎 溯 jiū ti qiáo zhě 2、冲-充 消—销 在—载 忠—衷 3、山山黄叶飞 波撼岳阳城 山重水复疑无路 老大徒伤悲 芳草萋萋鹦鹉洲 4、老舍 舒庆春 人力车夫 自尊好强 吃苦耐劳 人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示5、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滴水的清泉;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根草的草原o 6、(1)在句号前加“的需要”(2)去掉“从”“中” 二阅读理解

(一)《<大自然的语言>选段》 7.“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8.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举例子 作比较(每空一分) 9.古代 近代 10.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11、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12.如“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13.略)能扣住保护动物、森林等生态环境来写,且不胜枚举表述清楚即可得满分) (二) 《红树林》参考答案

14.点缀,心旷神怡 15.感叹句,例:红树林的“胎生繁衍”真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啊! 双重否定句,例:红树林的“胎生繁衍”不能不说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 主要看是否符合句式的要求,且基本保留原意。 16.第一,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第二,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第三,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第四,红树林能固堤护岸,是忠实的“海上卫士”。第五,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第六,红树林能净化海域环境。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主要看能否把握文章说明内容和文章条理。 17.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1)否。“部分”一词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的,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2分) (2)否。此句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红树林与城市绿地的比较,更清楚地说明红树林在净化海域环境方面的作用。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18.开放题。主要看能否说明清楚跟红树不同的繁殖方式,并且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19.开放题:主要看能否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语言是否简洁优美。 (三)文言文 20.(1)她的指曾子之妻 (2)他的,指小孩 21.(1)的 (2)到 (3)猪 (4)他指孩子 22..(1)先生 对人的尊称。 (2)你 (3)孩子、儿子, 23.D 24.A (四)作文:40分 略

72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

学科 语文 单元 内容 课时 分配 单元 内容 总体 分析 单元 教学 目标 单元 教学 重难 点 年级组 八 成 员 《桃花源记》2课时;《短文两篇》2课时;《核舟记》2课时 ; 《大道之行也》2课时;《杜甫诗三首》2课时;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1课时 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老师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完不成课上老师所讲的教学内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接受新知识的快慢也不同。我认为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听讲习惯不好,制约他的听讲效果。另一方面学习基础比较差,想听但是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原有旧知识的掌握好坏,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熟读成诵。 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用2—3课时能熟练朗读本单元6篇文章。用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师现身示范背诵,打消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 学情 分析 教学方法建议 课 题 课 型

桃花源记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73

参与者 教 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收集《桃花源诗》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你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走进桃花源,去看看这个千百年来令世人向往的地方。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自主 交通 古义: 今 学习 义: 提出 妻子 古义: 今疑问 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

74

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合作 探究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点拨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解疑 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练习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达标 是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75

(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

之 : ②林尽水

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76

下面是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暧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拓展提升 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 祭器。) 21、翻译句子 1、相命肆农耕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作业24、.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 设计 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短文两篇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重 难 点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学生查阅刘禹锡、周敦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77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导入 镜未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同学们知道是出自哪位诗人之口吗?刘禹锡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一睹他的文采„„ 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自主 1、 有仙则名 2、 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学习 5、 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提出疑问 形 9、 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 “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 “陶后鲜有闻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20、《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21、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填空。 ⑪《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练习达标 ⑫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⑬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 ⑭《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⑮《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⑯《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78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9.“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成语: 拓展10.就“受施慎勿忘”一句,写几句与之意思相近的 提升 话。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⑪世誉不足慕: ⑫行之苟有恒: 12.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13.自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作业设计 学完《爱莲说》,你对文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观点有何看法,请谈一谈。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核舟记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79

重 难 点

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收集工艺品并了解相关的知识。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枚小小的桃核,竟能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导入 不信?请读一读《核舟记》。 个性展示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诎( )右臂支船 朗读示范: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自主珠\\可历历数也 学习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提出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疑问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80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 ⑪诎右臂支船 ( )通( ) ⑫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⑬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练习 达标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一)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拓展3. 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升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薛谭学(讴) 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辞归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响(遏)行云 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谭乃谢求(反)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

2.对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字的意义与“薛谭乃谢求反”中“乃”字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4、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人生启示等谈一点 设计 即可)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大道之行也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82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习目标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重 难 点 特征 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导入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领略了男耕女织,和平安宁的桃源生活。像这样的美好生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为我们设想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4、理解重点句子: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合作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探究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点拨 子? 解疑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

83

个性展示

有相似的地方?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选贤与能 ( )②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③ 男有分( ) ④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练习达标 ⑤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拓展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提升 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

84

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作业设计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杜甫诗三首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重 难 点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85

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合作 了解杜甫,收集他的诗歌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么豪迈的语言,多么得令人澎湃!这导入 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早年路过泰山时发出的豪言壮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三首诗歌,感受诗人的伟大胸襟。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自主学习 提出(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个性展示 疑问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练习达标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86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87

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拓展提升 吗?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

88

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作业设计 板 书 设 计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 后 反 思 第五单元复习课

一、给句中划线字注音

1.具答之,便要( )还家 2、 阡陌( ) 3、绮丽( ) 4、舟尾横卧一楫( ) 5、选贤与( )能 6、男有分( ) 7、黄发垂髫( ) 8、多髯 ( ) 9、 矜寡( ) 10、不可亵( )玩焉。 二、一词多义

(1)寻 寻向所志( ) ②鲜 芳草鲜美( )③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寻病终 ( ) 陶后鲜有闻(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4)绝 佛印绝类弥勒( ) ⑤端 执卷端( )(6)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其人视端容寂 ( ) 东坡现右足(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无论魏晋 (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遂与外人间隔 ( )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6、其两膝相比者 ( ) 7、货恶其弃于地( )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12、箬蓬覆之( ) 13、选贤与能:( ) 14、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1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16、为宫室、器皿、人物( ) 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18、如闻泣幽咽( )

19、是谓大同( ) 20、.自李唐来 ( )21 、可爱者甚蕃( ) 22、宜乎众矣( ) 23、无案牍之劳形( )24 、男有分( ) 25、闭之( ) 26、斯是陋室 ( ) 27、讲信修睦( ) 28、矜、寡、孤独、废疾者:( ) 29、诎右臂支船。( ) 30、神情与苏、黄不属。(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 4.惟吾德馨 5.亭亭净植 6.雕栏相望 7.矫首昂视 8.天下为公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3、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舟尾横卧一楫 五、阅读题

(一)阅读《桃花源记》

89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_____ (朝代)诗人____。本文虚构了一个 __________ ,寄托了_____________ ,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 发现桃源)——(进入做客)——( 复寻桃源 ) 。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 )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_____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 。

5、本文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 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涟( ) 亵( ) 鲜( ) 2、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把“莲”喻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呢?

6、“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四)阅读《核舟记》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选文前三段按______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 、______ 和船背。 4.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2)佛印—— (神态特征)

5.“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大道之行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 ;照应此句的是 _________ 。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构方式是

90

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章从___________ 、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卡

八 成 员 学科 语文 年级组 单元 内容 课时 分配 单元 内容 总体 分析 单元 教学 目标 单元 教学 重难 点 《三峡》2课时;《 短文两篇》2课时;《观潮》2课时 ;《湖心亭看雪》1课时; 《诗四首》1课时;;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课时 本单元五篇课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诗篇,其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这些文章在表达感情上各有特点。在写作技法上都有很强的审美效果画面感觉强烈,另外,此单元的文章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 培养学生整体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在熟读的基础上深入领略和体味是稳重的优美意境。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重点:1.掌握文言词语的形、音、义。2.熟知作品、作者及诗文的内涵。 难点:1、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诗篇,其中融入了文人学士细腻的情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情 分析 教学方法建议 课 题

教学生学会快速背诵的习惯。 三峡 主备人 91

参与者

课 型 新授 使用时间 教 者 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重 难 点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法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阅读三峡的文章,对三峡有一个大体了解。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导入 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

92

个性展示

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1、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 , 著名 、散文家。三峡指 、 和 。 2、给加点的注音: 略无阙( )处 重岩叠嶂( ) 不见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溯( )阻绝 乘奔( )御风 ...素湍( )绿潭 绝巘( )怪柏 高猿长啸( ) ...属( )引凄异 哀转( )久绝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自( )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 )夜分( ),不见曦( )月。 .....(3)虽( )乘奔( )御风,不以疾( )也 ...(4)沿( )溯( )阻绝 ..自主(5)绝巘( )多生怪柏 ..学习 (6)每至晴初霜旦( ) .提出(7)属引( )凄异 ..疑问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 ) (2)哀转久绝( )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 ) ..(3)略无阙处 ( ) (4)至于夏水襄陵( ) ....(5)良多趣味 ( ) .6、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回清倒影 ( ) .(3)每至晴初霜旦( ) .(4)素湍绿潭 ( ) (5)空谷传响 ( ) ..6)清荣峻茂 ( ) ....7、翻译句子:

93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侧面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是 。 (2)写三峡秋天景象的句子是 , , , , , 。 9、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10、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1、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12、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练习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达标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本文描写三峡景物主要有六个方面,根据文章内容,在修饰语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或在景物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 高峻的 汹涌的 清澈的碧水 的瀑布 哀转的 悲凉的渔歌 14、本文作者写景,很注意观察角度的变换、动静画面的结合以及色彩的配合,请结合文中写春冬之景的部分做一点具体分析。

94

15、作者描写三峡秋季景色重点突出的四个字是 、 、 、 。 16、“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实际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本文也有一些这样的语句,请找出两例。 17、有人分析“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个结尾时,认为“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假如你是行舟三峡间的一位旅人,目睹肃杀的寒秋,耳闻哀转的猿啼,你会有怎样的思绪?用第一人称写一写。 22、描绘四季风光 《三峡》一文抓住了三峡特征,描绘了四季景色,请你就本地特色,从春、夏、秋、冬中选择一季,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一下家乡的自然风光。 我的描绘:我写的是 。 23、拾起记忆的风筝 《三峡》写了它的山,写了它的水。古今诗文中有许多是描绘山水的,拓展提升 试从记忆中搜寻一些精彩诗文,然后朗诵给大家听。 我的记忆:我记得 。 24、有些对联融历史、地理、诗文、典故等文化于一体,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下面两幅对联的前面填上省名。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25、说说下列诗句各描写了什么景物。

95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2)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弃水晶。( ) (3)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4)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课 型 答谢中书书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重 难 点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了解陶弘景。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导入 1、 作者简介 2、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96

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3、 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4、 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1、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 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4、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

97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练习达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17、、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 (1) 书本——( ) .拓展 (2)书写——( ) (3)书信——( ) ..18、仔细阅读下文,仿写句子。 乡村,黄昏。 平和安宁盘旋在乡村的上方。

98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5)判决书—— ( ) 提升 (4)楷书..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绚丽的风景。 农家,炊烟。 温馨美妙回荡在农村之间。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感动的画面。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观潮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5、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 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重点:1、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难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民俗风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不凡魅力,感悟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法 了解钱塘江的地理特点。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1、 作者简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99

导入

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2、 背景资料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3、 题目解说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1、 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 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ân( )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

100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 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 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2) 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 势 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4) 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5) 腾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01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东南形胜 (2)天堑无涯 ..练习(3)竞豪奢 .16、翻译下面句子。 达标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17、概括选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18、与《观潮》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23、写出下列古汉语所指代的内容。 鸿雁 巾帼 桑梓 社稷 轩辕 汗青 24、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 )借东风——巧用天时 拓展(2)( )借荆州——有借无还 提升 (3)( )进曹营——一言不发 (4)( )上梁山——官逼民反 (5)( )打宋江——过后赔礼 (6)(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102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课 型 湖心亭看雪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扈秀娟 参与者 教 者 扈秀娟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重 难 点 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导入 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 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103

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5)拥毳衣炉火( ) (6)雾凇沆砀 ( )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 ....(9)强饮三大白( ) (10)莫说相公痴( )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多义词: (1)白 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 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3)大 大喜( ) 三大白( )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 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 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104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拥毳衣炉火( ) ..(3)与余舟一芥(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 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达标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练习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

105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抽象、概括)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坟地的青草里,拓展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一个女 提升 人的悲剧》 24、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5、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或者你熟悉的景物。 26、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A:品韵方晓丝竹雅① 执毫始觉草篆神② B:和二弦撷取生旦净③ 调七彩寄情梅竹松④ 27、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很容易读错,你能给它们正确地注音吗? 金蝉脱壳( ) 切肤之痛( ) 牵强附会( ) ...退避三舍( ) 茅塞顿开( ) 深恶痛绝( ) ...相机行事( ) 不肖子孙( )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106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课 型 诗四首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重 难 点 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了解作者。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导入 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1、作者简介:

107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2、背景资料: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父经商、家豪富。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著有《李太白集》。 2、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职责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3、题目解说: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游山西村

108

陆游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失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数十种存世。 2、背景资料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推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则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水复”一联。 3、题目解说 “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诗人用质朴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征pãng( )出汉塞( ) (6)萧关逢候骑( )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自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 ( )直 (4)长河( )落日圆 ..学习 (3)大漠孤烟( )流 (6)仍怜( )故乡水 ..提出(5)江入大荒疑问 (7)莫笑农家腊酒浑( ) (8)拄杖无时夜叩( )门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

109

是 ,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河落日圆(长江) 带月荷锄归(扛着) 晨兴理荒秽(野草) .....B:仍怜故乡水(爱) 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C:山随平野尽(完) 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 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 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衣沾不足惜 丰年留客足鸡豚 B、大漠孤烟直 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 国破山河在 D、归雁入胡天 带月荷锄归 .... 合作 探究 7、讨论各首诗的思想感情。 点拨 8、找出各首诗中最精彩的句子,并好好体味其好处。 解疑 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9、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 10、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 B: 柳暗花明又一村(深绿) ..练习C:从今若许闲乘月(允许) D: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 ...11、这首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这次愉快的游历情景? 达标 12、表达农家主人招待客人的一片心意的诗句是 , 。 13、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的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两字道出了诗人对 的赞赏;其中“ , ”写景寓含深刻哲理,

110

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它蕴含的道理是 。同时“ ”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古老乡俗的赞美,更表现了他对吾乡吾民之爱。全诗没有一个“ ”字却处处紧扣“ ”字,按 推移展开,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14、诗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诗人罢归故里,却不能忘情国事,你能写出他的爱国诗篇吗? , 。 , 。 18、仿写句子。 翻开古代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 ; „„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19、请将下列所举词语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写在下面。 韦编三绝 刺股苦读 映雪攻读 囊萤照读 20、根据下列成语、诗句、对联,填写出相关的人物。 拓展(1)择善而从 ( ) 提升 (2)觥筹交错 ( ) (3)花飞莫遣随流水,必有渔郎来问津。 ( ) (4)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 )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 (6)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 ) 21、诗词填写。 (1)大鹏一日同风起, 。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3) ,只是当时已惘然。 (4)念去去、千里烟波, 。 作业设计 背诵诗歌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课 型

教 后 反 思 《记承天寺夜游》 新授 主备人 使用时间 参与者 教 者 111

学习目标 1、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 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 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难点: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著有《东 导入 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坡全集》、《东坡乐府》。 2、 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自主(1)解衣欲睡 欲: .起行 欣然: ..学习 (2)欣然

112

提出(3)遂至承天寺 遂: .竹柏影也 盖: .疑问 (4)盖(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6)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 念无与为乐者( ) .(8) 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了什么修辞手法?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①②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③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练习弄珠璧。 ④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达标 过。东坡翁。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年号。②汤池:温泉。③倒行:倒退行走。④余甘:橄榄。 16、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13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顾影颓然: (4)不复甚寐: ..(5)书以付过: .18、翻译句子: 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19、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20、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21、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拓展(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 提升 b、 c、 22、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设计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114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分 得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1分) A.急湍(tuǎn) 飞漱(sù) B.竹柏(bó) 青荇(xìnɡ) C.京尹(yī) 百舸(ɡě) D.痕(hén)迹 荒秽(huì)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1分)

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B: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清荣峻茂(树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走) 仅如银线(只有) ..C:乘骑弄旗(马) 江干上下(岸边) ...D:上下一白(全) 带月荷锄(扛着) ..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2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5.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2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孔子云:何陋之有? .(4)花之富贵者也。 .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B: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7、.默写填空。(8分)

(1)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

(3)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既而渐近,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三)的主旨句是: 。

(5)《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115

。 (6)《观潮》描写弄潮健儿英姿的句子

是: 。

(7)《湖心亭看雪》中对夜色下雪景的描写语句

是: 。 (8)《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色加以描写的语句

是: 。

8、下列作家、作品、朝代连线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 B:《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C:《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D:《观潮》——周密——三国吴人 9、对对联。(1分)

上联:马过桥中桥过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下面的新闻改成一句话消息。(2分)

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中国舞协、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审工作日前结束,产生了七十六个提名作品。颁奖晚会将参考“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方式,届时揭晓三十二个舞蹈经典精品及“二十世纪杰出舞蹈家”的折桂者。

二、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1~13题。(8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1、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

12、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2分)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4~15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高林”指的是破山上高高的树林。

B:“曲径通幽”四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清幽的景色,常被后人借来题写山水景点。

116

C:“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潭水十分清澈,倒影其中,觉得心中杂念被洗涤一空。” D:“万籁”泛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从内容上说,本诗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幽、寂静,赞美的是佛境摆脱尘俗,怡悦无忧境界。 B:尾联用钟磬音反衬静,亦深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所以此联最为人欣赏。

C:本诗构思巧妙,以叙写事,以情布景,绘形绘声,写事写物超出象外,让人领略到景致之外的神髓。

D:本诗造意工致,透过视觉的、听觉的、透视的、比衬的种种意象,使人如置身于它的时空之中,受到感官的、精神的感染,有难言之妙。 (三)阅读下文,回答16~21题。(16分)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6、.给点的字注音。(4分) 突兀( ) 即棹( )小舟入湖 ..已不觉目酣( )神醉 波纹如绫( ) ..17、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

A:即棹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

B:已不觉目酣神醉:喝醉酒 ....C:觅阿宾旧住僧房:寻找 .D:余游西湖始此:开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2)已不觉目酣神醉。

19、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2分)

20、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2分)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4分)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四)阅读下文,回答22~25题。(10分)

冷泉亭记

117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

①②③

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

④⑤

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

⑥⑦

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

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 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22、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3: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24、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25、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1)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1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2分)

(3)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三、写作:(40分)

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挺胸冲刺的瞬间创造了中国体育的奇迹;印度洋海啸在巨澜突进的瞬间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老师在课堂上微笑的瞬间鼓起了你举手的勇气;妈妈在床前抚摸的瞬间让你进入幸福的梦乡„„瞬间,展示的是结果的辉煌,隐藏的是过程的艰辛,显现的是力量的迸发,蕴含的是情感的积聚。瞬间创造历史,瞬间凝聚永恒。

118

善于捕捉和感悟生活的瞬间,人生才会变的丰富而精彩。请以“ 的瞬间”或“瞬间的 ”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说真话,叙真情,抒发真情实感。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1.D(A.tuān,shù;B.bǎi;C.yǐn) 2.B(祯,俱) 3.B(几乎,将近)

4.(1)互文 (2)借代 (3)引用 (4)反问【(1)(2)(3)题中皆有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写上的也可,但必须有答案上的修辞方法才能得分。】

5.(1)的,助词。

(2)它,代词,代核舟。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表提顿,助词,不译。 6.A

7.(1)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3)仅如银线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6)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D(宋代)

9.示例:舟行水上水行舟 或:羊没草内草没羊(只要意思对,对仗即可) 10.“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颁奖晚会将举行。

二、11.“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或:“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2.和谐 宁静

13.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或: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14.A 15.B 16.wù zhào hān línɡ

17.B(形容非常爱看。酣,喝足酒) 18.(1)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 (2)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19.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

20.(1)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2)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21.略 22.D 23.A 24.D

119

25.(1)A.高不倍寻,广不累丈。B.山树为盖,岩石为屏。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风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2)草 木 泉 风

(3)“于是,……无所加焉” 三、26.略

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