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巫峡常吹千⾥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洲渚,挟⼦翻飞还⼀丛。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号少陵野⽼,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与李⽩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常深远,被后⼈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篇⼆】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满江红·暮春
词牌名:满江红|朝代:宋朝|作者:⾟弃疾
家住江南,⼜过了、清明寒⾷。花径⾥、⼀番风⾬,⼀番狼籍。红粉暗随流⽔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
庭院静,空相忆。⽆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踪迹。谩教⼈、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古诗简介
《满江红·暮春》是南宋爱国词⼈⾟弃疾所作,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实为佳作。此词是⼀⾸⼗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上⽚写江南暮春景⾊,下⽚由此兴起怀⼈之感。江南暮春,年年景⾊依旧,⽽当年此时与所思之⼈离别,⾄今踪迹杳然,所以由睹景⽽思⼈,再由思也枉然⽽闲愁满腹,最后很想登楼远望,但所思之⼈既已不能归来,则登楼也只能看到⼀⽚平芜,不见伊⼈的倩影。抒发了⼀个⼥⼦暮春时节对远⾏情⼈的怀念之情。 翻译/译⽂
我的家住在江南,⼜过了⼀次清明寒⾷节⽇。⼀场风⾬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散乱的落花。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了。园林⾥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我计算了⼀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量⼀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我为国⽽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要陷害我。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空教我上楼去瞭望。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再上去了。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碧绿的庄稼。
【篇三】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浐⽔送别
朝代:唐朝|作者: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莫听官前⽔,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诗简介
《暮春浐⽔送别》是唐代诗⼈韩琮创作的⼀⾸七绝。这⾸诗描写了暮春季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现了浓重的沧桑之感和凄凉的年命之悲。这种衰飒情调,是中唐⽇趋没落的政治形势的反映 翻译/译⽂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远⾏之⼈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送⾛⼈世间悠悠岁⽉的正是这⽔声。【篇四】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即事
朝代:宋朝|作者:叶采
双双⽡雀⾏书案,点点杨花⼊砚池。 闲坐⼩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多时。 古诗简介
这⾸《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专⼼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雀影动、杨花⼊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平易,景物⽣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然,增强了喜悦的⽓氛。 翻译/译⽂
屋顶上两只⿇雀的影⼦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坐在⼩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赏析/鉴赏
这⾸《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屋⾥似乎没⼈,⼏只⿇雀⼉悠闲⾃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表现出来的。这⾥感觉不到⼈的影响。不然,⿇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法。书室⾥其实有⼈,那是诗⼈,“闲坐⼩窗读《周易》”。然⽽,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的存在,看来书室的⼀切动静同诗⼈都毫不相⼲,他如⽼僧⼊定,全部⼼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多时”是推进⼀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然,诗⼈未曾留意,何尝动⼼。进⼀步表现了诗⼈“两⽿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然⽽,这只是这⾸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通过这⼀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全⾝⼼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世界⼀⽚从容,⼀⽚⾃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他的意识。诗⼈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篇五】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
朝代:清朝|作者: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古诗简介
《暮春》是清代诗⼈翁格的诗作。这是⾸借景抒怀诗,⾸句⼀扫叹春、惜春的哀怨情调.不同凡响。次句描写暮春鲜花凋谢的⾃然景象,紧扣题意。三句转折,只要花根不死,仍⼤有希望。末句是对来年春天东风吹拂、鲜花盛开的想象。全诗从困顿中看到了希望,有⿎舞⼈⼼的作⽤。
翻译/译⽂
不要埋怨⼤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朵红花点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留在地⾥,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赏析/鉴赏
这⾸诗⼀开始便发出了⼀个与众不同的声⾳:“莫怨春归早”
⼤好春光是⼈⼈喜爱的,可是经不住⼏番风⾬,⼏番狼藉,匆匆春⼜归去。⾯对⼀⽚惨红愁绿,古往今来有多少诗⼈曾为之黯然神伤,不是责怪东风⽆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恨⽆计留得春光常在。⼤量抒写伤春、惜眷情怀的诗词,⼏乎都在为春天即将离去⾬伤感怨嗟。此诗作者却在这⾥⼒排众议,说道:“莫怨春归早”
“花余⼏点红”,诗⼈已经看到,春天盛开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朵残花分明在告诉他春将归去。可是,他并没有因此⽽颓唐沮丧,仍是那样地坦然乐观。“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花开花落,原只是⼀时的现象,春去秋来,却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虽然今天已经⽆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好春光。浩荡东风岁岁有,春天⾃然也会年年来到⼈间。
推⽽⼴之,⼈⽣的境遇也同样如此。⽤不着为⼀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垂头丧⽓,怨天尤⼈,留得根茎在,哪怕风横⾬狂。今年遭了灾,明年⼜逢春。伤感叹息⽆济于事,不妨乐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哲学启⽰
暮春到了,花园中只留下了⼏朵红花,万紫千红的春天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是,不要埋怨春天离去太早,有所失落。春天年年到,只要留得根株在,来年春风⼀吹起,便⼜是万紫千红。⾄此,不难看出此诗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第⼀,春天来花⼉开,春天去花⼉落,这是客观的⾃然规律,是不以⼈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第⼆,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它的内因决定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只要“留将根蒂在”,⼜有了⼀定的外因条件,即春风吹起,它还会重新开花。第三,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花⼉开⼀花⼉落⼀花⼉开”,这个过程是必然的。联系到⼈们的学习、⼯作和⽣活,⼀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总会有曲折,⽽这⾸诗正是启⽰⼈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前途失去信⼼。【篇六】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临江仙·暮春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疏柳断桥烟。 译⽂
作者客居他乡,看尽鸿雁的北往和燕⼦的南来,⽽故乡的消息茫然,不禁惆怅满怀。整个春天都在惦念家乡,⼈已憔悴有谁怜?于是只好在这落花时节的寒⾷夜以酒浇愁。
听说江头春波浩渺,春⽔情意恳切地像是要送他的归船返回家乡,这条曾送他离乡⼜送他归去的⽔路,是他最为之情牵梦萦的。最后,他设想登上归船,听着春⾬打着船篷,看着将别的断桥边上的疏柳淡烟,充满别离之情。 鉴赏 上阕写念家。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两句把词⼈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瞬间倾吐⽽出。“过尽征鸿来尽燕“⽤⽐兴⼿法,以征鸿⽐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中,鸿雁不仅是传统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战乱年头的流亡者。然⽽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这些南来的词⼈却永远远离故⼟。因⽽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叹不如的感觉。
”故园消息茫然“作⼀顿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发之势。词⼈把”望征鸣,看归燕“的过程略去,仅是截⽣活中的⼀个横断⾯,加以尽情抒写。这⾥两个“尽”字⽤得极好,不仅表现了⽣活中这⼀特定的横断⾯,⽽且把词⼈在很长⼀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云天与茫然四顾。词笔⾄此,可称绝妙。
”⼀春憔悴有谁怜?“表达了惆怅⾃怜的感情。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说“⼀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也变得消瘦憔悴。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没有⼀个理解他的⼈。⼀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欲渗透纸背。进⼀步推想,其中不⽆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寥寥七字,意蕴⾔中,韵流弦外。
”怀家寒夜⾷,中酒落花天。“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夜”系承以上三句⽽来。词⼈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春”;⽽词中所截取的⽣活横断⾯,恰恰这寒⾷节的夜晚。赵⽒先茔所在地河南已沦⼊⾦⼈之⼿,欲祭扫⽽不能,更增添了词⼈思乡的情怀。这两句⼀实⼀虚,前⼀句叙事,后⼀句说景,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中酒落花天”⼀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来。⼩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只换其中⼀字,以“天”代“前”,便发⽣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个韵部,不换亦⽆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是为了对仗⼯整,上句末字是表⽰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表⽰时间的名词“天”;⼆是“天”字境界更为阔⼤,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构成⼀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 词的下阕⼀转,由思家转⼊归家。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句情略⼀扬起。词⼈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不能⾃拔;然⽽忽然听说江上春潮⾼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振。这与前⽚起⾸⼆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故园消息茫然”,表⽰失望,在感情上是⼀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腔回乡的热望,是⼀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有情,暗暗反衬出⼈之⽆情。词⼈曾慨叹“⼀春憔悴有谁怜”,在⼈世间⽆⼈理解他思乡的痛苦,⽽江⽔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
“别来此处最萦牵”⼀句,缠绵不尽,撩⼈⽆那。春浪来了,船⼉靠岸了,词⼈即将告别临安,却⼜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极为⽭盾、复杂。赵长卿作为宗室之⼀,处境较好,南下的亲朋友好友众多,临别之时他依依不舍,情不⾃禁地说了⼀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在这种欲去⼜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盾状态中来刻画内⼼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个现实的⼈,⼀颗诚挚⽽⼜备受折磨的⼼。
“短篷南浦⾬,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惆怅⾃怜,⼜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情。
全词伤春更是伤⼰,寄寓了诗⼈漂泊之感,思乡之愁,⾃怜(惆怅)之意,牵挂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