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2020-10-28 来源:意榕旅游网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二、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每人一把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动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伸出一拃,简单介绍:一拃就是把手伸开,从大拇指的指端到中指的指端的距离的长度。

课件播放动画故事:古时候有个人叫阿福,身上的衣服已经补了好几个补丁,这一天,他决定做一件新衣服,于是来到了裁缝店。裁缝师傅用手量了量,阿福的上身长3 拃,就让徒弟记了下来,正好这天师傅有事要外出,吩咐小徒弟把衣服做好。小徒弟认真地用手量好长度,裁布、缝衣。衣服做好了,阿福来试穿,咦,衣服太小了,穿在身上,遮不住肚皮,师傅着急得用手量了量,问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也纳闷,我量得明明是3拃呀!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1:他们没有用尺子。

生2、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因为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所以师父的一拃比徒弟的一拃大。师生同比一拃,因为大人的一拃比小孩的一拃大,所以才有了故事中的结果。后来古人也觉得用身体的部分作标准来量物体长度是不准确的,于是慢慢地就统一了长度单位,要准确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必须有统一的测量工具,现在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来测量?

(教学设计: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去,自然而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 现在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来测量?这句话又引去了尺子。

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尺

师:现在请你看大屏幕,潘老师也带了一把尺子,但是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啊?拿出你们的直尺,仔细观察一下。 生:我发现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师:对啊,还有数字呢。都有哪些数字呢,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0、1、2、3、4、5、6、7、8、9、10、11、12 „。 师:怎么有的同学还在读呢? 生:因为她尺子上还有数。

师:尺子上的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短一点就少一些,尺子很长就多一些。不论数多数少,谁是里面最小的啊? 生:0!

师:我们对0有了一定的认识,谁知道,0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对极了!0在平常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生1:0可以表示没有。 生2:0还可以占位。

师:今天这个0,表示哪一种意思呢? 生:(齐答)表示起点! 师:(板书)起点,是什么意思? 生:开始的点。

师:没错。0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以这个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很重要,表示起点。(板书: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除了有数字以外,还有什么? 生2:我还发现有许多小竖线。

师:在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叫做刻度线。(板书:刻度线)来读一遍。 生:(齐答)刻度线。

师:每个数字都在这些最长的刻度线的下面,分别是0刻度线、1刻度线等等。 师: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还有什么?

通过让学生比较老师的尺和学生尺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主寻找尺的本质特征,认识刻度0,刻度线和厘米,实现学生自主认尺的目标。

(教学设计: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认识1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请看大屏幕,注意看!(出现“cm”)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有的不作反应)。

师:再看一遍(重新播放) ,我们把它放大一点儿就能看清楚了。(放大“cm”) 看见了吗? 生:(齐答)看见了,cm。

(教学设计:“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我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师:对了,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1:代表开始。

师:不是,请坐,你说。 生2:表示厘米。 师:对了!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板书)。 Cm表示厘米。厘米用汉字表示就是这样,用字母表示就是“cm”。你们的尺子有没有这样的标志? 生:有!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生边看边讨论)

师:cm表示厘米是长度单位,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师:我们在尺子上认识了刻度线,还有很多很多的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子上表示起点,还知道了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厘米。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国际上规定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叫1厘米(板书:1厘米)请大家看屏幕!(展示)这就是1厘米。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就是1厘米? 生1:从刻度0到刻度1就是1厘米。

师:对了!他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好!谁还能说一说,尺子上还有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2:尺子上从2到3是1厘米。

师:好。她认为尺子上从2到3也是1厘米。她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

师:有道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谁愿意再说,尺子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 生3:尺子上从9到10是1厘米(等等)。 师:同学们非常会学习,其实在屏幕上,潘老师只给出了一条小小的线段,标志只有从刻度0到1是1厘米。我们同学还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出了从4到5是1厘米、从9到10是1厘米。真了不起!现在潘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对吗? 生:对! 师:当然对。如果这样说:尺子上,只有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对吗? 生:不对。

(教学设计: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师:好,下面一起来看。这是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现在呢?(课件展示)

生:从1到2也是1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从3到4也是1厘米;从4到5也是1厘米;从5到6也是1厘米;从6到7也是1厘米。

师: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生:两个数字挨着的就是1厘米(相邻两个数之间就是1厘米)。 师:就是这样,好极了!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展示) 生:从7到8也是1厘米。 师:好,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找刻度4,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从刻度 4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1:从刻度4到刻度5是1厘米。 师:大家来评价,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能说,从刻度4到几是刻度1厘米? 生:从刻度4到刻度3是1厘米。

师: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看依次往后,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刻度4到刻度5是1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刻度4到刻度3也是1厘米。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刻度4到刻度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生:从刻度4到刻度5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3也是1厘米。

师:她不仅能说完整,潘老师还很欣赏她会用“也”字!用得好!现在再请大家说一说,从8到几是1厘米,这次不仅要说对,还要求说完整。 生:从8到9是1厘米;从8到7也是1厘米。

(教学设计:从刻度7到刻度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我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师:看看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现在请你自己比一比,用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应该有多长,开始。 (生讨论,互相比划)

师:比好了吗?好了,不动,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 (生对比,教师巡视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辅导)

师:好了,现在把尺子放桌上不动。只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开始。 (生比划)

师:有的同学比划已经很准了。好了,收尺子,坐好。 同学们用手比了1厘米有多长,有什么感觉?

生:短、小

师:对了!因为它太短了,所以可以用厘米做单位来量。想想在生活中那些东西是1厘米。 生说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展示自己带的物品:一粒花生的长度,学生用的小夹子的长度,订书钉的宽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特别的什么啊? 生:小

(教学设计: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数学。教者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获得,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厘米的长度,形成了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更好地加深了1厘米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非常小。但我们不能光认识1厘米啊,光认识1,那怎么发展,怎么应用啊?所以,下面我们除了认

识1厘米,还要认识2厘米(生呼应教师往下说:3厘米,4厘米„„)概括的说,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认识几厘米

师: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有多长呢?请你在尺子上找找。 生: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刻度1到刻度2也是1厘米,合起来就是2厘米。

师:用手比比2厘米。 (教学设计:在学生充分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几厘米。)

在尺子上看一看5厘米 ,5厘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 生:从刻度0到刻度5

师:从刻度0到刻度5,有几个1厘米?用手比一比。

生:1个1厘米,2个1厘米,3个1厘米,4个1厘米,5个1厘米。 师:这条线段包含了5个1厘米,所以它应该是多长? 生:5厘米。

师:如果包含4个1厘米呢? 生:就是4厘米。

师:要是包含6个1厘米呢? 生:就是6厘米。 师:下面我们练一练。 课件练习题:

4厘米有(4)个1厘米, 7cm厘米有(7)个1cm, 6个1厘米是(6)厘米, 8cm里面有8个(1cm)。 (生逐一回答) (教学设计: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四、测量物体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好了,我们认识了厘米。但是数学知识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要会应用,要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想想做做第2题。请你先读一读题目。

用眼睛我们能直接知道哪条线段长,可以长多少我们能准备知道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量一量。 (学生动手测量,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测量)

师:好了,同学们,两条线段的长度量好了吗? 生:9厘米。 生:3厘米。

师:到底是多长?我们让这位同学再量一遍。一定要对准。怎样对准,你们

知道吗?就是线段的一端要对准0,另一端是9,那么红线段是多长呢? 生:9厘米。

(老师继续指导学生测量蓝线段的长度——略) 2.完成“量一量”

课件出示小刀图,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几个物体的长度吗? 引导学生说方法:你是怎样很快看出几厘米的? 学生说:看物体的另一端。

教师引导:当一端对齐0刻度的时候,另一端指在几上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课件出示三个测量图(包括正确和错误),引出测量方法及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完善板书 ①对准0刻度线②尺放正。

小结:刻度0对齐物体的左端,右端对齐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我们不仅会量,还要会画, 完成书上51页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并完成课件上的作业。 用破尺子测量

师: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出示断了的尺子,)想用它来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怎么办? 生纷纷想办法。

生:把铅笔的一端对准3就行,看看另一端对准几?

师:一端对准3,另一端对准15,这支铅笔到底长几厘米呢? 生:12厘米,

生:用15减3就行。 师给予表扬。

(4)盖住铅笔和尺子的一端,学生估计。铅笔可能有多长?

师:猜测铅笔的一端对准几了? 生:对准2, 生:对准3,

课件展示:对准3,说3的学生大声喊耶, 课件展示:对准2,说2的学生大声喊耶。

师生小结测量方法:当不对准0的时候,用大数-小数。(板书) 师:猜测和估计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5)测量自己的一拃长。

师: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许多个学生估计

师:请你测量一下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学生汇报:11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 师:估计一下老师的一拃有多长? 生:20厘米、21厘米、29厘米„„ 师: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宽? 生估计在测量。 (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教师积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首先让学生独立去测量铅笔的长和线段的长,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自主探索出测量整厘米数物体的长的方法;接着说说下面

哪一种量法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测量物体的方法,在测量纸的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画线段中则放手让学生动手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教学环节体现数学是活动的数学,教师重视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者既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又通过学生自己比较突出最简便的测量方法。) 三、当堂达标

四、黄金2分钟,学生说收获,教师谈收获:

教师谈收获:老师也有一个收获,老师发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智慧、能力、灵感来解决遇到的困难,我发现二年级二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五、课外作业:

潘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想测量今天我们上课的教室的长,你有什么想法: 带着问题,走进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去探究更多的知识吧!!!

(教学设计: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