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历史源流分析及其标准体系构建
通过对化橘红的历史源流及现代发展进行探索,了解化橘红历代的发展和变迁,并初步建立其标准体系。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检索平台对各方面有关化橘红和中藥标准体系的文献进行查阅,并对化橘红现代栽培技术、加工技术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对化橘红的标准体系构建进行前瞻性的设计并得出研究结论。现存最早记录化橘红的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其药用价值的发现是在宋代以后,用药是在橘皮、橘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化橘红价格高企,种植效益良好,化橘红栽培面积迅猛增长,形成了一些规模化、集约化的橘红基地。化橘红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化橘红种子种苗选育技术规范、栽培技术规范、施肥除草技术规范、灌溉排水技术规范、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药材等级标准、饮片炮制工艺规范、饮片质量标准等内容。
标签: 化橘红;历史源流;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and initially establish its standard system after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In CNKI,Wanfang database and other academic search platforms were searched for literature on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and Chinese medicine standard system;the books related to its moder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were also accessed,and after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alysis,the prospective design of the standard system of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with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earliest records of the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were document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but its medicinal value was discovered in the Song Dynasty. Its drug use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Jupi(orange peel) and Citri Exocarpium Rubrum. In 21st century,a number of large-scale,intensive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bases have been formed due to high price,good planting efficiency,and rapid growth of cultivation areas. The standard system includes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seed selection and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technical norms of cultiv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fertilizing and weeding,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technical standard of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standard of medicinal materials grade,standard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sliced pieces and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slices,etc.
[Key words]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historical origin;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system construction
化橘紅是中华传统珍稀名药,功效奇特,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从入主宫廷名扬天下到被鱼目混珠绝处逢生,跌宕起伏。化橘红又名“化皮”、“化州橘红”、“化州陈皮”、“柚皮橘红”等,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C. grandis (L.) 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化橘红的出现是在橘皮、橘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本经》以橘柚之名收载后,即存在橘柚
基原的争议和讨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品种基源复杂、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别名繁多等问题,造成了传统中药的滥用、误用、混用,严重影响了中药的临床疗效[1]。目前,化橘红饮片质量标准的缺失和不完善已严重影响到化橘红的规范化生产,开展化橘红标准化项目建设十分必要。本文研究橘皮、橘红及化橘红药用品种历史沿革中的演变情况及化橘红的发展现状并对化橘红质量标准体系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以实现对化橘红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2]。
1 化橘红的历史源流文献分析1.1 名称
1.1.1 正名
化橘红之名,始见于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赵学敏于《本草纲目拾遗》[3]中将其正式立目单独分出。赵氏广泛收集当时关于化州橘红的记述,转引了《岭南杂记》、《关涵岭南随笔》、《粤语》、《识药辨微》、《梁氏家藏方》及《百草镜》等有关论述,其后的本草著作多以此为基础,并单独立目,与历史上的橘皮、橘红相区别。橘皮为药最早见于《本经》;有文献记载,橘红之名,始见于南宋·《洪氏集验方》[4],经查阅确实有“陈橘红”之名。古代所谓的橘红是指橘皮去除内层果皮而取得的外层果皮经干燥的炮制品;化橘红本身不是橘而是柚,之所以称为橘红,是借助于宋以来橘红的声誉,后来又发现其功效优于一般橘皮去白之橘红,所以冠名化州橘红,以表产地。清初出版的医药书中逐渐有关于化州橘红的记载,至1750年陈复正辑订《幼幼集成》,已正式载有化橘红;道光28年(1848年)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5]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均单独以橘红立目专指化州橘红;光绪年间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7]也以化橘红立目,郑、曹均分别加了辨伪按语;1935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化州橘红项下除收集以上各家论述外,在橘皮项下还收载王士雄、张山雷等关于化州橘红的论述。建国前中医处方写橘红付橘皮橘红,写化橘红付柚皮橘红,但以橘皮橘红用量为多。后因橘皮橘红加工费时,产量低,20世纪50年代起产量逐渐减少,到60年代已基本绝迹,被柚皮橘红所替代。1977年版《中国药典》曾经只收载柚皮橘红而不收载橘皮橘红,说明柚皮橘红曾是橘红的法定主流品种。当前无论调剂配方或配制成药,一律配付柚皮橘红。
1.1.2 别名
陈皮又名橘皮、广陈皮、新会皮;橘红又名芸皮、芸红[8]、川橘红;化橘红又名化皮[9]、化州橘红、化州陈皮、柚皮橘红[10]、毛化[11],其名始见《识药辨微》。
1.2 功效主治 梁·陶弘景将陈皮列为六陈药之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引孙尚药方及食医心镜方,均有橘皮、青皮去瓤的记载;唐代陈皮、橘皮也有去白之说,唐·昝殷在《经效产宝》中已载陈皮去白;宋代橘皮(陈皮)去白用于下气消痰已很通用,如宋·洪遵《洪氏集验方》(1170年)有橘皮去被取红之说;到宋·陈自明《妇
人良方》(1237年)有10多条方剂用到橘红;宋·严用和《济生方》(1253年)已有30多方用橘红;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1265年)也收载了橘红之名;元·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1326年)、元·朱震亨《丹溪心法》(1347年)及元·罗天益《卫生宝鉴》(1343年)均较李时珍(1578年)早数百年收载橘红之名;明代《普济方》等大型方书,以及《脾胃论》、《赤水元珠》等医书都对橘红有相当多的使用;至近代,由于受到化橘红的冲击,橘红的使用频率渐渐下降,现今市场则很少有用橘皮加工成橘红者。历代古籍中有关橘皮、橘红及化橘红功效的记载见表1~3。
汉以前橘皮并非常用药,唐以后应用渐增,到了宋代发展为常用药,并有橘红之名,当时橘红系指橘皮去白的加工品,作下气消痰之用,并一直沿袭至明末清初。化州橘红药用价值的发现应在宋代以后,其用药是在橘皮、橘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化橘红成为朝廷贡品,明代万历版《高州府志》(1600年)将化橘红记载入药;清代早期著名医家叶天士等普遍应用化橘红;清康熙14年《广东通志》(1675年)卷22物产中高州府(化州当时属高州府)药之属内收载有“橘红”;1985年化橘红被《中国药典》一部正式收载。
1.3 产地
化州橘红是化州道地特产药材,化州县现属广东省茂名市管辖,清代原属广东高州府化州。关于方志中化州橘红的记载,除大量见于《化州志》外,在《高州府志》、《广东通志》也有记载,甚至在广西《陆川县志》中也有记载并承认陆川之“橘红种与化县橘红同,功力则稍逊。”。
清代中叶,化州全县种植化州柚尚有20多万平方米。至清末民初戰火频繁,当局不重视中药的发展,导致化州柚果树损失严重。化州柚产量减少,市场上逐渐产生以其他品种柚皮混充的现象,市售药材中也逐渐开始以其他柚皮作为代用品。解放以后,化州柚产量一度萎缩,致使化州柚来源的化橘红难以为继。中国药典把柚列入化橘红来源之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作为一个地区的特产,一般先见于县志后见于省志。但化州橘红则相反,县志较省志晚73年收载。乾隆13年(1748年)知州杨芬重修州志,首次在《化州志》收载化州橘红,并说明其药效,在州署图内还标明老树橘红的位置。至于历代化州志迟迟未载的原因,杨芬当时也作了一般评述:“旧志缺而不载,或恐与珊瑚翡翠远索于珠崖匹岛间,贻异日供亿之累,不知下不敢匿所有,上亦不致责所无,物各有能有不能,惟纪其实而已矣。”
2 化橘红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针对化橘红中药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种混乱、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优质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等关键问题,依靠产学研用的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本,充分吸收古人对化橘红的认识及传统老药工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统计学手段,对化橘红物种基源、道地产区、中药种植、生产过程进行规范性的研究,初步建立《化橘红种植、生产及炮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对化橘红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
制,大体建设方案建议如下。
2.1 种植类技术标准
2.1.1 化橘红种子种苗技术规范
针对化橘红品种来源多样性,种子假冒伪劣问题严重等问题,优选化州柚、柚品种的种子、种苗。通过多品种培育和筛选,对化州柚、柚品种的种子大小、宽度、干粒度、种子分级、成熟度、饱满度、色泽、废粒、杂质、发芽率等指标进行规范。针对化州柚、柚品种的种苗主要质量参数如根粗、根长、体型、等级规格、破损等进行规范,从而制定《化橘红种子种苗技术规范》。
2.1.2 化橘红田间栽培技术规范2.1.2.1 种植地选择 种植地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宜设置在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的地区,周围不得有污染源。空气质量符合“大气环境”质量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GB5084-92要求;土壤质量标准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种植地应远离交通干道或周围设有防护林带的地区,在种植前必须对种植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研、取样检测。
2.1.2.2 适生环境 温度[31]:化橘红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具一定的耐寒和耐高温的能力,15 ℃低温或短期霜冻对生长影响不大,适生温度范围10~35 ℃,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6 ℃。光照:化橘红属全光照植物,日照要求7~8 h,全年总光照不少于2 200 h;生长期中,均不宜荫蔽,开花结果期光照尤为重要。水分:化橘红对水分要求较严,既不耐旱,也不耐涝,要求年降雨量1 600~1 800 mm,且分布均匀。土壤[32]:适宜种植于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根据化橘红的适生环境条件,种植地取样检测结果,化州市平定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无公害生产条件,非常适宜化橘红的生长發育和有效成分的积累。
2.1.2.3 种植 化橘红分正毛化橘红和副毛化橘红两品种,两者植物形态基本相同,但果实稍有差别。正毛化橘红香气浓、质量佳,疗效独特,应选择正毛化橘红建立良好繁育基地。
2.1.3 化橘红施肥除草标准规范
关键解决管理技术-土壤状况-药材品质产量三者之间的水肥衔接和定量关系的确定,以及不同土层水肥状况的精准检测和控制。
2.1.4 化橘红灌溉排水技术规范
化橘红对水分要求较严,既不耐旱,也不耐涝。要求年降雨量1 600~1 800 mm,且分布均匀,必须做好排灌。在雨季低畦田或地下水位高的田要注意清理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遇干旱要及时灌水,特别是挂果期,如长时间干旱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确保植株正常生长,减少落果,提高产量和质量。秋梢
转绿后(约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应减少水份供应,提高树液浓度,利于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及时进入花芽分化阶段。
2.1.5 化橘红防虫治害技术规范
梳理化橘红病虫害种类、生物学特性、发病及危害规律,研究前茬作物、周边作物对化橘红病虫害影响,研究化橘红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措施,防治药物种类、施药时间及次数,防治药物在药材中的残留量;进行化橘红田间杂草及其发生特点调查,研究农业防除、药剂防除等措施,防除药物种类、施药时间及次数,防除药物对化橘红生长的影响及在药材中的残留量;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等,制定化橘红《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范及无公害控制标准》。
2.1.6 化橘红种植土壤适应性规范
结合各土壤样品的种植土壤的环境生态因子结果与采收的化橘红药材的评定结果,对适宜种植化橘红土壤进行分析,并建立化橘红种植土壤适应性规范。
2.2 采收加工类技术标准
2.2.1 化橘红采收技术规范
首先,考察不同采收时间对化橘红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其次,根据化橘红药材特点及采收过程的要求,对其采收及运输环节建立技术规范;根据化橘红的初加工特点,对其分选、清洗、闷润、干燥、分级等环节建立技术规范。
2.2.2 化橘红炮制生产技术规范
主要包括化橘红软化工艺和干燥工艺。化橘红软化工艺可以选择传统闷润法、减压水润法、蒸汽温润法这3种目前常用的药材软化方法对药材进行炮制,以柚皮苷为指标优选最佳方法。化橘红干燥工艺研究可以选择恒温干燥、真空干燥、微波干燥这3种目前常用的干燥方法对药材进行炮制,以总黄酮、柚皮苷、野漆树苷及挥发油为指标,釆用综合加权评分法优选得到化橘红药材的最佳干燥工艺。
2.2.3 化橘红仓储养护技术规范
主要注意贮藏中的水分、虫害和时间的控制。
2.2.4 化橘红原料质量标准
化州柚与柚在植物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均有差异。柚是化州柚匮乏时的替代品。因此应对化州柚与柚两种来源的药材进行区分。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光橘红”。
2.3 生产类技术标准
2.3.1 化橘红成品质量标准
建立化橘红饮片活性成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建立化橘红饮片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和全成分分析;建立化橘红饮片的指纹图谱技术标准,并构建其指纹图谱。开展化橘红的指纹谱效学研究,制定与药效相关的化橘红饮片质量标准。
2.3.2 化橘红包装运输标准
化橘红药材的包装应有利于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储存、运输和装卸,便于识别与计量;有利于交通运输的机械化、现代化;有利于储运费用的减少。
2.3.3 化橘红生产设备标准
设备的设计选定符合人机原理,操作方便安全,充分考虑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无维修设计,设备运行稳定,故障率低,易于维修维护。设备安装、调整、方便可靠。设备设计制造要充分考虑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品种适应性。设计充分考虑工艺操作和安全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控制、启停、急停、連动、保护等,可最大程度保证生产连续、流畅进行,可最大限度减少设备急开紧停、系统等待等原因引发的效率损失。
2.3.4 化橘红商品规格等级标准
2.3.4.1 大五爪 呈扁扎状截角形五花瓣状,直径20~25 cm。外表面淡黄色或黄绿色。有密集的油室小凹点。内皮黄白色至黄棕色,海绵状。质坚脆。气微香,味酸微苦。
2.3.4.2 七爪红 呈扁扎状重迭交错的山字形,长15~24 cm,高8~12 cm。①正毛绿七爪:外表面绿褐色,有密集的短茸毛及细密的油室小凹点,内皮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折断时有油外射及浸润,气芳香醇厚,味苦。②副毛绿七爪:与正毛七爪相比外表面毛茸稀少,含油稍差。③光青七爪:外表面淡绿色或灰绿色,稍粗糙,密生凸凹交错的油室小点,内皮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具多数突起的点或线状维管束。质坚硬,断裂时无油外射,中果皮干枯,海绵状,气微香,味苦微酸。④光黄七爪:与光青七爪相同,外表皮偏黄棕色。2.3.4.3 六爪红 呈高装扎状截角六瓣形,直径8~10 cm,每扎厚15 cm。外表面绿褐色,略平滑,有密集的短茸毛及细密的油室小凹点。内皮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折断时有油外射及浸润。气芳香,味苦。
3 结论
现存最早记录化橘红的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其药用价值的发现是在宋代以后,用药是在橘皮、橘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时期化橘红栽培面积扩大,
成为两朝宫廷贡品,名橘园赖家园、李家园的出现使化橘红声名大振。民国时期,化橘红的生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鼓励开发当地资源优势,支持各镇种植,但20世纪90年代受赝品冲击,橘贱伤农,化橘红失去市场。进入21世纪,化橘红价格高企,种植效益良好,化橘红栽培面积迅猛增长,形成了一些规模化、集约化的橘红基地。
通过历代本草了解到古人对化橘红的认识,对现代化橘红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保证中藥饮片质量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药材、炮制工艺的标准体系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引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医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推动传统名药化橘红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艾伟霞,易春. 易混淆的化橘红、橘红和陈皮[J]. 北方药学,2012,9(6): 100.
[2] 王瑜真,陈立文,张丽娟. 橘皮、橘红及化橘红演变的古籍考证[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9): 823.
[3]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73.
[4] 洪遵著,钱超尘考注. 洪氏集验方考注[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9: 34.
[5]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M]. 北京: 中华书局,1963.
[6]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 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1993.
[7] 王致谱.增订伪药条辨[M]. 曹炳章,刘德荣点校.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4.
[8]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 上海市药材公司. 药材资料汇编. 上、 下集[M]. 上海: 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
[9] 吴震方. 岭南杂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0]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中药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志.第2辑[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3.
[12] 神农本草经[M]. 顾观光校.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3] 陶弘景.名医别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4] 陈藏器. 本草拾遗[M]. 芜湖: 皖南医学院科研科油印本,1983.
[15] 孟诜. 食疗本草[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6]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7] 张璐. 本草逢原[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18] 汪昂. 本草备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9] 张元素. 医学启源[M]//郑洪新.张元素医学全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0] 罗天益.卫生宝鉴[M]. 许敬生校.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1] 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2]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23] 贾所学. 药品化义[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24]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1787
[25] 龚信. 古今医鉴[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6] 严洁.得配本草[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7] 郭佩兰. 本草汇[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28] 张璐.本草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29] 汪绂. 医林纂要探源[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
[30] 吴仪洛. 本草从新[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31] 潘柱,李英,于文杰,等. 化州种植化橘红的气象条件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9(2): 27.
[32] 刘慧燕,苏薇薇,彭维. 生态环境对化橘红道地性的影响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2015(5):2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