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笔谈)——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20-01-20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7卷第1期 Vo1.27 No.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2010年1月 Jan.2010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笔谈) 编者按:无论主观愿望如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人们其实已置身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在后现代语境下, 凸显与张扬的是解构中心、消除规范,打破一种维系语言解构、社会现实解构和知识解构的统一性的普遍逻辑的封闭 系统。具体到文学研究,后现代语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文化,它为文学的阐释与解说提供了 多元的言说空间。本期推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组笔谈,旨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后现代语 境下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梳理,在多元的阐释空间中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同时也期许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所启发 与反省。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中国现代文学;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张爱玲;家族小说;国统区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1—0001—14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许祖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O世纪8O年代中期至今的二十多年,中国现 术界走向世界,努力与世界特别是西方学术对话的 代文学研究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多元状态。在这多元 积极姿态,表明了中国学术界更新中国现代文学研 并存的状态中,最值得我们注意,也最有成就的研 究的范式、观念、知识以及话语方式与一般解说形式 究,是处在对立两极的传统的研究与后现代主义的 的决心。所以,将探讨的焦点对准二十多年来中国 研究。传统的历史、社会、审美的研究尽管受到来自 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研究状况,既是 海内外各种学术新潮和本土求新欲望的强烈冲击, 我们对当今中国学术价值理解的结果,更是当今中 但其积淀深厚的功底、知识、经验以及完善、成熟、圆 国学术发展昭示给我们的一种应然的选择。我们的 润的话语系统与形式规范,使其在多元并存的状态 探讨,主要是有意识地对中国现代文学某一领域的 中仍显出了不凡的气度和难以遮蔽的身影,并以一 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小结,展示这类研究成果的后现 些能量不凡的成果显示了自己难以替代的价值,从 代性的学术状貌,但同时也糅进一种反省,一种在肯 而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而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更 定语气中所表现的忧郁与迷茫。前者是我们此次笔 构成了多元状态中一个最为新颖,也最为引人注目 谈的主要内容,后者虽然学术意义更为重要,但限于 的现象,尽管研究的成果良莠不齐,真正将后现代主 某些原因,只好储芳待来年了。 义这种外来思潮很好地与民族文化、学术进行了圆 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后现代性的基 满整合而不显生硬的成果如凤毛麟角,但这一类研 本学术状貌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主要呈现为两种 究不仅取得的成果数量在二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 状貌:一种是直接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具体观念、思想 研究中是最多的,而且更为可贵的是显示了中国学 以及相应的概念、术语、框架,如女性主义、解构主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许祖华(1955一),男,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田 敏(1971一),女,土 家族,湖北恩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任娜(1983一),女,湖北襄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 代文学;李宗琴(1984一),女,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高 洁(1986一),女,山东聊城人,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陈明香(1979一),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余礼凤 (1976一),女,湖北洪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 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种状貌 研究的系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的确较为全面地 是通过“拿来主义”构造的,具有明显的借鉴痕迹和 革新了以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观念系统与知识系 没有跳出也无法跳出的框框。另一种则主要借鉴后 统,但是,对于外来而非本土社会与文化培育出的后 现代主义的总体观念、方法,在对以前研究的观念、 现代主义思潮的直接搬用,难免呈现生搬硬套的情 方法的颠覆与突破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新的解说,构 况,这不仅是搬用者的知识、智慧等主体能力不够的 造多元研究的局面。这种后现代性研究的状貌虽然 原因导致的,更重要的是文化自身的构造逻辑导致 也以拿来主义为基础,但却显示了一种努力创造、灵 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毕竟是西方人根据西方社会、 活运用外来观念与方法的姿态。在我们看来,后一 文化、文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情况创造的思潮,在某 个方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后现代性状貌,才是 些方面能切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但完全吻合 更高境界的后现代性状貌,也是我们今天继续汲取 却是不存在的。所以,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话语系 外来文化营养为我所用,应该更努力丰富、扩展的状 统来直接解读中国的文学,如果不注意差异性而照 貌。从这二十多年研究的情况看,那些质量较高,经 搬,那么,削足适履就不仅仅是方法问题了,而是整 得起推敲与咀嚼的成果,大多是具有后一种状貌的 体学术范式问题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省。 成果,尽管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方向与方法却 此次笔谈,既主要在后现代语境的背景下扼要 是符合学术与文化创新规律的,是科学的。前一种 地梳理、评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某些内容,也不限 状貌的构造成果,虽然适应了中国文化、社会转型的 于字面上的“后现代语境”而谈这二十多年来的中国 总体氛围而使自己建构与存在的合理性得到了相应 现代文学的研究,我们的这种多样的笔谈,本身也体 的保障,在与时俱进中构造了全新的中国现代文学 现了一种后现代的精神——多元性。 解构神圣接近真实 后现代语境下的鲁迅研究拾遗 田 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鲁迅研究早已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门“显 霸权、努力破坏话语等级秩序而创造一种彼此平等 学”。几十年的鲁迅研究走过了复杂而曲折的道路, 的多元文化等。因此,后现代语境中的研究者们在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鲁迅研究的学术史,研新的语境下首先高举的是“反”字旗。就连钱理群、 究者们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鲁迅所具有的历史文 张梦阳、孙郁等虽然一直坚守他们心中的启蒙知识 化价值和意义进行全面的研究、理解和阐释,或从政分子原型意象的鲁迅,后来在深化其研究和思考后, 治层面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评价,或追寻鲁迅 也冲出和结束了鲁迅研究史上一直处于绝对权威地 生命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或分析其高妙绝伦的位的意识形态批评的研究方法,标志性的文章是王 艺术创作。总之,他们大都是以不同方式来肯定鲁 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 迅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作的伟大贡献,赞美其理喊>(彷徨)综论》和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集体性 性精神,捍卫其“民族魂”地位。这样的鲁迅基本上鲁迅转换为个体性的鲁迅,对鲁迅在高高圣堂之上 是精神化和神圣化了的,离现实人间似乎很远。进 的“文化巨人 ‘精神伟人”形象进行质疑,是在后现 人后现代语境后,鲁迅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和转机。 代语境下的颇为重要的研究收获。徐妍在《祛魅与 研究者们在新的语境下,对前人的研究甚至自己前还原: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重构的逻辑演变》中系统 期的研究企图来一个颠覆,对鲁迅进行解构,目的是梳理了鲁迅形象的重构过程,大致分为2O世纪80 想走近真实的鲁迅。这是鲁迅研究的另一种声音, 年代的集体性重构和9o年代的个体性重构。《鲁迅 使鲁迅研究的走向更为丰富、全面、深刻。 研究的“圣化”问题批判》的作者符杰祥、盖守双,深 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在“不确定性”中有比较确定刻剖析了继承鲁迅精神遗产的知识分子和研究者在 的特点:反抗权威、解构中心、反对一切形式的话语研究鲁迅时“圣化”鲁迅的缘由和圣化的本质,指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