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升本西方经济学2021年经济学-冲刺班简答题整理

2024-09-16 来源:意榕旅游网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1章的简答题

1. 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稀缺的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欲望是无限的,即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的;可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于是产生了如何分配使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需要的问题,就是“选择”问题,也就是配置资源问题。

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和有效率地分配使用于各种途径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假若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人类欲望能完全得到满足,经济学无须存在。正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生产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才引起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为一门考察稀缺资源的配置的科学。

2.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西方经济学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解决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方法,又称个量经济学;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即均衡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解决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又称总量经济学;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联系在于:(1)它们是相互补充的。(2)假定的制度前提是一样的,都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现象。(3)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大体上是相同的(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除外)。(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区别在于:(1)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前提,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3)前提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完全信息、完全理性;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失灵、政府有能力调控经济。(4)分析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是个量分析;而宏观经济学是总量分析。(5)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是整个国民经济。(6)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是供求理论;而宏观经济学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7)主要目标不同。微观经济学追求的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追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2章的简答题

1. 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2. 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答案:(1)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现期+,下一期—)、其他因素(如消费者人数的变化,+)。 (2)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现期—,下一期+)、其他因素(如生产者人数的变化,+) 3.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可替代程度大,ed大,如飞机;可替代程度小,ed小,如胰岛素。(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广泛,ed大,如电;可替代程度小,ed小,如小麦。(3)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需求程度大,ed小,如粮食;需求程度小,ed大,如旅游。(4)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占的比重大,ed大,如汽车;所占的比重小,ed小,如香烟。(5)调节需求量时间或使用时间的长短:时间长,ed大,如冰箱;时间短,ed小,如报纸。

4. 何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动有何关系? 答案:(1)需求的价格弹性(ed):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2)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果ed>1,P上升(即Q下降),TR减少;P下降(即Q上升),TR增加。如果ed<1,P上升(即Q下降),TR增加;P下降(即Q上升),TR减少。如果ed=1,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5. 根据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对商品关系进行分类。 答案: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eXY):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QX)对其相关商品价格(PY)变动的反应程度。eXY =某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QX/QX)/(⊿PY/PY)。(1)如果eXY <0,则商品X与商品Y之间存在互补关系;(2)如果eXY >0,则商品X与商品Y之间存在替代关系;(3)如果eXY =0,则商品X与商品Y互不相关。

6. 运用供求曲线和弹性理论,分析粮食丰收了为什么农民收入反而可能下降?依此分析,你认为政府应对农业实施怎样的保护政策?

答案:粮食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即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粮食的丰收使粮食的供给增加,进而使粮食的均衡价格下降,且粮食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粮食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如下图所示,粮食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粮食的丰收使得供给曲线由S向右平移至S′,市场均衡点由E1移动到E2,农产品均衡价格由P1大幅下降至P2,农民的总收入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一般做法是:通过减少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来减少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保证农场主和农民的收入。

图:缺乏弹性的粮食需求曲线和“谷贱伤农”

第3章的简答题

1. 根据基数效用理论,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当MU > 0, TU↑ ;当MU < 0, TU↓ ;当MU = 0, TU最高点,总效用处于↑ 、↓的拐点。

2. 比较基数效用理论与序数效用理论的异同,谈谈你对效用论的看法。

答案:(1)效用的衡量及假定前提不同: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用绝对数计量,不同商品可进行比较。以边际效用递减和货币边际效用不变为前提。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无法具体衡量,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排列顺序、等级来表示,商品可替代,且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2)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边际效用递减研究均衡。序数效用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用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取代边际效用递减进行分析。

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3)均衡条件的实质(结论)相同:

MRS12P1P2

3. 简述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无差异曲线是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轨迹。特点:(1)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3)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4.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三个假设公理是什么? 答案:(1)偏好的完全性:是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的组合。A﹥B,或者B﹥A,或者A~B。(2)偏好的可传递性:师资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若A﹥B,且B﹥C,则A﹥C。(3)偏好的非饱和性: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对任何商品,总认为多比少好。通俗地说,就是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数量“多多益善”。

5.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S12>P1/P2或MRS12P1/P2时,例如MRS12=1/0.25>1/1= P1/P2,从不等式右边看,减少一单位商品2的购买就可以增加一单位商品1的购买,而从不等式左边看,减少一单位商品2,只需要增加0.25单位商品1就可以保证消费者满足程度

不变,这样消费者就会因此多得到0.75单位的商品1而使其效用水平增加。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持续地减少商品2而同时增加商品1的购买,以增加其效用。反之,当MRS12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分析。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U/P=λ。它表示消费者最优购买选择应该使得最后一元货币购买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一元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该等式表明,随着同一种商品购买量的增加,由于其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商品需求价格P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下降的,MU递减对应Q增加。

8.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答案:(1)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点的轨迹,其斜率的绝对值可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来表示。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其斜率为-P1/P2。如下图所示,用横轴表示X1,纵轴表示X2,MRS12=-△X2/△X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切点上。于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MRS12=-△X2/△X1。=-P1/P2,且P1X1+P2X2=I。

(2)序数效用论使用价格-消费曲线推导需求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在图中,假定商品1的初始价格为P11,相应的预算线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如果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为P12,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动到AB’,于是AB’与另一条较高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2。如果商品的价格继续下降到P13,相应的预算线移动到AB’’,于是AB’’与另一条较高的无差异曲线U3相切于均衡点E3。可见,随着商品1的价格的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诸如E1、E2、E3这样的均衡点,它们的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后,将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一般斜率为负,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化;而且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量都是在该价格水平上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最优消费量。

图: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9.分别用图分析正常品、劣等品和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三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答案:(1)当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时所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的总效应,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了变化。无论分析何种商品,都需要运用补偿预算线。补偿预算线是平行于新的预算线并切于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补偿预算线。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2)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1所示,初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a点,相应的商品1(正常品)的需求量为x’1。商品1的价格下降以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b点,相应的需求量为x’’’1。商品1价格下降的总效应就为x’1 x’’’1,总效应与商品1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然后,作一条补偿预算线FG(用虚线表示),相应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c点,相应的需求量为x’’1。替代效应作用使得商品1的需求量增加为x’1 x’’1,收入效应作用使得需求量增加为x’’1 x’’’1。可见,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分别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所以,正常物品的总效应与价格一定成反方向变化,由此可知,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图1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

(3)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劣等品: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但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动。也就是说,劣等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其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如图2所示。

图2 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吉芬品: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向变动。也就是说,吉芬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其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图3所示。

图3: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5)三种物品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需求曲线特征的比较见下表。

第4章的简答题

1. 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二个阶段生产?

答案: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所示。

图: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1)生产第Ⅰ阶段:L∈(0,L3),APL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意味着: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 阶段。

(2)生产第Ⅲ阶段:L∈(L4,∞),MPL<0,TPL递减;

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增加劳动的投入量,而是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退回到第Ⅱ阶段。

(3)生产第Ⅱ阶段:L∈(L3,L4),APL>MPL ,APL 递减。 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 2. 结合图形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原则。 答案:见下图分析。

图: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等成本线AB的斜率为两要素的价格比例w/r。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曲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因此Q3的产量是企业在既

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等产量曲线Q1虽然与等成本线相交于a、b两点,但Q1的产量比较低。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在生产均衡点E有:MRTSLK=w/r。它表示: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这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原则。 3. 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

答案:在短期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4. 结合图形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原则。 答案:见下图分析。

图: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AB、A’B’和A″B″。唯一的等产量曲线Q代表既定的产量。三条等成本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即表示两要素的价格是既定的),但代表三个不同的成本量,CAB >CA’B’> CA″B″。惟一的等产量曲线Q与其中一条等成本线A’B’相切于E点,即生产的均衡点或最优要素组合点。因为,等成本线A″B″与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它无法实现等产量曲线Q的产量。等成本曲线AB虽与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相交于a、b两点,但它的成本过高,通过沿着等产量曲线Q由a点向E点或者由b点向E点的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产量而使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点E,才是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要素组合。在均衡点E有:MRTSLK=w/r。它表示: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这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原则。

5. 用图分析短期生产函数的TP、AP、MP曲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见下图分析。

横轴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L,纵轴表示产量Q,TPL、APL、MPL表示劳动的总产

量曲线、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再下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可变要素L从零增加到L1时,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都上升,总产量曲线以递增的增长率上升。当劳动投入量超过L1时,边际产量曲线由最高峰开始下降,导致总产量曲线以递减的比例上升;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为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之后平均产量曲线转而开始下降。当劳动量达到L3时,边际产量曲线与X轴相交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劳动投入量超过L3时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曲线开始下降。总结如下:

(1)总产量(TP)与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MP>0, TP↑ ;MP=0, TP最大;MP<0, TP↓ 。(2)总产量(TP)与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连接TP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即为AP。(3)平均产量(AP)与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当MP>AP, AP↑;当MP6. 简述等产量曲线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1)等产量线通常向右下倾斜,其斜率为负。(2)距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表示产量水平越高。(3)同一等产量线图上的任意两条曲线不能相交。(4)等产量曲线通常凸向原点。

第5章的简答题

1. 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上的有关概念不同。 答案:西方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会计成本是从直接各项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还应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会计成本=显成本;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厂商在计算利润时,用总收益减去显成本,剩下的就是一般会计上的利润。但是,经济学上的利润也与会计利润不一样。在经济学中,隐成本又称为正常利润。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稳含成本,就是经济学中的经济利润。可用下面公式说明: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成本;正常利润=隐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成本十正常利润)。 2. 简要分析当MC下降时,要素(如劳动)投入是否在合理的区域内?

答案:依据边际产量(MP)与边际成本(MC)之间的关系:存在反相关关系,两者的变动方向相反,且二者极值点相对应;总产量和总成本曲线之间凹凸性相反,且拐点对应。可知,MC下降阶段对应的是MP上升的阶段,这时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意味着: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所以这时不在生产的合理区域内。

3. 简述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边际产量(MP)与边际成本(MC)以及平均产量(AP)与平均可变成本(AVC)之间的关系。 答案:(1)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由厂商的总产量曲线上找到每一个总产量相对应的可变生产要素劳动L的投入量,再用得到的L去乘已知的劳动价格w ,便可得到每一总产量水平上的可变总成本w*L(Q),将短期总产量和可变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中,即可得到短期总变动成本曲线。再将短期总变动成本曲线向上垂直平移 r *K 单位,便得到短期总成本曲线STC。

(2)平均产量(AP)与平均可变成本(AVC)之间的关系。存在反相关关系,两者的

变动方向相反,且二者极值点相对应;由于边际产出曲线交平均产出曲线于平均产出曲线的最高点,所以,边际成本曲线交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3)边际产量(MP)与边际成本(MC)之间的关系。存在反相关关系,两者的变动方向相反,且二者极值点相对应;总产量和总成本曲线之间凹凸性相反,且拐点对应。 4. 简述AC曲线、AVC曲线与MC曲线的关系。 答案:(1)AVC曲线、AC曲线和MC曲线均呈U形特征。(2)MC曲线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3)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4)此外,对于产量变化的反映,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敏感的多。即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和AVC曲线。(见下图)

图:AC、AVC和MC曲线

5.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都呈现出U形特征。试说明它们呈现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导致SAC曲线和LAC曲线呈现出U形特征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在短期生产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一种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MP曲线表现出先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再下降的特征,相应地,这一特征体现在成本变动方面,便是决定了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表现出先下降达到最低点以后再上升的U形特征。而SMC曲线的U形特征又进一步决定了SAC曲线必然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简言之,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导致SAC曲线呈现出U形特征的原因。

在长期生产中,在企业的生产从很低的产量水平逐步增加并相应地逐步扩大生产规律的过程中,会经历从规模经济(内在经济)到规模不经济(内在不经济)的变化过程,从而导致LAC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第6章的简答题

1. 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具备以下四个假定条件的称为完全竞争市场。(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不存在同种资源之间的报酬差距;(4)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的,任何一个交易者都不具备信息优势。

2. 简析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答案: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厂商实现最大化利润的原则。厂商寻找能够带来最大利润

的均衡产量,而这个均衡产量就是使得MR=MC的产量,所以,MR=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都适用。

3. 简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答案:在短期,完全竞争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那么市场价格可能高也可能低,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的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在不同的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厂商的盈亏状况共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如图所示。

第一种情况,如图(a)所示。当市场价格为p0时,厂商的需求曲线为d,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这时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利润相当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厂商是获利的。

第二种情况,如图(b)所示。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SAC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E。这时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厂商既无利润,又无亏损。这点也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第三种情况。如图(c)所示。由均衡点E和均衡产量Q*可知,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但由于在Q*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然继续生产。

第四种情况。如图(d)所示。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AV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第五种情况。如图(e)所示。在均衡产量上Q*上,厂商的亏损量相当于阴影部分的面积。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将停止生产。

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MR=SMC,其中,MR=AR=P。

厂商只有在P≥AVC时,才会进行生产,而在P4. 简析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特征及关系。 答案: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产品的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即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平均收益与价格在任何市场条件下均相等,即AR=TR/Q=P•Q/Q=P。边际收益MR=dTR/dQ=dP•Q/dQ= P•dQ/dQ=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重叠的,“三线合一”,都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5. 简述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答案: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如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厂商再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厂房设备规模,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和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如果这一均衡价格等于厂商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则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人数不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从而不再扩大产量,新厂商也不再加入该行业),也不亏损(从而不再缩小生产,原来厂商也不再退出该行业),于是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的特点是:第一,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低的成本。第二,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第三,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提供的产量,不仅必然是其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而且必然是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MR=LMC=SMC=LAC=SAC。

6. 论述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答案: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长期供给曲线分为三种类型:对于成本不变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对于成本递增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对于成本递减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成本不变行业是指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

(2)成本递增行业是指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3)成本递减行业是指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行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行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第7章的简答题

1.市场中存在垄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形成垄断的原因:(1)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2)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3)政府的特许。(4)自然垄断。

2.价格歧视的条件有哪些?什么是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

答案: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一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又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指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制定不同的价格。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利润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

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3.试述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案: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被分为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两种。d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量。D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当市场价格上升或下降时,d需求曲线的位置会分别沿着D需求曲线向上或向下平移。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相交表示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

4.短期均衡时,完全竞争厂商与完全垄断厂商有何不同?

答案: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MR=SMC;垄断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经济利润可以大于零,或小于零,或等于零。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MR=SMC,式中,MR=AR=P。在短期均衡时,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零,也可以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5.为什么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说明相应的AR曲线和MR曲线的特征及关系。

答案:由于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垄断广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TRP(Q)*Q,(2)ARTR/QP(Q)*Q/QP(Q),dp(Q)(3)MRdTR/dQQP(Q).dQ

AR曲线与需求曲线d重叠,是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MR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位于AR曲线的左下方;TR曲线先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再下降;每一产量上的MR值就是TR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

6.与产品销售相比,劳务的销售中价格歧视或称差别价格的现象更普通,如医疗服务可按人们收入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交通运输服务可按年龄不同定价。请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

而规定的不同价格,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高于另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 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利润。如果按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生产者将尽量把商品价格买得高些。但是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了,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如何采取一种两全齐美的方法。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的钱,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的钱也赚过来。这就是生产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青壮年是能挣钱的社会群体,而退休工人的收入通常就低得多。以较高的价格赚得了青壮年这个社会群体的钱,再以较低的价格向退休工人提供服务;航空公司以正常票价向公差人士提供服务,同时用低得多的机票价格让“可去可不去”的旅客也花钱进入旅游市场,这就是价格歧视现象共同的经济学伦理。当然,“价格歧视”也有更好听的说法和理由。如在中国,“尊老爱幼”被说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美国,“尊老爱幼”被标榜为体现他们文明社会的温馨。

第8章的简答题

1. 简述要素使用原则和利润最大化原则之间的关系。

答案: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其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是一致的。

就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其最优要素使用量必须满足P·MP=VMP=W的条件。由于W/MP其实就相当于产品的边际成本MC,因此上述要素使用原则实际上就可写为P=MC,而这恰恰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确定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原则。

就卖方垄断厂商和买方垄断厂商来讲也是如此。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MRP =W,而MRP又等于MR·MP,所以有MR=W/MP=MC;这正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产量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VMP=MFC,其中,VMP=P·MP,MFC = MC·MP,两边同时消去一个MP,即得P=MC,这也正好就是作为产品市场上一个完全竞争者的买方垄断厂商赖以确定其最大利润产量的依据。 2. 简析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答案: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W)=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相等),VMP=W或MP·P=W。 3. 简析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

答案:要素供给原则,可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由于要素所有者拥有的资源总是一定的,全部既定资源中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剩下部分即“自用”,因而要素供给问题其实是要素所有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上将其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了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利润最大化原则要求两种用途上分配的原则应是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 4. 简述单个劳动的供给曲线的特征、含义、原因。

答案:单个劳动的供给曲线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主要反映了人们在劳动与闲暇之间选择的情况。人们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受两种效应的支配,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工资率提高,到底是刺激人们增加劳动时数,还是促使人们减少劳动时数,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当替代效应占主要地位时,工资率的提高将使人们增加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为正斜率的区域;收入效应占主要地位,工资率提高将促使人们减少劳动的供给量,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斜率为负的区域。若两种效应相互抵消,则劳动时数不变,这就是劳动供给曲线不是单调递增而有可能向后弯曲的原因。 5. 简述资本供给曲线与均衡利率的形成。

答案:资源所有者的资本供给问题,可归结为如何将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

资源所有者进行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从而有可能在将来进行更多的消费。所以,既定收入如何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问题,又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利率越高,资源所有者放弃现在消费而增加未来消费(即储蓄)。从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交点决定了资本的均衡利率。

第9章的简答题

1. 试评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答案:如果现行价格并不等于均衡值,如何通过价格的不断调整来确定均衡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拍卖人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所谓“试探过程”。此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评价:(1)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这一过程可以实现。(2)但若信息不是完全的,而且允许参与交易的人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交易,那就不能保证一切市场在同一时间达到均衡状态,从而也就不能保证一般均衡的实现。

2. 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向右上方凸出?

答案: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由生产的契约曲线推导出来的,当沿着该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即在最优产出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是相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右上方可通过品的边际转换率来说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而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绝对值递增,进而其向右上方凸出。

3.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案: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至少一个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第10章的简答题

1. 如何纠正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 答案: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1)使用税收和补贴。对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征税,其数额等于造成的损失;对外部经济的企业予以补贴。(2)使用企业合并。将相互影响并产生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合并,使外部影响消失。(3)使用财产权的办法。如产权是明确的且能得到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可能不会发生。 2. 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答案:(1)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一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从公共物品中都得到一定的效用,而其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从效率的角度(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来看,应该让所有的人都免费享用公共物品。如果公共

物品由私人来生产,那么他将会破产。

(2)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很容易产生免费搭车问题,即不能避免一些人不付费也可以同样消费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个人都不支付费用或支付很低的费用来消费公共物品,那么市场上就没有私人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即使有些消费者不做“搭便车者”,愿意自己付费购买,也只是根据公共物品带给他的私人利益来决定他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不是根据社会利益决定他支付的价格。

公共物品如果由竞争市场上私人进行生产,其结果只能是低于社会所要求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既然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有效率配置无能为力,那么只能由政府或公共部门安排生产并根据社会福利原则来分配公共物品。 3. 试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矫正。

答案: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1)对垄断的公共管制。对成本递增行业的管制、对成本递减行业的管制。

(2)对外部性的矫正:1)使用税收和补贴。对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征税,其数额等于造成的损失;对外部经济的企业予以补贴。2)使用企业合并。将相互影响并产生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合并,使外部影响消失。3)使用财产权的办法。如产权是明确的且能得到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可能不会发生。

(3)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因此,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政府通常用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某公共物品是否值得提供以及应生产多少。

(4)信息不对称问题,针对具体市场具体分析。(商品、劳动、保险)

4. 外部影响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你对运用“科斯定理”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有何看法? 答案:外部影响导致市场失灵: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大于私人收益而小于社会收益时,他就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第二,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存在外部不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该行动是不利的。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口增加与人口集中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口越稠密、越集中,环境污染越严重。二是工业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与环境污染成正比。尤其是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率高,污染严重。三是环境保护经费投入太少。

根据环境污染产生原因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防治污染政策,具体内容有:第一,政府直接管制。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科学的环境指标和环境标准,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必要是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某些标准。第二,制定与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地区配置政策,对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得环境保护性产业,优先发展。限制公害性产业的发展,防止与控制人口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过分集中于城市。第三,加强对环境污染产业的管制。具体有三种类型的政策:一是利用税收和津贴手段。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效应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量应等于该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便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从而达到最有效率状态。二是使用企业合并的办法。这种办法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三是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第四,扩大政府环境保护经费支出,开展环境保护情报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