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一、伦理的演变:伦理—>食物伦类、条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道理;
伦理的概念:有三层含义:第一、人伦,这是客观伦理(以血源为基础形成的伦理关系)客观存在的;中国人伦的典型代表—>“五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兄为弟纲,夫为妇纲,朋为友纲。第二、人伦之理,此为主观伦理,它是多种人伦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三、伦份,此为现实伦理。
二、道德的演变:西方指的是风俗、习惯与性格,气质。中国:“
道”—本体、规律、必然、合理、正当、道路等。
道的演变过程:道路—>具有方向性的道路、事物(规律,原则)—>“天道” —>人类事物—>“人道”(做人的原则)。
“德”:古代指“道”的一种性状,为民族共同体所有人,共同拥有,是划分事物和民族的标准,为首领所独有(为普通百姓锁拥有的规范和要求)。德:既指事物的本性,状态,是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定性,进而指事物得以完满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道德:1、一般指个体品质,它是外在的各种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意志和律令、规范和约束主体的行为,培养主题的优良品质,从而实现人的尊严和智慧的存在的方式。2、是个体的道德品性,是主观修养与操守,是主观法。
三、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道德的现象和规律)。
四、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一方面,经济利益和道德关系问题,即经济
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问题,即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还是整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
五、伦理学的研究方法:1、价值分析法2、抽象法(理性主要方法)3、推己及人法:由自
己的特殊需要、愿望和追求,推想到别人的需要、愿望和追求,从而体察和理解他人,自觉调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4、内省法:就是一种心理学基本方法。道德现象可以通过自我内省或内视而达到对道德现象的认识,这在研究道德意识和道德良心方面起重要作用。
六、伦理学的理论架构。
七、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人—>创造社
会—>创造社会关系—>创造道德。(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人(创造自然条件、创造社会条件、创造意识);(2)劳动创造对道德的需要:劳动分工、协作—>固定关系—>习惯或秩序;(3)劳动创造道德产生、发展的动力;2、社会关系的发展为道德提供直接的基础;3、意识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八、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道德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切的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方式。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4、道德是主体智慧的生存方式。5、道德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是人应然存在方式。 九、道德的功能:1、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1)道德的认识功能:反映现实—>经济关系。
特殊性:一是从认识的角度的范围上看:个人与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人与自然;二是从表达认识成果上看:风俗、习惯、情绪、信念、理想等准则;三是从认识基础上看;
(2)道德的调节功能:从调节的方式上看,法律调节有国家机器作为后盾,突出其强制性;(3)道德的规范功能(4)道德的激励功能;
十、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嬗变:先秦伦理思想:夏、商—>对鬼神的崇拜—>压抑了人的道德的自觉—>“德”出现—>没有形成伦理思想为核心、政治道德、宗教融为一体的;道德规范有:“孝”“友”“信”“德”等,—>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诞生的标志。 十一、儒家伦理思想:孔子—>“八派”—>最重要的“两派”:孟子,荀子;
孔子:(1)“仁”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2)“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3)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孝”“悌”“忠”等。(4)道德理想:“仁”与“智”的
统一;(5)道德人格(境界):一是圣人;二是仁人,“爱人”;三是君子,德才兼备的人;四是士人,成人、大丈夫。 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伦理学派—>儒家伦理学派;“仁”—>“爱人”—>“宗亲之爱”和差等之爱”;
十二、义利思想(道德与利益)义—>君子所应当履行的义务,是当然之则。利—>功利;
孔子:“义为上”“见利思义”“富与贵,人之所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与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
十三、儒家爱民的仁政思想:孔子:“养民经惠”,反对剥削,压迫;孟子:民人向背;“民
为贵,君为轻”;荀子: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仁政:强调道德作用—>道德决定论。
十四、儒家和墨家关于义利观、仁爱思想的对比:对义利关系上,儒家:“义为上,轻利”
(道义论);墨家:重视利—>功利论;对仁爱思想上,儒家的爱—>差等之爱,亲人之
爱;墨家的兼爱—>“爱无差等”;兼爱是墨家处理人伦关系的普遍原则: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己;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这两点是对儒家亲人之爱的否定,也是对宗法血缘关系的否定。
十五、道家伦理思想:老子—对西周文化批判,对新兴封建“法制”不满—>回到小国寡民
社会;(1)道是道家伦理思想的核心;(2)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反对世俗道德
规范和善恶观念;(3)庄子的主张:人生哲学—>保全自身—>崇尚自由—>“逍遥游”—>内心自由。
十六、法家伦理思想:管仲:德治与法治相结合,重在法治,提出的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 十七、董仲舒的伦理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儒学以新的形式和内容:(1)神圣化:
“天志””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赋予其神圣性。(2)系统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神学伦理体系。(3)理论化:以“名教”意识形
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人性论:人性由“天”决定的。
十八、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董仲舒复兴了儒家文化,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
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地位,并延续千年。其“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十九、魏晋玄学:援道入儒,糅合儒道(内容上);以“名教”与自然为主题,给名教以形
而上的玄学形态。学派:正始学派,竹林玄学,元康玄学;
二十、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1)理—分殊;(2)人性论(3)义利理欲(4)修养论 二十一、心本派—王守仁:(1)“心”—>最高范畴;(2)良知—>中心—>具有思维功
能,能照明心中之理。
二十二、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方向,建立伦理体系。伦理思想的中心命题:
“知识即美德”;一是知识不仅是道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道德的充分条件。二是只要具备有关道德知识,必然会做善事。
二十三、柏拉图:(1)善的生活是一种混合生活(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2)四
美德:《理想国》—>统治者:智慧;武士:勇敢;劳动者:节制;(3)灵魂说:理智:智慧;意志:勇敢;欲望:节制;
二十四、亚里士多德:标志着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最高阶段。(1)美德说:提倡理性,但不
排斥感性。(2)中道说:恰到好处:就是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对象,
为应该的目的,按应该的方式行事。(3)幸福说:就是合乎德性,实现活动,幸福就是生活的优裕,行为的优良幸福的生活就是善的生活。
二十五、奥古斯丁——《忏悔录》:(1)人与上帝:人的本性是恶的,是有罪的;上帝是
至高的,至美的,无所不能的;至仁的,至义的,无所不在的。(2)七主德:爱、信、希望、智慧、勇敢、节制、正义。(3)信仰与理性:强调信仰,贬斥理性。“两个凡是”:(对奥古斯丁的推崇):凡是奥古斯丁说过的都是真的;凡是奥古斯丁没说的就不能说。
二十六、公开利己主义:霍布斯:道德起源:快乐与痛苦;曼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私
恶即公利”<—人的本性自私—>行善的目的:自保和自我荣誉感。
二十七、功利主义:(1)原则基础:“苦”与“乐”是人类的主义;(2)功利原则:最
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二十八、以理性主义为特征:强调甚至夸大理性在人性结构中的地位。理性是康德伦理赖依
建立的基础;人的本质在于理性—>意志的自由。动机论:义务论。道德源起于人的“善良意志”;只有当动机是为义务而义务时,一种行为才是有德性。(1)他的伦理思想是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2)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二十九、以情感主义为特征:人的本性是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基础。沙
夫茨伯里:(1)道德行为和主体不仅要“符合公众利益”,而且要出于对公众的情感;(2)“道德感”理论:第六种感官—>“道德感”
三十、休谟:“理性是情感的奴隶”(1)情感的道德善恶的标准,是道德的动因。情感包
括自私情感和同情;自私情感—>自爱—>他爱—>本质是自爱的延伸;同情—>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同情:(1)同情具有共同的特点;(2)同情具有广泛性;(3)同情可以产生慈善、慷慨、柔顺、温和等。
三十一、道德原则:又称道德根本(基本)准则,它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从自己的根本利益
和要求出发锁确定的,在一切道德关系领域内普遍适应的最根本的道德准则,它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它具有概况性,一贯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三十二、道德原则概括的依据:(1)必须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
(2)必须从整体上直接回答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3)必须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4)必须从行为准则上区分道德类型的最根本的标志。
三十三、道德原则的特征:(1)从行为总体上表达道德类型的历史本质。(2)指明道德
行为的总方向。(3)具有无条件性和相对稳定性。
三十四、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
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十五、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最大不同点。
三十六、几种道德原则:A、人道主义:译为人的仁爱;一般来说就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
使命、地位、价值、个性等思想和理论,还指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把人当作万事的权衡。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1)强调以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为理论基石;(2)以唯物史观揭示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3)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基本要求:一是尊重人;二是关心人;三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B、公正原则:既指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又指处理人伦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一种
原则,即一视同仁和得所当得;作为道德上的一种善,公正对于全社会而言,是指以平等之心对待所有人,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品质;对个人而言,公正是指个人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才能如何都是平等的。C、诚信原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1)含义:诚即真,信即信任;能够履行承诺,并取得他人的信任;诚即真实,真诚;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守诺,践约,无欺;通俗的表述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2)现代社会诚信的意义:首先是一种规范;其次诚信是一种品质;(3)诚信的价值:第一、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第二、诚信是个人道德品质提出的基础;(4)诚信的基本要求:一是守时;二是守约;三是不欺人;四是知行统一;
伦理学认为的人道主义:第一:人道主义思想在于肯定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倡导博爱、公正的义务;第二:人道主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三:人道主义在于注重和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
三十七、道德规范:含义:也称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社会整体利益向人们提出
的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的准则,是道德原则的展开,具体化和实际运用。 特征: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要求和人的主观意志的相统一;是约束性和导向性的统一;道德规范的实然性和应然性的辩证统一;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与普遍适用性;道德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层次多样性;道德规范的自律性;
三十八、道德范畴:含义:用来放映、概括人类道德的各种现象、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
揭示道德的社会属性,发展规律、社会作用的、放映和概括道德的意识现象,规范现象和活动现象及其放映个体道德行为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概念; 特征:第一,道德范畴必须放映人与人,人与大众,人与自然之间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基本概念;第二,道德范畴的规定性,必须体现一定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们认识和把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第三,道德范畴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时时指挥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