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华历史上战乱频繁、朝代更迭的⼀个年代。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字版,供⼤家参考。成语故事1六出祁⼭
祁⼭,东起盐官,西⾄⼤堡⼦⼭,横卧在礼县西汉⽔北侧,绵延25公⾥,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祁⼭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题写的匾额条幅⽓势恢宏,警句炙⼝,书艺精道。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30多万⼊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移⾄兴平县⼩槐⾥。诸葛亮亦迁移西县⼈⼝1000余家还居汉中。后⼜有武都王苻健率众⼊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槐⾥,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今⽢肃东南部西汉⽔北岸地区)。天⽔、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属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改变部署,弃城守⼭,被张郃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乃退兵汉中,斩马谡,整治蜀军。同年⼗⼆⽉,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境),攻城⼆⼗余⽇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祁⼭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夺回武都、阴平⼆郡。后⼜派兵西⼊羌地,安抚羌⼈。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魏⼤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 邽(今⽢肃天⽔)击败魏军,抢收⼩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歼敌3000⼈,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门(今⽢肃天⽔南)设伏张郃后,还师汉中。经过3年休养⽣息,诸葛亮于建兴⼗⼆年春六出祁⼭,率军10万,与魏军20万对峙与渭⽔南。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背⽔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这样,魏、蜀两军相持4个多⽉。⼋⽉,诸葛亮病故在军中,最后蜀军还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长达7年之久,虽苦⼼筹谋,但最终因国⼒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功微。
成语故事2得陇望蜀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势⼒,⼀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个是称霸陇西(今⽢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封诏书给岑彭,⾃⼰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看,上⾯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总是不知⾜的,我也⼀样,已经得到陇地,⼜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般⽤这个成语⽐喻得⼨进尺,贪得⽆厌。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在刘秀⾝上,然⽽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刘备以诈⼒取刘璋,蜀⼈尚未归⼼。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苦不知⾜,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司马仲达之⾔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节后不禁沾沾⾃喜⾃⼰⼜学到⼀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在这个地⽅有什么地⽅不对劲,却⼜说不上来。现在想来⼤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脸,⼀个反⾯⼈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的那⼀刻,它⽴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了。但这也是不成⽴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的将才,⽽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了。这⾥的⽼不是指年龄,不是⽼骥伏枥那个⽼,⽽是⼀种在于内⼼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年这⼏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的烈⽕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已经⽼了,没有了如⽇中天的⽓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壁的雄⼼,到如今都只剩下了⼀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
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成语故事3兵贵神速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他⾜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袁尚、袁熙就逃⾛,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民的正常⽣产和⽣活。曹操有⼼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突然袭击,⼀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只怕冀州、青州⼜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刘备,刘备不受重⽤,也不肯多为刘表出⼒。所以你只管放⼼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对曹操说:“⽤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之外的地⽅作战,军⽤物资多,⾏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惊慌失措地应战,⼀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成语故事4车载⽃量
故事发⽣在三国时代。
⾃关⽻败⾛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刘备和关⽻亲同⼿⾜,噩耗传来悲痛万分。他当即带领70万⼤军,⽔陆并进直取吴国。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分惊慌。他召集⼤⾂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魏⽂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有让主⼈占到便宜。魏⽂帝⼜问:“像你这样的⼈才,吴国有⼏个?”赵咨说:“⽐我聪明的⼈多得要⽤车载⽃量!”
“车载⽃量”,形容⼈或物数量多到要⽤车装,⽤⽃量。成语故事5如嚼鸡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严装。⼈惊问修何以知之,修⽈:‘夫鸡肋,弃之如可惜,⾷之⽆所得。以⽐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出兵汉中时,本来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汉中后,估计情势,却⼜发觉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怕于⾯⼦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送进⼀盘炖鸡来,他就⼀边吃,⼀边继续盘算。这时,部将夏侯惇来请⽰夜间的⼝令,曹操便随⼝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装。别⼈问他,他说:“鸡肋,⾷之⽆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没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后来,⼈们就借“鸡肋”来⽐喻乏味,说是“如嚼鸡肋”,或“味如鸡肋”。鸡肋:鸡的肋⾻。⽐喻对事情的兴趣不⼤或少有实惠。成语故事6顾曲周郎
东汉末年,吴中有⼀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他出⾝⼠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都督。建安⼗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破曹兵于⾚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35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且精于⾳乐,有很⾼的⾳乐欣赏能⼒。据载:周瑜听⼈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杯酒,有⼏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下演奏者,⽰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