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问题20道

2024-06-21 来源:意榕旅游网


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即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以及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科学性指它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并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它的深刻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实践性即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机统一。

2、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答: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3)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大胆地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1)发展要靠内因,要靠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把中国事情办好。因此,处理国际国内事情,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按照自己的情况制定政策。(2)当今世界是普遍交往的世界,我们对外开放中,在开放中扩大市场,在开放中吸收外国的资金、经验和科技。(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1

是辩证的统一。对外开放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前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以对外开放为条件。把两者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实践证明,我国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把握它们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①共性是对同类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和特点的概括,都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解决方式的不同。②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不能完全包括个性。

(2)两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①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②个性离不开共性,任何个性总与一定的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层次的不同和范围的扩大,共性的东西变成了个性,个性的东西变成了共性。

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对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对矛盾普遍性和共性的把握,它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个共性不能包括各种特殊的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的丰富

2

内容,我们必须注意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研究。

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把握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在于: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待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增强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

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就会导致“循环论”的错误;如果否定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就会导致“直线论”的错误。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发展的过程。

(1)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悲观主义;

(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6、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它的表现是什么?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它的表现主要有:(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表现在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能在思维中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4

7、为什么说实践决定着认识?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是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二是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三是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8、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两者关系:

(1)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具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统一的: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

5

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唯理论则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重要性。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犯的就是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9、试用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答:(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①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的一个部分、一个片面的正确反映;②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2)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和属性,因而又是相互统一的: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任何客观真理本身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6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了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③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关系的原理是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因此,我们对待它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又表现为: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11、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

7

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有三项内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意义是:(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2)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12、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答: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8

规律的内容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意义是:(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与作用?

答:(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有量和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上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内涵有所区别。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

9

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但是,不论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时期,劳动群众,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知识分子从事精神活动的前提。(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3)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5、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0

答:(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16、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作用。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7、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18、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3)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2

19、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哪些新变化?

答:(1)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这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

(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是进行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

(3)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

(4)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事业而奋斗。

(2)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两者的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其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3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是团结统一的党,是有坚强纪律的战斗精神的党。

21、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家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