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3.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
是
4.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6.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8.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说明 A.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B.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 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 D.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
9.《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10.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1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学者想写一部唐宋商业变化发展的书,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长安城的落日》 B.《清明上河图》 C.《坊墙倒塌以后》 D.《汴河两岸》
12.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13.“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 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
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 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
14.“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15.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地域上有明显扩大 B.纺织、制瓷、矿冶等生产技术均有突破性进步 C.雇佣劳动制企业在行业、区域和规模上呈扩张趋势 D.全国性的商业市场和城乡商业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
1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18.《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19.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20.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取得的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有( ) ①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路 ②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③开通绕过美洲南端的航路 ④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22.本杰明.基恩曾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23.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可能正确的是( ) A.m为700,n为300 B.m为600,n为400 C.m为500,n为500 D.m为800,n为200
24.在《资本论》一书中,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5.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26.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27.1519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船队共5艘船,280名船员,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当时西班牙货币单位)。庞大的费用私人难以募集,而西班牙国王投资占75%。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 B.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规模非常大 C.社会经济发展使欧洲王室财富大增 D.追求贵金属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28.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29.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上海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五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材料四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统计表。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时间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材料二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 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材料三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从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人中国农民。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的作用。
广东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三个重要阶段,故B处填写铁犁牛耕, 古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小农经济
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根据所学,“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不难得出作者认为当时的农业生产特别重视人的细致操作、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体现了精耕细作,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3.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
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农用动力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4.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A
【解析】“出现水力鼓风冶铁工具”联系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联系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作出重大调整”联系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强化重农抑商制度”联系汉武帝时期强化重农抑商制度,实行盐铁官营,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水排
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能够说明此时民窑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获得了官窑的认可,这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民窑为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而发展的结果,故选B。A项是在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现象;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也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
6.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诗句反映(1)正确;陕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说明(2)正确,(3)(4)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选A项。 【考点】史学常识·研究历史·史料来源
7.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答案】D
【解析】“百工居肆”反映了私人手工业的发展。范蠡经商致富反映了古代商业的 发展。 综合二者,即反映了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故 D正确。 材料未涉及官营,故排除 A、 B、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
8.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说明 A.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B.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
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 D.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铸币量是商业发展的晴雨表,铸币量多商业发展水平当然就高,所以,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只能说明“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
9.《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的信息说明纸币在民间发行出现弊端,故B项正确;A说法绝对;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纸币的发行
10.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商之道。材料认为商与士异业而同途,均需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商人经商如同做人一样要有道德规范,商人爱财但要取财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学者想写一部唐宋商业变化发展的书,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长安城的落日》 B.《清明上河图》 C.《坊墙倒塌以后》 D.《汴河两岸》
【答案】C
【解析】题干所给信息意思是这本书是宋代写的描述宋代商业活动的,并且与唐代做对比其商业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联系所学,唐代商业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坊。也就是说,商业区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但到了宋代这种严格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所以最合适的书名是A《坊墙倒塌以后》,其它三项书名都没能明确指向商业活动,所以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12.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应该在于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因为农业生产首要目标是满足生活需要,然后才能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13.“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
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
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 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是清代才有的事情,所以,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只可能是“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另外,明朝既有手工工场也有商帮,也种植棉花。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的手工业
14.“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答案】B
【解析】“朝奉”本为官名,代表的是政治称呼;“老板”代表的是经济称呼。徽商虽是商人,但不愿被称为“老板”,而乐意以政治称呼来称谓,反映了明清政府商人地位低,官员地位高的情况。故B项正确。ACD你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发展
15.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地域上有明显扩大 B.纺织、制瓷、矿冶等生产技术均有突破性进步 C.雇佣劳动制企业在行业、区域和规模上呈扩张趋势 D.全国性的商业市场和城乡商业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和“近代的前夜”。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 中国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工商业市镇扩大,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能反映向近代社 会迈进的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纺织、制瓷、矿冶等生产技术均有突破性进步反 映的是农耕经济发达,不能反映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资本主义 萌芽即是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标志,其实质是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故C 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全国性的商业市场和城乡商业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能反映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新发展
1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因此答案为C;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分析的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分不开的。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历朝统治者莫不重视。故选C。ABD均未从必要性角度考虑。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8.《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记载:明清时期,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投放市场,B项错误;AC材料没有涉及;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9.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五大史观的含义,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难得出A项是从社会史观角度阐释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影响,B C D三项分别是从革命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对新航路开辟作出的评价,所以答案选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
20.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取得的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有( ) ①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路 ②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③开通绕过美洲南端的航路 ④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相关情况如下: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及其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说。故D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后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才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2.本杰明.基恩曾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世纪的衰落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经分析指的是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AD项与题意不符。C项片面。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3.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可能正确的是( ) A.m为700,n为300 B.m为600,n为400 C.m为500,n为500 D.m为800,n为200
【答案】C
【解析】价格革命打击了农民和依靠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富裕了商人、新兴资产阶级、 新贵族。因此使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实际收入增加,依靠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 主的实际收入下降。故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4.在《资本论》一书中,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欧洲殖民者对当地的土著居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迫害。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特别是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罪恶深重,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主义·影响
25.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答案】A
【解析】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地方,所以交通建设是英国在印度优先考虑的建设。故A项正确。 BCD是与殖民活动关系不大。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主义·过程
26.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黄遵宪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是说清朝初年,为镇压东南沿海一带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
27.1519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船队共5艘船,280名船员,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当时西班牙货币单位)。庞大的费用私人难以募集,而西班牙国王投资占75%。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 B.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规模非常大 C.社会经济发展使欧洲王室财富大增 D.追求贵金属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西班牙国王投资占75%”,反映出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B是表象;C与材料无关;D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不是经济根源,表述错误。故应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
28.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从欧洲的角度看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可以用“发现新大陆”一词,美洲美洲土著居民则认为欧洲人侵犯了他们的权益,而从全球史观的观点看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相遇和冲突的表现,答案选A。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29.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上海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l784年”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选A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特点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
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五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材料四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答案】(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商帮出现。工商业城镇兴起。
(3)现象:苏州丝织业发达;工匠和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本质:资本主义萌芽。
(4)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小农经济以及土地制度相关知识的认识,本题难度系数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属于识记知识的内容。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从“商帮”和“工商业城镇兴起”两个角度总结可知是商帮出现以及工商业城镇兴起。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认识。从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可以看出纺织业发达,“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可以看出苏州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4)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对我国经济政策内容及影响的认识,属于识记知识的内容。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经济政策包括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第二问注意审题,从“消极”方面总结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特点和土地政策;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内容及影响
2.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统计表。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时间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材料二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 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材料三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从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人中国农民。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的作用。
【答案】(1)趋势:从战国时代起就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城市化最高水平,从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6分)
表现: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被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城市格局所取代;从城市分布看:开始向近海转移;从城市规模看:传统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从城市中心看:出现有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后,突破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从城市人口构成看: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成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宋以后新兴的文学艺术——元曲、杂剧、小说、曲艺、戏剧,多因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写出其中任意3个角度,并说明清楚即可得6分。思路:材料中可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答。)
总之,随着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城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总结提升1分) (3)原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
(4)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1分)
全球史观的角度,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解析】(1)对于古代城市化的趋势,可以以南宋为转折点,分两个阶段,从战国时代起就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了城市化最高水平,从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2)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注意寻找回答问题的角度。从材料中可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即可答。最后注意总结,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
(3)考查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可以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政治上主要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的内容。 (4)主要是掌握三种史观,即阶级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基本含义。根据其含义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是从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运用全球史观来看通史观念口岸的话,应该从其对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用文明史观来评价的话,应该侧重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交汇来说。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城市发展的趋势;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唐到清的发展状况;史学研究·研究方法·史观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