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或小说阅读 复习(1) 导学案
【学习目标】
明确散文或小说阅读主要考查题型,掌握主要考查题型的解题思路和一般解题技巧。
一、散文或小说阅读主要考查题型(一)——题目的含义理解、作用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散文阅读题,题目的含义理解和作用分析出现的频率很高。
含义的理解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如比喻义、文中特指义等)。有时候,含义的理解也可加入作用的分析,以使答案更全面。
题目作用的分析,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内容作用(交代强调等)、主题作用(突出、揭示、表达等)、表达作用(运用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引人思考等)
[中考真题再现1]请第一小组展示。
晶莹的瞬间 赵丽宏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琴声徐缓,如歌如诉,尽管优美,但谁也不能否认蕴藏在这歌声中的忧伤,这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轻轻扣击着听者的心情,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引动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六的我,
告别父亲,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睛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时望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①“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女妇,
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
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她回答不上,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色,我尽自
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
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
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静入睡,即使面对着使旅途
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 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
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
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
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
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
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②“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渲染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 1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2分)
[中考真题再现2]请第二小组展示。
父亲是一条鱼
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
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
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
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
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
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
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
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
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
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
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
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
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 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
银湖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编号:1442 班级: 姓名: 主备人:徐军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审核人:
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11.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中考真题再现3]请第三小组展示。
13元“遗产”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
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解。(2分)
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答: 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 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
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
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