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班数学活动:我会用尺量

2020-05-23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主题领域 活动内容 数学 我会用尺量 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测量、判断等活动,而测量又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针对这个特点,也为更好地激发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选择了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具备探索意义的信息内容,设计了这次教育活动《我会用尺量》。旨在让幼儿学习用尺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并通过记录、观察、交流过程中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在落实新《纲要》中,教材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使用,而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的工具,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设计这节活动时,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不仅将活动进行了整合,并在记录单的设计上也加深了难度。 1.初步掌握用尺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在测量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测量的乐趣。 1.长短不一的直尺,每组一根。 2.牙膏盒、积木、铅笔等物品以及记录表每人一份。 一、导入、理解 出示一个硬纸片,引导幼儿猜想桌子的长短。 师:“裁缝师傅要为桌子做桌布,可是他不知道桌子的尺寸,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这个桌子有几个长?”(幼儿通过目测说出各自的猜想结果。) 师:“小朋友猜测的结果不太一样,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桌子到底有多长?” 二、基本活动 1.出示直尺,幼儿选择直尺进行探索性操作。 要求:同伴合作,测量结果。 2.小组讨论: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3.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用尺子测量,怎样量才能保证结果准确?”幼儿相互观察测量方法。 (环节重点:由猜想到实践,初步掌握选择直尺并用尺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小结:将直尺平方,用直尺的一段的零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段,然后看物体的另一段在直尺上对准的刻度,这个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4.探索、测量。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出示牙膏盒,幼儿练习测量。教师重点指导测量有困难的幼儿。 (2)幼儿选择一种或多种物品运。 师:“仔细观察篓子内的各种物品,每人选择用不同的物品用直尺进行测量,将物品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展示记录单,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 2.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记录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环节小结: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同样的物体,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得数是一样的。 四、游戏:量一量 (环节重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方法量一量他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请小朋友选择合适的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量一量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1.丰富区域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2.请幼儿运用所学方法,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长度。 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执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