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21-10-26 来源:意榕旅游网
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作者:张 侠

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8期

张 侠

瓯海区瞿溪第二小学,浙江温州 325000

摘 要:近年来,有些中小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他们行为上犯错,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甚至危害到了社会和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家庭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而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他们难免会产生焦躁感、孤独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效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班主任能够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洒满阳光,让他们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那么他们就会抛下固执和偏见,一路轻松地前行长大。如果班主任不能用健康的心态去教育和影响他们,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入手,阐述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有效策略。

一 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生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从片面、偏激的角度出发,极容易造成是非对错的混淆。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的在长辈的溺爱下长大,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表现出承受压力不足的问题。这些来自自身和家庭的不良因素,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中小学生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期,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需要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如果在学生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困惑,导致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甚至会对学生日后的成长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最大程度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学生今后健康地成长,顺利地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室文化氛围布置的作用

教室是学生进行班级活动和知识学习的地方,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当属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影响最大的一般也都是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要的位置。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学习生活当中。一是可以通过教室黑板报创设氛围。黑板报作为一个班级文化得以展现的重要阵地,它不但能够展示出学生的才艺,同时也是使学生情绪得到适当的调节,情感得到适当宣泄的一方乐土。学生只有适当地对内心的情感进行宣泄,才能够释放和舒缓心中的压力。二是可以通过教室物品的陈列创设氛围。课桌椅的整齐陈列,桌布窗帘

的整洁干净,卫生工具的有序摆放,都会给人以强烈的正向心理暗示,在健全学生心理发育上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三是可以通过墙挂标语的形式创设氛围。具有警示和励志内容的标语,能够对学生起到时刻激励和警醒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良好健康的班级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情操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发育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班主任要重视教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最大程度为学生营造一个整洁、干净、温馨、美观的教室氛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的目的[2]。

(二)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有效沟通

作为班主任,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好感,就要放平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注重通过真诚的态度,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心灵和情感沟通。将学生当作朋友一样看待,乐于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给与他们足够的温暖。尤其是对于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或是心理比较敏感的学生,应该对他们及时进行家访,了解情况。比如,当班级中出现了某些学生不服从管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不仅会伤害到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还会激发出学生更严重的叛逆心理,做出更过激的行为。针对这样的问题,班主任就要尽量避免在课上进行批评说教,可以在课下没人的时候,与学生进行单独的一对一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选择灵活的沟通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3]。

(三)班级管理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班主任要想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指导,就要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始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班级大小事务的安排和管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一是在安排学生的座位时,如果没有一个正确原则,只是把学习好的、品质好的、家庭条件好的、听话的学生放在前边,把那些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放在后边,就会造成学生们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感觉到低人一等,造成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在座位的安排上,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明确一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全班座位轮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轮换到教室座位的每一个位置上。二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希望得到老师更多及时的关注。如果班主任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堂点评、作业辅导等方面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一节课上连续举手而没有得到教师点名回答的学生来说打击更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避免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伤害。三是在评选先进的过程中,如果班主任在程序、名额等问题上不能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就会让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先进评选只是倾向于班主任平时特别喜欢的那么几个人,导致他们从小就产生心理阴影,让他们的心理感到挫败。总之,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诚心对待每一个同学,处理好每一个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四)重视班级实践活动,缓解学生课业压力

中小学生是焦虑症的多发人群,这主要是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和严酷的竞争形势。在全民重视教育的时代,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赢在起跑线上”的竞争观念,进入小学和中学的教育阶段,更加不敢懈怠,生怕与其他学生差距加大,也容易在努力的时候患得患失,害怕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陷入“在焦虑中落后,在落后中焦虑”的恶性循环。“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跳出学习的“樊笼”,生活和学习节奏都慢下来,能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放松或者思考自身的处境。在这样的策略中,教师一是需要重视班会建设。班会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主题班会,能让学生放下戒备,敞开胸怀说出自己的烦恼,也能让其他学生帮助有问题的学生想办法,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感受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人和他有着同样的问题,也有人

想要帮助其解决这一问题。这样通过同学间的互动互助,能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情绪。二是重视课外实践或者艺术表演活动的举办,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全体师生的面前展示自己学习之外的另一面,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心,也让学生看到世界很大,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其他有趣的事物,从而有效转移学生的焦虑情绪。

(五)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利用心理咨询的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与心理疾病不同,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即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并非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能通过自我疏导、同学谈心等简单的方法解决,有时候,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更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无法正确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很容易“驴唇不对马嘴”,让学生产生“你不懂我”的感觉,而不懂心理咨询的方法,也容易在沟通的过程中表现得不那么“柔和”,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会更加不愿意将问题与教师分享,最终让微小的心理问题放大。学生与教师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思维模式和心理问题也有其所处年龄独有的特点。新的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建设,对教师的心理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全方面关注每一个学生,定期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运用科学的心理咨询方法,循序善诱,在复杂的心理学元素中把握问题的关键,能让每个学生都将自己心中的苦恼表达出来,为教师解决其心理问题提供更多的便利。

结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提高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运用合理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手段,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这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华.浅谈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

[2]冯灵元.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名师在线,2019(25):95.

[3]许新春.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2016(01):27.

作者简介:张侠(1974.5-),女,中级教师,专门从事班主任工作研究,侧重于心理健康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