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好支架,达成阅读的有效化
作者:张丽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0年第09期
在新的教改及時代大发展这个大环境下,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词,由此对“使学生形成高阶阅读能力,展开深度阅读”这一任务的落实也越来越重视。加之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深度阅读教学的难度。然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兴趣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在场阅读”,帮助学生更好感悟文本,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要想阅读有效果,就是要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做为教师在阅读中的作用就是牵引者,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为学生迅速进入为文本搭建好各种支架,让学生有效阅读,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一、搭建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支架
在义务教育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以及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搭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桥梁,换言之即让学生明确文本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文本结构是什么,以及其中主要传达了什么思想或情感等。当这一工作得到落实后,那么教师则应当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学生与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桥梁。一般而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根据原著改编而成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建相应的支架,逐步引导学生拉近与文本、编者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如教材中的单元导读部分、每篇课文的导语以及课后练习题等,并将它们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向,如应当学习的重要字词以及必须掌握的技能等,这样一来,则能够切实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1]。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的时候,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那么教师则可以结合课后的练习题,给学生搭建相应的问题支架,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从而分析、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如,对于“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随后提出引导性的疑问:“季老先生口中的‘美丽’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同学们能够试着从课文中寻找描写‘美丽’的句子或段落吗?”而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那么教师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为什么作者会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验过与其相似的境界呢?”通过这种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的方式,学生就可以感悟到作者对于德国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还可以从中领悟作者通过描写风情的方式映射哲理的写作手法和特征。这样
一来,就较好地完成了学生与文本以及编者之间对话这一任务,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
二、搭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支架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站着读者,那边站着作者与文本。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及文本会面。这个道理说明了读者和作者之间展开有效的对话,不但能够使读者(学生)更加深刻的分析、感知文本,还能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然而要想真正地做到和作者之间展开有效的对话,那么首要任务即和作者站在同一个角度,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领悟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从而达成构建文本含义的要求。由此可见,深入了解作者,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相应的创作情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给学生呈现与作者个人阅历相关的材料支架,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从而做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自然就会更加透彻、深刻[2]。例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时候,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那么教师就应当将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即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原文,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呈现给学生,随后给学生提出引导性的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现在是肖复兴,当拿到一篇带着许多修改符号以及文字的文章,那么你们会有何种感受呢?如果你们现在是教师,那么又会给这篇文章写上什么样的评语呢?”有的学生思考片刻后答道:“如果我是肖复兴,当拿到一篇满是修改符号和文字的文章,那么心里必然会产生一种不被认可的挫败感,但是当我读完叶圣陶先生给出的评语之后,又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对于‘我’的期望。”从文本内容来看,并没有直接写出肖复兴当时的感受,那么教师就可以把握时机引申出原文中的这部分内容:“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逐步带入肖复兴的内心世界,以此更加切实的体验到肖复兴的激动以及兴奋之情,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叶圣陶先生对于肖复兴带来的深远影响。实践成果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重现文本情境,可以使学生实现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从而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而真正感悟文本内涵。
三、搭建与时代之间的对话支架
文学来自现实生活,在文本创作过程中,都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等的影响。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度的交流、对话,那么就十分有必要给学生构建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支架,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步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时代,给学生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等,尽可能达成与作者在同一时代进行有效的交流、对话,以此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感悟文本[3]。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时候,本文主要描写了园中自由自在童年生活所经历的一切美好事物。这个时候,教师就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儿时缺乏爸爸妈妈的关爱,在童年时期过得非常孤独、落寞等。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后,那么就会明白作者之所以将文章
写得如此拨人心弦、明亮动人,主要是因为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些自由和美好,这正是对于儿时所缺失情感的弥补和渴望,从而更深刻的明白文本所传达的真情实感。又如:在教学《渔歌子》这一课的时候,那么教师在正式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作者的个人生平,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了解官员的贬谪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为学生理解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深层含义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含义,那么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申出柳宗元先生的《江雪》,以对比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山水间还有一位“渔夫”,他淡泊名利,把自己和自然界有机融合,不惧风雨,怡然自得。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为学生铺垫了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蕴含的含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非常有必要给学生搭建与时代之间的对话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感悟在创作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创作文本的意蕴,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当学生处于有效阅读、深度阅读时,才可以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实践表明,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阅读认知、形成阅读习惯对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而要想促进学生有效阅读、深度阅读,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就要给学生好各种支架,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杨.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深度阅读”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041):219.
[2]时守礼.搭建互构支架,促进深度联结[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7(5):59-61. [3]唐玉萍.浅谈小学语文阅读实施情境教学法的优化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9(11):97-98.
张丽丽,山东省青岛黄岛区育才小学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