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欲知一株高茎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的办法是( )。 A.让它与另一株纯种高茎豌豆杂交 B.让它与另一株杂种高茎豌豆杂交 C.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 D.让它进行自花授粉
【答案】D 【解析】略
2. 一个色觉正常的男人和一个色盲女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 子。那么染色体变异发生在
A.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B.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C.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 D.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答案】 C 【解析】略
3. 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AB 【解析】略
4. 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右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B.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C.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D.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减慢
【答案】A 【解析】略
5. 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 D 【解析】略
6. 农业科技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在1公顷范围内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B.这种随机选定区域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C.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不准确
【答案】B 【解析】略
7.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上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答案】C 【解析】略
8. 关于接种时应注意的事项全部正确的为( )
① 接种室要消毒 ② 无菌操作 ③ 接种时可以谈话 ④ 外植体如茎段、茎尖可随机放入培养基 ⑤ 接种时要防止交叉污染 ⑥ 接种完立刻盖好瓶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答案】D 【解析】略
9. 在下列结构中,其成分不含磷脂分子的一组细胞器是:
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叶绿体 ④细胞核 ⑤内质网 ⑥中心体 ⑦高尔基体 A.①③ B.④⑤ C.⑤⑦
D.②⑥
【答案】D 【解析】略
10.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 B 【解析】略
11. 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C 【解析】略
12. (8分)右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 – i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 和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 (填字母) 。
(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 “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4)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若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 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 kJ。
【答案】(8分,每空1分)(1)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有机物;b、c、d、e、f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直接
(4)次生演替;1/100~1/25m 【解析】略
13.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仅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略
14. 在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主要的能源物质依次为 A.糖类、脂质、核酸 B.蛋白质、脂肪、核酸 C.蛋白质、糖类、核酸 D.蛋白质、核酸、糖类
【答案】D 【解析】略
15.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略
16. 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略
17. 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答案】B 【解析】略
18.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
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略
19.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才会发生转化现象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35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都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S
【答案】D 【解析】略
20. 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呼吸而影响生物体的生活,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的 ( ) A.核糖体 B.细胞核 C.细胞膜 D.线粒体
【答案】D 【解析】略
21. 用a表示骨髓瘤细胞,b表示效应B细胞,则细胞融合过程中两次筛选的目的分别是 A.a、aa、ab、bb、b→a、aa、ab→ab培养 B.a、aa、ab、bb、b→ab、bb、b→ab培养
C.a、aa、ab、bb、b→ab→产生特定抗体的ab培养 D.a、aa、ab、bb、b→aa→能无限增殖的aa培养
【答案】C 【解析】略
22.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B.T细胞和B细胞起源不同
C.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但不能消灭消灭抗原
【答案】B 【解析】略
23. (10分)图1是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是同一动物体内细胞分裂5个不同时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
答:
(1)图1细胞中具有膜结构的有 (填标号);图2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 裂图像有 (填字母)。
(2)图1细胞中结构① 和⑥ 所含的糖类分别是 和 。
(3)若图1细胞能分泌蛋白质类物质。蛋白质类分泌物除多糖消化酶外,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写出二种可能的分泌物名称)。
(4)若图1细胞是人的皮肤基底层干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2中 (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图 (填字母)。 (5)图2中D细胞的名称是 。
【答案】(1)①②③⑦⑨(2分) ABCE (2)多糖 核糖(单糖)
(3)抗体 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4)A、C C (5)次级精母细胞
【解析】(1)在图1的细胞中,具有膜结构的有细胞膜、线粒体、高尔基体、核膜、内质网,对应的标号分别是①、②、③、⑦、⑨,图2中A、B、C、D、E中分别是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只有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D对应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2)图1细胞中结构①是细胞膜,所含的糖类是多糖,⑥是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故所含的糖类是核糖。
(3)分泌蛋白除消化酶外,还有抗体及部分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促激素类激素等。
(4)若图1细胞是人的皮肤基底层干细胞,这种细胞可能会发生有丝分裂,类似于图2中A、C,而A、C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图C。
(5)根据图2是同一动物体内细胞分裂5个不同时期的示意图的信息可知:B细胞的细胞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均等分配,判断这一动物是高等雄性动物,故D细胞的名称只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24. 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
于菌群中 。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 【答案】
【解析】略
25. 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或目标是: 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 C.种植单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
【答案】B 【解析】略
26. 某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答案】A 【解析】略
27. 根据要求回答基因与染色体、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等方面的问题: Ⅰ、(1)某实验动物正常体细胞有28条染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中黑毛与长毛两个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____________,该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否全部表达?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该试验动物鼻的高矮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为高鼻,Bb为中鼻,bb为矮鼻。长耳与短耳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 A.c表示),只要有一个C基
因就表现为B.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是隐性可致死基因(导致隐性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但Xd
的长耳。这两配子有活性)。能否选择出雌雄个体杂交。使后代只有雌性?___________。请根据亲代对等位基因和子代基因型情况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定(4)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的试验动物,长毛(N)对短毛(n)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律。现有高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即便是纯合长毛(NN)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培养,长成的成体鼻短耳与矮却表现为短毛。现有一个短毛个体,如何判断它的基因型是否属于纯合的nn?请设计实鼻长耳两个验方案并进行结果分析。 纯种品系杂方法步骤: 交产生F1,结果分析: F1自交得Ⅱ、下图是某家族的系谱图,在这个家族中有两种遗传病甲(基因为 F2。则F2的表现型有______种,C.a)和乙(基因为
其中高鼻长耳个体的基因型为
______,占F2的比例为________。 (3)该试验动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
(2)4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 ,5号个体的基因为: 。
(3)11号和12号个体结婚,生下一个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 ,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 。
【答案】Ⅰ、(1)不是 不一定(或不能) 当为杂合子时,隐性基因不能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素有关(答出一点即可)
(2) 6 BBCC、BBCc(两个都答出才给分) 3/16
(3)不能 该试验动物中,雄性只有XDY个体,雌性有XDXd和XDXD的个体。雌雄个体的两种杂交组合中均会出现XDY的雄性个体
(4) 方法步骤:(3分)
①让这个短毛个体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的短毛(nn)个体交配; ②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 ③观察后代毛的性状。
结果分析:(3分)
①若后代表现均为短毛个体,则这个短毛个体的基因型为(nn); ②若后代表现有长毛个体。则这个短毛个体基因型为(N_)。
Ⅱ、(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每空2分) (2) AAXbY AaXbY aaXBY(每空2分) (3) 1/12 7/96 (每空2分) 【解析】略
28. 止痛药并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是 A.突触前膜
B.突触间隙
C.突触后膜 D.树突
【答案】B 【解析】略
29. 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杆伸长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遗传学研究表明,赤霉素对
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图中的a过程表示促进,b过程表示抑制 B.图中的c过程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抑制 C.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无法完成生长素的合成
D.控制玉米茎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
【答案】C 【解析】略
30. 以下分别是探索温度、反应物浓度、pH对
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实验结果图示。
(1)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分别注入2mL淀粉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持5min ⑤观察实验现象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2)图B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检验本实验的生成物,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3)图C曲线的变化表示酶活性与pH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测量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的实验装置。水槽内注有清水,倒置的量筒
内也充满了清水。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4片圆形小滤纸片在肝脏研磨液浸泡后取出,贴在反应小室上侧的内壁,并向小室内加入10mL3%溶液(如图A);②将反应小室旋转180度,呈图B所示状态;③每隔30秒读取并记录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共进行5分钟.④将圆形小滤纸片的数量改成2片,重复前面步骤。请回答:
a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 b 实验材料选择中应注意的是 ; 原因是 。
【答案】(1)D (2)受反应液中酶浓度的限制(其它类似的表述亦可); 斐林试剂 (3)在一定的pH范围内,随着pH值增大,酶的活性增强; 在pH 5.5~7.5范围内(或6.5),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超过最适pH值,随着pH值增大,酶的活性下降(答案应针对三段的变化分别表述,共3分) (4)a酶浓度 b使用新鲜肝脏研磨液;新鲜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高 【解析】略
31. 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所有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①过程发生后,胰高血糖素随即升高 C.胰岛素能促进靶细胞完成④过程 D.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⑤过程
【答案】CD 【解析】略
32. 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水分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B.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细胞壁 C.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D.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
【答案】A 【解析】略
33. 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
【答案】A 【解析】略
34.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答案】C 【解析】略
35. 哺乳动物如牛、羊等是人类蛋白中重要的肉制品、毛皮制品的原料来源,但哺乳动物妊娠时间长,每胎产子数少,繁殖速度比较慢。要加快良种畜的繁殖速度,目前可行的方法是 A.胚胎分割移植方法 B.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C.核移植方法 D.动物细胞融合方法
【答案】A 【解析】略
36. 关于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
B.基因工程就
是改造基因的分子结构
C.蛋白质工程就是改造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D.基因工程能产生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基因,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略
37.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的液体叫细胞液
B.在电镜下观察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C.真核细胞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答案】D 【解析】略
38. 下图X、Y、Z是细胞中的三种化合物,X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Y、Z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果X被人的红细胞吸收,不需要消耗ATP
B.维生素D可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与Y有关 C.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Z D.构成细胞膜的Y可以运动,而Z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略
39. 环境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答案】D 【解析】略
40. 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质粒只有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
【答案】B 【解析】略
41. 用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组织培养可形成愈伤组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愈伤组织是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分裂形成的 B.该愈伤组织的细胞没有全能性
C.该愈伤组织是由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的
D.该愈伤组织可以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结构
【答案】B 【解析】略
42. 下列不是精子、卵子发生的区别的是 A.初级精母、卵母细胞的形成时间 C.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
B.MⅠ和MⅡ的时间连续性 D.成熟生殖细胞是否经过变形
【答案】C 【解析】略
43. 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G+C)=0.4,则在其互补链、整个DNA分子中,这一比值分别是
A.0.4和0.4 B.0.6和1 C.2.5和1 D.0.4和1 【答案】A 【解析】略
44. 下列关于染色体和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质粒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 B.在基因工程中染色体和质粒均可以作为运载体 C.染色体和质粒均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D.染色体和质粒的化学本质相同
【答案】C 【解析】略
45. 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当原生质体融合成一个细胞后,需要诱导产生出细胞壁,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器是( )
A.叶绿体、高尔基体 B.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叶绿体、线粒体 D.线粒体、内质网
【答案】B 【解析】略
46. 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
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最可能依次分别为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答案】C 【解析】略
47. 栽培的番茄,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可用生长素溶液涂于花蕾上,此时生长素的作用是( )
D.促进胚珠发育为种
A.促进受精作用 B.促进染色体加倍 C.促进子房壁发育
子
【答案】C 【解析】略
48. 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ACD
【解析】直接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A正确; 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B错误;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9. (8分)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____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人工湿地利用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答案】(1)太阳能和化学能 (2)垂直 次生演替
(3)向水体中通入适量的空气(氧气) 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4)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
【解析】(1)分析图形可知,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含有的化学能。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可采取向水体中通入适量的空气的措施提高分解效率。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生产者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4)该人工湿地利用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原理。
【考点】本题考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50. 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男子终生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答案】B
【解析】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存活时间有限,因此不可能具有终生免疫能力,故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男子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可以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故B正确;抗体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抗原,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1.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成功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B.假设的核心是: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 C.根据假设设计了测交试验并推理出相应结果
D.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以验证其假设
【答案】D
【解析】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孟德尔提出的问题,A项正确;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也就是等位基因要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正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所以是假设的核心内容,B项正确;根据假设设计了测交试验并推理出相应结果,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C项正确;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这属于确定提出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与“假说一演绎法”无关,D项错误。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名师】分离定律的假说—演绎过程
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推理过程是:发现问题(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作出假设(孟德尔共提出了4个假设,其中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假设的核心)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用遗传图解来进行演绎推理)→进行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52. 下图表示淀粉的开始一端的一段,数字对应的“—”表示单糖之间的化学键,则人的胰淀粉酶(使淀粉分解为二糖) 发挥作用的位置可能是( )
A.从1至6处依次作用 B.1、3、5处
C.1、2、3、4、5、6 D.2、4、6处
【答案】D
【解析】从1至6处依次作用,生成6个葡萄糖和1个二糖,A错。作用于1、3、5处,则生成葡萄糖和二糖,B错。作用于1、2、3、4、5、6 ,则生成6个葡萄糖和1个二糖,C错。作用于2、4、6处,生成4个二糖,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糖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53. 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答案】A
【解析】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是DNA,A错误;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B正确;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C正确;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54.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单倍体育种
55. 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只能储存于细胞核中,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B.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可以不同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密码子有所不同
【答案】B
【解析】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细胞核中,也可存在于细胞质中,A错误;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可以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不相同,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密码子相同,D错误。 【考点】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
56. 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 6 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A错误;硅藻既是生产者,不是分解者,B错误;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C正确;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因为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濒临灭绝,不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D错误。
【考点】此题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首先我们要理解食物链的组成。
57.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能量可以从狐流到兔,再流向草 C.图中
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
解:A、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的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沿着食物链流动,B错误;
C、图中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故选:D.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58. 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乙图的a、b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⑥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若乙图表示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C错误;
D、神经纤维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C.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59. 刚入伍的新兵进行长途急行军训练,脚底常常会被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血液 B.淋巴液 C.组织液 D.汗液
【答案】C
【解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
解:脚有时磨出的水泡是由表皮被擦伤,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渗出造成,故主要为组织液.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60.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错;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C错;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考点】特异性免疫
【名师】本题通过简单的题干信息考查特异性免疫中抗体的产生和本质,抗原的消灭等相关知识,旨在检测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61. 腺苷三磷酸的结构式为( )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答案】 C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所以C项正确。
【考点】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掌握ATP的结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62.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蒲公英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公路边 D.白杨树在路旁每隔5米栽种一株
【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B正确;
C、蒲公英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公路边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C错误; D、白杨树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B.
【考点】种群的特征.
63.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答案】D
【解析】基因主要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多个基因,C正确;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构成,D错误。 【考点】基因和染色体关系
64. 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
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
营养级 能量(J﹒m2) ﹣ a 141.10×105 b 15.91×105 c d 0.88×105 871.27×105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因此表中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三级消费者. 故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65. 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等地发现了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H7N9型禽流感病毒依靠其表面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碰撞、融合感染宿主,通过神经氨酸酶将其从宿主细胞中游离出来去感染新细胞,达菲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脱去两个磷酸后是组成该病毒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之一 B.可用达菲或注入痊愈者血清治疗被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人 C.H7N9型禽流感病毒能利用宿主细胞完成其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D.H7N9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性较弱,其表面的类脂层属于生物膜
【答案】D
【解析】ATP脱去两个磷酸集团后,形成的是RNA的基本单位,而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
根据题意可知,达菲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就可以抑制感染新的宿主细胞,而血清中有相应的抗体,均可达到治疗的效果,B正确
所有的病毒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C正确
H7N9病毒的变异性较强,其遗传物质是单链RNA,不稳定,其表面的类脂层不属于生物膜,D错误
【考点】病毒的相关知识,病毒的生存特点,复制,遗传物质的表达等。
【名师】该题需要考生对病毒有深刻的理解,首先,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寄生,遗传物质是RNA或DNA,其次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依靠活细胞提供的营养物质进行复制和表达。
66. 下列技术或方法与原理相符的是( )
A.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全能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增殖 C.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高效性 D.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A、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A错误;
B、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细胞增殖,B错误; C、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的原理是酶的专一性,C错误; D、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67.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该现象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答案】C
【解析】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天敌的视觉越发达,容易发现食物昆虫,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这是双方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8.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发生改变
B.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与磷脂分子有密切联系
D.依据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分布情况可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
【答案】C
【解析】生物膜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发生改变,如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A正确;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等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B正确;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与蛋白质分子有密切联系,C错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依据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分布情况可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D正确。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69. 中科院动物所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下列有关克隆大熊猫胚胎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囊胚、桑椹胚、原肠胚等几个阶段 B.兔子卵细胞质的作用是激发大熊猫细胞核的全能性
C.克隆出的早期胚胎中,各细胞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D.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中,开始出现细胞分化
【答案】A
【解析】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桑椹胚→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原肠胚等阶段,故A项错误、D项正确;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抑制,但将其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细胞中则能克隆出早期胚胎,说明卵细胞质能激发细胞核的全能性,B项正确;早期胚胎的细胞是由同一细胞经有丝分裂而来的,所以各细胞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C项正确。 【考点】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名师】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卵→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幼体。
(1)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是在输卵管中进行的,一般到桑椹胚期进入子宫,囊胚期着床。 (2)卵裂: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
(3)囊胚:由滋养层细胞和内细胞团构成,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能分化出幼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器官。
(4)原肠胚:出现了三个胚层和原肠腔。
70. (2016春•绵阳校级月考)图甲示反射弧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e、c、b和a共同组成 .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_.
(3)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 .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
(4)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 ;刺激b处,肌肉 . 【答案】(1)反射弧 (2)外正内负
(3)d 突触 神经递质 (4)不收缩 收缩
【解析】分析题图: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d是突触,乙图: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解:(1)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他们共同组成反射弧.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由于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即为静息电位.
(3)乙图是甲图中d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4)由于c处被切断,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兴奋不能通过c传到肌肉,所以肌肉不收缩,若足够强的电流刺激b,兴奋可传到肌肉,所以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反射弧 (2)外正内负
(3)d 突触 神经递质 (4)不收缩 收缩
【点评】本题结合反射弧的结构图和突触的结构图,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1. 某蛋白质由3条多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下列关于该蛋白质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该蛋白质时产生了N个水分子 C.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N个肽键 B.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羧基 D.合成该蛋白质至少需要20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3条多肽链,要脱去(N-3)个水分子,同时形成(N-3)个肽键,A.C错误。一条多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故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羧基,B正确。参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有20种,D错误。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
72. 图1表示染色体DNA的基因表达过程,图2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表。下列说法或判断正确
的是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U C A G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A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A.图1中II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 B.图1所示的碱基改变一定能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改变
C.图1中过程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从mRNA→ tRNA →氨基酸→蛋白质
D.若图1的碱基改变为碱基对替换,则X是图2氨基酸中精氨酸的可能性最小 【答案】A
【解析】A.由图1可知,过程II染色体上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A正确;B.由图1和表格信息可知,赖氨酸有两个密码子:AAA和AAG,所以若DNA改变的是其对应的第3个碱基,可能编码出来的还是赖氨酸,所以不改变蛋白质的结构,B错误;C.过程I是遗传信息的翻译,其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从mRNA→蛋白质,C错误;D.若图1的碱基改变为碱基对替换,则X是图2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丝氨酸的可能性最小,D错误。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思维建模
正确区分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1)基因、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2)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关系
①每种氨基酸对应1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可由1种或几种tRNA转运。 ②1种密码子只能决定1种氨基酸,1种tRNA只能转运1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有64种(3种终止密码子,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反密码子理论上有61种。
73. 几百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类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适于在我国各省市地区推广发展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
【答案】A
【解析】桑基鱼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需要因地制宜,不一定各省市地区推广发展,B错误;生态系统物质可以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人的干预,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特别注意: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但能量不能反复利用或者循环利用。
74. 久置的纯蔗糖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后,经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下列对此问题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蔗糖溶液暴露在外,会被氧气而具备还原性
B.蔗糖溶液中的微生物将蔗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C.蔗糖是一种还原性糖
D.蔗糖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后,生成还原性糖
【答案】B
【解析】蔗糖溶液暴露在外不会被氧气氧化,A错误;蔗糖溶液中存在微生物,微生物能将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性糖,遇斐林试剂在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正确;蔗糖是非还原性糖,C错误;蔗糖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错误.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名师】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其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性糖.
75. 以下关于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细胞内的DNA和RNA
B.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C.在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l~2滴质量分数为50%的盐酸洗去多余的染料
D.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稀释的蛋清液,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答案】D
【解析】DNA和RNA属于分子结构,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A错误;西瓜汁是红色的,有颜色干扰,因此不能作为还原糖鉴定的良好材料,B错误;脂肪鉴定中应滴加50%的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液,C错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稀释的蛋清液,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D正确。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细胞观察实验 【名师】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试剂或指示物 作用 现象 碘液 检测、鉴定淀粉 水浴加热 生物材料 脱色的叶片 淀粉遇碘变蓝 不需要 斐林试剂 需要 含糖量高的白色或近白色植物材料、糖尿病患者尿液 检测、鉴定还原糖 砖红色沉淀 双缩脲试剂 不需要 检测、鉴定蛋白质 紫色 豆浆、蛋清 苏丹Ⅲ/Ⅳ染液 检测、鉴定脂肪 橘黄色/红色 不需要 花生种子 甲基绿/吡罗红 检测、鉴定DNA/RNA 绿/红 不需要 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76.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人类探明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②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答案】B
【解析】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选B。 【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名师】(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77. 高等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合成生长素的数量甚微的是( ) A.叶原基 B.嫩叶 C.成熟叶片 D.发育中的种子
【答案】C
【解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以及发育着的种子,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生长素的合成部位
78. 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下图所示)。下列疾病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B.系统性红斑狼疮
A.过敏反应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艾滋病
【答案】B
【解析】Mcl-1蛋白可是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A、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名师】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2、分析题图: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79. 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例为3:3:1:1,则“个体X”的基因型为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答案】D
【解析】后代的性状中,直毛:卷毛=(3+1):(3+1)=1:1,由此可推断出,亲代应该是测交类型,即亲代的基因型为Bb和bb。 后代的性状中,黑色:白色=(3+3):(1+1)=3:1,由此可推断出,亲代应该是杂合子自交类型,即亲代的基因型为Cc和Cc。 把亲代的基因型组合起来,应为BbCc和bbCc。因此此题选C。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名师】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
规律: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
(1)9∶3∶3∶1⇒(3∶1)(3∶1)⇒(Aa×Aa)(Bb×Bb); (2)1∶1∶1∶1⇒(1∶1)(1∶1)⇒(Aa×aa)(Bb×bb); (3)3∶3∶1∶1⇒(3∶1)(1∶1)⇒(Aa×Aa)(Bb×bb);
(4)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
80.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促使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是( ) A.S菌蛋白质 B.R菌蛋白质 C.R菌的DNA D.S菌的DNA
【答案】D
【解析】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的DNA。
【考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81. 下列关于组成人体细胞有关化合物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C.麦芽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D.结合水是良好的溶剂
【答案】B
【解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A项错误;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B项正确;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项错误;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D项错误。
82.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与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遗传病都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
B.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遗传咨询可以为遗传病患者及其家属做出诊断,估计疾病再度发生的可能性 D.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降低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答案】C
【解析】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不一定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线粒体中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遗传咨询可以为遗传病患者及其家属做出诊断,估计疾病再度发生的可能性,C正确;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错误。
83.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2含致病基因,Ⅲ-6的致病基因与Ⅰ-1无关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答案】B
【解析】系谱图显示:Ⅱ-5和Ⅱ-6均为甲病患者,他们的女儿Ⅲ-7正常,儿子Ⅲ-6为乙病患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甲、乙两病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可进一步推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项正确;由Ⅲ-2为乙病患者可推知:Ⅲ-2含乙病的致病基因,Ⅲ-6也为乙病患者,其致病基因来自于Ⅱ-4,因Ⅰ-2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所以Ⅱ-4的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即Ⅲ-6的致病基因与Ⅰ-1有关,B项错误;若甲病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乙病的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Ⅱ-2的基因型只有aaXBXb一种,Ⅱ-4和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进而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AAXBXB或AaXBXB或AAXBXb或AaXBXb,C项正确;若只研究甲病,则Ⅲ-4的基因型为Aa,Ⅲ-5的基因型为1/3AA、2/3Aa,二者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2/3×1/4aa=5/6,若只研究乙病,则Ⅲ-4的基因型为XBXb,Ⅲ-5的基因型为XbY,二者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1/2(XbY+XbXb),所以Ⅲ-4与Ⅲ-5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6×1/2=5/12,D项正确。 【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
而获得答案。
84. 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A正确;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识别和传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参与免疫反应,C正确;红细胞属于血细胞,D错误。
85.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最重要事件是 A.出现纺锤体 B.出现染色体
C.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
D.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答案】D
【解析】有丝分裂的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此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故选C。
86. 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答案】C
【解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B、D三项正确;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项错误。
87.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外受精后将受精卵植入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试管婴儿” B.胚胎发育到桑椹胚阶段,胚胎内部出现大的空腔 C.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多个后代的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D.原肠胚时期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
【答案】C
【解析】将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再将受精卵发育到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试管婴儿”,A错误;胚胎发育在囊胚阶段,胚胎内部出现大的空腔,该腔称为囊胚腔,B错误;通过胚胎分割产生多个后代的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C正确;囊胚时期胚胎从破裂的透明带中伸展出来,称其孵化,D错误。
88. 研究发现某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X过量表达会持续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启动细胞DNA的复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检测成人多种正常组织后,发现原癌基因X只在乳腺、呼吸道等上皮细胞中有微弱表达.据上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表达往往具有组织特异性
B.可检测相应的mRNA或蛋白质来判断原癌基因X是否表达
C.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D.抑制原癌基因X表达或其表达产物的作用能降低该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原癌基因X只在乳腺、呼吸道等上皮细胞中有微弱表达”可知,基因表达往往具有组织特异性,A正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蛋白质,因此可检测相应的mRNA或蛋白质来判断原癌基因X是否表达,B正确;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而,抑癌基因可以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原癌基因X过量表达会持续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启动细胞DNA的复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可知,抑制原癌基因X表达或其表达产物的作用能降低该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D正确。
89. 进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可以生存 B.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物质 C.发酵过程中持续通入氧气可以提高酒精产量 D.发酵产生的C0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C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都可以生存,A正确;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物质,供细胞呼吸时氧化分解,释放能量,B正确;酵母菌只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其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产物是CO2和H2O,所以发酵过程中持续通入氧气不能产生酒精,C错误;因为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是否产生CO2,D正确。
90. 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分子同一条单链上的喊基A与T通过氢键连接
B.细胞中不同种类的蛋白项,其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可能相同 C.生物体内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一定是蛋白质 D.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答案】B
【解析】氢键连接的是DNA分子两条上的碱基,DNA分子同一条单链上的碱基A与T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可能相同,B正确;生物体内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属于脂质,C错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脂质是磷脂,固醇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但是细胞膜中没有脂肪,D错误。
91.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杂合子自交n代,Fn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1/2[1-(1/2)n];杂合子(Aa)连续自交1代,即n=1,代入即可计算出F1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2[1-(1/2)1]= 1/4;杂合子(Aa)连续自交2代,即n=2,代入即可计算出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2[1-(1/2)2]= 3/8;杂合子(Aa)连续自交3代,即n=3,代入即可计算出F3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2[1-(1/2)3
]=7/16;依此类推,杂合子(Aa)连续自交n代,则Fn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接近1/2,可知B与题意相符。
【点睛】总结规律: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1/2)n
,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其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1/2[1-(1/2)n]。
92.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一个洋葱表皮细胞如图所示,
a、b表示该部位溶液的浓度,由此可以推测
A.a>b,细胞的吸水能力在减弱 B.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a<b,细胞的吸水能力在增强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答案】D
【解析】若此时a细胞液>b细胞外液,则表明细胞吸收的水分比失去的水分多,从而表现为细胞渗透吸水,A有可能;若此时a细胞液=b细胞外液,则表明细胞吸收的水分与失去的水分相当,渗透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有可能;若此时a细胞液<b细胞外液,则表明细胞吸收的水分比失去的水分少,从而表现为细胞渗透失水,C有可能;因此,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3.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态的状态,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态的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94. 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科)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含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D.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
【答案】A
【解析】绿藻属于植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前者有叶绿体,后者无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二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B正确;绿藻属于植物,属于真核生物,有核膜、核仁,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过高,导致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D正确。
95. 下列选项中都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 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③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⑤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和基因工程,故C正确;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6.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反射弧
【答案】A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选A。
97. 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基绿使DNA变绿,吡罗红使RNA变红
B.用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为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甘蔗茎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是进行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
【答案】D
【解析】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A正确;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容易撕取,叶肉细胞叶绿体大而少,易观察,B正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蔗糖不是还原糖,D错误;选择D.
98. 对下面5个图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和图3所示的细胞处于图5中的cd段;图1细胞可能会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 B.图2细胞中含有0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1∶1
C.图3产生的子细胞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图4细胞是图3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 D.图5中bc段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答案】C
【解析】图1细胞正在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图2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1;图3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在的生物为雄性个体,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图4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说明该细胞为配子,是图3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图5 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曲线图,其中bc段是由DNA复制导致的,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对应于图1和图3;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点评: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的特征,准确区分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99.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C
【解析】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故A错误。孟德尔是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当时还不知道减数分裂,故B错误。为了验证假说孟德尔设计并做了测交实验,证明了其假说是正确的,故C正确。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是验证了基因分离定律但不是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实质是F1在产生配子时D:d为1:1,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假说—演绎法”中“假说”与“演绎”的内容
(1)属于假说的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是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
100.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加热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②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适宜且相同 ③人体内各种酶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是一致的
④酶是所有活细胞都含有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加热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是为分子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①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无关变量,应保持温度适宜且相同,②正确;人体内不同酶的作用所需最适条件有所不同,例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其它酶的最适pH大多在6.5~7.5之间,故③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是所有活细胞所必需的,④正确。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酶的概念和作用机理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