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摊=i己 . _冬_地, @@⑦⑦ \'一● 、一.— — 清人徐时栋《烟屿楼笔记》载有这样一则 趣事,一天,一个在学馆中授徒的教书先生, 课余之时,萌生感慨,写了一首题为《咏薄粥》 的诗,他写道: 撮米烧成粥一瓯,北风吹去浪悠悠; 手持好似菱花镜,照见楼台在上头。 教书先生很是得意,摇头晃脑一吟三叹。 此时,一个乞丐正巧路过,听了先生的吟诵, 便对他说:“诗好倒是好,只是‘撮米一瓯’已 经不算少了,如果把‘撮米’改为‘粒米’岂不 更妙?喝粥时未必就遇上N:II ̄风,‘北风’不如 改成‘鼻风’;喝粥的地方也不一定就有楼台, 因此最后一句可改为‘照见须眉在里头’。” 这样一来,诗便改成如此这般: 粒米烧成粥一瓯,鼻风吹去浪悠悠; 手持好似菱花镜,照见须眉在里头。 教书先生听了乞丐一番话,大吃一惊,对 乞丐说:“想不到你一个要饭的叫花子,竟有 如此的才华,为什么不去学馆里教书,却要沿 街乞讨?如果你愿意去教书,我一定负责推 荐。”乞丐听了,眉头紧皱,连声说:“谢谢先生 的美意,在下正是不愿意喝此等稀粥才去乞 讨的。” 这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之余颇发人深思。 教书先生的原诗本来已很幽默诙谐,而 经过乞丐这一改,更是将夸张的手法推向了 极致。把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穷教师的生活 窘况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使诗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得到了一个极高的升华,堪称点石成金。 全诗的着眼点在一个“清”字,即粥的稀 口陈兴中 释程度。 “撮米”与“粒米”显然只是量上的区别, 而这一字之别,更让人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 是一种什么样的粥。而“北风”与“鼻风”都是 自然概念,北风虽然暗喻一个“寒”字,但其强 度显然超过鼻孑L出的气,北风吹动碗里的粥, 大概还算有些稠,而鼻孑L出的气竟能搅动手 中的粥,情形就大不一样,更能丰富人的联 想。碗里的粥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环境中的 亭台楼阁,这一句本来也是极妙的,因为他将 粥与楼台巧妙的加以对比,更深入地映衬出 喝粥人的贫困,但又无形中将喝粥的地点限 制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之中。而喝粥随处 都可以进行,喝粥人的胡须与眉毛在大多数 的时间里都能映照出来,因此使诗扩大了空 间和时间的范围,更具有典型意义和趣味性。 诗歌的创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 作者的思想表达,即所谓的“诗以言志”。 如果说教书先生原诗的创作,通过俏皮 风趣的语言将对自己贫困生活的不满表达出 来,而乞丐的改诗则更强化了这种不满,使诗 歌的形象更为鲜明,更能把这一隐秘的意蕴 通过比喻的方法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和表达出 来。 这种通过语言文字构筑出来的一系列形 象,极富冲击力,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诗更具“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现代美学 的理念,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教务处) 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