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北京市中学校园引进_驻校社工服务机制_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021-02-06 来源:意榕旅游网
马海燕 张书颖 : 关于北京市中学校园引进“驻校社工服务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DF7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85(2012)03—0090—03

关于北京市中学校园引进

“驻校社工服务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马海燕[1] 张书颖[2]

【摘 要】 当前北京市中学学校社会工作者的缺乏凸显出社会工作者进驻中

学校园的必要性。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引导,北京市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支持,学校以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工作者进驻学校的鼓励,都为社会工作者进驻学校提供了保障。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北京市中学校园既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更是北京市中学阶段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兼具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驻校社工 服务机制 中学 必要性 可行性

“驻校社工”,顾名思义,指的就是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驻校社工”的工作内容不同

于授课教师,而是更侧重于运用社工的专业工作手法,通过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驻校社工服务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根基、以“有需求”的学生和教师为服务对象,利用社会工作者的独特身份,协调社会及社区公共资源,以第三方身份进行多向沟通,对学生和教师予以专业帮助的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

深圳、上海是我国社会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北京市的社会工作,尤其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学校配备了一至两名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虽然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很少,但他们在帮助青少年提升抗逆力和走出情绪困扰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与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切实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北京市中学校园,已成为政府部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

一、北京市中学校园引进“驻校社工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一)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在情绪梳理方面急需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变化明显,情绪与情感变化强烈。青少年出现情绪困扰时,一方面班主任由于事务繁忙很难及时察觉学生的变化,另一方面很少有学生会向班主任主动寻求帮助,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的学生更是极少,因为大部分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意味着自己心理不正常。学校社会工作者则可以利用自己“知心姐姐”、“知心哥哥”的角色,贴近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消

[1] 马海燕: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法律工作系讲师。 [2] 张书颖: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法律工作系教授。

90

2012 年第 3 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79 期

极情绪,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帮助学生学会认识情绪、辨别情绪、掌控情绪,进而很好地处理情

绪,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中学阶段的青少年顺利度过情绪低谷。

(二)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急需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转折期。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不再把自己当儿童看待,自尊心增强,渴望与父母、成年人建立平等的关系,同时又非常注意同龄人的意见。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父母与班主任由于自身的角色及与学生的特殊关系,在有效帮助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理其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时,可以通过小组或者个案工作等专业方法进行辅导,合理设计活动方案,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认识同伴、有效沟通、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个人品质、促进人格完善与个人成长的目的。

(三)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在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方面急需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但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在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许多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处境困难的情况,一些学生还被冠以“差生”的名号,学习积极性受挫。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中学校园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将存在学习处境困难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共同分享学习中好的经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学会处理学习与休闲的关系,进而达到两者的平衡。

有需要才有学习的动力,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却又迷茫不知所措。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中学校园可以有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形成自我概念,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与限制因素,逐步确立自己的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理想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找出“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中学校园可以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提升学习能力,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四)北京市在中学阶段尚没有驻校社工的实务实践北京市驻校社工的情况调查显示:2007年9月,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行知新公民学校率先引入驻校社工制度;2008年以来,北京的三所新公民学校(大兴区行知新公民学校、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北马房校区、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马各庄校区)在摩根大通公司的资助下,已经实现“一校一社工”。而目前北京市由政府资助的只有三里河第三小学。该校于2009年9月在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社会工作系毕业生自主创业成立悦群社会工作事务所,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共同开展的第一个服务项目就是“社工驻校服务基地”。所以,以政府主导的非个别试点性的、常态的“驻校社工服务机制”在北京势在必行,否则,一旦丧失了企业的赞助和政府的购买,零星出现的驻校社工试点就难以避免自生自灭的结局。

作为教育系统中一种特殊形态的专业服务,驻校社工适应了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需要,对学校的教学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有专家认为,驻校社工与医院社工等将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优先领域,也是将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战略重点,发展驻校社工是大势所趋。

二、北京市中学校园引进“驻校社工服务机制”的可行性

(一)国家在政策层面对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支持

如果说,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那么,扶植一批青少年社工事务所、选拔一批素质优良、热心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校园则是舒缓青少年不良情绪,帮助其走出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91

马海燕 张书颖 : 关于北京市中学校园引进“驻校社工服务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国家对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倡导与支持为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中学校园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二)北京市政府在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出台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管理使用激励政策,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些举措一方面有力保障了现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与职业发展,激励其做好学校社会工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吸引有志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士投身北京市的学校社会工作。

(三)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欢迎与支持通过对学校、家长与学生的调查与访谈表明,在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中学校园问题上,三者均持肯定态度,欢迎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校园。社会工作者进驻校园把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不但有助于青少年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的生活能力,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能够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学习及心理发展状况,进而促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为青少年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四)社会建设办公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积极探索与响应据悉,“社工驻校服务基地”已经纳入北京市“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科研项目,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课题的重要环节之一。据三里河第三小学校长徐建华介绍,“驻校社工”还会参与学校新成立的“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之中,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这既为研究课题提供了指向性和丰富的内容,也为驻校社工的服务提供了新的模式。

如果北京市政府各级社会建设办公室和教委联手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并保障“驻校社工服务机制”,那北京地区社工实务领域就将出现一个“奇葩”,同时会推进全社会公民对社工的新认识,也与其他实务领域的社会工作相互支撑,共同推进专业化社工服务并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协作平台。

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北京市中学校园既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更是广大北京市中学阶段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兼具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责任编辑:陈 勇)

参考文献:

① 喻双桃《:学校社工服务的几点思考》,《社会工作》2011年第4期。② 马林芳、王建平《:学校社工的实践反思》,《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6期。③ 温静《:灾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社会工作》2009年第8期。

Currently, the lack of social workers at middle schools in Beijing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for 【Abstract】

social workers to be sent there. The guidance of the country’s policy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upport of the system of innovative social management in Beijing and the encouragement from schools and related educ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organs provide guarantee for social workers to enter middle schools in Beijing. The entrance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to develop social work. It is all the more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teenagers’ healthy growth at middle schools in Beijing. It is both necessary and feasible for social workers to be stationed in these schools.

school social worker; service mechanism; middle school; necessity; feasibility【Keywords】

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