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互联网+ 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

2021-10-06 来源:意榕旅游网
论互联网+ 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

作者:杨喜兵

来源:《成才之路》 2018年第3期

摘要:通过互联网+教育活动开展家校合作,不仅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而且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最大效能。文章从“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家校共育研究价值、“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现状、“互联网+”时代下的家校共育策略三方面,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家校共育;关注

中图分类号:G459;G636;G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3-0035-01

孩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能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认可,促进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当然,学校教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应当与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让教育模式更加适合当今时代的孩子的需求。

一、“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家校共育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互联网组织、实施家校共育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开展家校共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拓展和丰富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从而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互联网+教育活动开展家校合作,不仅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而且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最大效能,通过互联网将家庭和学校连为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二、“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现状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学生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得以提升,作为新时代下教育的新型模式,其本身也是对教育的很好补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部分家长的认识度与参与积极性不高,致使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继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一是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孩子的成长环境可分为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教育环境。其中,家校合作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之间的配合更为密切和恰当,以此来帮助孩子发展和成长。二是家长主体结构性缺位。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长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主体。但是,在我国,家长对家校共育的参与度明显不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容乐观。根据调查,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家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而超过二分之一的家长都有过缺席学校家校共育活动的经历,甚至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家长从未参加过学校活动。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家校共育策略

(1)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机制。一是管理方面,要建立学校管理平台。在完善教育内部管理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要逐步深化教育外部管理评价,并积极开发各类“互联网+”管理平台,如开放家校通、微信、QQ群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管理的信息化。二是教学方面,要搭建学校教学网络资源平台。采取“购买+自建+APP推荐”的方式,建设全覆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微课程资源体系。三是学习方面,要采取复合式学习策略。这样,学生借助网络和数字终端可以实现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自组织学习。

四是测试方面,要实现个性化策略。借助作业盒子APP推进优化作业项目,实施作业推送、提交、批改网络化和学生作业大数据分析评价,实现个性化策略。

(2)引领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多项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实验过程要将调动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于整个研究过程,彻底改变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更好地激发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家长、学生的思维。

(3)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学校应自主研发平台,实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网络化。通过探索实施学生和家长网上评教,实现评价方式的全员化、社会化;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评价项目数据库的构建、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实现评价结果的数据化、可视化,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进而实现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精准指导。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联系可以让两者的教育资源得以完美整合。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化,能使教育活动的开展评价机制拥有更高水平的精准度。当然,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测,也是对学生的成长、心理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评价。评价体系也不只是局限于学生,还包括家长与教师。

四、结束语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信息化教育极其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和学校只有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方可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实现创新,其不仅仅是对教育意识与教育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校共育,继而实现教育活动开展质量的提升和飞跃。

参考文献:

[1]黄锦锦.论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应用[J].成才之路,2017(26).

[2]安晓燕.“微时代”下的家校共育[J].中小学电教,201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