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轨道交通+物业”综合开发考察
日本“轨道交通+物业”综合开发考察
日本是将车站空间与城市发展建设进行融合开发最好的国家,通过站城一体化开发提升了城市重要交通节点的功能和聚合能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日本的模式为尚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站城开发建设提供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百闻不如一见,为了切身体验日本典型站城一体化空间设计与场所营造,实地考察学习日本轨道交通沿线物业开发、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经验,我们将于 2019 年4 月 14 日-19 日举办 【日本“轨道交通+物业”综合开发考察】活动。届时将组织大家赴东京、大阪等地考察一些典型的站城项目案例,并与日方知名企业深度交流、详细了解和学习日本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整备、开发策略、规划设计、商业物业运营管理等领域的经验。
本次考察,我们学什么? 1,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场交通换乘体系与规划设计; 2,日本轨道交通站场步行网络设计与公共空间营造; 3,轨道交通枢纽站场周边高密度聚集的综合开发与功能设置; 4,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场内部商业空间设计与规划;
本次考察,向谁学习? 东京急行电鉄株式会社,日本运营效率最高的地铁公司之一,在“轨道+物业”开发模式上,东急集团实施全环节覆盖,贯穿土地一级整备、项目、物业开发建设、不动产销售、物业持有运营的全过程。成功地开发了田园都市线、涩谷站再开发、二子玉川再开发等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地产项目。
日建设计,作为日本最大的综合性设计公司,积极在国内外倡导和实践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完成了许多成功案例,如六本木中城项目、大崎站、涉谷及周边设施开发等。
本次考察,与谁同行? 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管单位及投资建设公司负责人; 从事 TOD 项目开发的开发企业负责人; 负责
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工程设计的政府和企业负责人; 行程安排 日
期 城 市 行 程 安
排月 14 日 北京或上海/ /东京
上午乘国际航班前往东京,抵达后参观涩谷 Hikarie,晚饭后入住酒店 4 月 15 日 东京
上午参观涩谷站及物业发展,实地考察车站场所营造、动线规划与交通组织、接驳空间设计等内容,并就线路运营、业态规划、资产管理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下午参观由东急电铁负责的二子玉川站开发项目,学习项目规划、场所营造、无缝接驳设计等内容。月 16 日 东京
上午日建设计会社访问,交流车站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高强度开发下的生态节能设计等内容。
下午参观涩谷 MARK CITY,该项目是利用车辆检修基地、巴士专用道路和涩谷站用地的上部空间开发的上盖物业项目。月 17 日 东京--大阪
上午参观汐留站,学习的平台、地上与地下步行交通网络设计和周边商业设施开发。
下午东京代表性 TOD 项目—中城 MIDTOWN,考察该项目在城市地标建筑形象塑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所做的努力。
傍晚乘新干线前往大阪。月 18 日 大阪
上午参访大阪地下街株式会社,地下商业设施经营管理、商业空间创造等内容。
下午参观大阪梅田地下街,了解业态规划、环境营造和交通流线设计。月 19 日 大阪 — 上海或北京
早餐后参观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Grand Front,该项目是集体验
式商业、黑标店、主题形象店、跨界、产研展商结合、创客等多种全新业态于一体的未来城市综合体的典范之作。参观完毕后前往机场,乘国际航班回国。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中外友联建筑文化交流中心 三、考察时间: 2019 年 年 4 月 月 14 日 日– –19 日,为期 6 天; 四、参团费用:
32800 元人民币/ 人,该费用包括:国际段机票、食宿费、境外用车费、翻译费、接待费、境外医疗保险费、培训费等; 五、报名方法:
1、请认真填写《报名表》,然后将《报名表》回传至我中心; 2、收到报名表后,工作人员会主动与您联系,核实所填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报名开始生效;
3、报名截止后,请您在 3 个工作日内,将机票订金(8000 元/人)电汇至我中心; 4、收到您的机票订金后,我们将为您办理签证等事宜; 5、因公护照办理流程:
①提交人员名单(含姓名、出生日期、职务)→ ②持日方邀请函申请上级审批→③ ③持上级批件到所在省市外办办理护照及赴日签证 六、注意事项:
1、需持因公护照出访的单位,办理时限较长需要 1 个月左右,请提前报名; 2、持因私护照的人员,报名截止时间为 2019 年 3 月 20 日。
七、参团咨询: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 010-6442 9758、卢洁 182 1103 0139 咨询相关事宜。
北京中外友联建筑文化交流中心 2018 年 12 月
第二篇: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综合开发
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综合开发 立题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文化的不断需求,消费理念逐步趋于国际化,近10多年来,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新兴行业异军突起。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以地铁站点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网络的形成。然而在大规模地铁建设的同时,如何将城区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单一的交通功能与商业闹市的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在保证疏导大量客流的主要功能下充分利用客流集聚时购物休闲的商业人气,发挥地下交通空间的综合作用,使沉闷的地下交通空间变成多元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商业地下空间,是现代地下交通枢纽建筑设计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观念、理念进行研究以及对地下空间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旨在通过七号线浦江耀华站所在街坊综合开发项目,探讨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与公共商业空间的综合开发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审视当前地铁站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鉴戒,为快速发展开发建设模式积累经验。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使其综合开发建设的模式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
地下空间设计经历了从实用性——舒适性——个性化的转变过程。 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轨道交通车站遍布繁华城区,地下交通枢纽节点交汇,构成了大量的地下空间形态。地下空间设计正是设计创新的典型标志。
中国上海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设计经历了从实用性——舒适性——个性化的转变过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站点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及商业开发是轨道交通建筑设计的延伸,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与建筑功能相协调,融入建筑设计语言,与之高度和谐。站点设计的变迁发展,也体现了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提升和成熟的过程。
设计不断创新,多元文化发展,个性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设计中
的地位也得到人们的日益接纳与重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地下空间设计在设计理念及工艺上,交流频繁,逐步与国际接轨。
随着国内外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多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汇,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认识与重视,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及商业开发设计开始进入更冷静,更现实,更有效的探索。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元素,原生态元素,时尚元素,更多的在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及商业开发设计领域中被广泛引用,多元文化发展,个性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设计中的地位也得到人们的日益接纳与重视。
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建立地下空间网络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地下空间是新世纪
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地铁站是发展地下空间的原动力。城市设计以地铁站为核心,建立地下一、二层的公共步行空间网络(图3-6)。步行网络组织首先重视将人流有序疏解,突破地铁站地块界限,在行为单元范围内安排10
多个出入口,有独立使用供全天通行的,也有与物业开发相结合在商场营业期间开放的;
其次是合理组织通勤消费空间,便利市民;
第三是力求地下空间的易达性组织和促使地下空间的环境地面感,这是地下空间建设有效性的关键,城市设计充分利用下沉广场和建筑室内中庭等手段来实现(图7-9)。
如香港铜锣湾(如图1所示) 当前主要 有以下三种:
单一站点型综合开发、两线换乘型站点综合开发、三线(及以上)换乘枢纽型综合开发。
车站从商业开发地块中穿过;
地铁地下人流运输系统地下物流系统地下快速道路地下能源储藏 二 地铁七号线浦江耀华站所在街坊综合开发项目简介 地块区位
上海浦江耀华站所在街坊综合商业开发项目是黄浦江两岸建设的
组成部分,地块位于浦东耀华路的西端,地块形状方正,地势平坦。规划的“红线”—-
上海世博城市级生活设施轴上,中心之间,串接了城市主要的商业文化及行政中心。西临规划中的滨水游憩轴和自然生态轴,自然环境优越,水景资源丰富。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配套服务项目,2006年列为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该地块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世博地区商务、商业、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魅力都市中心。
(如图1所示) 2地铁交通
轨道交通7号线东西向穿越本项目所在地块并在地块内设车站,7号线是一条横贯宝山、普陀、静安、徐汇和浦东5个城区的交通大动脉,计划2009年年底建成试运营,地块内各个部分与地铁出入口均有紧密联系。按照区域规划,未来耀华路西端地块将建成“一纵二横”快速公路网和“六横六纵”
轨道交通骨干网,街坊新城将构建以道路交通有轨电车、浦江航道、轨道交通三位一体的水陆立体交通构架。
设耀华站
(如图1所示),共有3个地铁出入口,2个市政连通口。 3、技术经济指标及参数 总建筑面积:162379 m2
其中:地上:106817 m2
地下:55562 m2
北区面积:69941m2
;办公楼标准层层高:4.2米;楼层面积:1453~1429m2 南区面积:92438 m2; 其中:东楼:
46320
m2;酒店东楼标准层层高:3.6米;楼层面积:1527 m2;客房数(标间):312间 西楼:22041 m2;
酒店西楼标准层层高:3.6米;楼层面积:811 m2
;套数:144套
地下:地下三层层高:7.0米,地下二层层高:6.6米;地下一层层高:5.4米,局部5.4米。
3、设计理念
3.1、有机处理建筑对城市的影响
作为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型超高层办公建筑的结构布局、平面形态、造型特征、空间特征等对城市空间及社会生活影响极大,同时,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品味,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物。因此,高层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社会发展的恰当反映,对城市形象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3.2、营造功能有机、合理高效的复合空间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层群集的城区特征,高层超高层建筑难免要复合各种使用功能,在创造办公、酒店等主要空间之外,尽可能附带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既满足开发要求,又为办公、酒店、商业、交通等各种功能相互利用,综合发展创造了条件,符合现代城市建筑综合体混合使用、有机高效的设计理念。
3.3、协调生态化与人文化、高科技化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机械式、国际式的抨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协调建筑的高科技化、人文化、生态化之间的关系。人们意识到人工控制环境并非办公空间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未来建筑必然趋于生态化、人性化,而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时代氛围的建筑形式能给人富有情感体验的建筑艺术享受,建筑的个性特征也随之而生。
3.4、确保使用功能合理
功能是建筑生成机制的主要控制因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建筑设计的至高原则,建筑应综合地区发展,协调周边相关地段,合理确定功能布局,建立方便的交通系统及完善的配套设施,这都直接影响项目的开发质量及经济收益。
4、平面功能
本项目总体功能主要由办公、酒店、商业、地铁交通四大部分组成,地上形体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
北部为办公楼及地铁上盖物业,地上二十六层、地下三层。地下三层与两个夹层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地上塔楼部分为办公、群房地下三层为地铁月台层,地下二层为地铁站厅层,地下一层至地上二层为商业,地上三层、四层为餐饮用房,空间与塔楼连通。
•南部:
南部为酒店及商业群房,酒店包括东、西两幢塔楼,东楼为五星级标准酒店,高16层,西楼为其配套的公寓式酒店,高22层,裙房地面四层,地下三层。地下三层为机械式停车库,地下二层为停车、商业和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商业、自行车库、酒店后勤用房。地上裙房一层和二层为商业,三层和四层为酒店餐饮娱乐用房,群房上部为客房层。
5、交通组织 5.1 水平交通
本次方案水平交通设计的重点在商业空间内部,设计将商业群房的水平交通围绕中庭、下沉广场等公共空间展开,形成通透的视线,几乎所有店铺都处于非常有利的视觉范围,有利于商业空间的使用。
酒店东楼主入口设于用地东南角,并在入口附近设机动车坡道进入地下室,西楼主入口设于用地西面,由坡道到达门厅。
5.2垂直交通 商业
本方案着重强调地铁交通与建筑之间特别是与商业功能之间的联
系,乘地铁检票出站可直接进入商业部分,再经地铁疏散口、竖向交通核心可至上部商业用房。商业用房分南北两部分,其竖向交通设施包括北部两组自动扶梯,两组楼电梯;南部两组自动扶梯,三组楼电梯,及两部疏散楼梯。
4、建筑造型
本方案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新颖、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和识别性。整个建筑综合体被处理成三个带群房的竖向形体的有机组合,裙房以雕塑的手法,衬托出主楼的造型。裙房在地铁南部形成围合下沉广场,形成具有人性尺度的近地空间,也是与地铁交通有充分联系的富有向心性的开放空间,呼应地铁走向的弧形玻璃幕墙是本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是一种速度、力量的象征,三个塔楼之间相互呼应的弧形外墙,是对地铁与地块不规则关系所做的一种适应性选择,地铁斜向划分了长方形地块,使用地变成北部三角形与南部不规则多边形两个部分,而弧形使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更为柔和。
由于比例、纹理以及美学的众多其它方面都来自于细部特征,而细部的传统却同时来自于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承。通过由科学技术所支配暴露各种结构的基本手法,并运用严谨的比例和精致的构配件组合,来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求通过它向人们传递现代技术信息,并展示这一新时代的现代建筑的丰富内涵。
5、材料选择
建筑塔楼饰面材料采用高技术玻璃幕墙和金属饰面,通过运用不同性能的玻璃、不同的规格的金属以及幕墙构件的组合,形成了立面的各种层次与肌理,构成了建筑既简洁明快又丰富多彩的整体形象,裙楼部分则通过石材墙面、陶土面砖与玻璃幕墙的组合,以及夜幕下灯火辉煌的泛光照明,从而取得了极具现代感觉且气势不凡的总体效果。
建筑室内公共区域承接建筑外立面的风格以玻璃、金属以及石材结合使用,以达到室内外统一的效果,而对于人们工作的办公环境则通过地面的地毯以及天花吊顶形成多一份柔性的空间感觉。对于商业区,娱乐区域则主要以玻璃、石材、木材饰面为主,局部应用金属材
料以呼应整个建筑的风格。同时使这些区域的空间更为丰富以满足功能对空间的需求。
三
探索“上盖开发”。建设项目尝试分析
浦江耀华站综合开发项目位于线路中段,属于世博会影响区域和浦江两岸的城市更新区域和拓展区域。7
号线耀华车站斜插地块中部,将地块分为南北二个三角形,由于地块面积小,开发进行了“上盖开发”的尝试。作为上海第一个探索性项目,设计因势利导,在车站主体上方设置带状商业,并通过中庭和下沉广场空间的设置将商业开发与车站组织在一起。由于综合性很强,在具体项目的推进中,系统中各种矛盾显露无遗,(效果图1)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受地块的开发类型的限制,车站与高层建筑距离很近,专门的结构咨询单位介入进来,详细研究高层建筑对车站沉降带来的影响;第二,由于地
铁工程与开发项目属于不同的工程范畴,难以同步实施,工程进度需要特别筹划;第三,由于采用“上盖开发”,当前在消防、人防审批中没有相应的规定,在操作中推进
难度很大,需要走专门的程序;第四,由于结合过于紧密,运营界面难于明确划分,而
地铁车站的供电、通风等设备系统都需要
独立运营,车站与开发防灾规范也各不相同,运营时间不能完全同步,不一而足;第五,车站本身的噪声、振动问题对地上商业、紧邻的办公的品质产生很大影响,这也
是当前有些综合开发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4.1、总体布局
M7耀华站周边地块规划可以概括为“三轴两核五区”。地块东面及南面是两块居住区,规划建设出租公寓和小户型SOHO建筑,南面临江品质较高规划小高层和高层住宅,东面多是更贴近地区尺度的多
层住宅;西面临江规划宽度不少于50米的沿江绿化休闲带,另有绿化带沿本单元地块南北面布置,三面围合成一体系;地块中心滨江商业文化休闲综合区和滨江商务核心区。
(总平面图1)
耀华站所在区域属于滨江商业核心区的北部,三条轴线一纵两横,其中纵轴贯穿地块南北,方案在基本保持规划轴线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地块与地铁之间的关系特点,形成了一栋办公楼、一栋酒店(酒店东楼)和一栋公寓式酒店(酒店西楼)三栋塔楼的点状布局。设计把酒店、公寓式酒店布置在地块南部,南北向布局以获取良好的日照,地块以西直接面对黄浦江,可获取极佳的自然景观。北部塔楼为办公楼,南北向布局,朝向、景观倶佳,同时也是本地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卢浦大桥下匝道的对景。
轴线
方案在基本保持耀华站周边地块规划轴线的基础上,使纵向轴线在本地块通过商业群房及办公楼稍做收束,继而开放至北部滨江商业、文化、休闲综合区,并在地块内部形成面向黄浦江的东西向视觉轴线。
四
城市节点设计
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作为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的不可逆的演化过程,以及城市设计尚未有 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前对城市设计还没有
一个明确的定义、内涵。综合各家所长,概括地讲,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
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
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城市 设计贯穿城市规划的始终,即从总体规划阶段到详 细规划阶段都要进行城市设计。 4.1 内容
城市设计内容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工
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是以具体方案设计 为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 间地段为对象,例如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 当前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地段
上述两种类型的城市设计都要用到。城市设计根 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其内容、深度也略有不同。以
耀华站地区的城市设计为例,属于局部城市设计,其内容包括用地功能整合、道路交通系统、开放空
间(地下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绿地保护、历史保 护、整体建筑形式、街廓设计、城市形态等九个方 面。 4.2 理念
城市设计的理念概括为以下五点: (1)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统; (2)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 (3)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 (4)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 (5)注重资源节约,构建友好环境。 4.3 原则
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为: (1)文脉性:
城市设计首要考虑的是该区域的背景。 (2)社会性、公众性:每一项设计成果都要求 有公众、社会的参与。
(3)过程性:要注重合理的创造过程,而并非 引导某种固定的产品结果。
(4)累积性:最终完成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需要几代人沿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在设计当中,我们充分考虑项目自身的完整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对话,商业群房东部主入口广场呼应整个区域的纵轴线,西南面入口
广场通过地下通道与经一路以西用地以及黄浦江沿江绿带相联系,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入口空间节点。
4.4
地铁站上部地块(北地块)
地铁站上部地块的开发是地区一体化功能和空间形成的关键,它的形态建构既要考虑地下地上的结合,又要与周边建筑结合,分期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城市设计根据地块条件和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建议按综合体模式建设,包括多层的购物中心和高层的办公楼(或酒店式公寓)。购物中心的形态研究,根据地铁站的走向,组织由西南向东北的带状中庭(图16),既解决地下空间的采光,增加了地面感,又有利于与南北
地块通向地铁站的人流导向,增加地块的开发效益,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地块分期开发带来的结构技术等问题。特别是在车行组织上,所以城市设计将南地块与北
地块在交通组织上统一考虑(图17),在地块四角设置地下车库入口,目的也是提高城市所有地块的开发效率。城市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利益集团的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
(地下车库入口图17) 4.5
核心空间及下沉广场
地铁站体上部设下沉广场,室外自然光透入站厅层,其中在结合1、2、3号出入口设计与下沉广场连通。(地下站厅层光透图1)
地块内耀华支路与径一路交叉口车流量较大,人车混杂,是本地区的交通瓶颈。远期规划中的道路交通有轨电车与地铁7
号线分别在耀华支路与径一路设站。地块耀华站所在区域街坊综合同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地区内城市广场等一批商业建筑业已建成,商务写字楼宇、高级宾馆,其地下均已被大规模开发,配建了一定数量的地下停车库。地区内规划建设的大型地块正在加紧开发之中。
交叉口是地铁站的主出入口,也是此区域的核心空间,面积不大,但对于公共空间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控制其界面的形成。中间
的下沉广场是联结地铁站厅层和周边建筑地下空间的枢纽。由于广场平面的异形特征,下沉广场采用六角形,以求和谐(图18)。
地铁站地区体系化有利于土地资源集约化和城市机能有机化,这已逐渐成为业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识。上海市要求加强城市重点节点地区地下空间实施规划和轨道交通站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工作。轨道交通站地区运用城市设计能促进地区体系化,使地下地上一体化整合,创造优质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的介入应该在地铁站设计前或刚开始设计,如果两者紧密配合则是最佳选择。
结合交通发展的历史保护性利用,保证不同开发模式的中庭设计 五
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耀华地铁站在开发及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在开发地铁站时首当其冲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简要概述耀华地
区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5.1 下沉式广场规划设计使用中的原则 当前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市民对城
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又很大,这就导致了下沉广场的大量产生。同时,下沉广场作为采光、换气、集散以
及紧急疏散的公共空间,被大量运用于地铁站出入 口。下沉广场产生了新的城市三维广场空间,是集 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多功能高效叠 合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较好的私密性,塑造了“城
市客厅”的新形象。但是,就耀华地铁站所在街坊下沉广场而 言,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1 标志
下沉广场地面部分应有明显的标志物或标识
物。,站在地铁站一侧展现下沉广场,给人带来了方便性。体现了下沉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形象。
5.1.2 尺度
下沉广场竖向不宜太深,宽高比应符合美学的审美 要求(理论认为,宽高比宜控制在D∶H = 1∶1~ 1∶3之间)
。实测已经小于1∶1,故实际使用上给 人一种压抑感。本项目地铁7号线深度已确 定,为了营造水平进入地铁站的出入模式,下沉广
场只能与地铁1、2、3号出入口保持同一地坪深度;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扩大耀华地铁站所在街坊下沉广场的绿地面积,则下沉广场水平方向受到限制。因此,选择现在这一尺度是上述因素相互妥协的结果。然而这种设计效果的好坏最终还要接受实际使用的检验。从对下沉广场使用人流量的观察来看,更多的人流是通过式的,很少停留,能坐下来的就更少,可见吸引力不足。
5.1.3 天际线
站在耀华地铁站所在街坊下沉广场上,环顾四周,天际线由3栋不同高度的塔楼形成,高大明确的地标。这就使得下沉广场的使用者容易辨别方向,导向性明确。可见,下沉广场的附属设施以及周围高大建筑物等的位置规划是值得认真商榷的,要组织好天际线。
图1 耀华地铁站所在街坊效果 5.1.4 环境的适宜性
地下建筑物的附属设施,例如地铁车站的风井,地下变电站的排风口等,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历来是一个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难题。这些设施如果处理不当,不能与周围环境融合,不仅破坏地面的景观,而且影响地区整体的环境效益。将耀华地铁站所在街坊广场东北角、西北角地铁车站的风井设计为带音乐喷泉的水泄瀑布,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使得风井与周围街坊、中庭广场的环境氛围融为一体,吸引了大量的人流驻足观看,可谓一大创新。但是从下沉广场本身的使用效率来看,利用率并不高。其设计形态、装饰装修、建筑小品、商业餐饮业态等是需要重新思考
的。
B 与C
地块地下停车联图 核心空间及下沉广场 中庭设计效果 六
交通流线分析 6.1、车行交通
本项目位于黄浦江东岸,卢浦大桥下匝道处,毗邻世博会主会场。四面环规划路,地块北部隔纬一路约1.3公顷用地拟设置公交站。地块北部纬一路、经二路有车行入口到达办公楼门厅,对于酒店东楼,则在纬二路靠南部设车行入口,酒店西楼在纬一路靠西面有车行入口进入前广场。基地内设有机动车环路联系各部分,并兼做消防车道。其地下均已被大规模开发,配建了一定数量的地下停车库。
6.2、步行交通
基地内步行交通主要集中在东、西商业主入口广场,以及下沉广场周边的骑楼空间,在正对北部街角设人行入口到达办公楼,环绕基地内部的车行通道可兼做联系各部分功能的人行通道。
6.3、地铁交通
轨道交通7号线东西向穿越本项目所在地块并在地块内设车站,7号线是一条横贯宝山、普陀、静安、徐汇和浦东5个城区的交通大动脉,计划2009年年底建成试运营,地块内各个部分与地铁出入口均有紧密联系。4
实例简介
以下通过上海市轨道交通7 号线(M7)
中的几个较典型的综合开发方案对站点综 合开发的应用进行粗浅的介绍 [1]轨道交通7
号线是为世博会服务的主要线路之一,也是连接宝山区、主城区、浦东新区的一条重要纽带。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探索是其特色之一。其中:长寿路站及新南华里地块综合开发项目、浦江耀华站综合开发项目浦江南浦站及1860
地块综合开发项目是M
线中较为有特色的综合开发项目。每个项目各具特点和意义,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当前站点综合开发领域比较典型的矛盾和问题,是“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研究的宝贵实践。
6.4有轨电车
此外,经一路沿线规划有有轨电车,可方便到达地块西面人行入口。
6.5绿化布置
绿化主要集中于各塔楼主入口附近及其沿边,作为塔楼与市政道路的缓冲。此外在基地纬一路、纬二路主入口广场、下沉广场设计草地、座椅、水池等景观元素,作为休闲绿化用地。沿人行道种植大树及条形绿化带作为基地与市政道路的相互分隔。绿地面积4095
m2,绿地率15.3%,其中集中绿地1705
m2,集中绿地率6%,集中绿地分四块,每块面积均大于400 m2,分别分布在办公楼北部,酒店南部及酒店西部,以及纬二路商业广场。
6.6分期实施
根据本项目所具有的特点、业主方经营管理的需要,以及项目与地铁之间的关系,本设计充分考虑了分期开发的可能性:以地铁为界,地铁上盖物业、北部办公楼以及所有地下室部分为一期;南部地上商业群房,酒店东、西塔楼为二期。
工程现状
设计工作从2006年年初开始方案设计,现地下结构已施工完成,地铁站点地下施工完成,七
多元、动感、活力精神
城市精英追求效率、活力的生活方式,始终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
享受高品质的人生,他们的眼界和背景决定了他们只会选择精品,对于承载生活的公共空间更是要求精益求精。
国际公共空间系列作品集中了都市街区的多元、动感、活力精神,精品商业型产品,连接每一处国际生活元素,形成最先进和最富国际动感的购物、旅游和休闲娱乐新样板,让每一位青年精英尽享魅力无限的大都市生活方式。。
-现代手法诠释传统空间尺度 -契合地方文脉 -承袭苏州园林神韵
传统与时尚的对话、建筑形态的对白
通过线性水庭空间来营造多元、交互的视觉氛围、心理氛围,体现一种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艺术与建筑的-水乡文化的传承
与中央水庭亲密接触,内拥原创式庭院,幽静而不乏便利。由水串联而成的丰富多样的商业空间。
青年社交舞台
时尚缤纷的彩虹立面,力图将青年人年轻、活力以及个性化特征推向新的高度,同时商业、购物、旅游和休闲娱乐设计更为符合成长中的城市主流工薪阶层所需,3
建筑意向 Image
建筑立面融入活泼、明亮的暖色系,打破深色玻璃给人的单调沉闷,体现年轻人群的朝气与活力,更具时代感。
建成后的商务中心、凯宾斯基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入驻耀华酒店,用现代主义的理性方式,追寻技术美与人性化的和谐统一。将会是在该片区里领先的,具有极强城市感的项目。是产品创新和品质突破的典范,给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
城市白领精英追求效率、活力的生活方式,始终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享受高品质的人生,他们的眼界和背景决定了他们只会选择精品,对于承载生活的购物、旅游和休闲娱乐更是要求精益求精。
公建意向
简约、洗练、纯粹的纯净主义风格,使居住者情感回归于宁静与自然。完整和谐的整体格局与精心设计的建筑细节充分体现居住建筑在走向理性的同时,又注重对人性的全面关怀。
在空间设计上,围绕着“变与幻”的原则。突破常规与传统,空间均可“无限”转换。在保证基本功能使用的基础上,优化结构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满足青年人多元的需要。
空间体验
以建筑雕塑般的美感形成盖该片区新座标 场地剖面
城市青年精英追求效率、活力的生活方式,始终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享受高品质的人生,他们的眼界和背景决定了他们只会选择精品,对于承载生活的房子更是要求精益求精。
国际商务城系列作品集中了都市街区的多元、动感、活力精神,精品型产品,连接每一处国际生活元素,形成最先进和最富国际动感的街区新样板,让每一位精英尽享魅力无限的大都市生活方式。。
建筑风格,整体规划脱胎于现代简约布局,在现代简约中还原大家曾经熟悉的空间尺度,在东方神韵中创造出整体生长的大气势。把若干个岛屿空间通过曲水进行穿插、联系。
建筑立面融入活泼、明亮的暖色系,打破深色玻璃给人的单调沉闷,体现年轻居住人群的朝气与活力,更具时代感。
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的全面规划。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优越,区域范围内水系发达,地块西面为水系。距离东面的世博中心10分钟步行路程。
追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师法自然,将多方胜景纳入园中,在有限的园中,创造出具有“物外情,景外意”的无限空间。
园林营造以建筑、山石、水和植物为四大物质构成要素,共同组成园景。
在现代简约中还原大家曾经熟悉的空间尺度,在东方神韵中创造出整体生长的大气势。把若干个岛屿空间通过曲水进行穿插、联系。
在整体规划设计上,通过对中式传统形式进行了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传统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与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以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以现代建筑元素来重新解读中国古典文化的思路和意图。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传统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与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以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属现代风格建筑,在设计中揉和了传统院落的形式,博采各家之长又表达出自身特色。
为了达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其重点突出“借景而不夺景”的设计理念,赋予产品稀缺性,体现产品价值。
采用多种形式的双层皮玻璃幕墙、遮阳百叶、屋顶绿化、空中花园等材料构造与建筑处理方式,以及金属面板、木材等可循环材料进一步实现节能与生态目标。
6大中庭采光天窗
为提升建筑的品质和商业开发市场的需要,本工程有一大中庭,中庭的顶部有一整体的采光天棚,由于跨度较大,天棚的结构体系将结合建筑内部空间和天棚建筑形态的需要,采用钢结构空间桁架体系。
7空中连廊
为提升建筑的品质和商业开发市场的需要,在2层处有两空中连廊将南北两侧裙房商场连接起来,连廊的结构体系可依据其空间建筑形态采用空间桁架体系,由于连廊将两个不同的单体连接起来,为避免两个不同单体间的地震效应彼此影响,连廊与主体的连接可采用可滑动的胶支座。
结束语
城市环境应该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充分协调,并且是清洁、安全而高效的。为此,增加城市中的绿色,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建设高效、清洁和节能的交通系统等成为上海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要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扩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工业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实践表明,有序、合
理、综
合、高效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将上海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资源。
经历半个世纪的开发利用,上海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将开发完成。这标志着整个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本完成,形成完善的地下空间网络系统,城市三维空间得到合理发展,影响城市地面环境的功能设施全部置换到地下,城市地面环境质量极大
提高,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 第三篇:日本考察感想
困 境 中 做 活 -------日本考察有感
围棋中有个术语叫“做活”,我很喜欢这个词,还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个文章题目是“困境中做活”就把这个题目作为我的感想,这句话好像很符合日本的实际情况。
前几日公司组织到日本进行了考察学习,短短的6天时间不足以全面、系统的对日本做一个准确的评价及判断,但是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下面我就把这些天的考察得到的一些小感想讲出来,共同学习,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出来我们就走上了开往大阪及京都的高速公路,是阪神高速公路,从机场出来途经跨海大桥后就是高架桥,回来后我查询了一下大约11公里,绝大部分是钢梁结构,在钢梁上面铺筑路面结构层,在弯路及坡路段采用黄色或红色路面,醒目的提示此路段禁止停车。在前进过程中,不断有上跨、下穿的其他线路,有高速公路、新干线、轻轨等各种形式,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十分有序的立体交叉交通网络,甚至进入市区后有一段是穿楼而过的,车辆非常多但是十分有序,拥堵现象比较少,特别是听到日方导游介绍这条
高速公路修建于1965年时,我不禁感慨日本交通系统的发达,回过头来一想,日本是一个岛国,土地稀缺,资源匮乏,没有非常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向解决巨大的问题,就只能被迫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将所有能力发挥至极致,让所有规划设计都能够满足需要。这一点从高速公路服务区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爱知县和静冈县交界处的一处服务区停靠时,我的第一印象这里不像是服务区而像一个颇具规模的公园,一片片修整过的茶园,整齐划一,各种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给我的感觉就是只要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这里就有相应的配套设施,非常人性化。
从明年开始我们工程建设公司根据总公司整体部署,准备转型介入客土喷播、山体加固等领域设计及施工,在去日本之前,我也有针对性的研究了一些相关资料,对客土喷播以及山体加固的施工工序及工艺进行了初步了解,这次日方合作公司也派出了相关技术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施工实例,使我进一步加深了感性认识。在参观过程中,我和技术人员也进行了一些交流,对所在地当时的施工条件采取的相应的施工组织进行了了解,其中一些具体技术指标也进行了咨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我问到其中一些具体数据时,对方没有用大概、大约等词语,而是翻看所带资料,逐一回答,非常严谨。在日本几天,多数时间都是在高速公路上前行,看到了各种不同的挖方段使用的不同防护形式,基本上和国内采用的防护形式类似,但不是千篇一律,各种变化很多,比较有特点的是对预应力锚杆外露面的处理,通过不同的图案及材料变化,使预留出来的锚杆不但不影响整体效果,反而成为了局部景观的亮点。还有许多挡土墙预埋的泄水口,采用统一的外露长度、统一的斜度,与整个墙体共同组成一个点、线、面的结合体,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看上去就像它本来就应该在那里存在一样,非常协调、美观。
在日本期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干净”,确实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下车参观时,旁边停了一辆观光大巴车,司机正在那里给大客车打蜡,这种行为在我们国内是很少见的,那个司机是中国人,我们简单交谈了一会,他说,由于灰尘很少,打蜡后
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想了,为什么这里灰尘这么小呢?难道东京就没有建筑工地吗?在之后的行程中我就特别关注这一点,结果在东京市内还真找到了一处建筑工地,而且规模较大,但是很不好找,不留意的话就看不出来,整个建筑物外面全部采用钢管做支架,外面衬上各种图案的遮挡,从下到上,全部围挡,在有限的施工现场旁边紧挨着两处商场,在预留的两个出口位置,专门设置了两名身著制服的人员协助指挥交通,整个施工现场与周围环境看起来没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从这个现场我看到了他们是多么的注重细节。我们平时所讲的文明施工等都在做,但是有没有真正做到位呢,他们才是严格遵守了各项要求,从客观上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也起到了保障和促进的作用,这也是充分体现了工程资源合理配置,相关环节相辅相成的理念。
种种例子使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先进的设备、领先的科技、完善的制度,最终都要由人来完成,而人和人的差别就哪里呢,我觉得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差距。回国后,我阅读了有关日本精神的相关书籍,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是整个日本社会的共同精神。也许日本没有悠久的历史和值得骄傲的古文明,也许日本没有那么富饶的自然资源,也许在日本狭小的国土上(仅为中国的1/25)却有1亿人在为生计奔波,但日本人正用他们并不聪明的头脑和说一做十的精神,在一点一滴地改善着自己所做的工作,改善着自己所服务的企业,改善着自己所生存的社会。他们大多数人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强烈的群体性,习惯于听从命令; 2、个人关系之间非常诚实守信; 3、非常遵守秩序; 4、集体合作意思强;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认识到差距就是动力的源泉,我认为认识到差距就是感觉到压力,在此前提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需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整合资源,尽快实现总公司规划的转型目标,在半年内结束原有项目,理顺关系,同时通过和日方公司的施工合作进行管理人员的培养与锻炼,使全体现场管理人员提高到能管理、会施工、懂技术的水平,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
础。将工程公司做活、做大、做强。
第四篇:农业发展综合开发考察工作汇报(九页)
农业发展综合开发考察工作汇报 一、两市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 (一)基本情况
1、区农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
市区 XX 镇位于市区西北部,辖 57 个行政村,面积 74.5平方公里,人口 5.1 万。XX 项目区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地处平原,为井灌区,开发面积 2.9 万亩,共涉及 16 个行政村,人口 1.68 万人。项目总投资 5127 万元,其中开发资金 2507 万元,整合资金 2620 万元,共拓修并硬化农田道路80 公里,高标准硬化主干道路 17 公里,林网植树 11 万株;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6000 亩,发展优质果品、绿色蔬菜等经济作物 1.5 万亩,新建桥涵 1024 座,新打机井 35 眼,修复配套机井 115 眼,安装水锤消除器 355 套,新建井房 355 个,铺设 PVC 地下防渗管道 154 公里,埋设地下电缆 10 公里,购置大型农机具 18 台套,购置化验仪器 11台套,建立专业协会 3 个,科技培训 1.6 万人次。
XX 镇作为全国 20 个“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之一,镇党委政府在搞好土地治理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镇村实际,以新能源推广、环境建设和乡风文明为突破口,坚持典型带动,突出重点,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XX 镇生态农业工作一直以来有着良好的基础,他们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地点、高要求的“四高”标准,以及农田灌溉节水化、道路硬质化、植树林网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科技化、畜牧养殖规
模化、企业区域龙头化、环境生态化的“八化”要求,先后投资 2000余万元完成了 6 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是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的乡镇之一。全镇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桥涵配套,种、养、加工全面发展”的格局,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确保了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全镇生产总值实现 34.2亿元,农业总产值 5.4 亿元,财政收入 4000 万元以上,农民
人均纯收入达 8090 元。
镇政府在年初出台了关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奖励扶持政策的意见》,鼓励各村进行道路整修、建小沼气池、绿化美化村庄、卫生综合治理、路灯安装等等,先后对全镇 23 公里的镇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路灯 1215 盏,完成绿化 5600平方米,投资 50 余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垃圾中转站,彻底解决“粪堆、柴堆、垃圾堆”的顽疾,全镇卫生厕所的比重达到 100%,项目区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 55%,村庄道路硬化率达到 99%以上。
镇党委政府从村干部入手,严格规范执行“五项制度”,民主管理,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严格执行丧事“九不准,九提倡”制度,镇上还出资建设村卫生室,先期垫付资金保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开展“百佳标兵、建文明 XX”活动,在全镇评选好干部、好村官、好教师、好婆婆、好媳妇,在“农开支持资金”里,列出专项开支用于农民科普培训,成立农民书画协会,定期举办农民书画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县农业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
本着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项目农业和园区建设为载体,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思路,短短的 3 年时间里,农业综合开发已累计投入资金 3504 万元,治理土地 2.3 万亩,建起了富硒苹果园 13000 亩,黄金梨园、红将军苹果 5000 亩,优质红提葡萄园 5000 亩。全县 6 个开发项目中,共建设桥涵闸站、拦水坝、蓄水池、机井等建筑物 600 多座,建起科技示范园 3 处,形成了果业、畜业、劳务、生态、药业五大特色产业。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整体布局,整体推进,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示范带动,辐射全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棵棵树木郁郁葱葱,蓝天碧水交相辉映。开发项目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多彩的“神奇”。同时,该县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先后举办培训班 20 余期,使山区 1 万多人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今年 1~9 月份,全县农民
人均现金收入 2833.78 元,增长 18.08%。
XX 镇开发的名优果品基地,项目涉及 3 个村,小流域治理面积5000 亩,总投资 310 万元,实施水、电、路等综合配套,建起了红将军、黄金梨等名优果品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XX 乡双泉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4657 亩耕地,有 3847 亩是山岭薄地,并且大都挂在半山腰,农民生活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徘徊。该村被列为综合开发项目区后,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在昔日贫瘠的土地上发展果品面积 810 亩,全村人均收入由 3 年前的不足 2000 元猛增到现在的 4574 元。
在项目区内的社庄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筑路、修渠、架电,在果园推行喷施富硒、种植三叶草等技术,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今年全村 5000 亩苹果喜获丰收,亩均收益将达到 1 万元,创产值 5000 余万元,由此,农民群众形象地将农业开发称之为“富民工程”。
3、市县土地治理项目
县 2011 年农业开发项目共涉及 10 个行政村,人口 7359 人。开发治理面积 1 万亩,项目总投资 513 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 410 万元,自筹资金 103 万元。新打机井 70 眼,修复配套机井 60 眼,建井房 50 个,桥涵 284 座,埋设 PVC 管道 36 公里,修建农田道路 36 公里,疏挖排水沟 72 公里,栽植杨树 6.6 万株。在项目实施中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有关专家亲临现场规划,努力做到规划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坚持高标准施工,对项目区的所有工程均实行包保责任制;树木栽植实行“五个统一”;坚持高效能管理,项目区建立了由护林员、村干部、镇巡逻队员三级管护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制订了严格奖惩措施,使已建成的工程使用完好率达到100%。此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做到搞好三个结合,一是农业开发与深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农业开发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三是农业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二)主要经验
1、各级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宣传发动。项目计划下达
后,他们都及时成了开发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实施一把手工程,确保参战人员及时到位。不定期地组织召开指挥部人员及各村干部参加的调度会议,分析研究问题,现场解难释疑。同时,强化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开发的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开发的意义及内容,种植品种的选择及供应,水利工程及道路等项目的建设要求等,以充分调动他们支持和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2、严格项目管理,全面推行“四制”。一是严格推行法人负责制。二是全面推行了建设项目的招标制,对道路硬化、PVC 管道埋设、桥涵井房修建等重要建设项目,均面向社会散发招标说明,实行公开招标,由多家队伍参与投标,既提高了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又节约了项目资金。三是全面实行工程项目监理制,由具有专业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全程监理,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四是严格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做到立项前、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建成后的公示,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国家投资情况、自筹资金落实情况和主要工程建设内容,让群众看的明白,做得宽心,以激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严格立项条件,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区的选择时,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否则不予立项,一是水源条件具备,二是乡镇领导班子强,认识到位,三是项目区群众开发积极性高。从而避免了出现因过多建设水源工程,而使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不足,由于乡村认识不到位,开发积极性不高而使自筹资金落实难的问题,项目区选择
后,他们还十分重视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区于 7 月初便开始进行对主要框架道路的撒线布桩及路沟挖掘工作,9 月中旬秋收季节即正式全面开工建设。
4、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注重林网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两市土地治理项目区,主要建筑物均由市水利设计院高标准设计,由具有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所有工程质量好,建设标准高。项目区内桥涵等水利工程的设计统一标准,美观实用。为满足节水灌溉和生产的需要,他们均十分重视林网和田间配套工程的建设,林网建设从项目区
实际出发,科学选择树种,项目区,林网树木选用速生杨树优良品种,除较窄的生产路实行单行种植外,主要道路均实行双行或三行种植,且种植在较浅的排水沟内,便于管护,不宜破坏。由于他们重视林网建设,管理措施得力,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 98%以上。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进一步强化项目的科技推广工作。市、市均在项目区内整建制实施了小麦及其他农作物的统一供种、全面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市区还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在项目区内整建制规划建设沼气村三个,共建设户用沼气池600 余个,并利用其产生的沼渣、沼液这一高效有机肥料,在项目区内选择地块综合利用,进行了对比试验。进一步促进了优势农产品的生产。
6、坚持项目建设与项目管护相结合,工程管护措施到位,效益显著。市人大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了《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护办法》,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地市级农业综合开发立法的空白,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管护做到了有法可依,步入法制化轨道。两市土地治理项目区均按照项目运行管护的要求,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项目运行管护新机制,进一步明晰建设项目的产权归属。一是针对林木、道路、桥涵等公益性设施,镇政府成立了管护专职队伍,由林路站负责实施统一管理,并与管护员签订《管护责任合同书》,实行“定管护路段,定管护人员,定管护标准,定管护奖罚”措施的四定管理办法。仅 XX 镇就聘用林路管护员 100 名,镇政府每年出资 90 万元用于项目管护。二是将项目区内机井、井房、防渗渠等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一次性划归各地片小组,由农户自主管理使用,保证了项目区工程的长效运行。其他各项目乡镇、村根据各自实际,都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管护制度,落实了管护措施,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管护的工程管护体系;通过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使昔日的中低产田全部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敖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效益。
二、主要收获
这次赴我省两市参观学习的主要收获是:一是基本了解了两市平原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项目管护的做法、经验和主要特点,二是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看到了我们的差距,找出了不足。大家一致认为,两市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和项目管护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市实际,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能管理,高效益开发。严格立项条件,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区的选择时,要求必须满足水源条件具备,乡镇领导班子强、认识到位,项目区群众开发积极性高等基本条件,否则不予立项。项目要早规划,早设计,自营工程早实施,争取工作主动。同时还要十分注重林网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防渗渠和 PVC 管道安装等节水灌溉保证率要达到 95%以上;桥涵建设要满足群众生产的需要;道路要压实平整通畅;林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科学选择树种,做到统一树种、统一标准质量、统一标准栽植,加强管护措施,提高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进一步发挥防护林网的生态防护效益。
2、农业开发坚持两个优先做好四个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群众意愿优先,坚持生态富民优先;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农业开发与深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农业开发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三是项目建设与项目管护相结合,四是农业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3、加强项目管理和管护措施,确保建成项目能长期发挥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项目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度。认真做好建成工程的产权移交工作,进一步明确竣工工程的管护责任;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和自主管理新模式。对树权、路权等可进行公开竞价拍卖,对拍卖的资金可继续用于开发项目的管护和维修;对产权明晰,配套齐全的部分水利工程,采取政府引导、自愿组合的办法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或用水者协会,走自主经
营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路子,确保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益,真正实现项目运行的良性循环。
4、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改变单个的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的弱势,把处于松散状态的农民联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5、农业综合开发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推进基地化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与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与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有机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使中低产田改造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布局的桥梁和纽带,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发展优势农产品的重要基地,推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五篇:物业考察学习心得 文档
物业考察学习心得
我司于4月26日开展了一次培训活动。主题是去日考察团归后感。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感觉到了外企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作为从业人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训
工作不安,思走思变,保安这一块表现尤为突出,普遍认为做一名保安员技术含量不高,地位低,工作烦琐,责任又大,难出成绩,很多人当保安也就图着“安排人”的门槛低。也有人把当保安当成自己职涯规划中的一块跳板。当初“进人”的随意性就注定了“走人”的频繁程度。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日本企业文化的一些特征,比如
1、企业家族化,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2.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使员工牢牢地树立集体共荣,献身企业的观念。3.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采用各种制度加强员工的集体观念,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
二、爱岗敬业
爱岗:我觉得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所谓敬业:我认为用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即对自己工作要专心、认真、负责。培训期间吴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在日本到商场购物时,当商场一名工作人员要离开商场时,对商场内的顾客深深的鞠了一躬,我想这大概就是对爱岗敬业的一个诠释吧!
三、追求卓越、加强学习
培训当中,伍总对日本企业产品的技术,从浴镜的光洁度到螺丝钉的无锈迹,叹为观止,侃侃而谈,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随时都要保持充电状态。不断学习文化业务知识,才能与企业同步,才能为企业做出点成绩。
xx管理处 xx
2008年5月1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