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有效方式的研究

2023-03-24 来源:意榕旅游网


《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有效方式的研究》

研 究 方 案

课题名称:《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有效方式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邓 铭

承担单位: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

研究周期: 三 年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 课题组

《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有效方式的研究》研究方案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学校师资现状分析。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由原三所村小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

师队伍大部分是由过去的村小教师组成。师资力量较薄弱,学生生源较差。目前,我校有122名教师,其中男性37人,占29%,女性85人,占71%。35周岁以下教师有84人,占全校教师比例79%。小学段教师46名,中学段教师76名。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学段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亟待优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其特征表现为:第一、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观念未跟上时代的步伐,绝大部分教师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问题。第二、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比例偏低,市级学科带头人仅1人,区学科带头人仅5人。第三、职称偏低。高级职称10人,占8.2%。这种现状,很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从另一方面看,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又具有整合的优势:第一,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小学和初中教师实行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之间便于开展衔接和交流研讨,容易实现中小学教师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第二,青年教师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个性鲜明,富有活力,具有发展的潜力。第三、学校干部队伍年青化,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较强,抓学校管理工作较得力。第四,教学第一线比例高。100%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其中包括了行政班子成员。教学基本上由青年教师唱主角。(注:行政均兼第一线教学),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了管理保障。

2.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

(1)教师的专业研究、自身提升意识不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由教学情境的“支配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平等的“对话者”、知识的“生成者”;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丰富的学科知识,更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可以这么说,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可是在实行绩效工资后,学校部分教师有满足于现状,仅有职业感而无事业心的现象,有任务意识,而无目标意识。且部分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专业钻研精神不够,缺乏自身素养的提升意识,“做一天

和尚撞一天钟”,安于现状,从而滞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自己,也极易辐射到其他教师和学生,从而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推进。

(2)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问题。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9年级(初中)和1—6年级(小学)学生差异较大,教师也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初中和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定位。传统的中小学教学和教研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学教师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的现象。这种教学上的中间相隔,彼此陌生的现象使我校的九年一贯制的特点未得以充分发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清楚的专业发展定位。第一,教师的教学目标应以九年级的出口为定位目标;第二,教师的发展目标应以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能胜任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特点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

然而,绝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意识根深蒂固。小学段教师对自己的发展没有过高的要求,自信度不够。中学段教师又对小学段教师的教学有轻视现象,不能理解小学段教师工作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想通过研究,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更准确的定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教师学科、学段综合化,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教师对各学段、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其他学段中的相关知识,并利用、借鉴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适应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要求。

3.当前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因为成都市教育发展的需要,成都市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除直属学校以外,各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都由各区县自己组织进行。因高新区没有专门的教师进修校,只有人数极少的中心

教研室对本区各校的教研进行管理,并由区内各校的兼职教研员组织进行。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的重任就落在各学校自己身上,就需要学校研究更有效的校本教研内容和方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概念的界定

1.“九年一贯制”的内涵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成都高新和平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真正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并非简单地将一所初中与一所小学合二为一,不仅是在升学上一贯,学制上一贯,而且在整个办学目标的设置,学生培养目标的规划,行政与业务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上,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一条线的发展思路,能够一以贯之。

我校的九年一贯管理模式在整体管理上,打破了中、小学原有的界限,不在一所学校中设立中、小学二部,而是把具有共性的工作放到一起进行管理,使管理者能集中精力抓好某一方面的工作,更具“专业化”。这样的管理,把全校的工作从一至九年级以条线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比较紧密的结合。这样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本教研方式就会不同于其它单纯的中学和小学的校本教研的方式。

2.“校本教研”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中指出:“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

现和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以发展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

3. “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有效方式”的内涵:

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即内容,说话和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称为方式。 “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平台,它的内容与有效方式,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习和课例实践研讨为平台,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问题牵动促进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力求在行动中提炼出适合本校校情的,能常态化地融入师生的教学生活,能切实解决学校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的内容和方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终身学习理论为校本教研提供了理论支持。

2.成人学习理论揭示了教师具有自修自研的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为教师主要以自修自研方式促进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其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须接受的理念。

4.《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将新课程设置为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使小学和中学的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纲要》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为九年一贯制校本教研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探索出具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推动我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适合我校校本教研的评价体系,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3. 通过研究,提高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使我校骨干教师有独立进行不同级别和层次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通过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培养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骨干教师能主研区级以上课题,有独立指导教学的能力,成为区域内学科名师或带头人;一线教师能独立上各级各类赛课,能在常态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 通过研究,将我校想成为名师和能成为名师的教师,实现“名师孵化”,并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一至九年级全体教师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1.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认识和现状的调查研究。

2.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模式研究。

(1)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自下而上的反思型问题研究

(2)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自上而下的引领型专题研究

(3)以学段中心组为单位的九年一贯制特色的整合研究

3.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有效性的评价体系与制度。

七、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我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现有校本教研现状,找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尝试实践-反思总结-再次尝试实践-凝练成理论的过程达到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效果。

3.个案追踪法:

对典型教研组、教师的教学研究行为进行追踪,不断反馈提炼。

4.经验移植法:

给教师提供阅读专业书籍和教育刊物、或者外出考察的机会,学习观摩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学习中思考能否把他人的先进的经验、模式、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到本校,运用得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他人的先进的经验、模式、方法有效地运用到本校中来。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和设想: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以探索新的“课堂结构和模式”为主线,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整合课堂”为切入点,骨干教师为主研人员,通过自我反思或同伴研讨发现问题,化问题为专题研究,经过不同层次的互助学习和专家引领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课例研讨回馈、反思,尝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有效地体现研究的 “螺旋式”上升特点,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的具体措施和设想

1.以“建”为立足点,为校本教研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要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组织网络,做好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工作。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 不能临时突击, 做表面文章。学校可以制定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案例分析制度、评价奖励制度和领导管理制度。

2.以“学”为基本点,为校本教研奠基。

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学习化氛围和学习化制度与机制的形成,从而使“学习-研究”成为一种学校和教师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

(1)读书研修法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读书对教师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让教师超凡脱俗,读书让“经师”成为“人师”,读书让“庸师”成为“高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重点读好以下几类书:读好教育报刊——及时了解教育同行在思考什么、研究什么;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反思自我,不断创新;读专业书——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天地,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读中小学生的书——细心品读,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人文书——开阔视野,丰富自我,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读“无字”之书——广泛采集课程资源,做创新型教师。

(2)培训研修法

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促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适应新课改,真正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区各级培训和教育教研活动,让老师先向名师专家学习,参悟他们的先进教法,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让教师在听、学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努力抓好校本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系列。

※开展学习“洋思”、学习杜郎口、学习蒲江实验的经验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提

高教师业务能力。

※采用专家引领的方法,邀请有关专家来我校讲学指导,帮助教师成长。

※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校内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和听课、评课活动和专题讲座。

※积极承办各级教研活动,抓好学科赛课活动。组织推选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和赛课活动。为教师校本教研搭建平台。

3.以“研”为生长点,为校本教研构筑脚手架。

“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教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永动力,是教师高层次的成功需要,也是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导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盲目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根据学校九年一贯制的特点,探索适合我校的校本教研模式。

备课组——反思型问题研究:

坚持“基础学科每日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开展备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问题会诊等活动。集体备课的内容以问题研究为主,主要为下一周教学内容、《整合课堂》编制的注意事项、过关练习和本周的教学问题反馈与改进措施。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教案或《整合课堂》做到第二次备课的批注和反思。让教师从习惯上提升长期的质量意识,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听课、查看备课和作业批改、教学质量的跟踪、教学业务指导等,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教研组——引领型专题研究:

教研组的工作主要以专题研究为主,主要的研究专题为:学校课堂模式与结构的改革、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和教育科研课题。教研组要组织开展好汇报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教研活动,做到课前有讨论、课后有评课。加强教师的听、评课管理,为每一名教师听课学习创造机会,组织教师进行读书学习,坚持写读书笔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评选优质课、举办观摩课、课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探讨教法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教科室引导教研组对现有的省、市级课题要进行科学管理和自上而下的专题研讨,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加强研究过程的监督、指导、服务。各教研组开展围绕“课堂模式与结构改革”和“整合课堂”的小课题研讨,确立一批具有“科学性、有研究价值、可操作性”的校级课题。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研究人员研讨会,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督促课题研究各项活动的落实,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段中心组——九年一贯制特色的整合研究:

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学校成立学段中心组,学段中心组内中小学教师融为一体,开展本学段的学科教研活动。通过学段中心组加强教材整合,推进九年一贯办学体制。各学段教师间互相听课和学习,进行同学段和异学段的交流,举行备课组、教研组、学段研究课和校内经验交流会,校本教研内容除了学科教学,还应关注各学科的教材整合研究。

同学段教师结合备课和上课情况,把理论或实践上的疑惑,在教研活动中提出,进行专题研讨,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或改进措施。在学段教师共同的交流研究中,找到教学的“共同点”逐步达成一种共识,共同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认知体系和教育教学行为体系。

各学段教师间,研究各学段的衔接和整合的问题,互相听课和学习交流,除了听本年级本学科的课,还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听课。教师互相了解别学段学科的教学特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学习规律和别学段的学生情况等,找到教师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措施。这样,在各学段教师的交流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九年目标的引领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发展。

4.以“思”为拓展点,为校本教研提供攀缘技术。

如果说“学”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研”是校本教研的抓手,那么进行教学反思则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由“通识”型而“专识”型进而“博识”型的自感压力的过程。每一位教师要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研讨学校九年一贯制特色整合课堂的能力。

一名美国学者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翅膀”。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促使自己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写教学后记;做课后小结;搞课后专题研究;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写教学日记;同行共同研讨。

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都要在反思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找失败的原因;既要记教学活动,又要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又要构想下一次教学。课后反思,虽然看起来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出自自己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真切的感受,非常珍贵。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教育教学研究及时、长期地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定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

5.以“赛”为新起点,为校本教研构建展示平台。

“赛”既是以上“建、学、研、思”诸过程的总结,同时又是新过程的起点,应该说是对上述过程的检测、反馈和升华。首先,学校开展校内的各种赛课。这种类型的会课,不注重结果,而是注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赛前的老教师的传、帮、带,有赛中选手的学习与交流,有赛后评委的中肯点评与参赛教师的自我反思,赛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打造的过程。其次,对于校内赛教课中的优胜者,学校积极把他们推出去,参加市级基本技能以及优秀课的评比活动。他们在经历了校内赛教的这一过程之后,深感教学经验的缺乏,自感与名师的差距还很大,这时他们又会主动地“学习”、自觉地“研究”,渴望听到名师“讲座”,为实现更大的目标又走上了新的起点。第三,对于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往往会出现教学上的“高原”现象,课也能够从容自如地上,书也能驾轻就熟地教。这些教师的教学技艺如何提高?都可以通过赛课和示范课等形式来得以提升。各类赛课,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相互借鉴学习,从而促进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各个层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九、课题的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和研究小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邓铭

副组长:林淑琼、廖有俊

成员:任炯、王亚兰、杨石、徐建国、卢德彬、蒲德明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邓铭

副组长:林淑琼

成员:任炯、王亚兰、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各年级组长。

2.宣传动员:

给老师们讲解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申明每个教师都是课题研究的成员,要积极进入研究状态,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新课程精神、新课标理念,主动向课题小组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课题研究周期及步骤:2010年6月—2013年6月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6—2011.3)

完成调查工作,结合学校软硬环境作好课题可行性分析,制定和完善课题方案,申报研究项目。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6)

分解课题,确定分课题,各研究人员制定出研究分课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监督、指导、服务,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总结研究工作情况,及时调整下阶段的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资料准备、收集、整理、积累工作。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6—2013.6)

各研究人员撰写研究论文,经验文章、心得体会、整理案例等,总结成果。

十、预期研究成效与成果

(一)预期研究成效

1.课题本身的成效。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应找到一条适合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有效方式:如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相结合开展问题研究、专题研究、整合研究。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在目标定位上,有效的校本教研强调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在活动主体上,有效的校本教研强调的是教师是参与主体。在具体方式上,有效的校本教研更强调同伴对话与分享。在动力激发方式上,有效的校本教研更强调主动发展。在内容选择上,有效的校本教研强调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课题研究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本教研注重让教师们养成学习和反思的习惯,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定位为将教师培养为九年一贯制教师,适应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教师们在中小学教师相互衔接和整合中进行同伴互动,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的双赢目标。从而形成一支基本功扎实、有理论底蕴、能适应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合课堂的教师队伍。

3.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学生成为受益者。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积极探究,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尤其是整合研究将实现学生九年一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让学生终身受益。

4.课题研究应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借鉴意义。

(二)课题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教科室

2010年5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