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从江污牙钨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2020-11-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贵州从江污牙钨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作者:罗泽能

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文论述含钨矿体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矿物组合及指示矿物产出状态,总结了含钨矿的岩石矿化富集规律。

关键词:钨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探讨;贵州从江

污牙钨矿位于从江县境内,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过渡带上摩天岭穹状背斜北东倾伏端。区域内构造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分别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褶皱、断裂发育。区域内岩浆活动强,主要以中一深成相的中一超基性岩、酸性岩及浅成相的基性岩,但以酸性岩为主(图1)。 1.地层

区域内出露中元古界四堡群尧等组、河村组及新元古界下江群甲路组、乌叶组、番召组、清水江组和震旦系南沱组,以及黔桂边境摩天岭花岗岩基北延部分的吉羊单元花岗岩。污牙钨矿区内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四堡群河村组、新元古界下江群甲路组第一段、第二段和少量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及少量花岗岩。主要含矿层位如下:

甲路组第一段(Pt3j1):浅灰绿至灰色绢云母绿泥石石英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及绿泥石石英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石英粉砂岩。岩石揉皱较强烈,具叠瓦状构造,见针状、放射状电气石和片状黑云母,断续见乳白色石英细脉和透镜体沿千枚理充填。该层以具较强揉皱与下伏地层区别,其与下伏河村组为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385m。

本层近底部为具强电气石化和黑云母化蚀变的灰、灰绿、深灰色绿泥石绢云母石英千枚岩,是区内白钨矿的主要含矿层位。 2.构造

从江南部褶皱发育,主要有加里东期形成的摩天岭穹状背斜嘲,轴向5°-10°,区内长55kin,宽40km,轴面倾向北西,倾角60°-70°。区域内断层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北东组:主要为逆断层,分布在高武一洞头一带,规模较大,具有多期活动、多性质特征,主要有高武断层、乌指山断层;北西组:主要代表有高文断层和顶洞断层,该组断层走向北西一北西西,倾角在45°-85°,多具正断层性质,与北东组断层为一共轭断层组。这些褶皱和断裂,构成了区内的主体构造骨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矿区内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褶皱仅在变质岩中见到一些层间小褶皱;断裂构造仅有高武断层从矿区南东角通过。高武断层在区内延伸1.5kin后两端出图,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55°。 3.岩浆岩

矿区花岗岩属黔桂边境摩天岭花岗岩基北延部分的吉羊单元,其分布于摩天岭穹状背斜轴部。岩体成一南北向分布的椭圆状岩基,南北二端平缓,东西二侧陡峻。岩体与围岩界线处可见接触变质及同化混杂现象。外接触带具有角岩化、石榴石化,围岩同化混杂作用强烈,与岩体界线不清。 4.矿床地质特征 4.1矿体特征

污牙钨矿赋存于下江群甲路组第一段地层中,主要矿体受“黑色变质体”(hst)控制,产状与“hst”底界大致一致。“hst”及钨矿体走向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有约30°交角,总体倾角约20°。

目前工程控制的钨矿体有五个(Ⅰ、Ⅱ、Ⅲ、Ⅳ、Ⅴ号),其中Ⅰ、Ⅱ号矿体规模较小,仅为单个工程控制。Ⅲ、Ⅳ、Ⅴ号矿体为矿区主要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在空间上表现出:沿走向和倾向上具有波状起伏,在倾向上随蚀变带向深部延伸尖灭的特点。矿体特征如表1。

4.2矿石类型及质量

根据矿石中白钨矿粒度、嵌布、结构、构造划分为浸染状矿石及脉状矿石两种。 (1)矿石类型

①浸染状矿石。白钨矿粒度小于1mm的浸染状矿石;白钨矿粒度lmm~5mm的星散状矿石;白钨矿粒度5mm~20mm的斑点状矿石。是主要(>80%)矿石类型。

矿石外观为深灰色、灰黑色石英千枚岩,其间嵌布浸染状、星散状、斑点状淡奶黄色白钨矿颗粒,白钨矿颗粒多少决定了WO3品位。矿石具条带(纹)状构造,而且具揉皱或强揉皱。

②脉状矿石。包含白钨矿呈1cm~10cm厚矿脉(厘米级脉)和小于1cm厚矿脉(毫米级脉)两种。厘米级脉爆破后成块状白钨矿,易于手选。毫米级脉爆破后成细砂粉状白钨矿难于手选,是矿区重要矿石类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矿石质量

主要有用组分WO3矿区平均品位0.274%。Ⅲ矿体平均品位0.199%;Ⅳ矿体平均品位0.226%;V矿体平均品位0.238%。对矿石(围岩)组合分析,其中伴生有用组分Ag、Ga达到综合利用指标,Au在浸染型矿石中达到综合利用指标。结果见表2。 4.3围岩蚀变

矿区的围岩蚀变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广,在矿区内普遍存在。但是与钨矿有关的蚀变存在于下江群甲路组第一段地层中。主要围岩蚀变有:电气石化、黑云母化及硅化等。电气石化及黑云母化是整个蚀变带普遍存在,变现为颗粒细小,呈针状、放射状、纤维状集合体,分布密集且多呈定向排列,在岩石中形成深色和浅色相间的条带(纹)状构造。其与变质岩中普遍含的颗粒较粗、呈星散状分布的电气石、黑云母有区别明显。硅化在整个蚀变带普遍存在,表现为原岩中石英颗粒加大或石英细脉、网脉穿插于围岩中。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不出硅化与白钨矿之间密切关系。

蚀变带岩石在外观上颜色较深,多呈灰、深灰甚至黑灰色,岩石多具有强烈的层间揉皱,局部地段出现层间倒转小揉皱。

5.含钨的矿物共生组合及指示矿物特征 5.1钨的赋存状态

侵染状白钨矿颗粒不均匀嵌布于石英千枚岩及石英裂隙中,呈浸染状、星散状、斑点状,粒度一般在1mm~18mm,粒径大者20mm,小者0.1mm,以细粒为主;脉状白钨矿呈1cm~10cm厚矿脉(厘米级脉)和小于1cm厚矿脉(毫米级脉)分布于千枚理间,脉体周边往往出现电气石和黑云母组成的“黑色镶边”。 5.2指示矿物的产出特征

矿区指示矿物(组合)与白钨矿的品位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取样对比,可以得出以下指示矿物的五种组合与钨矿品位的变化关系。指示矿物(组合)与钨矿品位变化关系对比表见图2。

该区电气石和黑云母单独存在,不能作为该区钨矿的指示矿物。只有电气石和黑云母共生,且在产出特征上具有一致性的,才能作为该区钨矿的指示矿物。 6.矿床成因浅析 6.1矿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本区工作程度较低,对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甚少,甚至为空白。所以,在此对矿床成因做初步的探讨。

(1)矿区南面侵入的摩天岭花岗岩,是雪峰期(760Ma)陆壳改造型花岗岩,与之相伴的热液非岩浆成因,属变质成因。据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研究,含W背景值高,其最高值与黎彤《中国黑云母花岗岩(1962)》平均值相比可达6倍。矿区在揭露花岗岩的探矿工程中采样分析,花岗岩中含WO3一般在0.01%~0.034%。说明摩天岭花岗岩侵入活动为钨矿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2)区内从四堡群河村组到下江群甲路组一段的变质岩中,经紫光灯照射均可见到星点状分布的白钨矿,在揭露上述变质岩的探矿工程中采样分析,含WO3一般在0.02%~0.05%。说明岩浆侵入活动时,其中含钨酸盐热液在变质岩中运移,当遇到其中的钙质成分时与其反应形成钨酸钙沉淀,从而形成矿区内从河村组到甲路组一段的高含W背景,含W高的地层经后期蚀变改造,进一步富集而形成。 6.2成矿机制

该区经武陵构造阶段晚期和雪峰、加里东构造阶段的过渡,到广西运动发生基底褶皱,并与杨子准地台“焊接”为一体,进入稳定地台阶段,相继形成一套盖层。华力西一印支阶段受扩张作用波及,黄山运动使之再次褶皱。经过这矿化蚀变带的走向均为北东向,受断裂构造影响明显,因此,区内的北东向断裂构造是寻找铌多金属矿的重要标志。几次构造运动,使矿区内富含钨质的热液多沿构造断层及其分支断裂侵入,构成导矿通道。在整个运动中,钨元素经过了多次频繁的溶解、沉淀,最后才富集成矿。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成矿与每次运动都密不可分,尤其与黄山运动最为密切。在前期大规模的变质作用后,钨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富集,在多期次构造作用和成矿作用的驱使下,这些破碎带与先存的场地沟通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为成矿热液运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场所。而黄山运动使之再次褶皱为容矿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场所,并为该区的钨矿化进一步富集提供了热源和动力源。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为变质热液矿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