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2020-02-06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08年第02期No.02.2008(总第158期)学啊教宵研究StudiesjnPreschoolEdueaflonSerialN仉158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李幼穗宰赵莹(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要]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考察天津市某幼儿园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著性别差异;儿童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著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增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关键词]4~6岁儿童;儿童的分享行为;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一、问题提出(一)被试从天津某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90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男生46人,女生44人),其中小班22人(平均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亲社会行为被定义为一切年龄4岁),中班32人(平均年龄5岁),大班36人使他人获益,促进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行为,【”这种(平均年龄6岁)。行为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二)分享指标系。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分享作为重要类型之一计分方法:在玩具分享中,不给别人玩记0分,受到极大的重视。所谓分享指通过与他人共同享用与别人一起玩记1分,给别人玩记2分;在奖品和某种资源而使他人获益。闭生物学、经济学、人类学食品分享中,不分给别人记0分,分给别人记1分,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发现,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完全送给别人记2分。的重要方面,[31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三)实验过程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41首先从大班被试中随机选取全班人数l/3的幼很多研究发现,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JL(12人),完成老师交给的某项任务(拼七巧板)后正相关,即年龄较大的儿童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艮送给橡皮泥作为奖品,视为通过努力获得的,并让他多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分享行为上的表现们佩戴有卡通人物的图片;再随机选出l/3的幼儿也不尽相同,通常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12人)进行抽奖活动,获得小食品,视为意外获得因而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不过也有研究发现儿的,并让他们佩戴有卡通动物的图片;剩余l/:3幼儿童的分享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嘲很多研究还(12人)允许拿出自带的心爱玩具,并给他们佩戴有表明,分享对象的价值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水果标记的图片。通过佩戴标记法将被试分成若干的分享行为。川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试图通过组,每组三人,由佩戴不同标志的三名幼儿组成。让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考察4石岁儿童分享行为的每组幼儿自由活动lO分钟,并观察记录他们的分享年龄、性别特点及分享对象对分享行为的影响。行为。小班、中班的实验程序与大班相同。二、研究方法(四)数据统计根据计分标准记录90名儿童的分享成绩,并收稿日期:2007—5—2l·通讯作者:李幼穗,天津师范大学教授,E—mail:yousuili@126.eom万方数据一39—利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互、结果与分析表现_出任何分享行为。4撕岁儿童缺乏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可能怒盘』乞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斡,年龄较小的儿童还未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其分享行为也朱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此外,他们还不具备站在他入熊度考虑阕题豹髓力,在与同伴交往时,还不麓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技能。这也有可能与大部分儿童是独生予女有关,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而忽视了对其分事意识及分摩行为的墙养。(一)4-6岁儿童的分事情况统计对∞名J乙囊在各种分享对象上的分享情况进行统计。发现60%的儿童没有出现分享行为,38%的儿童能够与他人共享,耐允许他人宠全占有自己物品或食物的兑塞只有2%。(二)不同年龄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并不同年龄儿邃的分享成绩如表l所示:表l4—6岁儿童的分享成绩儿童的分享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的认知、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丽发展是一致的。4岁的儿濑年龄较小,谴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瞧不能正确的评价鑫己的思想、情感,而5、6岁兑童的认翔和情感水平与4岁儿童相比有了进一步发展:嘲此外,年龄较大的儿童相对予年龄较d,JD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撬会,就餐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蠹。研究还发现』L煮的分享行为没有显著戆性别差异,这与已有研究发现在儿童生活的早期,儿童各方面发展中性别差异较小或几乎没有的结pMSD0.430。48O.604岁5岁22O。23O.34O.6132366岁对不同年龄JL童的分享成绩进符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凡童的分享行为差异显著(F(2,87)--4.266,P=《0.05)。可见,分享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恧逐步提离。(基)几童分享行为的槛男lj差异表2儿童分享成绩的性别差异麓SDl果樱一致。翻男生女生46440.4780.3640.5860.4871.Oll0.315实验结果表明,儿童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是食品,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可见食品这种直接作用予感官豹裁激对JL童寒说更巽吸孳l力。纛研究者在实验前假设的是,作为荣誉象征的奖品因其是儿童通过个人努力得到的,应是儿童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东秀,但实验结栗与诧不同,大多数的,毛室对奖品的分享要比食品和玩具多,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对荣誉概念的理解还不深刻,把褥到戆奖品褫为了一般物瑟。对不弱性别,L童懿分搴成绩送行平均数差异检验(见表2),结果表明,不同性另*IJL童的分享行为无显著差异。(瓣)儿童对幂弱类墅分事砖象分享行为的差拜袭3儿童对不同分攀对象的分事情况MSD努力获褥的羹品303030O.570.200.弱0.41O.63意外获得的食品自带的心爱玩具(二)4~6岁儿童分睾行为的培养策略分享行为是一种亲丰土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西,通过运鼷一些适合J乞童心瑾特点静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臻的。fl明具体策略如下:角色捞演法是一释使入暂时置身予德入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面更有效建矮行鸯己焦色酶心理学技术。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处境和需要。已有碜}究表明焦色扮演训练能够促进』L童分享行为酌发展。fl聪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O.50以不圊分享对象为自变量,戳歹L童的分享戚绩为因变量进行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儿童对不同类型的分享对象的分享行为具有显著差异(F(2,87)--.4。207,P<O。05),J毛煮对三种辩象静分享行为由多到少依次为:努力获得的奖品、自带的心爱玩具、意外获得的食品。豳、讨论(一)4~6岁儿童分享抒为的特点由实验可知,粥人中必有2%的入能把自己的物品完全与他人分享,而超过半数(60%)的儿童没有—————40i万方数据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很多研究证实移情能力强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021移情训练可以引导儿童注意他人的观点,并给予需要者以帮助。[13t-有研究者对儿童进行表情识别、移情能力培养及分享感受等移情训练,结果表明经过移情训练的幼儿其分享行为显著增加。嗍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重要途径,家长和老师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并积极引导儿童由被动的模仿到主动的积极创造与表现。有研究者采用自行设计的情境,进行了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榜样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分享行为,且其效果在幼儿的玩具和奖品分享行为上比移情训练的效果更好。【151老师和家长还要注意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强化其分享观念及分享行为。当儿童出现某一分享行为时,老师和家长应用适当的言语肯定儿童的行为,强化其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培养其分享行为。ModelsofFood1。SharingofContextualBehaviorIncludeComplexEvaluationsFactors.ChildDevelopment,2003,11(74):1697—1708【4]王海梅等.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Ugrel-Semon,R.Moraljudgementbehaviorandandmoralsocialofchildren.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952,47:463--476【6】陈会昌等.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心理科学,2004,27(3)[7]Stab,E&Noerenberg.Property-shts,children’sdeservingress,reciprocity,friendship:Thetransactionalcharacterpersonalityofsharingbehavior.Journalofandsocialpsychology,1981,40:271-289【8】周念丽,张春霞编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8—222[9】王福兰,任玮.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7—8)『10]韵5娜,李姗泽.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擘前教育研究,2005,(4)【11】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参考文献:【1]Hay.D.Prosocialdevelopment.Journalpsychologyandpsychiatry,1994,35:29-71ofchild【12]HoffmanML.Isaltruismpartofhumannatur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prosocialin【2]Melaniebehaviorchildren’SandaJackson,MarieS.Tisak.Is1981。40(6):121—137【13】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2—234【14】李福芹.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4,17(3)【15】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goodthing?Developmentalchangesevaluationsofhelping,shariong,cooperatingcomforting.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1,19:346-367【3]HenryMarkovits,JoyceF.Benenson,andDonaldL.Krame.ChildrenandAdolescents’InternalCharacteristicsof4to6YearsOldChildren’SSharingBehaviorandFosteringStrategiesLiYousui.ZhaoYingofPsychologyandBehaviorofon(Academy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toAbstract:Throughtheresearchbehaviorunderselfthedevelopingcharacteristicsof4situations,theexperimentalno6yearsoldchildren’ssharingdesignedexperimentalasresultsshow:Children’8sharingbehaviorisimprovedtheage’sincreasing;Thereisdifferencebetweenboysandgirls;Children’8practicalityvalueonsharingbehaviorisdifferentwhentheyfacedifferentSobjects.There’sfosteringchildren’sharingbehavior.Keywords:childrenof4-6一yearsold,children’Ssharingbehavior。fosteringstrategiesforchildren’Ssharingbehavior一4l一万方数据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幼穗, 赵莹, Li Yousui, Zhao Ying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学前教育研究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2008(2)4次

1.Hay.D Prosocial development 1994

2.Melanie Jackson;Marie S.Tisak Is prosocial behavior a good thing?Developmental changes in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helping,shariong,cooperating and comforting 2001

3.Henry Markovits;Joyce F.Benenson;Donaid I.Kram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Internal Models of Food-Sharing Behavior Include Complex Evaluations of Contextual Factors 2003(74)4.王海梅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4(01)5.Ugrel-Semon R Moral behavior and moral judgement of children 19526.陈会昌 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03)

7.Stab E;Noerenberg Property rights,deservingress,reciprocity,friendship:The transactional character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19818.周念丽;张春霞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999

9.王福兰;任玮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期刊论文]-学前教育研究 2006(7-8)

10.王红娜;李姗泽 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期刊论文]-学前教育研究 2005(04)11.魏玉桂;李幼穗 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1(05)12.Hoffman M L Is altruism part of human nature 1981(06)13.李幼穗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 2004

14.李福芹 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1994(03)

15.张莉 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01)

1. 郭力平.杨恒.Guo Liping.Yang Heng 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启示[期刊论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7)

2. 邱少华 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期刊论文]-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2)3. 李德显 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学前教育研究2003(12)4. 陈丽华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0(16)5. 骆乐 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14)

6. 罗仙玉 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7. 顾艺文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期刊论文]-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4)8. 徐鸿 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伪分享』[期刊论文]-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9. 陈丽君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期刊论文]-学前教育研究2001(2)

10. 徐琳 从幼儿的独占心理看分享教育[期刊论文]-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11)

1.王金芳 中班幼儿在美工区分享行为的类型研究[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1(8)

2.但菲.赵琳.高一波 体育游戏对3-6岁幼儿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3.赵旖旎.王丽薇.苏彦捷 不同内容的谈话训练对5~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期刊论文]-学前教育研究 2011(3)4.王江洋.刘歌 幼儿亲社会延迟选择的发展机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qjyyj20080201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