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武乡县洪水学区 姓名 性别 电话 邮编046308
内容提要: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古诗更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它不仅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感情炽烈、意境优美,脍炙人口,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所以,千秋传颂,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本文所叙述的正是古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试图从语言训练的角度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些探讨和挖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习和运用古人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故不揣浅陋,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古诗 语言 想象力 能力 训练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古诗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立意深刻、想象丰富、感情炽烈、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形式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易于流传。所以,不少优美的古诗千秋传颂,家喻户晓。如果能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对训练语言、陶冶情操、培养学省生的想象力都大有益处。在古诗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诗中的语言因素,设计训练,点拨疑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现在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供大家借鉴。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
析语言特色,了解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艺术的典范和极好的语言训练范例。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了解诗句内容,这是语言训练的
前提。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我国的古诗尤其是这样。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就必须压缩结构,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留下叙述的空当。学生初读时往往会不知就里,不明其意。如“一岁一枯荣”就把“每年秋天,野草枯黄了,第二年春天,嫩绿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岁岁循环,年年如此”的意思压缩在这五个字中。“春眠不觉晓”是说谁在春天时睡觉不知不觉就一觉睡到天光破晓,补充了主语“我”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飞入菜花无处寻”省略了“黄蝶”,“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分别省略了“诗人”、“童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补足省略部分,语意才能够通畅。
古诗中,因受格律的限制或为增加诗的韵味,语序常作些适当的变换,如按正常语序理解,那就不能说通或有悖诗人的原意,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语言的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对语序作恰当的调整,语意就通畅了。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抓住其语序倒置的特点,根据问题“什么远远地向上延伸?”不难看出,这一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寒山石径远上斜”。又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是说“朝辞彩云间白帝”,“处处闻啼鸟”就为“闻处处鸟啼”, “锄禾日当午”就是“日当午锄禾”,“春色满园关不住”即“关不住春色满园”。在教师的点拨下,这些看似深奥的诗句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另外,我们还可就调整变换前后的句子作一些句意优劣的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这样写的妙处,如“锄禾日当午”与 “日当午锄禾”。
写诗最讲究选词炼句,把诗句中最重要的中心词炼好了,诗句就会为之增色。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正是因为有经过诗人反复锤炼而熠熠生辉的诗眼才闻名遐迩的。著名的“推敲”的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用得简洁、传神,动静兼宜,更是古人炼字的光辉典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不乏这样的诗句。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这一语言特点,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更能使学生认识到选词炼句的重要性,学到古人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作风。如“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裁”字,使人读来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妙、造物主的神奇。“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满”字用的多么恰当,让人望文知意,吟诵之间便鲜花盈目了。“一道残阳铺水中”是写“红日西沉,夕阳斜照在水面上,就像轻轻铺在江面上一样”,“铺”虽是“照”的意思,
用“照”却不能描绘出落日光线的柔和。“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则形象地道出瀑布此时在人们的视觉中宛如一幅巨大雄浑的山水画,高挂在远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兼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些传神之笔,都为学生选词炼句提供了具体的、很好的范例。
二、
赏语言境界,感悟魅力
古诗艺术手法灵巧,是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或铿锵激昂,或轻松活泼;又是一副副隽永深远的画面,或色彩斑斓,或宁静淡雅。读了《早发白帝城》,我们仿佛正随着遇赦的诗人乘舟东归,猿声不绝于耳;读了《早春》,我们也似乎置身于皇城天街,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早春的气息;读了《三衢道中》,我们也好似泛舟于绿波之中,信步于山间小道,满目苍翠,鸟啼声声。
教学古诗如果仅以词论词,就句释句,学生往往不能进入诗的意境,深刻领会其中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完善,有所突破,有所补充,有所提高。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感受它和谐的韵律,欣赏他丰富的色彩,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其深刻的意蕴。《所见》一诗中作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欲捕鸣蝉的牧童形象,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扩展,说说牧童的面部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学生自然会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又如《小池》一诗,气韵生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随诗人走近小池,感悟那宁静环境中的生动景象。 这样吧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拓展想象,训练语言,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已远远超过了文字的本身,显示出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关键。
三、
导语言方法,形成能力
古诗的文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设计多样的形式,并给与相应的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这是语言训练的目的。
解词析句,在理解内容中学习方法。这是运用语言的基本方法。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学生理解了“欲——要,穷——穷尽,目——看”后,表达句意仍很困难,可以通过填空“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上一层楼)”。这样疏通理解,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诗人把这个深刻的意思,只用十个字表达出来,是多么简洁!把“月落乌啼霜满天”分解为“月落”、“乌
啼”、“霜满天”,学生便能清楚地想象出诗人的所见所闻,体会由这样一些景物所营造出来的黑暗、清冷、寂寞、孤独,还有点恐怖的气氛。又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抓住其巧作比喻的特点来析句,描绘燕山夜色就相当容易。
描述诗境,在想象创造中掌握方法。诗人抒发感情,通过形象构成意境,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描述诗的意境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方法。如《舟夜书所见》,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抓住“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描绘漆黑的夜晚,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色,学生便能掌握方法。这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想象画面,在审美活动中提高能力。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如教《小池》,可先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然后在画有小池塘的画面上添补部分景物:小荷、蜻蜓,再描述画面,学生便在审美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能力。另外,根据诗意给白描画添补色彩也是渗透审美情趣的方法。
训练表达,在运用锻炼自己。学习古诗不仅要欣赏其美词佳句,陶醉于美妙的意境,更要受其启发、感染、熏陶和影响,模仿或尝试着运用古诗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法来进行写作训练。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要求太高,可以先从词语的运用、简单的句子开始,哪怕是学会一个词语的运用、实现了一个句子的精彩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点点滴滴,不要苛求,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总之,充分利用古诗的语言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内容,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注:本文所引诗句皆出自小语教材,故不一一作注。
同时声明除了小语教材并未参考其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