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唐诗格律

2023-12-06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谈唐诗格律

唐代诗人在写诗时,一般都遵守格律的。但是,有时候为了不因格律的限制而妨碍诗的意境与内容,也会冲破格律的束缚而自由书写,如不讲粘对、不计平仄、不用对仗等,出现了不少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变体诗。下面试举几首著名变体诗为例赏析:

五绝:《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此诗感情真挚、语言清新、音韵铿锵、第三句一个“举头”第四句一个“低头”情态逼真、感人,这里就不再细说。但如果从格律要求来说,第三句和第二句失粘,第四句又与第三句失对。而第二句的节拍上连用两仄声字,第三句的节拍上连用两平声字,没有平仄交错。这些都不符合近体诗的规则,可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首千古传诵的绝妙抒情诗。

七绝:《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1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一首历代传诵的状境抒情佳作,如按格律要求,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上两句与下两句格调雷同。但这诗第三句、第四句的语言非常形象,正是所谓诗中有画的代表作,如果因为迁就格律而把词句另行铸造,效果就不一定如此完美。这种三、二句失粘,后两句平仄又相对立的格式,亦称“折腰体”,意思就是中间两句失粘,像人的腰折断了一样,在历代诗作中比较常见。

五律:《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2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李白这首千载传诵的诗作,很多人认为是一首古体诗。个人认为它虽然不受格律的限制但自然与格律协调,可称“不律而律”。此诗不论写景、抒情都非常自然,作者信手写来,不作雕饰。诗中间两联不用对仗,打破了律诗的框架,但读起来流利、亲切清丽。可它句式的来仄交错、句间的平仄相粘和平仄相对这些规律则基本上是按格律诗的格律构建。其中第三句第四字“秋”、第七句第四字“帆”,应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成了拗字,但作者均在本句中第三字改仄声字作了补救。综上所得,所以此诗不能作为古体诗看待,仍然是一首变体诗。

再有,

五律:《一百五日夜对月》杜甫

无家对寒食,

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

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

3

想象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犹渡河。

这首诗,应该对仗的两联,只有颈联对仗,颔联不相对,相反,首联却是一付对联。像这种颔联的对仗移到首联的格式,称为“偷春格”。意思是起首两句把三、四句的对仗提前完成了,就有如春天未到,应该在春天开的花却先春而开,好像偷了春光一样。杜老师这种安排,除了是适应对粘等格律原因外,主要是从内容出发的。试看:首联两句写实,点出一个客居无家的人在寒食节晚上对月悲凉,接着引起感慨,才有颔联两句的联想:嫌月里的桂树遮挡了月光因而想把它砍掉。所以颔联不对仗改用雄健的句子,更见笔力峭拨。

再有,

五律:《月夜》杜甫

今夜鹿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4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只有颈联用对仗,而颔联、首联没用对仗,此种格式称作“蜂腰格”。因为颔联位于全诗中部而不用对仗,就好像蜂的细腰一般。此诗颔联两句与上一首例诗一样,都是一件事两句说完,不加雕琢,浑然天成。

七律:《白帝城最高楼》杜甫

城尖径仄旌旗愁,

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睡,

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

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

5

泣血进空回白头。

这又是杜老师有名的一首诗,但它不合律。大家别以为杜老师不懂诗律,在他现存的诗中合律的占绝大多数。只是这首拗体诗是杜老师为了行文的需要而有意不迁就格律,从而达到了气势雄浑,格调古朴的艺术高度。

从以上几例说明,诗之所以有格律,目的是为了诗的形式、构建更完美,而不是要求内容绝对服从格律。因此,当格律与意境内容有矛盾时,我们固然应该尽可能考虑修改诗的部分辞句,使它不损害内容又可在谐和的格律中更好地显示诗的艺术特性。但在两者矛盾很大不易解决时,我们也不必削足适履去迁就格律,必要时,格律也是可以突破的。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