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点理性少些遗憾——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不良倾向的分析与诊断

2020-03-17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课改纵横・专题透视 善 莺 浙江杭州市和睦小学(310011)张翼文 凰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不良倾向的分析与诊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理性推进,一线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清醒地 (间)、3+3=1(间),这样就不会有歧义了,克服了生活问题解决 策略对已有数学模型建构的反作用。当遇到这样的矛盾时,关 认识到:现实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简洁、朴实、智慧的,数 学课堂教学应该在扎实、有效上下工夫。所以,教师在实践中更 应该多点理性,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尽量少些遗憾,从而在 真正意义上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现笔者就对一些数学课堂不 良倾向进行分析与诊断,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键在于教师以教学智慧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真正达到教学的 有效性,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2.对学习数学价值取向的再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 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和学有价值的数学。何为学有价值的数 学呢?笔者认为学数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得到智慧和精神的双丰收,另一方 面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有效地帮助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因 此,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在前面进行新知探索的价值 取向更多是在于促进智慧的发展,在后面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 、警惕“生活经验”对“数学模型”的反作用现象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应该说教师不缺先进的教学 理念,缺的是把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一种能 力,这个问题也是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理性地向前推进的“瓶颈” 问题。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浙江海宁落下 帷幕,来自全省各地教学一线的数学名师用自己的智慧精彩演 绎了数学课堂,也暴露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困惑着的 热点、难点问题。 题的价值性更多的应该在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促进自身的 可持续发展。当然,数学“三维目标”的达成也不能完全割裂开 来,应该是相辅相成、交互式螺旋上升的,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 上落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案例描述: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解决”一课,媒体出示以下情景: “有35位教师,其中女教师16人。海宁宾馆的房价标准:双人 间200元,三人间210元。一共需要安排几个房间?”其中一位 学生这样解答:女教师16+2=8(间),男教师(35—16)÷2=8(间) ……二、警惕教材内涵把握的“移位”现象 在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交流活动中,来自 全省各地区的十二位选手围绕计算教学四个教学内容(两位数 乘两位数笔算、平均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笔算、9的乘法口 诀)进行了主题为“同上一堂课”的评比交流活动。各位选手用 3(人),8+8+1=17(间)。答:一共需要安排双人间16间,三 人间1间。有学生提出异议:“我们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很重 要的一点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在‘(35—16)÷2=8(间)……3 (人)’算式中,余数3大于除数2,这样的解决方法显然是有问 题的……”听课教师哗然,当然,这其中上课教师没作任何评价 或引导。 分析与思考: 1.正确认识一些生活经验对数学模型建构的反作用。 自己的教学实践诠释了计算教学的新理念,很好地解读了《数 学课程标准》中计算教学的理念,其中也暴露出当前一线教师 对新课程教材理解与实施存在的一些共陛问题。现以其中一位 选手执教北师大版“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和谐 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一种良好资源。《数 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我们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 是,教师更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生活经验对数学建构的反作用, 如以上片断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就是对数学模型的一种负面冲 击。如果按照“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数学模型去判断“(35—16) ÷2=8(间)……3(人)”是否妥当,那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 案例描述: 片断(一):引出“平均分”后的体验性训练 指一指、说一说下列图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为什么? 抛开数学模型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样的解决策略,很显 然是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那么,这样的矛盾怎么解决呢?教师 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改变以上的算式写法,即(35—16—3)÷2=8 // 暑吕g oo o o o 丰辈辈 。。(1) (2) (3) (4) 片断(二):认识“平均分”后的实践性训练 ] —1囔 嬲孵 r_\斗// 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把六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并用自 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 生 (媒体展示):OO OO OO 生2(媒体展示):AAA AA△ 生,(媒体展示):☆☆☆☆☆☆ 分析与思考: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如何利用、激活、调 整与提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经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 的数学建构和保障他们后续学习的畅通呢?这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从以上片断中可以看出该教师已经比较 充分地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体验, 可是教师在追求活动形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平均分”另一个本 质的把握,即“平均分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的一种外显形式”,这 也是后面学习分数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一个重要认知起点。 因此,教学中把进行平均分的整体用“集合圈”表示出来是不可 缺少的。以上片断应该表示如下: 片断(一): \\、 丝 ①! 至// \ ! !多!/o ⑩:!!  /——_\. 片断(二).生。: 、、 。。i——  一 ———/—T、、. 生:: :: /,■■ 生 : : : : : 这样更能突出“平均分”的其一本质特征,即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学生在整体与部分“集合圈”的刺激下,能更加深刻地体 验数学“平均分”的实质,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三、警惕教学展开过于“唯本”现象 课程改革的深化程度如何关键看教师,尤其教师对教材的 解读与实施更不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太过循规蹈 矩,那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必要的障碍。不久 前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摆一摆想一想”(人教版)一课,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材的要求,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与 学生思维的广度,导致课堂产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案例描述: (给学生提供数位表) 师:请你从袋中取出三颗珠子,把它们摆在数位表上,看看 可以有几种摆法,并把摆出来的结果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并说 一说这个数是怎么来的。(生活动略) 师:请同学们来汇报汇报。 生.:我把三颗珠子都摆在个位上,表示3个1,用对应的 数来表示是3。 生::我把三颗珠子都摆在十位上,表示3个lO,用对应的 数来表示是30。 课改纵横・专题透视 师:那你选择1 ̄9颗中任意一种颗数去摆一摆,看看可以 摆出几个数来。(生活动后汇报交流) 珠子颗数 摆出几个数 摆出的数 1 2 1、10 2 3 2、ll、20 3 4 3、l2、21、30、 4 5 4、13、22、31、40、 5 6 5、14、23、32、41、50、 6 7 6 15、24、33 42、5, 60, 7 8 16、25、34、43、52、61、70、 8 9 8 17,26、35、44、53 62,7J 80, 9 10 9、18、27、36、45 54,63 72、81 90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生 :摆出数的个数总是比珠子总颗数多1。 生 :摆出的数很有规律,珠子数共几颗,第一个数就是几, 最后一个数就是几十。 生 :如果有10颗珠子,就可以摆11个数了,第一个是 l0,最后一个数是100,理由是我把1O颗珠子都摆在个位上就 表示10个1,用对应的数来表示就是10;把l0颗珠子都摆在 十位上就表示10个十,用对应的数来表示就是100…… 师:刚才有同学说10颗珠子可以摆11个数,这是不对的, 你们课后自己去摆一摆,好吗? [因为教材中只要求学生学到摆9颗珠子为止,同时教材 也明确规定9颗以内(包括9颗)可以摆出数的个数比珠子总 颗数多1;10颗以上(包括10课)可以摆出数的个数比珠子总 数少1] 分析与思考: 上述教学活动的实质是让学生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 直观形象地熟悉和理解数的组成,接着通过观察、比较、分析、 猜测、验证等数学方法,逐步让学生对数的组成模型能脱离计 数器和数位表的依赖独立地在脑子中浮现出数的组成的表象 (即数学化),以此达到“数学化”的最高境地。因此,片断中出现 学生10颗珠子可以摆出11个数来的结果,理由是把10颗珠 子都在个位上时就是看作l0个1,10个1用数来表示就是 10;10颗珠子都在十位上时就是看作10个10,lO个10用数 来表示就是100……其中可以看出该生已完全脱离了珠子数 与数位上数字之和的对应关系(非本质化的已有生活经验),已 完全摆脱了计数器和数位表中数位最多可以摆9颗珠子的束 缚(已有数学经验),也已完全脱离了数的组成必须借助于数位 表和计数器为支撑点的依托(已有思维经验),学生的思维已经 完全提升到数的组成方法的最高数学化水平了。紧接着学生就 有可能很快地说出“1l颗珠子可以摆12个数”,即11个珠子 都在个位上的话就是11个1,用数来表示就是11;11个珠子 都在十位上的话就是l1个10,用数来表示就是110;10个珠 子在十位上就是10个lO,1个珠子在个位上就是1个1,10 个10、1个1合在一起,用数来表示就是101……所以,我们的 教学能只“唯本”而“违心”地断定“l0颗珠子可以摆出11个 数”是错误的吗? (责编黄桂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