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学与玩》2019年第11期
公元29世纪,地球成为一个被垃圾覆盖、惨遭遗弃的星球,人们通过大型星系飞船撤离,留下了机器人瓦力进行垃圾清理。这种职业出现在2700年,那时,地球的垃圾多到整个星球几乎被垃圾掩埋了,人类只得移居到太空船上,并且请一家清理公司清除地球垃圾,待万物更新时再回地球安居。
清理公司把这种叫瓦力的机器人大批送往地球清理垃圾,但这些机器人并不适合地球的环境,时间一长,大批损坏,最后只剩下一个机器人还在日复一日地按照程序清理废品。就这么过了几百年,仅存的瓦力在垃圾堆里发现不少人造宝贝,他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什么是孤独。
一天,一艘飞都突然降落,女机器人夏娃来到地球执行搜寻任务,她最初對瓦力充满敌意,但逐渐和他成为朋友。最终,瓦力决定和夏娃一起返回母舰。舰上的人类乘客由于微重力和依靠自动化的生活方式,都已成为虚弱不堪的大胖子,包括飞船的现任船长麦克雷,他其实只是在机器人自动控制下操作飞船的“傀儡”……
《机器人总动员》这部影片被公认为是一部非常好的社会批评电影。例如,美国人每年生产近4亿吨固体废弃物,但回收不到1/3。这部电影并没有将科学技术妖魔化,只是认为技术应该被用来帮助人类培养自己的本性,技术必须服从于人类的繁荣发展,并帮助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善生产、生活方式。
《机器人总动员》虽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其阐述的主题却发人深省。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被垃圾填满的地球,歌颂了未来机器人之间的感情,鞭答了人类无节制的发展 对家园造成的毁灭之灾,展望了新科技给幸存的人类带来的希望。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环境污染使人类被迫离开故土去太空流浪;而在流浪途中,人工智能的干预,让人类失去了控制权,演化成了肥胖、虚弱的物种。难道未来的地球真的会像瓦力所生存的环境一样,除了一望无际的垃圾,就只剩下人工智能可以生存?但是,电影又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机器人的另一种想象,那就是清理机器人瓦力与侦察机器人夏娃的感情,发人深省。
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有着严重的担忧。他警告称,有人可能创造出超级人工智能,它们能够全面超越人类,而且有可能完全取代人类。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于人类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生物大脑和计算机之间能达到的成绩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慧并且实现超越。 霍金教授去世前两年,也就是2016年时,还说过,“人工智能研发的成功有可能成为我们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它也可能成为人类文明最后的成就,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如何避开风险”
也许,距离人工智能技术爆发的时代已经为期不远,未来让人工智能代替我们去探索宇宙,可能是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机器人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任,去探索宜居星球,甚至开发无人星球,建立起可供人类生存的环境,然后人类再移民过去,也许比派出载人飞行器更加现实、更加经济。
人类的“银河帝国”也许将会是像瓦力和夏娃这样热爱人类的人工智能为我们建立起来的,那样,人类也许会进化成更高级的宇宙物种,而不会在地球上自我毁灭了。
本文选自科学出版社《明日的王者人工智能》(有删节),冯志刚、王麟两位科普作家通过经典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向我们展示种类各异的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是如何不断进步,直至和我们站在一起,成为地球共同的“主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