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经·国风》里江河意象

2021-11-11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试论《诗经·国风》里的江河意象

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源远流长的”江河”意象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崇拜与个人离愁的抒怀,滚滚东去的”江河”意象体现着雄浑劲健的壮美与逝者如斯的哀愁,惊涛骇浪与清澈澄明的”江河”意象分别喻指动荡浑浊的世道与宁静纯洁的心灵。 关键词:江河意象 生成缘由 表现形态 一、 江河意象的生成缘由

《诗经·国风》是的产生经历了如此之长时代,如此之广地域,如此复杂作者群体,所以它必然具有某种代表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先民社会生活方式的折光反射,还是对当时文化风俗和诗歌美学的一种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的先民们都是缘”江河”而居的,”江河”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源泉,构成先民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生活对象。”江河”还是当时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美”。在生产过程中,人是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出现的,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江河”是最先被先民接触的,它在先民的劳动过程中最先被先民用艺术的手段”把握”了。先民在它的劳动对象中”直观”到了自身,先民们在”江河”看到了自己的自由劳动创造,看到了人类的目的和理想,与人类的力量、智慧和才能的实现,因而在”江河”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江河”引起了人们的喜悦。”江河”的意象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变化,逐渐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从实用到审美的历史过程。

我断定”江河”在先民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催发过程中功不可没,不然,何以解释在《诗经·国风》出现频率非常之高的”江河”呢?我们来看下面的粗略统计出的数据:

《诗经·国风》160篇诗歌中包含”江河”有35首,如果把包含”隰”(即沼泽之意)的意象也算进来则将近40首,出现频率为21.8%。”江河”的意象包括很多名字:江、河、水、淇、渭、汾、沫、汉、泌、溱、洧等等。其中涉及农事的(可能产生时代比较早)有7首,总出现频率为4.3%,占”江河” 诗的20%;其中涉及军事的有1首,总出现频率为0.6%,占”江河” 诗的2.8%;其中”怨讽”诗有11首,总出现频率为6.8%,占”江河” 诗的31.4%;其中涉及爱情和思念的有21首,总出现频率为13.1%,占”江河”诗的60%。最后爱情和思念一类中包含了多种复杂的感情:单相思的、思念亲人(包括戍守的丈夫、在家的妻子、父母),男女相悦的。由此可见,”江河”作为意象和”情”,尤其是爱情关系最为紧密。它比”怨讽”诗歌的”政治/人际”领域包含了更多的人的元素。

“江河”的意向产生是一个从生产领域到情感领域,最后到爱情领域作品逐渐增多的趋势。这完全符合艺术发生学的规律。江河意象的表现形态应该以最终成型的”情感”为主体。 二、 江河意象的表现形态

在我们祖先眼中,”江河”是渔猎的对象,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所以一开始,”江河”必定先作为农事意象出现。如:”泌之洋洋,

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陈风·衡门》)翻译为:泌水这么洋洋滔滔,可以养活我们,不让我们饥饿。为什么一定要吃黄河的鲂呢?”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翻译为:何处采浮萍?南山溪水边。何处采浮萍?在那浅流边。劳动过程中出现的诗歌,是最为基础的,最古朴的。

“江河”在当时并没有被完全征服,并非人力所能轻易控制的。”江河”又是由流动着的水构成,它不断地考验人的耐心和情绪。人们怨恨和烦躁的情绪往往被投射到那连绵不绝的滔滔河水中去。比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邶风·柏舟》)水流在这里作为文化原型的象征意义出现了,它代指”忧愁”,后来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很难说不是从这里发端的。再比如:坎砍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魏风·伐檀》)河水在这里既是劳动的环境,又是起兴的手段。此外还有: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郑风·扬之水》)扬水那么软弱无力,既然没有兄弟,只有我们两个,那就不要相信别人,他们都在诓骗你。扬水在这里隐喻了人间的真情,它像水一样变化,一样软弱,禁不起考验,让人无限愁苦。”怨讽”诗歌的”政治/人际”领域的情感倾向开始把”江河”作为意象使用了。

“江河”是永恒流逝的,具有不可复返的性质。所以它容易让人产生思念的情绪——既然时间迅速地就过去了,那么我就不如”珍

惜眼前人”,从而让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感叹中,涌现出对人生和亲人的无限感情。比如: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风·渭阳》)悠悠的思念,像河水一样经历着自身的”历时性”。还有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江河”有时会成为人们团聚的阻碍,因而通过”江河”的意象去表征思念也就很正常了。比如: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要追求心上人就像要渡过又宽又长的汉水一样缥缈。他明知得不到那个美丽的姑娘,还是不能忘怀,真是一片情深,一片痴情。汉水浩渺迷茫的水色,男子无限缠绵的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了。再如著名的《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深秋季节,蒹葭苍苍的水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让人体会到爱情的痛苦和代价。恋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总也不能找到对方,像被浩浩荡荡、汪洋恣肆的水阻隔了一般。

三、 与”江河”有关的相关链接

《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即使经历了这么许久的时空变换,也难以阻隔今天的人们阅读《诗经》时对上古时代的感受和追忆,对中华民族先民生活的理解与共鸣。《诗经》展现的是中国文明源头五彩缤纷的丰富世界,它那原初的、不经污染的、不加雕琢的、不受约束的生命激情和情感表达经常让后世的读者心驰神往、钦慕不已。《诗经》中用”江河”做意象的句子对后代也因

此有十分潜移默化的影响。

“江河”就以《诗经》中的几种基本意象形态不断扩大,开创了中华民族诗学上的具有文化原型意义的基本意象。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汉·无名氏《别诗》)”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魏·曹丕《燕歌行》)”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魏·曹植《杂诗》)”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魏晋·王粲《七哀诗》)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宋·苏轼《满江红》)”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清·曹雪芹《临江仙》)…… 这种影响甚至还扩展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我们对河流的崇拜——我们把长江和黄河称做”母亲河”;全国几乎任何地区的人,无不崇拜自己的家乡的河流(比如湖南人崇拜湘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