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体系初探

2020-01-18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体系初探

作者:靳铮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4期

摘 要: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状态迫切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拓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其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要求。为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在汉语系统中是自古有之的词汇。

“文”,其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案。如《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中均为此意。后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论语·雍也》:“文质彬彬。”

“化”,其本义为变化,改变。如《易经·系辞传》:“知变化之道。”后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如《说文解字》:“化,教行也。”

“文”和“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易经·贲辞·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后亦有见之,如刘向《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强调精神领域的文治与教化。

至于我们现在常用的“文化”一词,是鸦片战争以后,由日文转译的西方词汇。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就对“文化”做了系统的阐述:“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在五千年扬弃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稳定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人本主义”,重视仁义和礼仪;提倡“贵中尚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视求同存异,保持社会和谐;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视民族奋进、坚韧不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在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的范畴十分宽泛,包括哲学、历史、美学甚至一些专业著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吸收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可能性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国传统的很多精神文化通过语言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包围着学生,而且经过若干年系统的语文学习,十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已经具备接受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和基础。同时,语文教师系统地接受过培训,已经充分熟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的古文功底和文论、美学、哲学基础,具备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高度来进行语文教学的能力。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职业院校的教师对教学文本的选择有较大的自主权,可自由选择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文本材料,在课堂上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挖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加以运用。 三、构建学生个体的文化平台

汉语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性的语言。通过语文整体育人功能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解人生,从中吸取营养,构建学生个体的文化平台。如下图。

这种对于塑造学生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四、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体系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应遵循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应遵循原则:一是紧扣文本,选择性补充材料。既方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同时又增强文化积淀。如,在讲解《逍遥游》时,可向学生简单讲述老庄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在解读王维等人的诗歌时,可以适当引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儒、道、释三家的合流与融汇情况对中国文化形成的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文化含量引入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度。在授课时,力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过智慧激励、方法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三是着力寻找文化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做到“学、悟、用”的结合,将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艺术等丰富的养料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积淀。

2.构建“二平台五途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体系(如下图) (1)课堂教学平台

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技术,在课堂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将文本解读的重心放在文化观念树立和文化传统传承上,在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信仰、道德等方面进行深层挖掘,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二是开设专题课,通过对古代优秀作品的选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价值的认同,形成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2)课外拓展平台

一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和道德素养。二是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如,在端午节,通过吟诵屈原的诗歌,学习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进取、求真、爱国的价值观等。三是挖掘、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如,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并通过查找文献典籍理清渊源。

总之,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及教材体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吸收中华文化精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景生.汉字与上古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编辑 薄跃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