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浓墨重彩写春秋——武星宽先生其人其画

2021-04-28 来源:意榕旅游网
要i辑 £1i 开冗 浓墨重彩写春秋 ——武星宽先生其人其画 口邓健铭 摘要:对于表现技法来说,浓墨重彩只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较 早的重彩画,主要是以工笔的形式表现出来。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星宽教授的浓墨重彩画,在用色用墨、画面构成、物象 造型等特征上与传统的中国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风格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面貌,为水墨重彩的研究和发展 提供了积极且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浓墨重彩审关 初识武星宽先生,是在一个三伏天的清晨,武汉理工大学艺 术与设计学院的门口,有一长者从小车里出来,旁边有同学小声 道:“这就是武星宽老师。”笔者仔细观察:他身材高大魁梧、长 发、花白络腮胡,气质儒雅。后来得知,先生乃蒙古族人,蒙古名 乌兰扎布,年轻时在武汉上学,毕业后便留在武汉工作。 随着他的设计美学课程开讲,笔者对其认识不断加深:他年 少时来到荆楚灵秀、人文气息浓郁的武汉,先后就读于武汉理工 大学、湖北美术学院。他是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 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等, 其绘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英国卡迪夫大学等收 藏。此外,先生还有很多已建成的室外景观项目,如人民大会堂 湖北厅的设计、湖北洪山广场系列浮雕等。在课堂里笔者见到 了他的绘画作品,当对比强烈而大气的画面效果铺天盖地展现 在笔者眼前时,笔者不禁暗赞其画面恣意纵横且意味深远。在 这里笔者对他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 点: 一、浓墨重彩,并置融合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在用墨方面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已达 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要想在这些成就面前谈用墨,或者再前进一 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武星宽的用墨既继承了传统用墨的干、 湿、浓、淡、焦,又把在少年时期研习的唐卡中的黑、红、黄、金、 蓝、绿等浓重而艳丽的色彩有所保留和融合。他把这些物象的 大小、前后、虚实、远近、主次进行排列组合与搭配,这些因素经 过他精心的安排与布局后,形成一种强烈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 画面。齐白石先生的写意花乌画中,有明显的民间工艺色彩痕 迹,武星宽的用墨用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灵光沐浴金胡 杨》里,大面积鲜艳的、不同层次的红色、橙色占据画面的主要部 分,在红色与橙色的边缘有选择地分布着几块大小造型不同的 浓墨,这样的色与墨的并置使这种浓墨与鲜红形成了强烈的对 比,且层次分明,色和墨相互映衬、相互融合,显得既和谐统一又 对比鲜明,把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 朽一千年的生命历程中最绚丽而顽强的一面加以呈现,充满了 生命的辉煌和灿烂。在画面里中现墨与色的交融,使画面远离 俗、甜、花之弊,显示出老辣、苍古而雄浑的气象,主要是由于大 小不等、形状变化的色块与墨块的组合、并列,无不显示出画家 对色与墨的充分运用和探索,也许还有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与 追求,充满一种蓬勃的生机和力量。 二、中西融合,开拓创新 在武星宽的画里,随处可见的是大块艳丽的色彩与浓重的 38 墨块,且有的加以边线,在这里可以看得出后印象主义对其绘画 的影响。因为这种形与构成形的线条、色块、体和面,是强烈内 心化和个性化的表现,也是主观感情的流露,如《灵光沐浴金胡 杨》《山花、野花、格桑花》都能很好地印证这一点。这里也保留 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本质特点,在用笔上用传统的书写方式来 表现,不管粗细的线条,还是不同色块组合,无一例外地显示出 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线条非常讲究,有时苍劲古朴,有时婉约 秀丽。这种中西融会贯通,早年的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等大 家都是杰出的代表,给中国画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极大地丰富 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武星宽的绘画可谓殊途同归。 三、禅道精神,我述我心 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把“气韵生动”列在首位,笔者认为这 种气韵最主要是体现在思想的高度上,是一种意境的深度和表 达。先生的画不管是大幅巨制,还是小幅细裁,或强烈,或宁静, 无一例外给人的感觉都非常和谐。画面里透出一种圣洁和神 秘,充满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在《天似穹庐花似锦》 中,天地之间的神秘与安宁,透出于宇宙苍穹,圆月高悬,静静地 照在天地之间,黑白占据画面绝大部分,只有中间一红一绿大小 均等两色块,却一点不显别扭,画面和谐整一。画面散发画家的 精神气质、反映他的内心世界。他出生于内蒙古,且从小画唐 卡,各种故事与传说也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记忆中,所以画面出现 大量以禅意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加上他 学在荆楚大地,长期受到楚文化的熏陶,他把蒙古族艺术与汉民 族的水墨艺术融合起来,成为风格独特的水墨重彩画家。 “笔墨当随时代”,清代石涛主张笔墨要具有时代感。在武 星宽的画里,我们看到的是山花烂漫、大漠孤烟,这是他内心的 写照。 参考文献: [1]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1 996. [2]张强.中国画论体系.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3]陈绶祥.国画讲义.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第一单位:怀化学院 第二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编辑王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