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度流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1、 oa系统
2、 nc预算系统、网上报销系统系统内制度流程 3、 nc成本核算系统
4、 nc合同审批、合同付款 5、 nc营销控制系统 6、 nc人力资源系统 7、 nc财务核算系统
五、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修订 六、制度流程执行情况的审计 1、 制度流程体系建设情况审计 2、 制度流程信息化匹配度审计 3、 制度流程体系执行情况审计篇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
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
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
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②为审计人
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
告;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篇三:流程审计管理制度 流程审计管理制度 1.0目的 通过审计公司流程的运作的真实性,检查流程执行的效益、符合性,最终达到维护流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促进流程管理工作建设,保障公司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0适用范围
裕富宝厨具设备(深圳)有限公司所有运行的流程。 3.0程序
3.1流程审计的总体目标、价值目标、管理目标及审计成果 (1)流程审计的总体目标
流程体系一体化,形成流程网络化管理。 流程体系确保及时更新,满足业务发展。 暴露和解决流程问题,提高业务运营能力。 确保流程文件和实际执行一致,充分尊重流程。 通过流程有效性评估,确保流程优化持续性。 (2)流程审计价值目标
评估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促进流程与战略、组织、客户群、产品等匹配。 诊断出关键价值链条的薄弱环节,为管理的系统改进提供指引。 测评关键流程能力,揭示核心业务中突出问题,促进关键绩效指标的改善。 评估流程规范化水平和执行情况,促进流程规范化全面达标、有效执行。 综合评估流程建设环境和持续创新改进能力,促进建立良好的环境和长效机制的形成。 (3)流程审计管理目标
通过掌握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点,促进流程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流程审计的要素和标准的学习,为企业内部流程审计工作提供指引。 通过掌握流程审计的技术和方法,提升流程审计的实践能力。 (4)流程审计成果 审计工作底稿
《部门审计总结报告》 《流程模块审计总结报告》 《流程架构审计总结报告》 《流程审计报告》
3.2流程系统性和完整性审计
(1)审计要素
◆流程和战略、商业模式的匹配 ◆流程和组织的匹配
◆流程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 ◆流程和制度的匹配
◆流程和信息化建设的匹配 ◆流程缺失的程度
◆流程体系的集成化程度
(2)主要审计技术和方法 ◆访谈 ◆建模 ◆对标 ◆关联分析
3.3流程的设计质量 (1)审计要素 客户价值导向 流程适用范围 流程的触发条件 流程的输入与输出 流程的端到端闭环 流程的接口和协同 流程的责任匹配
流程关键活动的业务规则 流程文件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2)主要审计技术和方法 对标
3.4流程执行力审计 (1)审计要素 流程文控管理 流程培训 流程实施
流程执行的符合性
流程执行过程的问题反馈机制 (3)主要审计技术和方法 访谈
穿行测试(正向、逆向) 攻击性测试
3.5关键流程能力审计 (1)审计要素 客户满意度 返工/缺陷 周期 成本 决策效率
组织资源匹配 信息有效性
上游流程及支撑流程 (4)主要审计技术和方法 访谈
穿行测试(正向、逆向) 建模 指标测评 要因关联分析
3.6流程持续创新能力审计
(1)审计要素 流程管理的组织保障 流程的时效性
流程优化的目标和计划 流程运行过程的监控和报告 流程持续优化活动
流程优化工具和方法的普及 流程优化案例的共享 流程优化激励机制
(5)主要审计技术和方法 访谈 对标
绩效管理模式关联 3.7流程审计工作流程 3.7.1审计准备阶段
1)总经理/董事/董事长提出审计。 2)流程总设计师策划制定《流程审计计划(草案)》及拟发流程审计会议通知。 3)被审计部门接受审计通知和《流程审计计划(草案)》。 4)流程总设计师启动流程审计会议,组建流程审计组织。 5)流程总设计师根据公司流程体系模块进行划分审计小组审计模块。公司流程模块分为战略模块、 行政人事模块、市场营销模块、研发模块、报价/合约/项目统筹模块、供应链模块、工艺模块、 制造模块、质量控制模块、物流运输/仓储模块、
财务模块和it支持模块。
6)审计工作阶段划分为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总结阶段、公告阶段。 7)确定流程审计从五个环节进行审计立项,它们分别是成本、效率、交期、流程运行环
节合理性、 客户满意度。 8)确定审计方法(实验验证法、访谈法、问卷调查、资料审查、客户端调查等)。 9)确定流程审计范围,分别确定公司级、部门级、科室级、组级和班级的流程数量,确
定五层流 程的审计数量及横向和纵向审计比例。 10)确定审计的准备、执行、总结、审核、审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及审计公告发布时间。 11)确定流程审计部门分工和审计小组分工及审计人员职责。 交公司领导审批。 13)被审计部门根据《流程审计总计划》编制本部门《流程审计分计划》,组织审计工作。 12)根据审计会议决定,流程总设计师编写《流程审计总计划》,递交部门审查,审查完成后,
递
3.7.2审计执行阶段 1)被审计部门根据《流程审计总计划》在审计小组的组长组织下执行《流程审计分计划》。 2)流程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流程执行资料、访谈或测试资料等进行审计,并就
审计实施 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有关情况进行记录并形成审计意见。 3)流程总设计师、审计小组组长、被审计部门经理对审计进度负责。 4)审计形成的审计意见由各部门审计负责人组织收集。 3.7.3审计总结阶段 1)被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意见编写《部门审计总结报告》。 2)被审计部门将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递交审计小组组长。 3)审计小组组长根据流程模块分析被审计部门递交的报告和工作底稿,编写《流程模块审计总结 报告》。
4)审计小组组长递交流程模块总结报告和工作底稿给流程总设计师。 5)流程总设计师根据流程模块架构分析各模块,编写《流程模块架构总结报告》。 6)流程总设计师递交《流程模块架构总结报告》给公司领导审阅,并就有关问题进行沟
通。 7)流程总设计师根据与公司领导沟通意见拟发审计总结会议,对审计结果进行审查。审
查形成审 计建议和审计整改内容及审计决定。 3.7.4审计公告阶段 1)流程总设计师根据审计建议、整改内容和审计决定编制《流程审计报告(草稿)》,并转交审部 门经理审查,部门经理审查完成后,转交审计小组组长审查,审查完成
后转交流程总设计师总修 订。 2)修订完毕的审计报告递交公司领导审核,审核完成后由流程总设计师出正式定稿报
告,审计组成员在审计报告上签章,最后交由公司领导批签。 3)批签完成后,由流程总设计师公布审计报告。 3.8流程审计报告批露内容 审计的目的 审计发现和建议 纠正措施 审查结果 整改通知
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 审计评价 审计告知 审计决定 审计公告 4.0本制度由董事办流程项目组负责解释和修订。凡本制度未明确规定内容,按有关规定执行。本
制度自2013年9月1日开始试行,2013年11月1日开始正试执行。篇四:出具审计报
告的工作流程[1]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
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
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
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
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查阅公司章程
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
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 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 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 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
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
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意: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
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
下方面理解: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
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
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
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
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
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 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
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
当处理。篇五: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
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
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
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查阅公司章程
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
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 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 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 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
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
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意: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
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
下方面理解: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
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
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
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
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
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 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
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